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部有豐富的根瘤;莖直立或匍匐,長30~80厘米,莖和分枝均有棱,被黃色長柔毛,後變無毛。葉通常具小葉2對;托葉長2~4厘米,具縱脈紋,被毛;葉柄基部抱莖,長5~10厘米,被毛;小葉紙質,卵狀長圓形至倒卵形,長2~4厘米,寬0.5~2厘米,先端鈍圓形,有時微凹,具小刺尖頭,基部近圓形,全緣,兩面被毛,邊緣具睫毛。
側脈每邊約10條;葉脈邊緣互相聯結成網狀;小葉柄長2~5毫米,被黃棕色長毛;花長約8毫米;苞片2,披針形;小苞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具縱脈紋,被柔毛。
萼管細,長4~6厘米;花冠黃色或金黃色,旗瓣直徑1.7厘米,開展,先端凹入;翼瓣與龍骨瓣分離,翼瓣長圓形或斜卵形,細長;龍骨瓣長卵圓形,内彎,先端漸狹成喙狀,較翼瓣短;花柱延伸于萼管咽部之外,柱頭頂生,小,疏被柔毛。莢果長,膨脹,果皮厚。
生長環境
花生宜氣候溫暖,生長季節較長,雨量适中的沙質土地區;在我國,河南,山東生長最佳。
分布範圍中國分布
我國花生分布範圍雖然廣泛,但是由于其生長發育需要一定的溫度、水分和适宜的生育期,因此生産布局又相對集中。2008~2012年種植面積達150萬畝的省份有豫、魯、冀、粵、遼、川、皖、桂、鄂、贛、吉、湘、蘇、閩14個,它們的種植面積占全國的93.5%,總産占全國的96.0%,成為我國花生的主要産地。
世界分布
主要分布于亞洲、非洲和美洲,這三個地區的花生産量占世界總産量的99%以上。其中亞洲的花生産量為2400.6萬噸,占世界總産量的67.20%,主要生産國是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緬甸,産量分别是1438.5萬噸、650.0萬噸、145.0萬噸和71.5萬噸,占世界總産量的比值分别為40.27%、18.20%、4.06%和2.00%。
中國和印度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花生生産大國,印度尼西亞排在第五位。非洲的花生産量為880.7萬噸,占世界總産量的24.65%,主要生産國-尼日利亞的産量為392.7萬噸,占世界總産量的8.22%,排在世界花生生産國的第三位。南美洲和北美洲的花生産量占世界總産量的7.2%,主要生産國是美國和阿根廷。
栽培技術土地選擇
花生對于地質土壤的相求相對較高,在花生種植的而選擇上,宜選擇地勢較為平坦且排水能力強的沙壤土地。花生忌重茬,第一年種過花生的土壤不适合連續栽種花生,選擇花生種植土壤最好選擇連續幾年都沒有種過花生的地質。除此之外,土壤有機質大于1.0%,土壤的pH值要在6.5~7.5之間。花生的種植還對空氣質量狀況有一定的要求,要求空氣污染指數小于1。隻有同時滿足這些地質條件,才有可能種出高産花生。
播種
1、播種期
春季5cm土層地溫穩定在12℃時,珍珠豆型花生即可播種。在4月底至5月上旬,地膜覆蓋栽培可稍提前7~10天。
2、播種密度與方式
壟作:壟距50cm,穴距13~17cm,即12萬~15萬穴/公頃,每穴播兩粒。
地膜覆蓋畦作:分先播種後覆膜和先覆膜後播種兩種方法。機械播種可一次性完成。人工方法在畦面平行開兩條相距40厘米、深4~5厘米的溝,畦面兩側均留13~15厘米。溝内先施種肥,再按每2粒等距下種,務必使肥種隔離,均勻覆土,要求地表整齊,土壤細碎。播後如不覆除草膜,覆膜前應噴除草劑,可選用禾耐斯、都爾等。墒情不好時加大對水量。最後覆膜要求膜與畦面貼實無折皺,兩邊攢土将地膜樂實。在膜面上覆土成小壟。
田間管理
壟做栽培
1、清棵蹲苗:苗基本出齊時進行。先拔除苗周雜草,然後把土扒開,使子葉露出地面。注意不要傷根。清棵後經半個月左右再填土埋窩。
2、中耕除草:在苗期、團棵期、花期進行3次中耕除草。掌握“淺、深、淺”的原則,注意防止苗期中耕雍土壓苗;花期中耕防止損傷果針。
3、培土:開花後半個月進行培土,不宜過厚,以3cm為宜。
覆膜栽培
覆膜到出苗期間,發現薄膜破口或覆蓋不嚴時,及時用上重新壓埋、堵嚴。當幼苗破膜拱土,開始露出真葉時,扒去膜上的土,使子葉露于地表。發現缺穴,立即用催出芽的種子補種。開花前在畦溝内進行1次中耕除草。在開花下針到莢果充實期間,根據花生長勢,可在葉面噴施500倍先科追肥精替代根部追肥或者噴施0.2%~0.3%磷酸二氫鉀500倍溶液2~3次,或者,并噴灑地果壯蒂靈加大營養輸送量,促進果實發育,提高花生的産量。在此期間,如遇幹旱,要及時灌水。
抗重茬方法
1、冬前深耕。太康風沙多且大,最好不在冬天深耕,但迫于倒不開茬口還要種植花生,就要進行冬前深耕在上凍前進行,深度30厘米以上,随後耙地鎮壓,并使土壤平整,防治水分散失。
2、增施腐熟有機肥。腐熟有機肥在深耕前施入,每畝至少2000千克,最好4000~5000千克,方法是撒施,然後深耕。肥料以羊糞、雞糞最好,其次是豬糞,再次是其他肥料。
3、适當補充微量元素肥料。播種施用氮、磷、鉀大量元素的同時,适當補充硼、鋁、錳、鐵、鋅等微量元素。
4、地膜栽培。地膜栽培可以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對重茬花生有顯著的增産效果。
5、選用耐重茬品種、施用重茬肥。選用耐重茬品種、施用重茬肥可提高産量和品質,所以一定要選擇國家審定的耐重茬品種,并嚴把質量關,再選擇重茬肥。
6、做好病蟲草害防治工作。病蟲草害是影響花生産量和品質的重要限制因子,所以要做好防治工作,作業質量要高,不可馬虎。
整地施肥
1、整地。秋季前茬收割後,滅茬,秋翻、耙、壓後做成新壟。準備地膜覆蓋栽培的地塊,做成底寬75~80cm、畦高5cm,畦面寬65~70cm的畦,畦與畦中間做成20~25cm寬,15cm高的小壟,以備播種時取土用。
2、施肥
基肥:根據地力、産量水平等進行配方施肥。一般667㎡産300千克莢果左右的花生田施有機肥3000~4000千克、純氮4~6千克、五氧化二磷6~8千克、氧化鉀5~10千克。
葉面噴肥:中後期噴磷酸二氫鉀,濃度為0.2%。
中耕培土
中耕與培土是密不可分的,中耕在一定條件上促進培土。其主要作用是:首先,疏松地表土,改善地表層的土質狀況和通氣狀況,促進花生根瘤和根系的發育。其次,能縮短果針入土的距離。果針能及時入土,并形成适合果莢的發育的土層。除此之外,還能再次對雜草進行消除。
科學澆水
花生是相對耐旱的植物,一般在正常年份中不需要進行澆水管理,但是如果遇上極為幹旱的天氣,尤其是在花針期缺水,就要對花生進行科學并及時的灌溉。在開花下針期間,如果地表0~30厘米處的土壤含水量低于土壤正常含水量的一半時,就要及時的對花生進行灌溉。在花生成熟期,此時對土壤的含水量要求較低,如果此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土壤正常含水量的五分之二時,要及時對土壤進行排水,以免造成花生爛果或者是發芽,造成花生減産。
病蟲防治
病毒病
花生病毒病主要由蚜蟲、葉蟬、薊馬等傳播,亦可經種子傳播。蚜蟲和葉蟬發生多的年份,花生病毒病就發生多而重。幹旱少雨年份,蚜蟲等易爆發,花生病毒病就會廣發和重發。病毒病分為矮化病毒病、花葉病毒病和斑駁病毒病。
防治方法
1、減少蚜蟲基數:花生地周圍不種或少種果樹、蔬菜、麥類、油菜等,可減輕蚜蟲的迂入量和為害。适當推遲播種,避開蚜蟲遷入高峰期,可減少發病。花生播種後在地面覆蓋銀灰色地膜,可很好驅避蚜蟲,大幅降低染病率。蚜蟲發生期,每畝花生田均勻布置20~30塊塗有黃色機油的小黃色闆,可誘殺有翅蚜蟲,黃闆每隔5~6天清蟲1次并重刷油1次。冬、春季要鏟除花生田四周雜草或噴農藥,可減輕越冬葉蟬、薊馬等的越冬基數。
2、采用無毒或低毒種子,杜絕或減少初侵染源:無毒種子可采取隔離繁殖的方法獲得,選用豫花1号、海花1号、豫花7号等感病輕和種傳率低的品種,并且選擇大粒子仁作種子。搞好病害檢疫,禁止從病區調種。
3、藥劑防治:發病初期噴灑10%病毒王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隔10~15天再噴1次,共噴2次。
根腐病
該病在花生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生。感病植株矮小,葉片自下而上依次變黃,幹枯脫落,主根外皮變黑腐爛,直到整株死亡。該病主要靠雨水和田間傳播。苗期田間積水,地溫低或播種過早、過深,均易引發該病。
防治方法
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的0.3%拌種。發病初期用50%的多菌靈1000倍液全田噴霧。
莖腐病
苗期子葉黑褐色,幹腐狀,後沿葉柄擴展到莖基部成黃褐色水浸狀病斑,最後成黑褐色腐爛,後期發病,先在莖基部或主側枝處生水浸狀病斑、黃褐色後為黑褐色,地上部萎蔫枯死。
防治方法
用50%多菌靈按種子量的0.5%拌種。或在苗期于齊苗後用50%多菌靈1000倍液噴霧。在開花前再噴一次。每畝用藥液75~100千克。
鏽病
底葉最先開始發生,葉片産生黃色疱斑,小形,周圍有很窄的黃色暈圈,表皮裂開後散出鐵鏽色粉沫,嚴重時葉片發黃,幹枯脫落。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用75%百菌清600倍液或25%粉鏽甯500倍液全田噴霧。
葉斑病
褐斑病病斑圓形、暗褐色,較大,病斑外緣有黃色暈圈,後期有灰色黴狀物、黑斑病病斑圓形、黑褐色,病斑周圍無黃色暈圈,病斑比褐斑病小。
防止方法
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或50%多留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70公斤倍液15天噴1次,共噴2次。
主要價值營養價值
花生中含有25%~35%的蛋白,主要有水溶性蛋白和鹽溶性蛋白,水溶性蛋白又稱為乳清蛋白,占花生蛋白的10%左右,鹽溶性蛋白占花生蛋白的90%。鹽溶性蛋白主要包括花生球蛋白和伴花生球蛋白,花生球蛋白是由兩個亞基組成的二聚體,伴生花生球蛋白由6到7個亞基組成。花生中的蛋白與動物性蛋白營養差異不大,而且不含膽固醇,花生蛋白的花生蛋白的生物價為58,蛋白效價為1.7,其營養價值在植物性蛋白質中僅次于大豆蛋白。花生果實還含脂肪、糖類、維生素A、維生素B6、維生素E、維生素K,以及礦物質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含有8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及不飽和脂肪酸,含卵磷脂、膽堿、胡蘿蔔素、粗纖維等物質。花生含有一般雜糧少有的膽堿、卵磷脂,可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強記憶力,可益智、抗衰老、延壽。
藥用價值
抗老化性:花生果實中所含有的兒茶素、賴氨酸對人體起抗老化的作用。
凝血止血:花生果衣中含有油脂,多種維生素,并含有使凝血時間縮短的物質,能對抗纖維蛋白的溶解,有促進骨髓制造血小闆的功能,對多種出血性疾病有止血的作用,對原發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對人體造血功能有益。
滋血通乳:花生果實中的脂肪油和蛋白質,對婦女産後乳汁不足者,有滋補氣血,養血通乳作用。
促進發育:花生果實中鈣含量極高,鈣是構成人體骨骼的主要成分,故多食花生,可以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
增強記憶:花生果實中的卵磷脂和腦磷脂,是神經系統所需要的重要物質,能延緩腦功能衰退,抑制血小闆凝集,防止腦血栓形成。實驗證實,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記憶、延緩衰老。
食療價值
降低膽固醇:花生油中含有的亞油酸,可使人體内膽固醇分解為膽汁酸排出體外,避免膽固醇在體内沉積,減少因膽固醇在人體中超過正常值而引發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延緩人體衰老:花生果實中的鋅元素含量普遍高于其他油料作物。鋅能促進兒童大腦發育,有增強大腦的記憶功能,可激活中老年人腦細胞,延緩人體過早衰老,抗老化。
促進兒童骨骼發育:花生果實含鈣量豐富,促進兒童骨骼發育,防止老年人骨骼退行性病變發生。
預防腫瘤:花生果實、花生油中的白藜蘆醇是腫瘤疾病的天然化學預防劑,能降低血小闆聚集,預防和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心腦血管疾病。
品種類型
按花生籽粒的大小分為大花生、中花生和小花生三大類型。
按生育期的長短分為早熟、中熟、晚熟三種。
按植株形态分直立、蔓生、半蔓生三種。
按花生莢果和子粒的形态、皮色等分為三類:
1、普通型普通型花生莖枝粗壯,有棱角,中空。莖枝花青素不明顯,呈綠色。主莖完全是營養枝,不開花,屬交替開花、分枝型。側枝較多,常有多次分枝,總分枝可多達20個以上。小葉呈倒卵圓形,葉色呈綠色或深綠色。
2、多粒型多粒型花生株型直立,疏枝型。莖枝粗壯高大,主莖莖部有4~5個營養枝,前期向上直立生長,後期向四周傾斜,各節均能長出花枝,分枝少而長,二次分枝少,但無三次分枝現象,莖枝上有疏而長的茸毛。大都有花青素,中後期呈紅色或紫色。子葉較大,葉脈明顯,葉色淺綠色或綠色、深綠色都有。花期長,數量多,屬連續開花型,中上部無效花多,地上部成針率高,入土成果率低。莢果多為串珠型,果殼厚,網紋平滑,果嘴、果腰不明顯,大多數莢果含種子3~4粒。種子呈不規則形或三角形、圓錐形、圓柱形。種子相鄰處有截面。種皮顔色多為紅色或紫紅色。
3、珍珠豆型該類型的花生莖粗而叢生,株型直立、緊湊。主莖較高,分枝較少,單株總分枝不超過10個。莖枝花青素不明顯,顔色較淺,呈黃綠色。小葉片較大,橢圓形,淺綠色或黃綠色。開花早,主莖7片真葉開始現花,主莖開花。屬連續開花、分枝型。開花集中,花期短,花量少,單株開花一般50~80朵,花芽分化早,節位低,有地下花,統稱為直立小花生。莢果較小,莢果繭狀或葫蘆狀。果殼較薄,網紋較細,果嘴較明顯,果仁多為桃形,果皮多為粉色。
最新研究成果
2019年5月,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莊偉建教授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栽培種花生基因組揭示了豆科植物的核型、多倍體進化和作物馴化”于日前在國際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雜志在線發表。該項研究在全世界範圍内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标志着我國在栽培種花生基因組研究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對全球花生的遺傳改良具有重大貢獻,對我國乃至全球農業的基礎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花生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567千卡
蛋白質
25.8g
脂肪
49.2g
飽和脂肪酸
6.8g
多不飽和脂肪酸
24.4g
單不飽和脂肪酸
15.6g
碳水化合物
16.1g
糖
4g
膳食纖維
8.5g
葉酸
240μg
鈉
18mg
鎂
168mg
磷
376mg
鉀
705mg
鈣
92mg
鐵
4.6mg
鋅
3.27mg
維生素B1(硫胺素)
0.64mg
維生素B2(核黃素)
0.14mg
煙酸(煙酰胺)
12.07mg
維生素B6
0.35mg
維生素E
8.33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