同

汉语汉字
同(拼音:tóng、tò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字形一般认为由一种四人抬东西的用具的象形和“口”组成,表示四人用口令协调行动。同的本义指合力、会合,引申为“相同、一样”,又由此引申出“一起、共同”。当“同”表示引进动作的对象,或指引进比较的事物时,虚化作介词。同又表示和的意思,作连词用。以上义读tóng。“同”又读tòng,用于“胡同”一词,胡同指小巷子。[1]“衕”是“胡同”的“同”的异体字。
  • 拼音:tónɡ
  • 部首:口
  • 五笔:MGKD
  • 仓颉:BMR
  • 郑码:LD

文字源流

会意字。“同”字甲骨文作图1,上面的部件是“凡”,下面的部件是“口”。后来,“同”字上部像抬东西用具的部分逐渐变形,并把下部的“口”包在里边,到了秦代篆文中,原来不相连的三个笔画被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的曲线,里面写作“一”和“口”。到了汉代隶书中这一长的曲线又被分成两笔,以便于书写,楷书“同”字是由这种写法演变而成。隶书的结构和小篆基本一致。康殷先生说:甲金文同字“是由‘兴’形中抽取出来的,凡象盘,口为后加的辅助符号,以指凡之为器。如果视为众力协作,须喊‘号’休止,故从口,也通。并从兴省、转声,而共同、同力之意更是由众手共同撩物之兴转来,否则一凡、一口的简单字形,谁能看出‘同力也’‘合会也’之意?”甲骨文第一、二期“兴”字从两人四手抬“盘”会意,没有口字。“凡”字一说是类似于担架的器具,很重,两人起时须协力,故第二期兴字加口表示号声。金文兴字均从口,与凡相隔较远。篆文兴字所从之凡变为“?”,将口字写到中间空处,显得紧溱。所以“同”字是从“兴”字中抽出来的构件,义为合力,泛指合会。

从《说文解字》的解释来看:“同,合会也。”意思是会合。例如《诗经·豳风·七月》中说的:“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人执宫功。”这里的“同”是会合、聚集的意思,“我稼既同”是说自己的庄稼已经聚集会合在一起了。“会合”在一起的事物一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又引申出“相同、一样”的意思,例如《论语·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大意是君子不会因与人意见不相同而与人相处不悦,小人表面和人意见相同但内心不悦。而由“相同、一样”引申表示共同、统一,例如陆游的诗句“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同”,即指国家统一。而“同舟共济”的“同”是指的“共同、一起”的意思。“统一”就意味着和谐和安定,因此人们常说“大同社会”,其中的“同”就是表示和谐安定的意思。

在普通话中,“同”往往用作介词、连词、副词等,例如“我同她是好朋友”,“同”作为连词,表示“与、和”的意思;“这里的气候同那里一样”,“同”是介词,表示“和、跟”的意思。而“同学”的“同”是作为副词修饰“学”,是共同地学习、受业的意思,逐渐固定成为一种在校学生、同校学习者的称呼。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tóng

形容词

彼此一样,没有区别。

《易·睽卦》:“天地睽而其事同也。”

《红楼梦》第六七回:“只有黛玉的比别人不同,且又加厚一倍。”

冰心《寄小读者》十八:“再见陆地时,人情风土都不同了,为之怅然。”

同类;同岁,同工同酬;大同小异

和谐;和睦。

《后汉书·孔融传》:“(孔融)与中丞赵舍不同,托病归家。”

《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通“童”。秃。

《管子·侈靡》:“山不同而用掞。”

动词

跟……一样、相同。

be the same as

唐·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宋·周敦颐 《爱莲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同上;同前

齐一,统一。

宋·陆游《示儿》诗:“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国语·周语上》:“其惠足以同其民人。”

聚集;会合。

converge

《诗经·小雅·吉日》:“兽之所同,麀鹿麌麌。”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周礼·春官·大宗伯》:“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宋·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奠此中国,四夷来同。”

赞成;准许。

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遗世坐忘,以宝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副词

共同;大家一起(做)。

together;jointly

《尚书·舜典》:“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易·睽卦》:“二女同居,其志不同行。”

丁玲《奔》:“他又恨他们的失业,他只想打他们一顿,或是把同来的人打一顿。”

一同;会同;陪同

一同;一齐(从事)。

in common

《诗经·郑风·有女同车》:“有女同车,颜如舜华。”

《尚书·立政》:“惟羞刑暴德之人,同于厥邦;乃惟庶习逸德之人,同于厥政。”

《晋书·卢循传》:“我今将自杀,谁能同者。”

同甘共苦

介词

引进动作的对象,与“跟”相同。

with

郭小川《昆仑行》诗:“我也曾问过一些战友,他们故意同我为难。”

引进比较的事物,与“跟”相同。

as

《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我们又从幼就在一处,同亲兄弟一样。”

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与“跟”相同。

with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开的。”

连词

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和”。

and;with

魏巍《东方》第六部第一章:“郭祥和老模范同大家欢叙了一阵。”

名词

指同盟之国。

《左传·僖公八年》:“凡夫人,不薨于寝,不殡于庙,不赴于同,不祔于姑,则弗致也。”

指同位之人。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戊之为人也,远不忘君,近不逼同。”

用同“铜”。金属元素。

宋·俞文豹《吹剑录》卷四:“先是牙税外每千收勘同钱十文,后又增三钱,并入总制。”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

古代酒器名。

《尚书·顾命》:“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

古代乐律的阴律。也叫“吕”。

《周礼·春官·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阴阳之声,以为乐器。”

(Tóng)古州名。汉代左冯翊地。北魏改置。隋废,唐复置,历代因之。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

唐高宗《赈雍、同二州诏》:“雍、同二州,各遣郎中一人,充使巡问。”

(Tóng)姓氏用字。

tòng

胡同】巷子;小街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七】【

同,合会也。从

【注释】徐铉等注:同,爵名也。《周书》曰:“太保受同哜,故从口。”史籀亦从口。李阳冰云:“从口。”非是。

【卷二】【行部】徒弄切(tòng)

衕,通街也。从行同声。

说文解字注

【卷七】【

(同)合会也,从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徒红切。九部。

【卷二】【行部】

(衕)通街也。衕、通叠韵。今京师衚衕字如此作。

从行,周声。徒弄切,九部。

广韵

徒红切,平东定 ‖ 同声东部(tóng)

同,齐也。共也。辈也。合也。《律历》有六同。亦州,春秋时晋夷吾献其西河地於秦,七国时属魏,秦并天下为内史之地,汉武更名冯翊,又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又羌复姓,有同蹄氏,望在勃海。徒红切,四十五。

【校释】六同即六吕,古代有十二乐律,阳六为律,阴律为吕,六吕即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

徒红切,平东定 ‖ 同声东部(tóng)

衕,通街也。

徒弄切,去送定 ‖ 同声东部(dòng)

衕,通街。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同 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3

(tóng)《唐韵》《正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并音桐。《说文》:合会也。《玉篇》:共也。《广韵》:辈也。《易·同人》: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书·益稷》:敷同日奏罔功。

又《广韵》:齐也。《书·舜典》:同律度量衡。《诗·小雅》:我马旣同。

又聚也。《诗·小雅》:兽之所同。传:同犹聚也。

又和也。《礼·礼运》:是谓大同。注:犹和也,平也。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六律六同。注:六律合阳声者,六同合隂声者。

又《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注:律以,同以铜。言助阳宣气,与之同也。

又《周礼·春官·大宗伯》:时见曰会,殷见曰同。《诗·小雅》:赤芾金舄,会同有绎。

又《周礼·地官·小司徒》“井牧其田野”注:司马法曰:十成为终,十终为同,同方百里。疏:谓之为同者,取象震雷百里所闻同,故名百里为同也。

又爵名。《书·顾命》:上宗奉同瑁。注:同,爵。瑁,圭也。

又州名。《广韵》:汉冯翊地有九龙泉,泉有九源,同为一流,因以名之。《韵会》:后魏以沣水攸同名州。

又《正韵》:通也。《庄子·在宥篇》: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注:吕吉甫曰:空同之上,无物而大通之处也。

又姓。《正字通》:唐有同谷。

又《卢仝诗》:仝不仝,异不异,是谓大仝而小异。

又通作童。《列子·黄帝篇》: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

(dòng)又《释文》徒贡切,音洞。与詷同。《礼·祭统》: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注:同之言詷也。疏:同之言詷也者,若单作同字,是齐同之同,非詷共之詷。若詷共之詷,则言旁作同。汉魏之时,字义如此,今则总为一字。

又叶徒黄切,音唐。陈琳《答客难》:六合咸熙,九州来同。倒载干戈,放马华阳。

【申集下】【行部】 衕·康熙笔画:12 ·部外笔画:6

(tóng)《唐韵》徒红切。《集韵》《韵会》徒东切,并音同。《玉篇》下也。亦通街也。

(dòng)又《广韵》徒弄切,音洞。义同。

又《山海经》:劳水多飞鱼,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冂”从左、上、右包围“一、口”。“冂”居中,㇆(横折钩)的竖段略长于左竖。包围部分的横在上半格居中偏左;“口”的顶部在横

中线。

书法欣赏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字头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王力系统

d

ɔŋ

董同龢系统

ûŋ

ûŋ

周法高系统

d

ewŋ

d

ewŋ

李方桂系统

d

ung

d

ung

西汉

东汉

ung

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东冬锺江

北魏后期北齐

齐梁陈北周隋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拟音/王力系统

d

d

拟音/董同龢系统

拟音/周法高系统

d

d

韵书集成

韵书名称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同、衕

平声

上平一东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红切

dʰuŋ

去声

一送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弄切

dʰuŋ

集韵

平声

上平一东

透/定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东切

duŋ

礼部韵略

平声

徒红切

增韵

平声

徒红切

中原音韵

阳平

东锺

次清

tʼuŋ

中州音韵

平声

东锺

徒龙切

洪武正韵

同、衕

平声

一东

全浊

徒红切

d‘uŋ

去声

一送

徒弄切

d‘uŋ

分韵撮要

阳平

第六东董冻笃

阳去

第六东董冻笃

切韵

平声

合口呼

一等

全浊

徒红切

所获荣誉

2021“一带一路”年度汉字候选汉字。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