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豆

赤豆

豆科豇豆属植物

赤豆(学名: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高可达90厘米,羽状复叶;托叶盾状着生,箭头形,小叶卵形至菱状卵形,全缘或浅三裂,两面均稍被疏长毛。花黄色,花梗极短;小苞片披针形,花萼钟状,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翼瓣比龙骨瓣宽,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荚果圆柱状,种子通常暗红色或其他颜色,长圆形,种脐不凹陷。花期夏季,9-10月结果。中国南北均有栽培。美洲及非洲的刚果、乌干达亦有引种。种子供食用,煮粥、制豆沙均可。干豆含蛋白质21-23%,脂肪0.3%,碳水化合物65%。

    中文名:赤豆

    拉丁学名:

    Vigna angularis (Willd.) Ohwi et Ohashi

    别名:

    红赤小豆、红豆、

    红小豆、红赤豆、小豆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族:菜豆族

    属:豇豆属

    种:赤豆

    命名者及年代:

    (Willd.) Ohwi et Ohashi,1969

形态特征

赤豆是一年生、直立或缠绕草本植物。高30-90厘米,植株被疏长毛。羽状复叶具3小叶;托叶盾状着生,箭头形,长0.9-1.7厘米;小叶卵形至状卵形,长5-10厘米,宽5-8厘米,先端宽三角形或近圆形,侧生的偏斜,全缘或浅三裂,两面均稍被疏长毛。

2

花黄色,约5或6朵生于短的总花梗顶端;花梗极短;小荀片披针形,长6-8毫米;花萼钟状,长3-4毫米;花冠长约9毫米,旗瓣扁圆形或近肾形,常稍歪斜,先端凹,翼瓣比龙骨瓣宽,具短瓣柄及耳,龙骨瓣先端弯曲近半圆,其中一片的中下部有一角状凸起,基部有瓣柄;子房线形,花柱弯曲,近先端有毛。

荚果圆柱状,长5-8厘米,宽5-6毫米,平展或下弯,无毛;种子通常暗红色或其他颜色,长圆形,长5-6毫米,宽4-5毫米,两头截平或近浑圆,种脐不凹陷。花期夏季,果期9-10月。

产地生境

中国南北均有栽培。美洲及非洲的刚果、乌干达亦有引种。

生长习性

赤豆性喜温、喜光,抗涝。全生育期需要10℃以上,有效积温20-25℃,一般在8-12℃以上开始发芽出苗。赤豆对光照反应敏感,过早播种延长生长期,成熟期并不提早。所以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引种时会提早成熟,而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引种时会延长成熟期。赤豆生育长短因品种而异。

生长期短的可在60-90天;生长期长的在80-120天。赤豆在开花前后需水最多,开花结荚期遇高温、干旱,易造成落花、落荚;过于湿润,植株容易倒伏。在鼓粒成熟期,天气晴朗利于光合作用,有利提高粒重。赤豆在疏松的腐殖质多的土壤中生长最好。沙土地种植赤豆粒红有光泽。壤土地种植的赤豆发乌、暗红色。赤豆对土壤适应性较强,在微酸、微碱性土壤中均能生长。

播种方式

赤豆为一年生豆科作物,其前茬应选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为宜,避免与豆科作物重迎茬,以免感染病虫害而减产。其轮作方式和大豆一样应宜采用三区轮作或四区轮作:麦、玉、豆(赤豆);麦、麦、豆(赤豆);麦、杂、豆(赤豆);麦、麦、玉、豆(赤豆)。应选较瘠薄茬口而不宜选肥茬。可以与玉米、高粱、向日葵等高秆作物间作,这样可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还可在田埂、地边、树空等地种植。赤豆单作或间作、套种。由于耐荫多以间、套种方式种植,单作很少。主要形式有:

1.赤豆与春玉米、高粱、谷子套种。春玉米与赤豆以1:1或2:2方式套种。一般在玉米定苗之后,在玉米行间套种赤豆,

2.赤豆与夏玉米、夏谷混作。播种夏玉米或谷子时,赤豆随之下种,定苗时注意玉米株间留一定株数的赤豆苗。

3.棉花与赤豆套种。春天棉花出苗后,在大行内穴播一行赤豆,赤豆选用棵小早熟品种。这种套种方式,对棉花下部通风透光有利,能减少蕾铃脱落,多坐桃。有时在棉花、花生甘薯等作物缺苗地块补种赤豆。

4.春甘蕾套种赤豆。在甘薯地隔沟墩播赤豆,一墩5-6株。赤豆成熟早,当赤豆收获时,正值甘薯块根第二次膨太高峰期,不影响甘薯产量,还多收几十斤赤豆。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