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

木姜子

樟科木姜子屬植物

木姜子,俗名:辣姜子、黃花子、香桂子、生姜材、蘭香樹、陳茄子、猴香子、山胡椒、木香子、山蒼子。[1]落葉小喬木,高3~7米。花枝細長。葉簇聚于枝端,紙質,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5~10厘米,初有絹絲狀短柔毛,後漸變為平滑;葉柄有毛。花單性,雌雄異株;傘形花序或為傘形花序式的聚傘花序或圓錐花序,單生或簇生于葉腋。[2]由8~12朵花組成,具短梗;花先于葉開放;總苞片表面有毛,早落;花黃色,花梗細小,長1~1.5厘米,有絹絲狀粗毛;花被6,倒卵形;花藥4室,瓣裂,全内向,花絲僅于基部有細毛;雌花較大,有粗毛。核果球形,藍黑色,直徑約7~10毫米;果梗上部稍肥大。花期3~4月。果期8~9月。

    中文名:木姜子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毛莨目

    科:樟科

    亞科:樟亞科

    族:木姜子族

    亞族:木姜子亞族

    屬:木姜子屬

    亞屬:木姜子亞屬

    組:落葉組

    種:木姜子

    命名者及年代:Hemsl.,1891

基本資料

生态環境

生于溪旁和山地陽坡雜木林中或林緣。

資源分布

分布于山西、陝西、甘肅、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地。

2

化學成份

木姜子幹果含揮發油約2%-6%,主要成分為檸檬醛(citral),牻牛兒醇(geraniol),檸檬烯(limonene)等。種仁含油55.4%,主成分為月桂酸(lauricacid)39.5%,癸酸(capricacid)41.7%,還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8.1%,癸烯酸(decenoicacid)2.7%,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1.0%,肉豆蔻酸(myristicacid)1.0%,油酸(oleicacid)1.7%,亞油酸(linoleicacid)2.9%,辛酸(caprylicacid)0.1%等。

藥理作用

性味:辛;苦;性溫

歸經:脾;胃經

功能主治:溫中行氣止痛;燥濕健脾消食;解毒消腫。主胃寒腹痛;暑濕吐瀉;食滞飽脹;痛經;疝痛;瘧疾;瘡瘍腫痛

各家論述

1.《貴州民間藥物》:健脾燥濕,助消化,外治瘡毒。

2.《重慶草藥》:逐寒、鎮痛,健胃、消飽脹。治心胃冷氣痛,冷骨風,寒食擺子,痛經。腸胃有熱者忌用。

3.《湖南藥物志》:祛風,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治關節痛:木姜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

附方

①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錢。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②治水瀉腹痛:木姜子研末,開水吞服一錢。

③治發痧氣痛:木姜子、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錢。研末,酒吞服。

④治消化不良,胸腹脹:木姜子焙幹,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貴州民間藥物》)

⑤治關節痛:木姜子一兩,雄黃五錢,雞屎二兩。搗爛,炒熱,布包,揉擦痛處。(《湖南藥物志》)

⑥治疔瘡:木姜子搗絨外敷。(《貴州民間藥物》)

藥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性:喜濕潤氣候。喜光,在光照不足的條件下生長發育不良。适生于上層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紅壤、黃壤以及山地棕壤,在低窪積水處則不宜栽種。

栽培技術:種子繁殖,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變成紫黑色,種仁色白堅硬,種子充分成熟時采種。将果實浸泡,洗淨種殼附有的蠟質層,在室内濕沙層積貯藏。種子經過一個冬季的貯藏催芽,于2月份條播,每1hm260-75kg,播種後30d左右即可發芽,發芽率35%左右,每lhm2可育苗本7000~8000株。

田間管理:從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間,每年應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3年後,每年至少松土1次。栽後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m高處,剪截主幹頂部,促使側枝生長,形成矮化林,以便采果。當進入開花期,應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

病蟲害防治:紅蜘蛛,發芽展葉期噴20%三氯殺螨可濕性粉劑600倍2次,花期噴1次樂果40%乳油1000倍液,7-8月增噴1次樂果40%乳油1000倍液。卷葉蟲,人工摘除卷葉,用80%敵敵畏3000倍液噴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