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詩集

毛澤東詩集

毛澤東主席畢生所創作的詩、詞
《毛澤東詩集》主要收錄我國偉大的開國領袖毛澤東主席畢生所創作的詩、詞等。該詩集是毛澤東主席去世以後,後人為懷念他和他所創作的詩詞編輯而成。其中收錄的最著名的有《沁園春雪》、《念奴嬌昆侖》、《菩薩蠻大柏地》、《蔔算子詠梅》等。
    中文名:毛澤東詩集 外文名: 别名: 年代:現代 作者:毛澤東 詞牌名:沁園春

詩詞介紹

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

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

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寫作背景】1935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長征到達陝甘,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據地,這是巨大的勝利。但是,陝甘根據地當時外部環境和内部狀況都面對着十分嚴峻的形勢。11月3日,在甘泉縣下寺灣,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聽取陝甘晉省委副書記郭洪濤和西北軍委主席聶洪鈞的彙報。

同一天,中央政治局舉行會議,着重讨論當前的軍事行動。會議決定:軍事工作由毛澤東負責;成立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由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

根據這次政治局會議的決定,中共中央領導人暫分兩路:張聞天、博古、王稼祥、劉少奇等率領中共中央機關先到陝甘根據地的後方瓦窯堡;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率紅一方面軍開赴前線,準備粉碎國民黨軍隊對陝甘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

這時,蔣介石已經知道中央紅軍和陝甘紅軍會師的消息,重新調整了部署,調集東北軍五個師的兵力組織新的進攻:在西邊,以第五十七軍四個師由隴東沿葫蘆河向陝西鄜縣東進;在東邊,由第六十七軍第一一七師沿洛川、鄜縣大道北上,企圖圍殲紅軍于洛河以西、葫蘆河以北地區,摧毀陝甘革命根據地。

局勢十分危急,毛澤東卻指揮若定。他和周恩來、彭德懷決定:集中兵力,向南作戰,先在鄜縣的直羅鎮打一次殲滅戰,消滅沿葫蘆河東進的敵軍一至兩個師,再視情況轉移兵力,各個殲敵以打破這次“圍剿”。

直羅鎮是一個不過百戶人家的小鎮,三面環山,一條從西而來的大道穿鎮而過,北邊是一條小河。幹部們看過後興奮地說:“這一帶的地形,對我們太有利了!”“敵人進到直羅鎮,真如同鑽進了口袋。”

11月18日,在直羅鎮以東的東村,毛澤東主持召開西北軍事委員會議,作關于戰略計劃的報告。指出:大量消滅敵人,猛烈擴大紅軍,擴大蘇區,是三位一體的任務。戰略方針是攻勢防禦。建議将紅軍主力集中南線。會議通過毛澤東這個報告,要求兩個軍團分别付諸實施。

11月19日,毛澤東和彭德懷緻電第一軍團軍團長林彪、政治委員聶榮臻,指出東北軍第109師明日有到直羅鎮的可能,我軍應準備後日作戰。在發起進攻前,他又要求紅一軍團和紅十五軍團的團以上幹部到直羅鎮周圍,察看地形,研究具體作戰部署。

11月20日下午,東北軍第109師在飛機掩護下孤軍深入,沿葫蘆河進入直羅鎮。當晚,毛澤東下達命令,按原定部署,紅一軍團從北向南,紅十五軍團從南向北,在拂曉前包圍直羅鎮。毛澤東的指揮所設在距直羅鎮不遠的一個山坡上。戰鬥打響前,他在下達作戰命令時斬釘截鐵地說:“這個仗,一定要打好!”“我們要的是殲滅戰,不是擊潰戰!”

11月21日拂曉,紅軍突然從南北山上向直羅鎮猛撲下去。第一○九師倉促應戰,激戰至下午二時,大部被殲。紅軍在打援中又殲滅援軍第一○六師的一個團。

到11月24日,第一○九師殘部在突圍中被紅軍全殲。直羅鎮戰役的勝利,打破了國民黨軍隊對陝甘根據地的“圍剿”,用毛澤東的話來說:是“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直羅鎮戰役結束後,毛澤東等從前線回到後方的瓦窯堡。他和中共中央其他負責人一起,聽取五人小組關于審查劉志丹等“案件”情況的彙報,指出:“逮捕劉志丹等同志是完全錯誤的,是莫須有的誣陷,是機會主義,是‘瘋狂病’”,應予釋放。

直羅鎮戰役的勝利和陝北肅反擴大化問題的糾正,使陝甘革命根據地原來面對的兩個最緊迫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使中共中央能夠在這裡站定了腳跟,能夠獲得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來考慮和處理許多帶全局性的問題。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大大加快了他們企圖獨占中國、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的步伐,并且把矛頭進一步指向華北,使中華民族同日本侵略者之間的民族矛盾急遽上升了。12月9日,北平爆發了“一二九”學生愛國反日運動。

12月17日到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張聞天、毛澤東、周恩來、博古、王稼祥、劉少奇、鄧發、凱豐、張浩,以及李維漢、郭洪濤等十餘人。張聞天主持會議,張浩傳達了共産國際七大會議的指示精神。會議着重讨論了全國政治形勢和黨的策略路線、軍事戰略。

瓦窯堡會議是從十年内戰到抗日戰争的偉大轉變時期中召開的一次極其重要的會議。它表明黨中央克服了長征前一段時期内“左”傾冒險主義、關門主義的指導思想,不失時機地制訂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使黨在新的曆史時期将要到來時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動權。它也表明,中國共産黨在總結革命中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已經成熟起來,能夠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來貫徹共産國際決議,創造性地進行工作。

瓦窯堡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在繼續抓緊對東北軍、第十七路軍的上層統一戰線工作的同時,把主要力量放在率領紅一方面軍主力東征山西上。

1936年1月17日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會議決定:紅軍東征時中央政治局随軍行動,彭德懷、張浩參加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陝北由周恩來、博古、鄧發組成中央局,以周恩來為書記,主持後方工作。

會後,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簽署命令,要求主力紅軍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各路紅軍立刻奉命秘密行動起來。

毛澤東從瓦窯堡出發,經過延川到達延長縣縣城。1936年1月底,他在這裡主持召開軍委擴大會議并作了報告,進一步闡述了發展和鞏固的關系,以解除一些幹部中存在的擔心紅軍主力東征會影響陝甘根據地鞏固的顧慮,也批評了李德所說東征是“想挑起日蘇戰争”的錯誤觀點。這次會議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快了東征的戰備步伐。

毛澤東第一次到山西,踏上的是石樓的土地。1936年2月21日清晨,毛澤東率紅軍總部從陝西清澗河口渡河,在石樓縣辛關登岸。從陝北到山西,正值大雪紛飛,高原雪景激發了毛澤東英雄主義的浪漫情懷,當晚宿營于義牒鎮留村,毛澤東寫下了一生最為快意、最為得意的神來之作——《沁園春·雪》,這首千古絕唱十年後在毛澤東赴重慶談判時公開發表,激起了強烈的反響。

【譯文】

北方的風光,千裡冰封凍,萬裡雪花飄。望長城内外,隻剩下無邊無際白茫茫一片;寬廣的黃河上下,頓時失去了滔滔水勢。山嶺好像銀白色的蟒蛇在飛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許多白象在奔跑,它們都想試一試與老天爺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時候,看紅豔豔的陽光和白皚皚的冰雪交相輝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十分媚嬌,引得無數英雄競相傾倒。隻可惜秦始皇、漢武帝,略差文學才華;唐太宗、宋太祖,稍遜文治功勞。稱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隻知道拉弓射大雕。這些人物全都過去了,數一數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要看今天的人們。

【注釋】

“原”指高原,即秦晉高原。

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

風騷:本指辭藻。這裡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原指《詩經》裡的《國風》和《楚辭》裡的《離騷》

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漢朝人稱匈奴單于為天之驕子,後來稱曆史上北方某些少數民族君主為天驕

成吉思汗: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的蒙古征服者。

射雕:《史記·李廣傳》稱匈奴善射者為“射雕者”。有用射雕來稱贊人武藝高強。

【題解】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毛澤東從延安飛重慶,同國民黨進行了四十三天的談判。其間柳亞子屢有詩贈毛,十月七日,毛書此詞回贈。随即發表在重慶《新華日報》上,轟動一時。

【作法】這詞的“成吉思汗”和《十六字令》的“離天三尺三”,一個不是漢名,一個是直接引用民謠,都不必拘守平仄。

1936年2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紅軍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陝北清澗縣袁家溝,準備渡河東征,開赴抗日前線。為了視察地形,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複蓋的塬上,當“千裡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現在他眼前時,不禁感慨萬千,詩興大發,欣然命筆,寫下了這一首豪放之詞《沁園春·雪》。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後,毛澤東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

1945年10月應柳亞子要求,親筆書寫了這首詠雪詞贈他。作者回到延安後,重慶《新華日報》發表了柳亞子的和詞。11月4日,重慶《新民報》刊出傳抄件。其後,一些報紙相繼轉載。1951年1月8日,《文彙報》附刊曾将毛澤東同志贈柳的墨迹制版刊出。

【白話版】

1946年4月,範文瀾到達晉冀魯豫解放區,讀到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為這首詞的高度藝術成就所折服。他把這首詞譯成白話文,發表在同年10月20日晉冀魯豫邊區出版的《人民日報》上。

範文瀾譯文的正文是:

這是北方的風景啊!千裡萬裡的大地,被冰封住了,大雪飄飄的落着。老遠望去,長城裡邊和外邊,隻是一片空曠;黃河高高低低,波浪滾滾的河水,一下子凍結不流了。一條一條的大山,好像白蛇在舞蹈;一塊一塊的高原,好像白象在奔跑。大山高原,都在跳動,要和老天比一比誰高。等到晴天,看鮮紅的太陽照起來,像個美女抹着胭脂,披着白衣,格外的美妙。

中國國土這樣的好,引起無數英雄争着要。可惜那,得到勝利的皇帝,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武功雖然很大,對文化的貢獻卻嫌少。名震歐亞的成吉思汗,隻懂得騎馬射箭打勝仗。這些人都過去了,算算誰是真英雄,還得看今朝。

具有高雅審美情趣的範文瀾打破了雅俗界限,用鮮活的現代口語,把毛澤東詠雪詞的意蘊較為完美地表達出來了。

沁園春.雪

【英文版】

--tothetuneofChinYuanChun

February1936

Northcountryscene:

Ahundredleagueslockedinice,

Athousandleaguesofwhirlingsnow.

BothsidesoftheGreatWall

Onesinglewhiteimmensity.

TheYellowRiver'sswiftcurrent

Isstilledfromendtoend.

Themountainsdancelikesilversnakes

Andthehighlands*chargelikewax-huedelephants,

Vyingwithheaveninstature.

Onafineday,theland,

Cladinwhite,adornedinred,

Growsmoreenchanting.

Thislandsorichinbeauty

Hasmadecountlessheroesbowinhomage.

Butalas!ChinShih-huangandHanWu-ti

Werelackinginliterarygrace,

AndTangTai-tsungandSungTai-tsu

Hadlittlepoetryintheirsouls;

AndGenghisKhan,

ProudSonofHeavenforaday,

Knewonlyshootingeagles,bowoutstretched

Allarepastandgone!

Fortrulygreatmen

Looktothisagealone.

*AUTHOR'SNOTE:

ThehighlandsarethoseofShensiandShansi.

【鑒賞】

雪,冰清玉潔,是情趣的寄托,是人格的化身。

自古以來,騷人墨客,多以雪為題;詩壇文苑,多有詠雪之作。毛澤東對雪也有特殊興趣,時有詠雪的佳詞麗句。但專章一歎三唱,本篇卻首推第一。不獨如此,本篇還是毛澤東最早傳世的一首,也是引起唱和、争論最多最大的一首。最根本的是,這首詞是毛澤東詩情才智第一次充分的展露,也是毛澤東豐富、崇高的精神世界第一次藝術的顯現。集如此衆多之第一于一身,這首詞自然就舉足輕重、衆望所歸了。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清沈德潛『說詩碎語』)。毛澤東此詞,是古今詠雪詩詞之絕唱,其胸襟氣魄的雄偉浩闊,真可謂“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宋劉克莊《辛稼軒集序》)。

這首詞上片大筆揮灑,寫北方雪景;下片縱橫議論,評古今人物。上下渾融一氣,構成了一個博大浩瀚的時空世界,鑄就了一個完美獨特的藝術整體,表現出一位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裡雪飄”,開篇高唱而入,起筆不凡,總栝大半個中國的嚴冬雪景。詩人詠雪,眼光不僅僅停留在雪上,而是通過雪來寫祖國壯闊的山河,評述祖國悠久的曆史,這就所見者大、所論者深。第一句,劈頭統攝歌詠的地域對象,一筆囊括了半個中國。二、三句描寫特征,點出題目。

“千裡”“萬裡”,承“北國”兩字,從地下天上交錯展開,極寫範圍廣蒙深透;“冰封”“雪飄”承“風光”兩字,一靜一動互相映襯,勾畫嚴冬的威猛雄奇。寥寥十二個字,構成了一幅包舉天地、雄渾一氣的畫面,為下文的展開描寫提供了巨大的藝術空間,而且豪情激蕩,籠罩全篇。

接下來七句,用“望”字領起,分三層遞出,具體描繪畫卷上的冰封、雪飄的各個側面,進一步抒寫豪邁、激昂的情懷。你看:南北縱橫,“望長城内外,惟餘莽莽”,是一片茫茫無邊的積雪,呼應了“萬裡雪飄”;東西環顧,“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是一派寒威凜凜的堅冰,回應了“千裡冰封”;上下遠眺,則“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群山、高原是那麼生氣勃勃,充滿活力,好像正“舞”向雲霄,“馳”向天際,要跟雪雲高壓的天公一比高下!這七句大筆如椽,寫盡了東西、南北、上下、内外,筆力千鈞。這七句,大處落墨,專寫大河、長城,點染了中華民族千古文明的曆史縱深感。

“欲與天公試比高”,更給本無生氣的景物,賦予頑強的生命力和競争意識。這是人格化的雪景,更是個性化的詩意。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統一,客體風景與主體心境相交融,隻有毛澤東才有此高招!詩人将眼前景象和聯翩浮想交織起來,選取象征中華民族的長城和黃河縱橫入畫,從色彩(銀、蠟)、形貌(蛇、象)、動作(舞、馳、比)等各個側面描寫山原,突出地刻畫了祖國山河的偉大形象,生動地展現了“北國風光”的壯麗奇觀。同時,通過這種傳神的藝術描寫,也抒發了自己對祖國山河無限熱愛的激情,喚起了讀者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以銀蛇飛舞狀連綿之群山,以蠟象奔馳拟起伏之高原,不隻形象躍然紙上,而且賦予群山高原以昂揚奮進的鬥争精神,使人聯想到自古以來生息、勞動在這塊土地上的富于革命傳統的中華民族。這種移情入景、力誘紙背的描寫,也隻有毛澤東才有此妙詞!

眼前雪中的山川,是如此的生動、如此的壯闊,鋪陳到此,已經淋漓盡緻。然而詩人意猶未盡,又發揮豐富獨特的想象,以充滿浪漫主義的筆調劈出奇境:“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娆。”這三句用拟人化的手法,在冰雪茫茫的浩大畫卷上,想象雪霎天晴之時,紅豔豔的陽光照耀在白雪複蓋的祖國山河,猶如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更加絢麗多彩、嬌媚動人。用“須”字轉折,表達樂觀期待的心情;“看”字承“望”,顯示端詳觀賞的意态;“紅裝素裹”相映成趣,顯得特别嬌豔明媚,所以尾句說“分外妖娆”。這完全是詩人通過主觀相象将自然景色人格化了的寫法。以這樣的奇想為上片作結,遂使所寫的雪的場面,具有一種不飾雕作的妍新之美。詩人就是這樣把祖國山河的壯美、精神攝出了。能夠通過客觀感受将自然的形态藝術地描繪出來,這即是古人所說的得“題中之精蘊”。

上片極寫祖國江山之壯麗,故下片自然引出無數英雄競相對她折腰。“江山如此多嬌”極有吞吐之妙。它一方面承接上片所寫的雪中“北國風光”而作一總束,一方面又從江山的美好引出傾倒于如此江山的無數英雄。“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接得不償失勁挺,有異軍突起之勢。以下七句,舉大端而論,與上片的博大空間相照應,寫出浩瀚的時間,縱貫幾千年,通覽中華文明史,從“無數英雄”中舉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五位封建皇帝加以評說。一個“惜”字,,着筆傳神,把表面上看來似無邏輯的人、事傳接起來,組成一幅壯麗的曆史長卷;“略輸”、“稍遜”、“隻識”三層貶意,以婉轉含蓄的筆調,诙諧風趣的語氣,客觀而公允地評價了他們的短長。

這幾位人物雜曆史上都起過一定的進步作用,他們功業赫赫,雄視一代,不愧是曆史的巨子。隻可惜他們武功有餘,文才不足,隻圖攝取,不思創新,因而都配不上如此美麗的大好河山。那麼,就自然而然地推出了“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充滿無限豪情的結尾。清劉體仁《七頌堂詞繹》曰:“詞起結最難,而結尤難于起”,“須結得有‘不愁明月盡,自有夜珠來’之妙”。此詞結尾三句,正有這樣的妙處。第一句三字,先用一頓突轉,象輕舟揚槳一撥,直轉下二句。“往”字前大書一個“俱”字,如鐵帚橫掃曆史上的“無數英雄”;“矣”字唱歎,富有感情色彩。二、三句在“數”與“看”兩個動詞之中,流露出對中國無産階級的自信,充沛而動人,言有盡而意無窮。

曆代英雄人物統統被滾滾的曆史洪流席卷而去,隻有今天的無産階級才是推動曆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才是祖國大好河山當之無愧的主人,才能使祖國繁榮昌盛,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對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這是全詞最警策的地方,也是詩人的神光所聚。有了這一最精煉、最概括的結語,全詞詠雪的“題外之遠緻”就洋溢紙上了。

【附】《沁園春》

——柳亞子

1945年9月

次韻和潤之詠雪之作不盡依原題意也

廿載重逢,一阕新詞,意共雲飄。

歎青梅酒滞,餘意惘惘,黃河流濁,舉世滔滔。

鄰笛山陽,伯仁由我,拔劍難平塊壘高。

傷心甚:哭無雙國士,絕代妖娆。

才華信美多嬌,看千古詞人共折腰。

算黃州太守,猶輸氣概,稼軒居士,隻解牢騷。

更笑胡兒,納蘭容若,豔想秾情着意雕。

君與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附】《沁園春·雪——和二十八畫生》

楊将軍

2005年大寒

數九隆冬,獵獵朔風,瑞雪飄飖。

眺黃河上下,冰淩浩浩;

長江左右,雪霧滔滔;

塞外皚皚,昆侖皓皓,萬裡茫茫素裹袍。

還放眼,看霧凇樹挂,林海松濤。

山河觸動心潮,數古往今來衆英豪。

歎佛陀孔孟,非真聖道;

莊周黃老,難以逍遙;

雅典學園,清真古月,将相王侯枉自驕。

君識否?惟基督我主至大崇高!

采桑子·重陽古詩賞析

【注釋】

①重陽:陰曆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1929年的重陽是10月11日。

②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③黃花:指菊花

④不似:不類似,不象。

⑤寥廓:空闊遠大。

【譯文】

人之一生多麼容易衰老而蒼天不老,重陽節卻年年都來到。今天又逢重陽節,戰場上的菊花是那樣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風剛勁地吹送,那不是春天的光輝。卻勝過春天的光芒,空闊的汀江之上有綿綿不絕的秋霜。

【賞析】

“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戰國楚宋玉《九辯》以來,悲秋就成為中國古典詩賦的傳統主題。而前人以九九重陽為題材的詩章詞作,則更借凄清、蕭殺、衰飒的秋色狀景托怨情、興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諸如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蕭條各何在,幹戈衰謝兩相催”,杜牧的“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蘇轼的“萬事到頭都是夢,休休,明日黃花蝶也悲”等等,或叙寫羁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叙寫羁旅他鄉的孤寂清冷,或寄寓傷時憂國的凄怆痛楚,或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悶,或抒發獲罪被貶的萬端感慨,皆“婉轉附物,招怅切清”。毛澤東的這首詞卻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獨步詩壇。

詞以極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難老”開篇,起勢突兀,氣勢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當努力進取,建功立業,莫讓年貨付流水。“天難老”卻是将宇宙人格化。寒來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難老”并非“不老”,因為“新陳代謝是宇宙間普遍的永遠不可抗拒的規律”〔毛澤東『矛盾論』〕。“人生易老”與“天難老”,一有盡,一無窮;一短促,一長久;一變化快,一變化慢。異中有同,同中有異,既對立又統一。這并非“天行鍵,君子以自強不息”這一古老格言的簡單趨附,而是立足于對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認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閃耀着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具有極強的審美啟示力。“歲歲重陽”承首句而來,既是“天難老”的進一步引申,又言及時令,點題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今又重陽”是“歲歲重陽”的遞進反複,年年都有重陽節,看似不變,其實也在變,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節,此地别有一番風光。

古有重陽登高望遠、賞菊吟秋的風習。在曆代詩文中,重陽節與菊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身逢亂世的詩人,往往借寫菊花表達厭戰、反戰之情,即菊花是作為戰争的對立面出現的。但毛澤東筆下的“黃花”卻是和人民革命戰争的勝利聯系在一起的。這“黃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韻”的東籬秋叢,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懷”的庭院盆景,而是經過硝煙炮火的洗禮,依然在秋風寒霜中綻黃吐芳的滿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質樸卻生機蓬勃,具有現實與象征的雙重性,帶有賦而比的特點。詞作者是懷着欣悅之情來品味重陽佳景的。黃花裝點了戰地的重陽,,重陽的戰地因此更顯得美麗。“分外香”三字寫出賞菊人此時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勝利可喜,黃花也顯得異常美麗;黃花異常美麗,連她的芳香也遠勝于往常。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詩情、畫意、野趣、哲理于一爐,形成生機盎然的詩境,既歌頌了土地革命戰争,又顯示了作者詩人兼戰士的豪邁曠放的情懷。盡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戰鬥、戰場、解放全人類的崇高事業聯系在一起的,他們并不歎老懷悲,蹉跎歲月,虛擲光陰,而是以“隻争朝夕”的精神為革命而戰,一息尚存,奮鬥不止。

下片承“歲歲重陽”“今又重陽”的意脈,寫憑高遠眺,将詩的意、境向更深更闊處開拓。歲歲有重陽,秋去又秋來,“一年一度秋風勁”,這個“勁”字,力度極強,寫出秋風摧枯拉朽、驅陳除腐的淩厲威猛之勢,筆力雄悍,極有剛健勁道之美。此情豪邁異于東風骀蕩、桃紅柳綠、莺語燕歌、溫柔旖旎的春日風光。但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傷,而是振奮。詩人的感情、戰士的氣質決定了他的審美選擇:“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裡霜”。天朗氣清,江澄水碧;滿山彩霞,遍野雲錦,一望無際,鋪向天邊,這瑰麗的景色難道不“勝似春光”麼?

作者簡介

毛澤東,(1893.12.26~1976.9.9)政治家,軍事家,詩人,書法家,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産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湖南湘潭人。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開中共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為争取國家财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鬥争的總任務。同年10月,迫于美國軍隊攻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威脅中國東北部的形勢,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決定進行抗美援朝戰争。1950~1952年,在他的領導下,進行了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開展了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和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财産、反對偷工減料、反對盜竊經濟情報的“五反”運動。1953年,按照他的建議,中共中央宣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開始有系統地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對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他在這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主席,任職到1959年。

1956年4月,作《論十大關系》的講話,這個講話對适合中國國情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進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方針。1956年,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指出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已經轉變為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産力。但是這個方針後來沒有得到認真的執行,因而導緻了以後的一系列指導工作上的錯誤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關于正确處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正确區分和處理社會主義社會中敵我之間和人民内部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

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發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1959年,主持召開廬山會議。他本想糾正已經覺察到的錯誤,但在會議後期錯誤地發動了對彭德懷的批判,會後在全黨錯誤地開展了“反右傾”鬥争。從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為首的中共中央領導下,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初步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使國民經濟得到比較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在這期間,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糾正了農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錯誤。

但在1962年9月召開的中共八屆十中全會上,他把社會主義社會中一定範圍内存在的階級鬥争擴大化和絕對化,發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鬥争以後提出的無産階級同資産階級的矛盾仍然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觀點。1963~1965年,發動農村和城市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提出運動的重點是整所謂“黨内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從50年代開始,他領導中共同蘇共領導人奉行的大國主義和幹涉、控制中國的企圖進行了堅決的鬥争。

1966年,由于對國内階級鬥争形勢作出了極端的估計,他發動了“文化大革命”運動,這個運動因受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操縱而變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預計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續十年之久,使中國許多方面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澤東也制止和糾正過一些具體錯誤。他領導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争,不讓江青、張春橋等奪取最高領導權的野心得逞。

在對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和中國永遠不稱霸的重要思想,并且開始打開對外工作的新局面,為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國際條件。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毛澤東在他的晚年雖然犯了嚴重的錯誤,但是就他的一生來看,他對中國革命的不可争論的功績遠大于他的過失,他的功績是第一位的,錯誤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國人民的崇敬。中國共産黨在他逝世5年以後,對他的全部革命活動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員會決議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評價。毛澤東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仍然是中國共産黨的指導思想。他的主要着作收入《毛澤東選集》(四卷)、《毛澤東文集》(八卷)。

作品集目錄

毛澤東着作之詩詞作品:

賀新郎别友(1923年)

沁園春長沙(1925年)

菩薩蠻黃鶴樓(1927年春)

西江月井岡山(1928年秋)

清平樂蔣桂戰争(1929年秋)

采桑子重陽(1929年10月)

如夢令元旦(1930年1月)

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1930年2月)

蝶戀花從汀洲向長沙(1930年7月)

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1931年春)

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1931年夏)

菩薩蠻大柏地(1933年夏)

清平樂會昌(1934年夏)

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至1935年)

憶秦娥婁山關(1935年2月)

七律長征(1935年10月)

念奴嬌昆侖(1935年10月)

清平樂六盤山(1935年10月)

沁園春雪(1936年2月)

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年4月)

七律和柳亞子先生(1949年4月29日)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1950年10月)

浪淘沙北戴河(1954年夏)

水調歌頭遊泳(1956年6月)

蝶戀花答李淑一(1957年5月11日)

七律(二首)送瘟神(1958年7月1日)

七律到韶山(1959年6月)

七律登廬山(1959年7月1日)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1961年2月)

七律答友人(1961年)

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1961年9月9日)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1961年11月17日)

蔔算子詠梅(1962年12月)

七律冬雲(1962年12月26日)

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1963年1月9日)

七律吊羅榮桓同志(1963年12月)

賀新郎讀史(1964年春)

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1965年5月)

念奴嬌鳥兒問答(1965年秋)

五古挽易昌陶(1915年5月)

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1918年4月)

虞美人枕上(1921年)

西江月秋收起義(1927年)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1935年10月)

臨江仙給丁玲同志(1936年12月)

五律挽戴安瀾将軍(1943年3月)

五律張冠道中(1947年)

五律喜聞捷報(1947年)

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1950年11月)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1955年10月)

五律看山(1955年)

七絕莫幹山(1955年)

七絕五雲山(1955年)

七絕觀潮(1957年9月)

七絕劉蕡(1958年)

七絕屈原(1961年秋)

七絕二首紀念魯迅八十壽辰(1961年)

七律洪都(1965年)

七律有所思(1966年6月)

念奴嬌井岡山(1965年5月)

雜言詩八連頌(1963年8月1日)

毛澤東詩詞藝術價值受到充分關注

對于毛澤東詩詞藝術的評價,很長時間受到毛澤東作為中國領袖的政治地位的影響,其藝術價值沒有得到充分關注,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有所改變。表中館藏量位列第二位的是1975年,由印第安納大學柳無忌、羅郁正二位教授共同編撰的《葵晔集:中國詩歌三千年》。

該書收錄了50多位譯者翻譯的近1000首中國曆史上曆代著名作家的詩、詞、曲作品,書中收錄了毛澤東8首詩詞的譯文。該書從1976年面世開始,就被美國多家大學作為講授中國文學的教材,因此毛澤東詩詞被很多西方年輕人所知曉。而最早關注毛澤東詩詞藝術超過其革命領袖身份的,是美國詩人、教授威利斯·巴恩斯通,1972年他和郭清波合譯的《毛澤東詩詞》分别在紐約、埃文斯通、舊金山、倫敦、多倫多五地同時出版。該譯本有37首毛澤東詩詞英譯,還有毛澤東詩詞書法手迹《清平樂·六盤山》。

中國主動對外傳播《毛澤東詩詞》始于1958年。1958年《中國文學》雜志英文版第3期刊發了英譯毛澤東詩詞18首,出版時沒有署名譯者,但據後世回憶文章考證,這些譯者是翻譯家葉君健、錢锺書和外文出版社英文組負責人于寶榘等人,外文社英文專家安德魯·波義德為譯詩做了潤色。

該雜志合訂本全世界館藏數量是421家。1958年9月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單行本《毛澤東詩詞十九首》,在《中國文學》雜志18首外,增加了《蝶戀花·答李淑一》,這首詩譯者是英籍專家戴乃叠女士。1964年,國家成立了毛澤東詩詞英譯小組,39首譯詩翻譯得精雕細琢、規範準确,成為其他語種譯本的參考範本。但該譯本直到1976才由外文出版社出版發行。此外,毛澤東詩詞國内英譯本還有許淵沖、辜正坤、黃龍、趙恒元等人的譯本等10多種,出版時間均在1992年之後。

政治外交與文化傳播的雙重效果

詩言志。毛澤東詩詞獲得世界影響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正如日本著名漢學家内實在《毛澤東的詩詞與人生》一書所說:“毛澤東的一生與中國革命的發展相重疊,他吐露的詩情既是個人内心世界對于革命的憧憬,同時也是中國革命在精神層面的反映。”毛澤東詩詞作為一位世界偉人的心靈軌迹的真情袒露,同時又可以看作是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在擺脫列強侵略獲得民族獨立、建設新中國各個曆程的精神寫照。因此《毛澤東詩詞》的對外傳播,具有集政治外交與文化傳播于一身的雙重意義。

最為知名的案例就是美國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根據吳壽松的“為贈送尼克松總統而出版的《毛澤東詩詞》”記載,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在周總理主持的歡迎晚宴上緻祝酒辭時,竟然引用了一段毛澤東詩詞:“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隻争朝夕。”尼克松成為第一位在公開場合講話中引用毛澤東詩詞的外國首腦。第二天,尼克松遊覽八達嶺長城時,又吟誦毛澤東的詩詞《沁園春·雪》,并向我國外交部人員索要《毛澤東詩詞》英譯版。通過毛澤東詩詞,尼克松傳達了美國希望與中國隻争朝夕、建立良好國際關系的願望。這個事件一時間傳為對外文化傳播領域裡的佳話。

《毛澤東詩詞》赢得了不少國外領導人的關注和贊許,在很長時間成為當時來華政治家争相索取的厚禮和談資,為中國的外交活動赢得了共通的話語空間。時至21世紀,斯裡蘭卡西裡塞納總統提議翻譯《毛澤東詩詞》,表明這種影響依然存在,隻不過這種影響更多地來自于毛澤東詩詞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美學意蘊,詩人毛澤東的形象越來越清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