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雀花

禾雀花

国家二类保护植物

禾雀花(拉丁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又名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儿花。是国家二类保护植物,禾雀花为蝶形花科菜豆族黧豆属植物。禾雀花原产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中国南方地区均有栽培。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节前后繁花似锦,吊挂成串犹如禾雀花飞舞,颇具观赏价值。产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四川等省区。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阳处,路旁,溪边,常攀援在乔,灌木上。模式标本采自香港。民间将本种用作通经络、强筋骨草药。种子含淀粉,有毒,不宜食用。

    中文名:禾雀花

    拉丁学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

    别名:

    勃氏黎豆、鲤鱼藤、

    雀儿花、禾雀花、血枫藤等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属:黧豆属

    种:白花油麻藤

    分布区域:

    亚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保护级别:

    国家二类保护植物

种属概述

禾雀花为蝶形花科藤本植物,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儿花。簇串状花穗,直接长在藤蔓上。其花形酷似雀鸟,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飞舞。花五瓣,白色,每朵花似一只小鸟。花开在藤蔓上,吊桂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下垂,有如万鸟栖枝,神形兼备,令人叹为观止每年3~4月下旬开花。

花瓣淡绿色,有两块花瓣会卷拢成翅状,风情万种、十分迷人,颇具观赏价值。

2

禾雀花长约5至8厘米,每朵花都好像一只小鸟,共有五块花瓣,花瓣颜色多样,有淡绿色、紫色、褐色、乳白色等。禾雀花每年清明节前后开花,簇串状花穗,直接长在藤蔓上。其花形酷似雀鸟,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飞舞。有两块花瓣会卷拢成翅状,花托似禾雀头,两旁各有一粒似眼睛的小黑点,正中的一瓣,弯弓似雀背,两侧的花瓣似雀翼,底瓣后伸,似为尾巴。

禾雀花是蝶形花科油麻藤属植物的俗称,鼎湖山生长有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花淡绿色,和常春油麻藤(M.sempervirens),花深紫色。禾雀花攀爬本领强,能象巨蟒般盘绕在大树上;花形酷似雀鸟,开在藤蔓上,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飞舞,神形兼备,煞是好看。

历史传说

新会棠下镇乐溪村后小蓬莱山上(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过人臂,攀缠于其他树上,如挂秋千,如晒罗带,苍劲盘曲,蔓延公坑寺周围三四十亩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挂于树间,绵连不断。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绿色小藤串连,酷似千万只禾雀栖息于林中浓荫下。花呈米黄色,有四瓣,花托似雀头,并且有两个如眼睛的黑点。正中向阳一瓣如雀背,侧两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花蕊,人们称之为“内脏”。若不经意碰损某一部分,伤痕即出现微量似血的液体,令人顿生怜悯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搁置两小时后,即变成褐色,与真禾雀毛色一样。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开,如万千只鸟栖息树上,蔚为壮观。禾雀花一般开花不结实,解放以来只有1961年结过豆荚。据老农说,禾雀花每30年结子一次。鲜花是鲜甜可口的时菜,晒干可作清凉药品。据说,公坑的禾雀花是广东禾雀花的发源地,有700年的历史。古刹奇花,流传不少神话故事。

相传明代有一位云游僧,云游到小蓬莱山,见这里翠林深幽,风景甚佳,就将一颗带来的种子种在禅院前。种子发芽,生成藤蔓,长出酷似禾雀的花朵,便是现在禅院前的这棵禾雀花。这棵禾雀花花开得最为壮观,成为传统的最佳观赏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缘于这棵禾雀花。

又有传说,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到公坑寺,看见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飞到稻田里偷吃稻谷。农夫拿着扫帚从这边赶,禾雀飞到那边吃;从那边赶,禾雀飞到这边吃。农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种出来的粮食,痛心疾首,呼天抢地。而顽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农夫无能,互相打闹雀跃。铁拐李见此情景,觉得这群禾雀太顽皮、太过分了,便随手从山边址下一条山藤,使出法术,把禾雀全捆绑往,一串一串的挂在树上,只准它们在青黄不接的清明前后飞出来。从此,这里再没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种禾雀花。

繁殖方法

禾雀花可用扦插、压条的方法进行繁殖育苗。扦插于春季萌芽前进行,选用健壮的枝条作插穗,下端用生根粉等生根激素溶液浸泡后插入湿沙床内遮阳喷雾保湿,约1个月发根;夏季在室外扦插,需搭荫棚遮光。压条主要利用落地的藤蔓,在节间下端刻伤后压入土中,保持湿润,发根后剪下新株.用于地植或垂直绿化时,可用塘泥拌泥炭土或垃圾土等缓效肥料,适当控制植株生长。萌芽性强,而修剪,入秋后应对过密的藤蔓以及衰老枝条修剪清理1次,增加透光度,促进花芽形成。

压条法

选取健壮的枝条,从顶梢以下大约15~30公分处把树皮剥掉一圈,剥后的伤口宽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刚刚把表皮剥掉为限。剪取一块长10~20公分、宽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湿的园土,象裹伤口一样把环剥的部位包扎起来,薄膜的上下两端扎紧,中间鼓起。约四到六周后生根。生根后,把枝条边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扦插法

进行嫩枝扦插时,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长旺盛时,选用当年生粗壮枝条作为插穗。把枝条剪下后,选取壮实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长的一段,每段要带3个以上的叶节。剪取插穗时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个叶节的上方大约1公分处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叶节下方大约为0.5公分处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锋利)。进行硬枝扦插时,在早春气温回升后,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主要价值

观赏

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节前后繁花似锦,吊挂成串犹如禾雀花飞舞,颇具观赏价值,因此最宜于做公园、庭院等处的大型棚架、绿廊、绿亭、露地餐厅等的顶面绿化;适于墙垣、假山阳台等处的垂直绿化或作护坡花木;也可用于山岩、叠石、林间配置,颇具自然野趣。顶面绿化时,前期应注意设立支架、人工绑扎以助其攀援。

食用

鲜禾雀花味道甘甜可口,可作佐肴的时菜,还可伴肉类煮汤,煎炒均美味可口;晒干的禾雀花可以药用,是一种降火清热气的佳品。

药用

茎可药用,有强筋骨、通筋络、补血之功效;种子含淀粉,有毒。

栽培技术

湿度

喜欢湿润或半燥的气候环境,要求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温度在50~70%,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时下部叶片黄化、脱落,上部叶片无光泽。

温度

由于它原产于亚热带地区,因此对冬季的温度的要求很严,当环境温度在8℃以下停止生长。

光照

对光线适应能力较强。放在室内养护时,尽量放在有明亮光线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厅、卧室、书房等场所。在室内养护一段时间后(一个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荫(冬季有保温条件)的地方养护一段时间(一个月左右),如此交替调换。

植物文化

相关传说

下镇乐溪村后小蓬莱山上(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过人臂,攀缠于其他树上,如挂秋千,如晒罗带,苍劲盘曲,蔓延公坑寺周围三四十亩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挂于树间,绵连不断。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绿色小藤串连,酷似千万只禾雀栖息于林中浓荫下。花呈米黄色,有四瓣,花托似雀头,并且有两个如眼睛的黑点。正中向阳一瓣如雀背,侧两瓣如雀翼,底瓣后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细长略弯的花蕊,人们称之为“内脏”。若不经意碰损某一部分,伤痕即出现微量似血的液体,令人顿生怜悯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搁置两小时后,即变成褐色,与真禾雀毛色一样。每年清明前后,禾雀花开,如万千只鸟栖息树上,蔚为壮观。

禾雀花一般开花不结实,解放以来只有1961年结过豆荚。据老农说,禾雀花每30年结子一次。鲜花是鲜甜可口的时菜,晒干可作清凉药品。

据说,公坑的禾雀花是广东禾雀花的发源地,有700年的历史。古刹奇花,流传不少神话故事。

相传明代有一位云游僧,云游到小蓬莱山,见这里翠林深幽,风景甚佳,就将一颗带来的种子种在禅院前。种子发芽,生成藤蔓,长出酷似禾雀的花朵,成为传统的最佳观赏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缘于这棵禾雀花。

又有传说,一天,八仙之一的铁拐李云游到公坑寺,看见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飞到稻田里偷吃稻谷。农夫拿着扫帚从这边赶,禾雀飞到那边吃;从那边赶,禾雀飞到这边吃。农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种出来的粮食,痛心疾首,呼天抢地。而顽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农夫无能,互相打闹雀跃。铁拐李见此情景,觉得这群禾雀太顽皮、太过分了,便随手从山边址下一条山藤,使出法术,把禾雀全捆绑住,一串一串的挂在树上,只准它们在青黄不接的清明前后飞出来。从此,这里再没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种禾雀花。

2015年在四川省珙县孝儿镇辖区发现一株百年老禾雀花藤。粗过成人大腿,4-5月正是花期!一簇簇,一串串,美不胜收,希望有关部门能予以重视,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欣赏这大自然赐予的美景。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