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姜子

木姜子

樟科木姜子属植物

木姜子,俗名:辣姜子、黄花子、香桂子、生姜材、兰香树、陈茄子、猴香子、山胡椒、木香子、山苍子。[1]落叶小乔木,高3~7米。花枝细长。叶簇聚于枝端,纸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5~10厘米,初有绢丝状短柔毛,后渐变为平滑;叶柄有毛。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或为伞形花序式的聚伞花序或圆锥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2]由8~12朵花组成,具短梗;花先于叶开放;总苞片表面有毛,早落;花黄色,花梗细小,长1~1.5厘米,有绢丝状粗毛;花被6,倒卵形;花药4室,瓣裂,全内向,花丝仅于基部有细毛;雌花较大,有粗毛。核果球形,蓝黑色,直径约7~10毫米;果梗上部稍肥大。花期3~4月。果期8~9月。

    中文名:木姜子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毛莨目

    科:樟科

    亚科:樟亚科

    族:木姜子族

    亚族:木姜子亚族

    属:木姜子属

    亚属:木姜子亚属

    组:落叶组

    种:木姜子

    命名者及年代:Hemsl.,1891

基本资料

生态环境

生于溪旁和山地阳坡杂木林中或林缘。

资源分布

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2

化学成份

木姜子干果含挥发油约2%-6%,主要成分为柠檬醛(citral),牻牛儿醇(geraniol),柠檬烯(limonene)等。种仁含油55.4%,主成分为月桂酸(lauricacid)39.5%,癸酸(capricacid)41.7%,还含十二碳烯酸(dodecenoicacid)8.1%,癸烯酸(decenoicacid)2.7%,十四碳烯酸(tetradecenoicacid)1.0%,肉豆蔻酸(myristicacid)1.0%,油酸(oleicacid)1.7%,亚油酸(linoleicacid)2.9%,辛酸(caprylicacid)0.1%等。

药理作用

性味:辛;苦;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行气止痛;燥湿健脾消食;解毒消肿。主胃寒腹痛;暑湿吐泻;食滞饱胀;痛经;疝痛;疟疾;疮疡肿痛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健脾燥湿,助消化,外治疮毒。

2.《重庆草药》:逐寒、镇痛,健胃、消饱胀。治心胃冷气痛,冷骨风,寒食摆子,痛经。肠胃有热者忌用。

3.《湖南药物志》:祛风,散寒。治感寒腹痛;木子四至五钱。水煎服。治关节痛:木姜子一两,雄黄五钱,鸡屎二两。捣烂,炒热,布包,揉擦痛处。

附方

①治感寒腹痛:木姜子四至五钱。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水泻腹痛:木姜子研末,开水吞服一钱。

③治发痧气痛:木姜子、青藤香、蜘蛛香各一钱。研末,酒吞服。

④治消化不良,胸腹胀:木姜子焙干,研末,每次吞服三至五分。(《贵州民间药物》)

⑤治关节痛:木姜子一两,雄黄五钱,鸡屎二两。捣烂,炒热,布包,揉擦痛处。(《湖南药物志》)

⑥治疔疮:木姜子捣绒外敷。(《贵州民间药物》)

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喜湿润气候。喜光,在光照不足的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适生于上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酸性红壤、黄壤以及山地棕壤,在低洼积水处则不宜栽种。

栽培技术:种子繁殖,在8月底至9月初,果皮变成紫黑色,种仁色白坚硬,种子充分成熟时采种。将果实浸泡,洗净种壳附有的蜡质层,在室内湿沙层积贮藏。种子经过一个冬季的贮藏催芽,于2月份条播,每1hm260-75kg,播种后30d左右即可发芽,发芽率35%左右,每lhm2可育苗本7000~8000株。

田间管理:从移栽至第2年幼株期间,每年应中耕、除草、追肥2-3次,第3年后,每年至少松土1次。栽后1-2年晚秋或冬季,在0.8-1.2m高处,剪截主干顶部,促使侧枝生长,形成矮化林,以便采果。当进入开花期,应分辨雌雄株逐步疏伐。

病虫害防治:红蜘蛛,发芽展叶期喷20%三氯杀螨可湿性粉剂600倍2次,花期喷1次乐果40%乳油1000倍液,7-8月增喷1次乐果40%乳油1000倍液。卷叶虫,人工摘除卷叶,用80%敌敌畏3000倍液喷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