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種苗

藍莓種苗

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

藍莓種苗,栽培起源于美國,經過100多年的研究栽培,已選育出适應各地氣候條件的優良品種200多個。藍莓含有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營養成分,被稱為“水果皇後”、“漿果之王”。多吃藍莓能夠減輕眼的疲勞及提高夜間視力,有保護毛細血管及抗氧化,緩解腦神經衰老,增強記憶力等作用。

    中文名:藍莓種苗

    拉丁學名:Blueberry seedlings

    别名:水果之王、水果皇後、漿果之王

    界:植物界

    科:杜鵑花科

    屬:越橘屬

    種:矮高叢、兔眼

    分布區域:原生于北美洲與東亞

分類

藍莓種群可分為5個大類。

南高叢

耐濕熱、果實大、口感好,适合黃河流域

北高叢

耐寒冷、果實大、口感好,适合長江流域以北

半高叢

抗寒性強、果實中等,适合黃河以北及高寒地區

矮高叢

果實小、容易養護、抗寒性強,适合高寒地區

兔眼

樹體高大。耐濕熱、産量高,适合長江流域以南河以南、華南地區

外形描述

藍莓的根系沒有根毛。正因如此,藍莓根系的吸收能力比具有根毛的根系小得多。其吸收面積隻有同樣大小具有根毛的小麥根系的1/10。藍莓的根系細,呈纖維狀,細根在分枝前直徑為50~75um。

值得注意的是,幾乎所有藍莓的細根都有内生菌根真菌的寄生,從而克服藍莓根系由于沒有根毛造成的對水分及養分的吸收困難。近年來,衆多的研究已證明,菌根真菌的寄生對藍莓生長是有益的。

2

矮叢藍莓根系的主要部分是根狀莖。據估計,矮叢藍莓大約85%的莖組織為根狀莖。不定芽在根狀莖上萌發,并形成枝條。根狀莖一般為單軸形式,直徑3~6mm。根狀莖分枝頻繁,在地表下6~25mm深的土層内形成緊密(穿插)的網狀結構。新發生的根狀莖一般為粉紅色,而老根狀莖為暗棕色并且木栓化。矮叢藍莓的根系分布在上層中的有機質層。

藍莓葉片互生。高叢、半高叢藍莓和矮叢藍莓在入冬前落葉。因各個品種不同有的落葉有的不落葉。葉片大小由矮叢藍莓的0.7~3.5cm長度到高叢藍莓的8cm,長度不等。葉片形狀最常見的是卵圓形。大部分種類葉片背面被有絨毛,有些種類的花和果實上也被有絨毛,但矮叢藍莓葉片很少有絨毛。

新梢生長莖粗的增加和長度的增加呈正相關。按照莖粗,新梢可分為三類:細5mm。莖粗的增加與新梢節數和品種有關。對晚藍品種調查發現,株叢中70%新梢為細梢、25%為中梢,隻有5%為粗梢。若形成花芽,細梢節位數至少為11個、中梢節位數為17個、粗梢節位數為30個。

藍莓新梢在生長季内多次生長,2次生長最普遍。葉芽萌發抽生新梢,新梢生長到一定長度停止生長,頂端生長點小葉變黑形成黑尖,黑尖期維持2周後脫落并留下痕迹,叫黑點。2~5周後頂端葉芽重新萌發,發生轉軸生長,這種轉軸生長1年可發生幾次。最後1次轉軸生長頂端形成花芽,開花結果後頂端枯死,下部葉芽萌發新梢并形成花芽。

高叢藍莓葉芽着生于一年生枝的中下部。在生長前期,當葉片完全展開時葉芽在葉腋間形成。葉芽剛形成時為圓錐形,長度3~5mm,被有2~4個等長的鱗片。休眠的葉芽在春季萌動後産生節間很短,且葉片簇生的新梢。葉片按2/5葉序沿莖軸生長。葉芽完全開綻約在盛花期前2周。

栽植要點

選址

藍莓對土壤、氣候要求非常高,除了大家都關注的土壤PH值外,一些微量元素對藍莓栽植也是緻命因素,降水、氣溫等氣候水文條件同樣至關重要。

種苗選擇

根據土壤氣候條件選擇合适種苗已被大家熟知,買到正宗種源、生長勢強、未蛻化的種源是決定項目成敗的關鍵。山東臨沂等地區曾出現購買到假種苗,待苗木長成後不結果事件,給商家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逸林與美國多家藍莓種苗機構有着多年深度合作,确保種源的正宗與更新速度,同時利用自身獨特技術,培育的1年苗可趕超市場3年苗。

土壤改良

在中國種植藍莓,大部分地區都需要經過土壤改良,主要集中在PH值和有機質方面,不同品種對土壤指标的要求差異很大,有些在苗木生長階段體現不出來,待結果時會出現天壤之别。同時,藍莓種植投入較高,因地制宜的降低成本去改良土壤能給商家節省成本。

病蟲害管理

藍莓的病蟲害管理采用預防為主的原則,提倡選用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性能的化學農藥并科學合理地進行交替用藥為宜。

參考資料

1.長白山藍莓的基本介紹·特色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