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哲學

馬克思哲學

哲學分支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曆史觀的統一。它是一個相對真理。它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曆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中文名:馬克思哲學 外文名:The philosophy of Marx 定義: 創立者:德卡爾·亨利希·馬克思 形成時期:19世紀 思想來源:德國古典哲學等 代表著作:《資本論》、《共産黨宣言》等

辯證唯物主義

辯證的唯物論

1.世界物質性統一性原理

原理: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一切以實際出發,是主觀符合客觀,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2.物質決定作用原理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

方法論:意識不論是正确的、還是錯誤的,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都是由物質決定的,是對物質的反映。

3.意識的能動原理:

原理:人能夠能動的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的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識能夠促進客觀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則會阻礙事物的發展。

方法論: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确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4.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

原理:物質決定意識,物質對意識有決定原理。

方法論:既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主觀符合客觀,又要重視意識的作用,樹立正确的思想意識,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

5.規律的客觀性,普遍性原理:

原理:規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規律是客觀的,是不可以創造,不可以消滅的,是不可違抗的;規律是普遍的,事物在反戰運動過程當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規律。

方法論:我們要尊重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人們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根據規律發生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為人造福。

6.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的辯證關系

原理:尊重客觀規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才能認識、掌握和利用客觀規律。

方法論:我們既要尊重客觀規律,又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二者結合起來。

唯物的辯證法

1.唯物辯證法是關于聯系和發展的科學。

世界是普遍聯系的整體。聯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從普遍聯系的總體上把握事物的本質和功能。世界是永恒發展的過程。物質和運動的關系。運動和靜止的關系。事物發展的規律性。規律是客觀事物内部的本質聯系和發展的必然趨勢。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的的辯證關系。唯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在實際工作中堅持唯物辯證法,防止形而上學。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系。n

2.對立統一規律

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的含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的同一性和鬥争性及其在事物發展過程中的作用。事物發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量變質變規律

量變質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形式和狀态。

一切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量、度。掌握适度原則的重要意義。

量變和質變的含義及其基本形式。量變和質變的相互關系。

4.否定之否定規律

否定之否定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辯證的否定觀和形而上學的否定觀。否定之否定。事物發展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産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

1.以實踐為基礎的能動的反映論

實踐的含義和基本形式。實踐的客觀物質性、主觀能動性和社會曆史性。

認識的主體和客體的基本含義及其相互關系。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實踐在認識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發展的動力、檢驗認識真理性的标準以及認識的目的。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2.認識的辯證運動

認識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辯證關系。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從理性認識到實踐。認識對實踐的能動作用。

認識運動的不斷反複和無限發展。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具體的曆史的統一。

認識辯證運動的原理是無産階級政黨群衆路線的重要哲學基礎。

3.辯證思維方法

辯證思維的實質和意義。

辯證思維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歸納和演繹、分析和綜合、抽象和具體、邏輯和曆史的統一。

4.認識的真理性和檢驗真理的标準

真理及其客觀性。真理的絕對性、相對性及其辯證關系。真理問題上的絕對主義和相對主義。

真理是具體的。真理和價值的關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

實踐檢驗與邏輯證明的關系。

5.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賴、相互制約。改造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的一緻性。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曆程。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和對客觀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線是實際工作中的認識路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曆史唯物論

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态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曆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産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複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産方式,包括生産力和生産關系兩個方面。生産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産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産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态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态屬于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産階級意識形态的曆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态領域鬥争的長期性、複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态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态是具體的、曆史的。社會形态範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态的發展是自然曆史過程。社會形态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産力和生産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産關系适合生産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适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着社會曆史的一般進程。

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産力标準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鬥争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鬥争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态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産力和發展生産力。

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曆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曆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曆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曆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衆是是社會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曆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衆創造曆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曆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産階級政黨的群衆觀點和群衆路線。傑出人物在曆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曆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确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