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現代化

農業現代化

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産力的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
    中文名:農業現代化 外文名: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别名: 起 初:傳統農業 最 後:現代農業 定 義:過程和手段 結 果: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 範 圍:農業 指導文件:中央一号文件

定義

農業現代化是指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化的過程和手段。在這個過程中,農業日益用現代工業、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經濟管理方法武裝起來,使農業生産力的由落後的傳統農業日益轉化為當代世界先進水平的農業。實現了這個轉化過程的農業就叫做農業現代化的農業。農業現代化是一種過程,同時,農業現代化又是一種手段。

農業現代化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已經成為公務員考試中申論寫作的要點之一,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重要問題之一。

原理

結合我國農業發展的實際狀況,對農業現代化内涵及特點的認識,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動态性

農業現代化是一個相對性比較強的概念,其内涵随着技術、經濟和社會的進步而變化,即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内涵,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現代化隻有階段性目标,而沒有終極目标,即在不同時期應當選擇不同的階段目标和在不同的國民經濟水平層面上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特征。根據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曆史進程,一般可将農業現代化分五個階段:即準備階段、起步階段、初步實現階段、基本階段及發達階段。一個國家、地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必須分析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特别是農業發展現狀,隻有這樣才能做出符合實際而又便于操作的決策。

區域性

西方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的成功經驗非常豐富,但它們有自身的曆史背景、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生态資源條件的。我們借鑒發達國家現代農業經驗時,需要對其實現的條件進行分析。因為,農業生産具有很強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國家的區域性特點不同,即使同一個國家不同區域,同一區域的不同地區,農業生産的條件都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農業現代化内涵具有區域性特點。

世界性和時代性

随着經濟全球化的逐步推進,特别是在我國加入WTO的宏觀背景下,我國農業将全面融入到國際市場競争之中,面臨着來自國内、國際兩個市場的挑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需要站在全球化的高度來分析農業現代化,将區域農業現代化放在國際大舞台之上,依據國際公認的标準來判斷農業現代化的戰略目标是否實現了。

整體性

有的學者提出,農業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生産條件的現代化、農業生産技術的現代化和農業生産組織管理的現代化,同時也包括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以及與之相适應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過程中,就要在重視“硬件”建設的同時,也要重視“軟件”建設,特别是農業現代化必須與農業産業化、農村工業化相協調,與農村制度改革、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相配套。如果忽視“軟件”建設“硬件”建設将無法順利實施,,也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我國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本質上是從根本上改造傳統農業,大大縮小與發達國家農業的差距,在一些方面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總體和平均水平上大體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雖然各個國家或者地區的條件和情況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應當是共同的,這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公認。

概括地說,農業現代化是用現代工業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管理方法管理農業、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提高農民素質的過程;是建立高産優質高效農業生産體系,把農業建成具有顯著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的過程;也是大幅度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不斷增加農産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收入的過程。

發展

佛山市政府出台了《佛山市2013年現代農業發展扶持資金實施方案》和《佛山市2013年現代農業發展扶持資金項目申報指南》,佛山市政府拟投入扶持資金3622萬元,扶植篩選出的74個優質現代農業項目,包括9個現代農業生态園區,以及“菜籃子”工程、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其中“菜籃子”工程拟投入資金160萬。

2013年11月,農行泰州分行發放1.64億元項目貸款,支持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泰州衆品食品有限公司的“年産13萬噸标準化肉類綜合加工産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的實施;同月,農行江蘇分行業加大了對現代農業的支持力度,江蘇省内第一家以農業生産全稱服務為主體定位和特色的創新式公司——江蘇源欣現代農業全程服務有限公司在農行江蘇分行開立基本賬戶,注冊資本5000萬元,首期資本金2000萬元已經到賬,展現了農行江蘇分行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現代農業的又一大舉措。

現代農業商業模式涵蓋各個方面,除了産業鍊擴張模式外,《中國現代農業商業模式與産業鍊投資戰略分析前瞻》指出,農業渠道建立模式、營銷與推廣模式、農業資本運作模式等均是現代農業商業模式的重要方面,隻有各類模式有效融合、協同發展,現代農業才能實現真正增效

休閑農業是一種綜合性的休閑農業區。遊客不僅可以觀光、采果、體驗農作、了解農民生活、享受鄉間情趣,而且可以住宿、度假、遊樂。休閑農業的基本概念是利用農村的設備與空間、農業生産場地、農業自然環境、農業人文資源等,經過規劃設計,以發揮農業與農村休閑旅遊功能,提升旅遊品質,并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村發展的一種新型農業。

2013年3月26日,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現場交流會在南昌舉行,農業部鄉鎮企業局局長張天佐介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的發展拓展了農業功能,提高了農業綜合效益,正成為繁榮農業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就業增收,拉動國内消費和推動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的重要途徑。

特征

農業現代化關鍵技術在科技進步和創新。從“汗滴禾下土”到“無接觸的種地模式”,智慧農業給傳統農業裝上了科技的“順風耳”、“千裡眼”,新農機、新技術紮根田間,希望的田野上發生着深刻的變革。

1,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礎

農業現代化可以概括為“四化”,即機械化、化學化、水利化和電氣化。将機械化排在農業現代化的首要位置。所謂農業機械化,是指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力的手工勞動,在産前、産中、産後各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從而降低勞動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效率。理論上講是這樣,但在山區、丘陵地區,由于土地面積較小,限制了機械化的應用,甚至無法利用機械。

2,生産技術科學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動力源泉

農業生産技術科學化,其涵義是指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

從而提高産品産量、提升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保證食品安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将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産過程,不斷提高科技對增産貢獻率的過程。新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的出現,将使農業現狀發生巨大的變化,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經營轉變為集約經營。科技将在對傳統農業的改造過程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3,農業産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内容

農業産業化是指農業生産單位或生産地區,根據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特點,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戶為基礎,以龍頭企業或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系列化服務為手段,通過實現種養加、産供銷、農工商一條龍綜合經營,将農業再生産過程的産前、産中、産後諸環節聯結為一個完整的産業系統的過程。可以說,農業産業化的發展過程就是農業現代化的建設過程。

一方面,農業産業化促進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的發展;另一方面,反過來,農業專業化和規模經營又促進了農業先進技術和設備的推廣應用,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産業化模式不是萬能的,不同區域采取農業産業化模式時,需要對該模式産生的曆史背景、運做機制、績效評價等進行評價,盲目引進外界模式往往會導緻失敗。

4,農業信息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手段

所謂農業信息化是指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信息系統為農業産供銷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産力和經營管理效率的過程;就是在農業領域全面地發展和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使之滲透到農業生産、市場、消費以及農村社會、經濟、技術等各個具體環節,加速傳統農業改造,大幅度地提高農業生産效率和農業生産力水平,促進農業持續、穩定、高效發展的過程。

農業信息産業化是發展一優兩高農業的需要,是農民進入市場的需要,是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需要,是農業信息部門轉變職能、自我發展的需要,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它是以信息化的方式改造傳統農業,把農業發展推進到更高階段,實現信息時代的農業現代化。

5,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是實現

農業現代化的決定因素

農業現代化必須有高素質的農民這一主體來推進,沒有農民自身素質的現代化,要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是不可能的,因為農業不僅要依靠現代的工業裝備及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要依靠先進的管理手段在農業上的應用。而這些都要由農業生産的主體———農民來實現。反過來,随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必然要求農民素質的提高,以使之同農業現代化的要求相适應,即農業現代化與農民素質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

總之,在農業生産經營過程中,先進的生産工具靠人去創造,先進的科學技術靠人去摸索,先進的管理經驗靠人去總結,先進的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靠人去應用。無論是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是生産績效的提高,都是在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下得以實現的。離開人,現代化是不複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要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是以人為本的現代化。

6,農業發展可持續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看,農業現代化既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能力的反映,同時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程度的反映。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人工生态系統的産生及普遍存在。這種系統具有雙層含義:一方面要求盡可能多地生産滿足人類生存、生活的必需品,确保食物安全;另一方面要堅持生态良性循環的指導思想,維持一個良好的農業生态環境,不濫用自然資源,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合理地利用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也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作用

1,農業生産手段現代化。運用先進設備代替人的手工勞動,特别是在産前、産中和産後各個環節中大面積采用機械化作業,大大降低農業勞動者的體力強度,提高勞動生産率。

2,農業生産技術科學化。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提高農業生産的科技水平和農産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農産品品質和農産品國際競争力,降低生産成本,保證食品安全。

3,農業經營方式産業化。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主要是大力發展農業産業化經營,使農産品生産、加工、流通諸環節有機結合,形成種養加、産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格局,提高農業的經營效益,增強農業抵禦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4,農業服務社會化。形成多種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在整個農業生産經營過程的各個環節中都有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專門服務。

5,農業産業布局區域化。各地面向國際國内兩個市場,根據自身的資源、地理和環境條件,發展各具特色的并有一定規模的農業支柱産業和拳頭産品,形成優勢農産品産業帶,提高農産品的市場競争力和市場占有率。

6,農業基礎設施現代化。既有利于增強農業抗禦各種自然災害的能力,又有利于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農業發展後勁大為增強。

7,農業生态環境現代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必須用現代化的手段保護生态環境,不但不能在農業生産過程中破壞生态環境,而且要大力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使農業生态環境變得更優更美。

8,農業勞動者現代化。要提高農業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主要是提高農業勞動者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文化素質,使農業勞動者熟悉農業生産的相關政策和法律知識,掌握2-3項農業實用新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以适應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

9,農民生活現代化。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過得更加美好,這是農業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标。

相關問題

制約因素

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農業經濟,無論在速度上、規模上、還是在效益上,與世界現代農業還有很大的差距,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道路還十分漫長。

農業剩餘勞動力的大量存在,勞動力素質低

改革開放以來,盡管已有大量的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産業部門,但目前農業勞動力的就業壓力依然很大,剩餘數量高達1.7億之多。這些剩餘勞動力能否成功轉移,直接影響到城鄉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成敗。當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面臨的難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城市化滞後造成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艱巨性;第三産業發育滞後嚴重制約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鄉鎮企業對農村勞動力吸納能力逐步減弱;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導緻就業崗位選擇面狹窄。

還應看到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的高度開放和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全國已有40%以上的農村強壯勞動力投入到了非農産業。而把農業生産留給了婦女、兒童及老人。據有關資料,我國的婦女承擔着60%的農活,有的地方甚至高達80%,從事農業的勞動力趨于弱化。

農業産業結構不合理,勞動生産率低

當前,我國農業生産經營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内部結構不盡合理,糧食作物占有很大的比重,經濟作物的種植和經營規模比較小,從而無法在激烈的國内、國際市場競争中獲得優勢。聯産承包之後,我國家庭農業生産經營分散、規模小。我國農戶約2億個,除數量有限的國有農場和極少數農村實行規模經營外,基本上是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難以形成帶動我國農業的規模經濟,勞動生産率低。特别是我國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中國農業将面臨國際規模農業的競争壓力。

農業生産技術水平落後

我國農村,特别是廣大的中西部地區,農民對生産的投入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土地與勞動的投入之上,普遍采用的是一種外延式的擴大再生産,粗放經營方式,廣種薄收、超載過牧、亂砍濫伐現象仍然存在,對生态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導緻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旱澇等自然災害的加劇,從而削弱了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農業生産資源短缺,農業生态環境日益惡化

從農業資源角度看,我國水土資源短缺将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長期的、根本性的制約因素。特别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水土資源對農業發展的約束不斷加劇,人與水土資源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時,随着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水土資源被擠占的勢頭難以逆轉,農業将面臨日趨嚴峻的水土資源短缺。據統計,目前,我國人均耕地、草地、林地、水資源分别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0%、40%、14%和25%,随着經濟總量和人口總量的增加,下個世紀我國農業資源将迅速接近承載能力的上限。森林積蓄量、河川徑流量我國人均為8.17和2424立方米,分别隻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7和1/4。

根據生态經濟學觀點,農業現代化程度越高,它與農業生态系統的依存關系越密切。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過程,應該是推進生态文明的進程。它既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目前,随着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快,生态環境卻日益惡化,主要表現在:

一是水土流失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表土總量達50億噸,相當于全國耕地每年被剝去1厘米的肥土層,經濟損失100億元。

二是土地荒漠化速度加快。目前,我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2.2萬平方公裡,占國土總面積的27.3%;全國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多億元。

三是森林資源銳減。例如,因亂砍濫伐,海南熱帶雨林面積已由1956年的86.6萬公頃減至目前的24.5萬公頃左右,森林覆蓋率目前僅為7.2%。四是水資源嚴重短缺且污染嚴重。

由此可見,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生态環境十分嚴峻,農業資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态惡化正在威脅着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解決辦法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談不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就沒有中國整個社會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并加快我國的農業現代化的建設。

穩定和完善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制

堅持土地公有制和嚴格尊重農民的土地使用承包權,不僅是我國社會安定和發展的根基,也是從實際出發,進行農業産業化經營制度創新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提倡農民土地使用權有償流轉,切實保障農民土地使用權的合法權益,根據區域實際,搞好适合我國國情的土地适度規模經營。

加強和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農民作為現代化的價值主體和創造主體,農民首先必須現代化。農民現代化本質上是把農民怎樣從傳統人變為現代人的過程,是包括生産方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和價值觀念的現代化。針對我國農民素質低下現狀,可以通過以下措施:(1)加強農村教育體系建設,繼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大力發展中等教育,引導農村教育與市場化接軌;(2)發展農村的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并把農村教育與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打造中國特色的農民文化,加速開發農村的人力資源,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加強文化功能對農民的嵌入,強化農民的文化能力,塑造農民的現代性,以适應中國農村現代化的需要。

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促進科研成果應用

着力建立一批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依靠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實驗區和示範區。大力加強科技綜合試驗示範基地建設,提高農民自覺接受和運用科技的積極性,并逐步形成科技推廣的市場化、産業化經營。科技發展的調整重點有:培育優質、高産、專用品種,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産品加工技術,大力提高農業後續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開發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大力推動農業高新科技産業化;發展創彙農業技術,努力提高農産品的國際競争能力。

加強農業機械化的研究與規範化

為實現土地大面積機械化規模經營,不改變現有的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但要求對土地等要素進行适當的整合,可以實驗并逐步推行農戶土地經營權的租賃、轉讓、買賣和入股聯合等改革措施。現階段我國應把機械化作為農業現代化的中心環節,本着急需、可能、合理的原則,根據不同地區的條件,走有選擇性的、有步驟的農業機械化。

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

在農業産業化經營過程中,産生了一批“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基地”、“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農業産業化模式。在一些地區出現了“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專業化生産模式,充分體現了我國的區域特色。需要注意的是,在産業化模式的推廣中,切實要加強其調查分析工作,研究其推廣的可行性。

信息化是農業産業化的催化劑,信息化具有按市場機制和市場需求決策農業、操作農業的基礎性作用。隻有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網絡技術及數據庫技術建立農業産業化信息支持系統才能有效地将市場———政府部門———龍頭企業———農戶聯系起,滿足農戶、龍頭企業的信息需求(生産技術信息、投入要素價格信息、産品價格信息、需求信息等),才能促進農業産業化進程的高速有序發展。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

走城鎮化道路,是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根本途徑。在我國,城鎮化建設的途徑有兩條,一條是農民在已有城鎮就業遷徙到城鎮定居;另一條是一些有條件的鄉村發展為城鎮,農民就地就近轉業從事工商變為城鎮居民。改革開放20多年來,城鎮人口比例提高18.2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0.83個百分點。

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鎮化進程,主要是針對第二條途徑來說的,即重點放在縣城和部分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建制鎮上,使之成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發揮農村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區域逐步勾勒出一個城鎮化體系。這是轉移農村勞動力,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有效途徑。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前面已經談到,我國農業生産的資源比較短缺,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需要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作為中心,這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需要利用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優良的品種,建立适應區域特點的耕作制度,農業産業結構,同時加強科學管理,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