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榆

榔榆

榆科榆科落葉喬木

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又稱為小葉榆,為榆科落葉喬木。榔榆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廣圓形,樹幹基部有時呈闆狀根,樹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榔榆樹形優美、姿态潇灑、樹皮斑駁、枝葉細密,在庭院中孤植、叢植,或與亭榭、山石配置都很合适,也可選作礦區廠綠化住宅樹種;榔榆木樹堅硬,可供工業用材;莖皮纖維強韌,可作繩索和人造纖維;根、皮、嫩葉入藥有消腫止痛、解毒治熱的功效,外敷治水火燙傷;葉制土農藥,可殺紅蜘蛛。榔榆分布于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陝西、河南蘇州等省區。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金縷梅亞綱Hamamelidae 超目: 目:荨麻目Urticales 亞目: 科:榆科 Ulmac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榆科 Ulmus 亞屬:中國榆屬 Ulmus.L 組: 亞組: 種:榔榆 UlmusparvifoliaJacq.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榔榆 二名法:UlmusparvifoliaJacq. 分布:中國除東北、西北、西藏及雲南外,各省擁有分布。垂直分布一般在海拔500m以下地區。日本、朝鮮亦産。

形态特征

落葉喬木,或冬季葉變為黃色或紅色宿存至第二年新葉開放後脫落,高達25米,胸徑可達1米;樹冠廣圓形,樹幹基部有時呈闆狀根,樹皮灰色或灰褐,裂成不規則鱗狀薄片剝落,露出紅褐色内皮,近平滑,微凹凸不平;當年生枝密被短柔毛,深褐色;冬芽卵圓形,紅褐色,無毛。

葉質地厚,披針狀卵形或窄橢圓形,稀卵形或倒卵形,巾脈兩側長寬不等,長1.7~8(常2.5~5)厘米,寬0.8~3(常1~2)厘米,先端尖或鈍,基部偏斜,楔形或一邊圓,葉面深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凹陷處有疏柔毛外,餘處無毛,側脈部凹陷,葉背色較淺,幼時被短柔毛,後變無毛或沿脈有疏毛,或脈腋有簇生毛,邊緣從基部到先端有鈍而整齊的單鋸齒,稀重鋸齒(如萌發枝的葉),側脈每邊10~15條,細脈在兩面均明顯,葉柄長2~6毫米,僅上面有毛。

花秋季開放,3~6數在葉脈簇生或排成簇狀聚傘花序,花被上部杯狀,下部管狀,花被片4,深裂至杯狀花被的基部或近基部,花梗極短,被疏毛。

翅果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10~13毫米,寬6~8毫米,除頂端缺口柱頭面被毛外,餘處無毛,果翅稍厚,基部的柄長約2毫米,兩側的翅較果核部分為窄,果核部分位于翅果的中上部,上端接近缺口,花被片脫落或殘存,果梗較管狀花被為短,長1~3毫米,有疏生短毛。花果期8~10月。

栽培技術

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主要是播種繁殖和扡插繁殖,但榔榆的種子獲取比較困難,用一般的扡插方法成活率也僅為20%~40%。

扡插繁殖

選擇插穗

榔榆插穗采自多年生樹樁盆景的1年生2年生枝條,插穗長為7~8cm。

插穗的處理

為了解決榔榆不易生根的問題,對插穗扡插前進行不同藥劑處理。

榔榆的插穗分别采用

(1)1年生枝用200×10I6吲哚丁酸處理10min;

(2)1年生枝用400×10奈乙酸處理10min;

(3)1年生枝條用清水處理;

(4)2年生枝用200 ×10吲哚丁酸處理10min;

(5)2年生枝用400×10奈乙酸處理10min;

(6)2年生枝用清水處理。

扡插基質

扡插基質,一般要求潔淨,保水性強和溫差小,并具備良好的排水和透氣性。為了排除其它因素對不 同處理扡插成活率的影響,将供試驗的插穗,插在同一插床内。扡插基質采用生産磨菇後廢棄的棉籽皮。該基質不僅具有透氣、透水、保濕性好的特點,而且含菌量低,插穗不易腐爛,價格便宜,pH值為6.0,尤其适合南方植材栽培基質的要求。

插床的設置

插床設置在陽處,冷窖前2m,背風向陽處,以避免因風大,出現插穗過度蒸騰,影響成活率的不利因素。插床東西走向,總長為15m,寬2m,高0.4m,分隔成4個大小不同的插床,紅磚砌牆,水泥抹縫。兩側分設深0.16m、寬0.26m的排水溝。扡插基質厚度為0.35m,下面鋪 設厚3cm,直徑為1—5cm的石子為滲水層,水由滲水層可直接流至排水溝内。插床中間, 距床面0.8m處,安置直徑為6cm的噴霧器,兩側每間隔2m安裝一個直徑為1.8cm的圓形噴頭,噴嘴直徑0.1cm,噴霧範圍1.5m,雙側同時噴霧。

扡插方法

先将插床内基質鋪好,摟平,然後将插穗垂直插入疏松的基質内,插穗的株距為4cm,行距8cm。扡插的深度為插穗的1/3。随即噴霧,使基質吸水下沉,與插穗緊貼。

插穗的管理

噴霧

插床東側設一泵房,并安置加壓泵一台,可根據天氣狀況和插床内溫度,随時控制噴霧。插床内空氣濕度一般保持在85%左右。

上盆

生根後将榔榆起出土盆,栽培基質仍采用棉籽皮,上盆後将其分組放置在插床内,使其仍保持在扡插時的良好環境中,待20天後,将其移至溫室内。

施肥

插穗在生根發芽過程中,消耗了枝條内儲藏的大量養分,急需得到補充。因此,在插穗上盆後10天,施用麻醬水澆灌,以滿足其根系和植株生長發育的需要。

病蟲害防治

蟲害防治

榔榆蟲害較多,常見的榆葉金花蟲、介殼蟲、天牛、刺蛾和蓑蛾等。可噴灑80%敵敵畏1500倍液防治;天牛危害樹幹,可用石硫合劑堵塞蟲孔。

病害防治

榆樁在制作盆景中常見及危害較大的病害大緻有兩種:就是根腐病和枝梢叢枝病。

根腐病

根腐病嚴重時直接導緻樹樁死亡;叢枝病則嚴重影響樹樁正常生長,使枝條多年難以過渡成型,嚴重時則造成樁體萎縮,枝條失态而舍棄。

防治方法:榆樁根腐病症狀主要表現在生長期葉發黃脫落,枝條逐步枯死,芽久滞不發或中途停止生長。在采掘野生榆樁時,必須多加注意使根的截面整齊,不要留有傷口,以防病菌侵入。榆樁的枝皮層較厚,水分較多,在養坯假植前必須使根截面适當幹燥,并可塗殺菌藥水防治根部染病。假植時不應選擇有腐殖質和有未發酵物質的不幹淨的土壤。土壤應進行消毒,養坯期間嚴格控水,切勿使根部處于過度潮濕和長期浸泡狀态,這樣容易促成根腐菌滋生。在翻盆時一旦發現根部皮層有黑褐色腐狀物,應立即用利器将其刮淨見新鮮組織,并對患部塗以25%可濕性粉劑和濃度為1000倍液的多菌靈,待藥液風幹後上盆,同時對壞死的根條應剪除、燒毀,還要注意将刮除的殘物不要混入盆土中,以防再次感染。傷口愈合新根産生後方可施肥,以增強其抗病力。

叢枝病

榆樁叢枝病主要危害新梢、葉,表現為新梢叢生,直立向上,病枝展葉早且小,分枝密集等症狀。叢枝病病菌以菌絲體在被害枝梢上越冬,第二年抽新梢時侵入為害。在冬季對榆樁整枝時要剪除叢生校梢,集中燒毀,在早春芽萌動前可噴灑5度Be的石硫合劑,效果顯著。噴藥可在生長期每周進行一次,曆時五局可以根除叢枝病。在此期間,除避雨外還不要在枝葉上噴水,應保持葉面幹燥。

盆景制作

取材

可用播種繁殖苗木,10~11月種子成熟,及時采收,攤開曬幹,楊去雜物,裝袋幹藏。翌年春季3月播種,選無風晴天播于乎整苗床上,上覆細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再蓋以稻草。約1個月左右即可發芽出土,及時揭草,适當間苗。在幼苗生長期間,應搞好水肥管理,松土除草,當年生苗木可高達30~40厘米。宜倒床培養數年,經修剪整形,再上盆加工。亦可挖取山野水邊榔榆老樁,選根露幹粗,遭勁曲折、枝幹橫斜、葉片細小、姿态古拙者。經過養胚,待根系發育、新生枝葉茂盛時,再上盆加工造型。

上盆

①選盆:榔榆樹形古樸,葉色油綠,宜用紫砂陶盆或釉陶盆。盆形根據樹形而定,以長方形盆、橢圓形盆最為常。盆色以素雅為佳。

②用土:盆栽以疏松肥沃的熟化田園土或腐葉土為宜,通氣透水性好,有利于根系發育生長。

③栽種:在春季2~3月間芽萌發前上盆栽種,栽時将根部适當修剪,短截長根,壅培肥土,勿使根部拳曲。榔榆附石式盆景的栽種,先選具有石隙的松質石料,将樹根修剪整理後,納入石隙中,并用棕絲栓紮固定,勿傷根系,用青苔鋪墊,紮根後用濕的河泥塗抹石料外面,再用苔薛包裹,然後将樹根連同附石定植于盆土中,精心養護2~3年,待嵌在石隙中的根系充分生長,填滿石隙,即可解去縛紮,這時根系與附石形成一體,一盆附石式榔榆盆景就基本制作成功。

造型

榔榆加工造型可采取修剪與攀紮相結合進行,攀紮可用棕絲或金屬絲,由于榔榆枝條生長較快,攀紮成型後,應及時拆除,以免陷絲,影響美觀。在生長期間,新抽生枝條,可剪去其新梢,以促生分枝,并将枝條扭曲造型。榔榆可塑性很強,可加工成多種形式。常見的有直幹式、斜于式、卧幹式、懸崖式及附石式等。枝葉可剪紮成片,也可修剪成自然樹冠。特别是附石式榔榆盆景,造型上允許有一定的誇張,可将樹木淩駕于山石之上,以樹為主,以石為次。

其造型時間在春季萌芽前,生長期不宜造型但可修剪。造型榔榆主幹以單幹為主,較少多幹,形式可選直幹式、斜幹式和曲幹式等。

主幹

榔榆枝條硬,三年生枝條已較難吊紮。對主幹的造型體現在對素材的選擇和修剪上,野外采掘苗應選擇主幹變化多、擁有良好骨架的毛胚,避免一根筆直主幹沒有分枝的毛胚。植株高度一般控制在2米至3.5米,該規格庭院綠化中應用較廣。

枝條

包括枝條的取舍、調整控制枝條方向和走勢、矯正伸展姿态等。一般從下而上逐枝進行,主枝應與主幹角度适宜、分布均勻、上下有一定間距。主枝延長枝留側芽輕剪,兩年左右交叉留芽,使主枝延長枝曲折發展。主枝上側枝應選長勢适中、方向适宜的枝條,使主幹與各級主側枝分布合理、上下錯落,側枝修剪一般留外芽,以利擴大樹冠。随着枝條的增粗,及時拆除金屬絲,以防“陷絲”。對還未定型的枝條,可攀紮固定形态。

樹冠造型榔榆形成基本骨架後,每年休眠期剪除枯枝、病枝、并列枝、内生枝等。短截各級側枝,留20厘米至30厘米,促發分枝。疏除影響生長的徒長枝、重疊枝等。春季萌芽後,抹去過密或直立新稍,

各級主側枝一般留兩三個芽,逐步培育樹冠。在新枝伸長到10厘米時,留4至6個葉片,其餘剪去,如此反複多次修剪使葉片生長茂密。生長期内随時除去其他萌芽,控制徒長,以免擾亂樹形。榔榆萌芽力強,在生長期要弱剪,休眠期強剪。

主要價值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1、榔榆莖、葉

通絡止痛。主腰背酸痛、牙痛。

2、榔榆皮

清熱利水;解毒消腫;涼血止血。主熱淋;小便不利;瘡瘍腫毒;乳癰;水火燙傷;痢疾;胃腸出血;尿血;痔血;腰背酸痛;外傷出血。

①《本草拾遺》:主下熱淋,利水道,令人睡。

②《綱目》:治小兒解顱。

附方

1、榔榆莖、葉

①治瘡腫尚未成膿者:鮮榔榆葉适量,洗淨,紅糖少許,共搗敷,日換一次。(《閩南民間單藥》)

②治腰背酸痛:榔榆莖半兩至一兩(洗淨,切碎),豬脊骨數量不拘,和水、酒适量各半炖服。(《閩南民間草藥》)

③治牙痛:榔榆鮮葉煎湯,加醋少許,含漱。(《福建中草藥》

2、榔榆皮

①治乳癰:郎榆根白皮二至三兩。水煎服,渣加白糖搗敷患處。(《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②治風毒流注:榔榆幹根一至二兩。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園林觀賞

榔榆幹略彎,樹皮斑駁雅緻,小枝婉垂,秋日葉色變紅,是良好的觀賞樹及工廠綠化、四旁綠化樹種,常孤植成景,适宜種植于池畔、亭榭附近,也可配于山石之間,唯病蟲害較多。萌芽力強,為制作盆景的好材料。

樹形優美,姿态潇灑,枝葉細密,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因抗性較強,還可選作廠礦區綠化樹種。

經濟價值

邊材淡褐色或黃色,心材灰褐色或黃褐色,材質堅韌,紋理直,耐水濕,可供家具、車輛、造船、器具、農具、油榨、船橹等用材。樹皮纖維純細,雜質少,可作蠟紙及人造棉原料,或織麻袋,編繩索。

生長習性

生長于平原、丘陵、山坡及谷地。喜光,耐幹旱,在酸性、中性及堿性土上均能生長,但以氣候溫暖,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為最适宜的生境。 對有毒氣體煙塵抗性較強。

地理分布

分布于中國河北、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中國台灣、江西、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陝西、河南蘇州等省區。日本、朝鮮也有分布。

适宜地區:華南地區、華中地區。

化學成分

樹皮含澱粉、粘液質、鞣質、豆甾醇等植物甾醇;含纖維素22.3%,半纖維素10.56%,木質素25.17%,果膠8.0%,油脂7.75%。

木材含7-羟基卡達烯醛、3-甲氧基-7-羟基卡達烯醛、曼末酮C、曼宋酮G、谷甾醇。

目前發現最大的榔榆

目前發現最大的榔榆,在陝西省甯陝縣江口回族鎮南夢溪。直徑達2.1米,傘狀樹冠,齡約3000年,造形極其優美,枝繁葉茂。

甯陝縣 南夢溪 千年榔榆樹 圖集

參考資料

1.榔榆Ulmus parvifolia Jacq.·植物通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