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

汉语汉字
歌(拼音:gē)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歌在金文中写作“诃”,形声字,从言可声。篆文写作歌,从欠哥声。歌的本义有名、动两用,作名词指歌曲,即配乐能唱的文辞;作动词指按一定旋律演唱歌曲。现代无论有无音乐伴奏的唱都可以称为歌。歌又指一种旧诗的体裁。
  • 中文名:歌
  • 拼音:gē
  • 繁体:歌
  • 部首:欠
  • 五笔:SKSW(86、98)
  • 仓颉:MRNO
  • 郑码:AIJR
  • 笔顺:一丨フ一丨一丨フ一丨ノフノ丶
  • 字级:一级(编号:3084)
  • 平水韵:下平声第五·歌

字源演变

形声字。歌字常见于西周文献,但古文字资料中最早见于春秋时代。在金文中,“歌”写作图(诃),左部是“言”,作形旁,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言语有关;右部的“可”,为赞同、许可,于此作为不示义的声符,表示音读。一说,“可”有唱歌之义,于此作表义的声旁。《说文解字》小篆之或体承袭战国古文字诃字的形体。形旁仍然为言,声旁改为“哥”。“哥”作二可相叠,有人认为更突出表示男女对唱情歌。《说文》曰:“哥,声也。从二可。古文以为謌字。”由此可知,“哥”是“謌”的本字。

篆文“歌”字后亦写作图5,右部为“欠”,“欠”的甲骨文像一个人张大嘴巴在吸气或吹气,以示与口有关。“哥”与“欠”相合,进一步表示伴随乐声而歌唱。从欠之“歌”,见于《说文》小篆,更常见于秦简、汉简帛,其形体当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

“歌”本义有名词、动词两用,作动词指有音乐伴奏的唱,如《诗经·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作名词则指供人唱的作品,如《诗经·大雅·桑柔》:“既作尔歌。”歌和歌曲都有歌词,叫诗,所以歌也指能配合乐曲歌唱的诗。因为“歌”多用来颂扬先人或英雄的功德,所以“歌”也有颂扬的意思。“歌”后来引申为古代诗歌体裁之一,后来称为歌诗,现代统称为诗歌。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代的乐府民歌,其实也就是乐府诗。由于“歌”与乐曲密不可分,所以“歌”还有奏乐的意义。《礼记·檀弓下》中“歌于斯”的说法,就是指在祭祀的时候奏乐。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gē ㄍㄜˉ

唱:~唱。~咏。~颂。~坛。~台舞榭。~舞。能~善舞。 

能唱的文词:唱~。~谱。~词。~诀。民~。诗~。~行(xíng )(旧诗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诗言志,~咏言。[2]

详细释义

謌 gē

〈动〉

(形声。从欠,哥声。从「欠」,表示与口有关系。本义:唱)

同本义 [sing]

歌,咏也。——《说文》

歌者,长引其声以诵之也。——《说文系传》

不鼓缶而歌。——《易·离》

歌永言。——《虞书》

徠歌咏其声垍頭也,长言條也。——《礼记•乐记》

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诗·魏风·园有桃》传

昔者,舜鼓五弦,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狂 接舆歌而过 孔子——《论语•微子》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又如:对歌(一问一答地唱歌);高歌(放声歌唱);歌吹(歌唱,吹奏);歌鼓(歌唱并击鼓);歌戏(歌唱嬉戏)

歌颂,赞美 [sing the praises of]

故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竟竭蹶而趋之。——《荀子•儒效》

诗人歌功。——扬雄《赵充国颂》

又如:歌功(颂扬他人的功德);歌思(歌颂思慕);歌叹(歌颂赞叹)

奏乐;伴奏 [play music]

歌于斯,哭于斯。——《礼记》

往往会倚嫔御歌,必为奇巧声动上,由是得幸。——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又指[禽鸟]鸣叫 [chirp]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宋·欧阳修《丰乐亭游春三首》

作歌;作诗 [poet]

夫也不良,歌以讯止。——《诗·陈风·墓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歌 gē

〈名〉

歌曲;歌词 [song]

诗言志,歌永言。——《书·舜典》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

又如:校歌;民歌;国歌;歌头曲尾(诗歌和散曲联唱的一种歌曲形式);歌味(歌曲的风味);歌儿(歌曲);歌章(歌曲。音乐一曲为一章,故称)

诗体的一种 [a kind of poet]。如:《长恨歌》;歌行(古代乐府诗的一体);歌诗(配有乐谱可以歌唱的乐府诗)

古用同「哥」。一指兄长;一指父亲 [brother;father]。如:歌歌(同「哥哥」。指父亲)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欠部】古俄切(gē)

歌,咏也。从欠哥声。

謌,(謌)〔歌〕或从言。

说文解字注

歌,咏也。

段注:言部曰:咏,歌也。二字为转注。

从欠,哥声。

段注:古俄切,十七部。

歌或从言。

段注:歌永言,故从言。可部曰:哥,声也。古文以为謌字。

广韵

古俄切,平歌见 ‖可声歌1部(gē)

歌,《礼记》曰:“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释名》曰:“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之有柯叶。兖冀言歌声如柯。”古俄切。十一。

【校释】上下:依《释名·释乐器》上当补“有”字。

康熙字典

【辰集下】【欠部】 歌·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0

古文:可、哥

《唐韵》古俄切。《集韵》《韵会》《正韵》居何切。竝音柯。《说文》:咏也。徐曰:长引其声以咏也。《释名》:人声曰歌。歌者,柯也。以声吟咏上下,如草木有柯叶也。扬子《方言》:兖冀言歌,声如柯。《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正义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咏其诗之义以长其言。《礼·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又: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长言之。

又曲合乐也。《诗·魏风》:我歌且谣。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疏:正义曰:谣旣徒歌,则歌不徒矣,故曰曲合乐曰歌。歌谣对文如此,散则歌为总名,未必合乐也。

又《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曰谣。又《古乐府》注: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豔。奏乐曰登歌,曰升歌。

又钟名。《左传·襄十一年》:郑人赂晋侯歌钟二肆,晋侯以乐之半赐魏绛。

又山名。《广舆记》:歌山,在广西平乐府富川县。

又朝歌,地名,纣所都也。汉为县,属河内郡。见《前汉·地理志》。

又叶古贺切,音过。左贵嫔《晋元后诔》:内敷阴教,外毗阳化。绸缪庶政,密勿夙夜。恩从风翔,泽随雨播。中外禔福,遐迩咏歌。说见颜氏《刊谬正俗》。

又叶居之切,音姬。屈原《远游》:张乐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又叶斤於切,音居。柳宗元《饶娥碑辞》:鄱民哀号,或以颂歌。齐女色忧,伤槐罢诛。

《说文》:或作謌。《集韵》:或作?。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k

ɑ

王力系统

k

ai

董同龢系统

k

ɑ

周法高系统

k

a

李方桂系统

k

ar

西汉

东汉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北魏后期北齐

歌戈

ɑ

齐梁陈北周隋

歌戈

ɑ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k

ɑ

拟音/王力系统

k

ɑ

拟音/董同龢系统

k

ɑ

拟音/周法高系统

k

ɑ

拟音/李方桂系统

k

â

拟音/陈新雄系统

k

ɑ

韵书集成

字形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平声

下平七歌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古俄切

集韵

平声

下平七歌

开口呼

一等

全清

居何切

韵略

平声

居何切

增韵

平声

居何切

中原音韵

阴平

歌戈

开口呼

全清

中州音韵

平声

歌戈

冈何切

洪武正韵

平声

十四歌

全清

居何切

ko

分韵撮要

阴平

第二十三科火货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