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雀花

禾雀花

國家二類保護植物

禾雀花(拉丁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又名白花油麻藤、花汕麻藤、雀兒花。是國家二類保護植物,禾雀花為蝶形花科菜豆族黧豆屬植物。禾雀花原産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中國南方地區均有栽培。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後繁花似錦,吊挂成串猶如禾雀花飛舞,頗具觀賞價值。産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省區。生于海拔800-2500米的山地陽處,路旁,溪邊,常攀援在喬,灌木上。模式标本采自香港。民間将本種用作通經絡、強筋骨草藥。種子含澱粉,有毒,不宜食用。

    中文名:禾雀花

    拉丁學名:Mucuna birdwoodiana Tutch

    别名:

    勃氏黎豆、鯉魚藤、

    雀兒花、禾雀花、血楓藤等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薔薇目

    亞目:薔薇亞目

    科:豆科

    亞科:蝶形花亞科

    屬:黧豆屬

    種:白花油麻藤

    分布區域:

    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保護級别:

    國家二類保護植物

種屬概述

禾雀花為蝶形花科藤本植物,又名白花油麻藤、雀兒花。簇串狀花穗,直接長在藤蔓上。其花形酷似雀鳥,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飛舞。花五瓣,白色,每朵花似一隻小鳥。花開在藤蔓上,吊桂成串,每串二三十朵不等,串串下垂,有如萬鳥栖枝,神形兼備,令人歎為觀止每年3~4月下旬開花。

花瓣淡綠色,有兩塊花瓣會卷攏成翅狀,風情萬種、十分迷人,頗具觀賞價值。

2

禾雀花長約5至8厘米,每朵花都好像一隻小鳥,共有五塊花瓣,花瓣顔色多樣,有淡綠色、紫色、褐色、乳白色等。禾雀花每年清明節前後開花,簇串狀花穗,直接長在藤蔓上。其花形酷似雀鳥,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飛舞。有兩塊花瓣會卷攏成翅狀,花托似禾雀頭,兩旁各有一粒似眼睛的小黑點,正中的一瓣,彎弓似雀背,兩側的花瓣似雀翼,底瓣後伸,似為尾巴。

禾雀花是蝶形花科油麻藤屬植物的俗稱,鼎湖山生長有白花油麻藤(Mucuna birdwoodiana),花淡綠色,和常春油麻藤(M.sempervirens),花深紫色。禾雀花攀爬本領強,能象巨蟒般盤繞在大樹上;花形酷似雀鳥,開在藤蔓上,吊挂成串有如禾雀飛舞,神形兼備,煞是好看。

曆史傳說

新會棠下鎮樂溪村後小蓬萊山上(現已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過人臂,攀纏于其他樹上,如挂秋千,如曬羅帶,蒼勁盤曲,蔓延公坑寺周圍三四十畝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挂于樹間,綿連不斷。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千萬隻禾雀栖息于林中濃蔭下。花呈米黃色,有四瓣,花托似雀頭,并且有兩個如眼睛的黑點。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後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人們稱之為“内髒”。若不經意碰損某一部分,傷痕即出現微量似血的液體,令人頓生憐憫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擱置兩小時後,即變成褐色,與真禾雀毛色一樣。每年清明前後,禾雀花開,如萬千隻鳥栖息樹上,蔚為壯觀。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隻有1961年結過豆莢。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幹可作清涼藥品。據說,公坑的禾雀花是廣東禾雀花的發源地,有700年的曆史。古刹奇花,流傳不少神話故事。

相傳明代有一位雲遊僧,雲遊到小蓬萊山,見這裡翠林深幽,風景甚佳,就将一顆帶來的種子種在禅院前。種子發芽,生成藤蔓,長出酷似禾雀的花朵,便是現在禅院前的這棵禾雀花。這棵禾雀花花開得最為壯觀,成為傳統的最佳觀賞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緣于這棵禾雀花。

又有傳說,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到公坑寺,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裡偷吃稻谷。農夫拿着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随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往,一串一串的挂在樹上,隻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後飛出來。從此,這裡再沒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種禾雀花。

繁殖方法

禾雀花可用扡插、壓條的方法進行繁殖育苗。扡插于春季萌芽前進行,選用健壯的枝條作插穗,下端用生根粉等生根激素溶液浸泡後插入濕沙床内遮陽噴霧保濕,約1個月發根;夏季在室外扡插,需搭蔭棚遮光。壓條主要利用落地的藤蔓,在節間下端刻傷後壓入土中,保持濕潤,發根後剪下新株.用于地植或垂直綠化時,可用塘泥拌泥炭土或垃圾土等緩效肥料,适當控制植株生長。萌芽性強,而修剪,入秋後應對過密的藤蔓以及衰老枝條修剪清理1次,增加透光度,促進花芽形成。

壓條法

選取健壯的枝條,從頂梢以下大約15~30公分處把樹皮剝掉一圈,剝後的傷口寬度在一公分左右,深度以剛剛把表皮剝掉為限。剪取一塊長10~20公分、寬5~8公分的薄膜,上面放些淋濕的園土,象裹傷口一樣把環剝的部位包紮起來,薄膜的上下兩端紮緊,中間鼓起。約四到六周後生根。生根後,把枝條邊根系一起剪下,就成了一棵新的植株。

扡插法

進行嫩枝扡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粗壯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後,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刀要鋒利)。進行硬枝扡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後,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扡插。

主要價值

觀賞

由于禾雀花四季常青,每逢清明節前後繁花似錦,吊挂成串猶如禾雀花飛舞,頗具觀賞價值,因此最宜于做公園、庭院等處的大型棚架、綠廊、綠亭、露地餐廳等的頂面綠化;适于牆垣、假山陽台等處的垂直綠化或作護坡花木;也可用于山岩、疊石、林間配置,頗具自然野趣。頂面綠化時,前期應注意設立支架、人工綁紮以助其攀援。

食用

鮮禾雀花味道甘甜可口,可作佐肴的時菜,還可伴肉類煮湯,煎炒均美味可口;曬幹的禾雀花可以藥用,是一種降火清熱氣的佳品。

藥用

莖可藥用,有強筋骨、通筋絡、補血之功效;種子含澱粉,有毒。

栽培技術

濕度

喜歡濕潤或半燥的氣候環境,要求生長環境的空氣相對溫度在50~70%,空氣相對濕度過低時下部葉片黃化、脫落,上部葉片無光澤。

溫度

由于它原産于亞熱帶地區,因此對冬季的溫度的要求很嚴,當環境溫度在8℃以下停止生長。

光照

對光線适應能力較強。放在室内養護時,盡量放在有明亮光線的地方,如采光良好的客廳、卧室、書房等場所。在室内養護一段時間後(一個月左右),就要把它搬到室外有遮蔭(冬季有保溫條件)的地方養護一段時間(一個月左右),如此交替調換。

植物文化

相關傳說

下鎮樂溪村後小蓬萊山上(現已劃歸江門市蓬江區)的公坑寺(天成寺)有奇花,名“禾雀花”。其藤粗過人臂,攀纏于其他樹上,如挂秋千,如曬羅帶,蒼勁盤曲,蔓延公坑寺周圍三四十畝地。其花大小如禾雀,一串串挂于樹間,綿連不斷。每串二三十朵,由一青綠色小藤串連,酷似千萬隻禾雀栖息于林中濃蔭下。花呈米黃色,有四瓣,花托似雀頭,并且有兩個如眼睛的黑點。正中向陽一瓣如雀背,側兩瓣如雀翼,底瓣後伸如雀尾。花房内有一撮細長略彎的花蕊,人們稱之為“内髒”。若不經意碰損某一部分,傷痕即出現微量似血的液體,令人頓生憐憫之情。摘一朵完整的花擱置兩小時後,即變成褐色,與真禾雀毛色一樣。每年清明前後,禾雀花開,如萬千隻鳥栖息樹上,蔚為壯觀。

禾雀花一般開花不結實,解放以來隻有1961年結過豆莢。據老農說,禾雀花每30年結子一次。鮮花是鮮甜可口的時菜,曬幹可作清涼藥品。

據說,公坑的禾雀花是廣東禾雀花的發源地,有700年的曆史。古刹奇花,流傳不少神話故事。

相傳明代有一位雲遊僧,雲遊到小蓬萊山,見這裡翠林深幽,風景甚佳,就将一顆帶來的種子種在禅院前。種子發芽,生成藤蔓,長出酷似禾雀的花朵,成為傳統的最佳觀賞地。公坑漫山遍野的藤蔓都緣于這棵禾雀花。

又有傳說,一天,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到公坑寺,看見一群一群的禾雀(麻雀)飛到稻田裡偷吃稻谷。農夫拿着掃帚從這邊趕,禾雀飛到那邊吃;從那邊趕,禾雀飛到這邊吃。農夫眼巴巴地看着大群禾雀啄食他半年辛苦種出來的糧食,痛心疾首,呼天搶地。而頑皮的禾雀反而叽叽喳喳地嘲笑農夫無能,互相打鬧雀躍。鐵拐李見此情景,覺得這群禾雀太頑皮、太過分了,便随手從山邊址下一條山藤,使出法術,把禾雀全捆綁住,一串一串的挂在樹上,隻準它們在青黃不接的清明前後飛出來。從此,這裡再沒有禾雀偷吃稻谷了,而公坑也多了一種禾雀花。

2015年在四川省珙縣孝兒鎮轄區發現一株百年老禾雀花藤。粗過成人大腿,4-5月正是花期!一簇簇,一串串,美不勝收,希望有關部門能予以重視,讓我們的後代也能欣賞這大自然賜予的美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