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攝影師托馬斯在倫敦的—家公園,偷拍了一組關于情人約會的照片。後來,照片上的那位女子拼命地想要得到這些底片,引起托馬斯的懷疑。托馬斯把照片不斷放大,最後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具屍體和—個拿着槍的人,他似乎發現了—起謀殺的現場證據。托馬斯試圖根據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證據來揭露這樁謀殺案,但是毫無結果。這時,他的工作間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飛。托馬斯原來堅信技術發明,如照相術能夠使他獲得和征服現實,因而沉迷其中。後來他終于發現現實與關于它的複制品,以及人們對後者所産生的幻覺之間的關系是不确定的。結尾時,學生們表演—場想象的網球比賽,托馬斯産生了某種啟示作用。對于那些表演者,那個想象中的網球當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為證據的照片上的形象對于托馬斯而言很可能隻—種幻想—樣。學生們的表演成為托馬斯的思想發生變化的—個象征,托馬斯此時已不再企圖區别真實與幻想之間的界限。他想象網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來扔還給學生們。托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時,并沒有放下他的照相機,對他來說,現實與關于它的複制品以及人們的幻想之間的界限毋甯說是并不存在的。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職員表
角色介紹
以上參考資料來源
獲獎記錄
制作發行上映時間
制作發行
影片評價
《放大》其實是安東尼奧尼創作上面臨轉折的一部作品,同先前的《蝕》《奇遇》等相比,導演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對人與人間不可交流的疏離主題的一貫探索,以及對中産階級中不處在的孤獨狀态的描述,在影象和鏡頭運用上也不見了以往常見的空鏡頭及長鏡頭,代之以的是安氏對60年代整個人類的社會文化的關照,并以輕快的視覺推進去解讀現代生活。這部影片卻成為了安氏唯一的一部獲得商業成功的作品,如果撇去英語對白的因素,不難發現影片中對整個時代的真實刻畫。 (新浪娛樂評)
就影片闡述的主題而言,與其說是現實的不可知論的哲學命題的話,不如把它看作安氏繼三部曲和《紅色沙漠》後,對現代文明的又一次的悲觀質疑。影片的背景放在60年代的倫敦,托馬斯為了拿到一手的素材,不惜混進平民窟,而在自己的攝影棚中,俨然又是一個傲慢的指揮者,糾纏于衆多美女之中,不厭其煩卻又無力脫身,安東尼奧尼很有耐心地記錄了托馬斯的一言一行,也不露聲色地揭示了一個空虛的人物典型。作為一個攝影師,托馬斯試圖用現代的科技去征服一切,聲稱追求的東西是真實,的确他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包括在性和事業方面上的。然而在一次次地影像放大過程中,托馬斯逐漸地迷失在自己營造的虛幻世界中,當他認識到無力改變這個世界時,最終的結果是他拿起了那個莫須有的網球,接受了世界對他的改變。加之以影片中始終出現的到處遊蕩的學生,瘋狂激烈的搖滾樂,為了出名而不惜代價的模特兒,沉迷于毒品的出版商,安東尼奧尼抽取了60年代的許多側面,批判了當時社會種種表面的狂熱,信仰的淪喪,以及身處其中人的無力感。(新浪娛樂評)
一開始在高聳的建築下穿梭遊蕩的嘻皮學生,典型的安氏鏡頭下的現代城市影象。封閉的攝影棚内,托馬斯是主宰一切的上帝,與模特之間隻有命令沒有交流,被分隔成一塊塊的玻璃前模特兒成了托馬斯眼中的現代裝置品。留聲機中放出的輕松的爵士樂曲是一種時髦背後的虛空。昏暗的沖映室裡是托馬斯營造的虛幻世界。空空蕩蕩的公園,給人一如既往的冰冷感覺,在這裡表面的卿卿我我背後是不為人知的交易亦或更為可怕的謀殺。作為時代特征的搖滾樂演出在安東尼奧尼的眼中成為了面無表情的觀衆和砸吉他的樂手,在演出現場被哄搶的破吉他在街角一轉眼卻成了無人理睬的垃圾,安東尼奧尼冷眼旁觀了被狂熱所蒙蔽的時尚遊戲。 (網易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