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

現代化

社會學術語
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過程,它具體表現為“心靈、技巧、管理妙、環境好”的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現代化是一個嚴整的體系:思想現代化是其靈魂,管理現代化和技術現代化是其雙輪和兩翼,而政經現代化則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由于客觀和主觀條件的制約,衆長之和的集成有高低之分,從而使現代化具有多種層次。一般地說,“集大成”可稱之為專業現代化。相應地,“集小成”可稱之為基礎現代化。[1]而介于二者之間的“集中成”,可稱之為專業基礎現代化。
    中文名:現代化 英文名:Modernization 拼音:xiàn dài huà

名詞定義

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曆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從曆史上來講,它主要指近代以來,世界各國一種向以西歐及北美地區等地國家許多近現代以來形成的價值為目标,尋求新的出路的過程,因此常與西方化的内涵相近。一般而言,現代化包括了學術知識上的科學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經濟上的工業化,社會生活上的城市化,思想領域的自由化和民主化,文化上的人性化等。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的一種深刻變化,是文明要素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交替進行的過程,是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争。現代化的核心是“人性的解放”和“生産力(效率)的解放”,因從歐美等西方社會開始,有時也被稱為“西方化”,但不專屬于西方社會。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四個過程:

1.技術的發展。

2.農業的發展。農産品的生産更多是用來作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

3.工業化。

4.都市化。

随着現代化的發生,社會文化各個方面都随之發生變化。官僚政治逐漸發展;學習的機會擴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的影響力減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社會流動增加。現代化的一個方面是技術的大爆炸,它使人類思想以驚人的速度和數量增長和傳遞。不同文化之間的差别在縮小,而專業技術領域上的差别卻在擴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各國衰落,美國勢力擴大,于是人們說,歐洲“美國化”了。但是,當人們談到世界其他比較落後的地方的時候,則用“西方化”這個詞。然而,戰後年代很快表明,就連“西方化”這個擴大了涵義的字眼也無法充分表達戰後世界的交流方式,為了适應這種實際情況的需要,“現代化”這個新詞便應運而生。因為它可以簡明地表達所有建設現代化的社會的相似願望而不論其地域和傳統如何,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動力來源

①時間與空間的分離

②脫域機制的發展

③知識的反思性運用

發展層面

①經濟層面:工業生産力水平高,農業方面産品質量高種類豐富産量豐富,科技得到大程度利用,城市鄉村建設程度高,人民生活質量高

②政治層面:民族國家的建立、憲政民主在世界各國的确立、生産的科學管理,政治透明化

③社會層面: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共存和諧;公民素質高

④文化層面:繼承先進文化精髓,并發展,呈現百花齊放健康發展的場面

兩大階段

在18—21世紀期間,世界現代化可以分為兩大階段,其中,第一次現代化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第二次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物質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轉變,而當今某些學者認為,第二次現代化的過程應該稱為後現代化。

精神維度

①主體性原則:首先是個體獨立精神的存在,獨立思考,自我意識,道德自律,自由權利,藝術自主。

②理性原則:求真批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