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管理是人類各種組織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所形成的管理基本原理和方法,統稱為管理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管理學是管理思想、管理原理、管理技能和方法的綜合。随着管理實踐的發展,管理學不斷充實其内容,成為指導人們開展各種管理活動,有效達到管理目的的指南。
财務管理的定義,财務管理是在一定的整體目标下,關于資産的購置(投資),資本的融通(籌資)和經營中現金流量(營運資金),以及利潤分配的管理。
主要含義
管理活動始于人類群體生活中的共同勞動,到現今已有上萬年曆史。對于什麼是管理,到現今專家和學者們仍然各抒己見,沒有統一的表述。
1.管理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以人為中心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及創新等手段,對組織所擁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資源進行有效的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以期高效的達到既定組織目标的過程。
2.管理是由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及控制等職能為要素組成的活動過程。
3.管原意為細長而中空之物,其四周被堵塞,中央可通達。使之閉塞為堵;使之通行為疏。管,就表示有堵有疏、疏堵結合。所以,管既包含疏通、引導、促進、肯定、打開之意;又包含限制、規避、約束、否定、閉合之意。理,本義為順玉之紋而剖析;代表事物的道理、發展的規律,包含合理、順理的意思。管理猶如治水,疏堵結合、順應規律而已。所以,管理就是合理地疏與堵的思維與行為。(《極簡管理:中國式管理操作系統》)
4.廣義的管理是指應用科學的手段安排組織社會活動,使其有序進行。其對應的英文是Administration,或Regulation。狹義的管理是指為保證一個單位全部業務活動而實施的一系列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決策的活動,對應的英文是Manage或Run。
5.“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裡克·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認為:“管理就是确切地知道你要别人幹什麼,并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幹。”(《科學管理原理》)在泰勒看來,管理就是指揮他人能用最好的辦法去工作。
6.諾貝爾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Herbert A. Simon)對管理的定義是:“管理就是制定決策。”(《管理決策新科學》)
7.彼得·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認為:“管理是一種工作,它有自己的技巧、工具和方法;管理是一種器官,是賦予組織以生命的、能動的、動态的器官;管理是一門科學,一種系統化的并到處适用的知識;同時管理也是一種文化。”(《管理:任務、責任、實踐》)
8.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在其名著《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中給出管理概念之後,它就産生了整整一個世紀的影響,對西方管理理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力。法約爾認為:管理是所有的人類組織都有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由五項要素組成的: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法約爾對管理的看法頗受後人的推崇與肯定,形成了管理過程學派。孔茨(Koontz)是二戰後這一學派的繼承與發揚人,使該學派風行全球。
9.斯蒂芬·羅賓斯給管理的定義是:所謂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過别人使活動完成得更有效的過程。
10.吳廣揚管理的定義:管理,顧名思義,管着最基本的行為和執行着最初心理想的問題,就叫管理。
11.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通過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反饋等手段,對系統所擁有的生物、非生物、資本、信息、能量等資源要素進行優化配置,并實現既定系統訴求的生物流、非生物流、資本流、信息流、能量流目标的過程。
要素與職能
管理有五個要素,主要如下:
①管理主體:行使管理的組織或個人,有政府部門和業務部門;
②管理客體:管理主體所轄範圍内的一切對象,包括人群、物質、資金、科技和信息5類,人群為基本;
③管理目标:管理主體預期要達到的新境界,是管理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要反映上級領導機關和下屬人員的意志;
④管理方法:管理主體對管理客體發生作用的途徑和方式,包括行政方法,經濟方法、法律方法和思想教育方法;
⑤管理理論:導管理的規範和理論。
此外,管理還有五大職能,分别為:計劃、組織、指揮、監督和調節,計劃是最基本職能。
特點與内容
特點
1.管理是普遍、普通的社會現象之一
2.管理是一項最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
3.管理工作是活力與創造性兼備的行為
内容
(一)管理體系:管理包羅萬象,滲透在各個領域,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就有管理。上自整個社會、一個國家,下到每個家庭和每個人,都離不開管理。
(二)管理手段:社會是個龐雜的大系統,千頭萬緒,怎樣管理?管理學家們提出機構、法、人和信息四種管理手段。(1)機構,是使管理對象構成系統的組織結構。沒有機構就組織不成系統。不成系統便無法管理;(2)法,政策與法律來源于管理目标。在管理活動中,它規定被管理的人哪些應該做,哪些不應該做,是人們的行動準則;(3)人,是管理中最活躍的因素。機構是人組成的,管理職權是人行使的,政策與法是人制定的。發揮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搞好管理的重要手段;(4)信息,不利用信息,就不知道事物的發展形勢,就會造成管理的盲目性。它是管理的重要工具。
(三)管理對象:事物多種多樣,紛纭複雜,千變萬化。管理些什麼?科學家們提出了五個主要管理對象:人、财、物、時間和信息。(1)人,是社會财富的創造者、物的掌管者、時間的利用者和信息的溝通者,是管理對象中的核心和基礎。隻有管好人,才有可能管好财、物、時間和信息;(2)财,是人類衣、食、住及其進行交往的基礎。
管理者必須考慮運用有限的财力,收到更多的經濟效益;(3)物,是人類創造财富的源泉。管理者要充分合理和有效地運用它們,使之為社會系統服務;(4)時間,反映為速度、效率,一個高效率的管理系統,必須充分考慮如何盡可能利用最短的時間,辦更多的事;(5)信息,隻有管理信息,及時掌握信息,正确地運用信息,才能使管理立于不敗之地。
(四)管理職能:管理的職能究竟是什麼,當前國内外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看法。我國一些學者認為,管理應具有計劃和預測、組織和指揮、監督和控制、教育和激勵、挖潛和創新五個方面的功能。
管理理論的發展可概括為以下幾個階段:(1)着重生産過程和行政控制的古典研究;(2)着重人際關系和行為科學的研究;(3)着重管理科學和系統分析的研究,最後形成現代管理理論。
管理是一種非常複雜的事物。層次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不同,管理的内容和重點則存在着一定的差異。但是管理的性質和職能,是一切管理中帶有共性的東西,是實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問題。
分類
管理可以分為很多種類的管理,比如行政管理、社會管理、工商企業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情報管理等等。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工商企業的管理最為常見。每一種組織都需要對其事務、資産、人員、設備等所有資源進行管理。每一個人也同樣需要管理,比如管理自己的起居飲食、時間、健康、情緒、學習、職業、财富、人際關系、社會活動、精神面貌(即穿着打扮)等。企業管理可以劃為幾個分支:人力資源管理、财務管理、生産管理、物控管理、營銷管理、成本管理、研發管理等。在企業系統的管理上,又可分為企業戰略、業務模式、業務流程、企業結構、企業制度、企業文化等系統的管理。
就管理主體的承擔者可分為宏觀管理和微觀管理,宏觀管理是政府部門,微觀管理是業務部門,微觀管理是宏觀管理的基礎;就管理客體的活動屬性可分為社會管理、經濟管理和文化管理,經濟管理是基礎,衛生事業管理總的來說屬社會管理範疇;就管理主體的管理方式可分為決策管理和實施管理,二者互相滲透,決策是管理的核心。
管理不僅僅指工商管理,雖然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工商企業的管理最為常見。除了商業管理,還有很多種類的管理,比如行政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管理、城市管理、衛生管理等等。每一種組織都需要對其事務、資源、人員進行管理。在市場經濟法制化越來越重要的時候,又誕生了一個新的管理學派:法商管理學派。
工作對象
作業人員
含義:作業人員是指直接在某崗位或某任務中制造産品或提供服務,不負有監管他人工作的責任。
管理人員
1.含義:在一個組織中負責對人力、金融、物質和信息情報等資源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的人員。
2.管理人員是通過别人來完成工作,做決策、分配資源、指導别人的行為來達到工作的目标。
3.分類
(1)不同層次的管理人員:高層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基層管理人員。
(2)不同領域的管理人員:市場營銷管理人員、财務管理人員、生産與經營管理人員、人事管理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其他類型管理人員。
職能
法國管理學者法約爾最初提出把管理的基本職能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後來,又有學者認為人員配備、領導激勵、創新等也是管理的職能。分為七類:
決策
決策是組織或個人為了實現某個目的而對未來一定時期内有關活動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選擇或者調整過程。簡單地說決策就是定奪、決斷和選擇。決策是計劃的核心問題隻有對計劃目标和實施方法等要素進行科學的決策,才能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計劃。一般認為決策是管理工作的本質。
計劃
計劃就是确定組織未來發展目标以及實現目标的方式。
組織
組織就是服從計劃,并反映着組織計劃完成目标的方式。
人員管理
人員管理就是對各種人員進行恰當而有效的選擇、培訓、以及考評,其目的是為了配備合适的人員去充實組織機構規定的各項職務,以保證組織活動的正常進行,進而實現組織既定目标。人員配備與管理的其他四個職能——計劃、組織、指導與領導、以及控制,都有着密切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組織目标能否實現。
指導與領導
指導與領導就是對組織内每名成員和全體成員的行為進行引導和施加影響的活動過程,其目的在于使個體和群體能夠自覺自願而有信心地為實現組織既定目标而努力。指導與領導所涉及的是主管人員與下屬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導與領導是一種行為活動,已形成了專門的領導科學,成為管理科學的一個新分支。
控制
控制就是按既定目标和标準對組織的活動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偏差,采取糾正措施,使工作能按原定計劃進行,或适當調整計劃以達預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個延續不斷的、反複發生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保證組織實際的活動及其成果同預期目标相一緻。
創新
創新就是随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經濟活動空前活躍,市場需求瞬息萬變,社會關系日益複雜,使得每一位管理者時刻都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迫切的變化要求創新。創新在管理循環中處于軸心地位。
學術流派
這些流派盡管各有自己對管理的看法,各有自己的理論主張,但從内容上來看不超出三大内容:即組織、管理方式以及經營。
古典組織理論法約爾和韋伯的典型的組織研究成果。
經營管理學派是專門研究經營理論及經營中的管理問題。
權變理論學派、管理科學學派等等研究内容不過是組織及組織内管理的科學方式方法。
科學管理原理代表人物泰羅,本質上可以歸結為一種管理方式或方法,因為人的科學工作和協作及對人的激勵與效率關系的研究實為發展出相應的管理方式方法而已。社會系統學派代表人物巴納德(C. I. Barnard),其研究成果不過是從經理人員在組織中的作用角度看組織如何有效運作。
決策理論學派代表人物西蒙(H. A. Simon)(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認為決策貫徹管理的全過程,管理就是決策,組織就是決策,組織是由作為決策者的個人所組成的系統。然綜觀其著作,除上述觀點為組織方面的外,其餘主要是發展了決策的科學方法體系。
行為科學學派代表人物有梅奧(E. Mayo)、馬斯洛(A. H. Maslow)、麥格雷戈(D. MeGregor)、盧因(K. Lewin)以及穆頓(J. S. Mouton)等,他們有的研究人際關系,有的研究人的需求與行為關系,也有的探讨人的本性及相應管理的問題,還有的研究正式組織中非正式組織問題以及雙因素模式、管理方式方法等。前者可歸結為組織的動力學過程,後者可歸結為以人為本的管理方法方式的探讨。
演進路徑
1.組織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古典組織理論(古典理論,20年代)——組織行為學(組織行為,40年代)——組織(社會技術系統,60年代)——領導科學(經理角色,70年代)——組織文化(企業文化,80年代)——(90年代)。
2.管理方式方法研究的演進路徑:
科學管理理論(泰羅,20年代)——行為科學(梅奧,30年代)——管理科學理論(伯法,50年代)——決策理論(西蒙,60年代)——生産管理、信息管理方法(70—80年代)——(90年代)。
3.經營理論研究的演進路徑:
廠商理論(20年代)——産業組織(貝恩,40年代)——市場學(科特勒,60年代)——消費者理論(70年代)——策略學(戰略管理)(波特,80年代)——(90年代)。
任務與意義
管理的任務是設計和維持一種環境,使在這一環境中工作的人們能夠用盡可能少的支出實現既定的目标,或者以現有的資源實現最大的目标。細分為四種情況:産出不變,支出減少;支出不變,産出增多;支出減少,産出增多;支出增多,産出增加更多。這裡的支出包括資金、人力、時間、物料、能源等的消耗。總之,管理基本的原則是“用力少,見功多”,以越少的資源投入、耗費,取得越大的功業、效果。
管理的意義,在于更有效地開展活動,改善工作,更有效的滿足客戶需要,提高效果、效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