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酒

高炉酒

亳州市涡阳县高炉镇的酒厂
高炉酒厂坐落在亳州市涡阳县高炉镇。传说老子在此炼丹,高炉林立。因而得此地名。常言道:"粮是酒之魂,水是酒之血",高炉酒厂紧傍涡河,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富碘矿泉水,具有酿造好酒得天独厚的条件。高炉酒有"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之美誉,曾在乾隆年间"南洋评酒会"上获奖。目前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
  • 中文名:高炉酒
  • 外文名:
  • 别名:
  • 产地:安徽省淮北平原高炉古镇
  • 类型:白酒
  • 创立时间:东汉末年

简介

高炉古镇位于安徽省淮北平原,地处沿涡地带。位于蒙城县与亳州市之间。全镇国土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城区规划面积5。6平方公里。高炉古镇处于淮北平原腹地,涡河擦境横贯东西,高炉古镇为一望无际的沃野。2007年底,高炉户籍人口6万人。

自然资源

高炉古镇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2140小时,年平均气温14。6度,无霜期218天,年平均降水量830mm左右,光、热、水资源丰富。

高炉自然资源、矿产资源丰富。盛产粮、棉、油、水果、蔬菜、药材和黄牛、山羊、家兔、鱼虾、河蟹等,不仅质量高,而且产量大,系安徽省皖北明星镇、全省商品粮、优质棉、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尤其是高炉酒堪称酒中珍品、全国十大白酒品牌之一,因此高炉古镇又被命名为“白酒之乡”。高炉地下优质煤蕴藏总量达到9。8亿吨,大理石总储量12万立方米。

城镇发展

高炉城区面积达5。6平方公里,居民1。3万人,新区街道“两横三竖”形成网络,配套设施基本完成,老城区设施完善;电力供应充足,拥有三座现代化电厂。城区实施了“光明工程”,水力资源丰富,程控电话、微波通讯、电讯网络复盖城乡,通讯方便快捷,信息走廊全面开通,餐饮娱乐业繁荣兴旺。

高炉古镇交通便捷,境内涡河横穿东西,距阜阳机场仅70公里。S202、S307省道将古镇环抱,建设中的省道涡宿路横贯全境。14公里长的涡河岸线建有客货码头,可直入长江,四季通航。

历史沿革

高炉古镇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董卓以勤王名,率西凉十万大军来到京都洛阳。自恃手握重兵,废帝刘辨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把持朝政,惑乱朝纲,搞得朝中一片混乱。满朝文武大半皆附于董贼。几个正直的大臣,或被杀害,或敢怒不敢言,或离京而去。董贼也愈发胆大放肆。这时,王允、曹操等几人挺身而出。曹公以献刀名,去行刺董卓。可惜,董贼老奸巨猾,曹公意图被识破。行刺未成,只人匹马逃出洛阳。

回到家乡后,曹公决定起兵讨伐董卓。起兵需要武器装备呀,在冷兵器时期,制造兵器又需要大量的水。于是,曹公在涡河边一块不知名的地方,架起很多座高炉熔化钢铁,打造兵器。当时,曹公看到当地高炉林立,一派生机,便给该地起了个名字叫高炉。曹公当年雄姿虽然已不可见,但高炉这个地名却一直叫到今天。

据传,张良在博浪沙刺秦始皇未遂,就逃往下坯,在路过今涡阳石弓的“遗履桥”时,巧遇世外道家高人黄石公。黄石公3次将鞋丢于桥下,均被张良拾起并给穿上。黄石公认为“孺子可教”,约他次日二更天在桥上等候。次日傍晚,张良便在桥上等候,因天气寒冷,他还随身携带了高炉美酒以御寒。后黄石公将《太公兵法》授给他,张良以此书辅佐刘邦灭秦而取天下。

在楚汉战争期间,张良、韩信、萧何率军南下,途经高炉,渡涡河时,看见河面上商船结队,遍插酒旗,并随风飘来阵阵浓郁的酒香,三人即刻上岸,策马到了镇上最大的酒坊,冲入酒店内,抱起酒坛豪饮不止,走时还带了数坛。在赶赴前线的路上,一路美酒飘香,令无数人口中流涎。从此,“汉三杰闻香下马,高炉酒十里飘香”在民间广为流传。

高炉镇解放前为新四军主要抗战地区,高炉人民为党的事业贡献了不可抹没的贡献。解放后高炉镇隶属阜阳行政公署,时名高炉区(高炉行政公署)下辖现在的双庙镇、稚河集、城东镇、西阳镇、曹市镇、林场乡、龙山镇。1986年正式撤消高炉行政公署改高炉行政公署为高炉区,隶属涡阳。1987年高炉区被划分为西阳镇、林场乡、双庙镇。高炉镇历史沿革悠久,是安徽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