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爱图

四爱图

取材梅兰竹菊的画作
《四爱图》取材于 周敦颐的《爱莲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王羲之爱兰爱鹅、林和靖爱梅爱鹤、米芾爱石、苏东坡爱砚,基本上是由以上几个典故取其四个组成四爱图 ,现今又添加了新的典故,孟浩然爱梅、李白爱酒、杜甫爱诗。
  • 中文名:四爱图
  • 外文名:Four love maps
  • 别名:

简介

周敦颐爱莲

宋代理学宗祖周敦颐,字茂叔,中国道学的创始人。道州营道县人(今湖南道县),生于公元1017年。周敦颐少年丧父,靠母亲郑氏和舅父抚养成人。长大成才以后,长期担任地方官吏。周敦颐在南昌担任地方官吏时,有一次路过浔阳,爱上了庐山莲花洞的山水,遂萌发了退休后要到这里来安度晚年的念头。不久,他到广东任地方官,由于身体不适,便要求知南康军,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他赴江西星子县上任,第二年便退休来到莲花洞。

周敦颐来到莲花洞以后,创办了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筑一爱莲堂,堂前凿有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和线当炎夏之时,莲花盛开,清香四溢,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一天夜晚,月明星朗,凉风可人,先生披银纱伫立在池边良久,见莲出污泥而高洁自爱,花濯清涟而无妖冶之姿,感慨丛生,文思泉涌,乃转身回房,奋笔疾书,草就《爱莲说》一篇,其佳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烩炙人口。

陶渊明爱菊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晋陶渊明独爱菊”可以说是陶渊明隐居田园的写照,他挥毫留下了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爱菊”的传说,就是后人从这句诗中引申而来的。从一般的泛论,进入具体叙说,显示陶渊明的性格特征。陶渊明是晋末宋初的一位杰出诗人,他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一些小官。他不满士族把持的黑暗统治,不愿与其同流合污,更不对之卑躬屈节。他做彭泽县令时,恰好碰上督邮来视察工作,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当即辞去彭泽令,决心远离统治者,洁身自好。此后,他长期归隐田园,以酒遣怀,以菊花为伴侣,再没有出仕。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对他不苟随时俗的高洁品质的赞颂。

王羲之爱鹅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邪临沂,西晋末年随晋室南迁,永和元年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就定居会稽。绍兴是王羲之第二故乡。

王羲之一爱兰、二爱鹅。他在精研书法体势时,得益于养鹅,更得益于爱兰。曲颈高歌,红掌拨水的鹅,给王羲之带来启示,从此伸臂运笔,更挥洒自如。而那迎风飘拂、婀娜多姿的兰叶,更启发了他创飘逸流畅、妍美遒媚的书法新体。兰叶清翠欲滴、素静整洁、疏密相宜、流畅飘逸。王羲之将兰叶的各种姿态运用到书法中,使他的书法结构、笔法、章法的技巧达到精熟的高度。他的书法兰画映素,气脉贯通,字体秀美,错落自然,且因字生姿、因姿生妍、因妍生势、因势利导,达到了神韵生动、随心所欲的最高境界。

林和靖爱梅

林和靖-名逋,字君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少时父母双亡,无依无靠,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而且善书画,工诗词。早年游历甚广,终觉其他地方的山水不及西湖,便匆匆返杭,选择孤山隐居。遍植梅 树,共360余株。有趣的是,他每天的开支都以一株梅树的梅子所信售之钱为标准。咏梅佳句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梅以和靖为知已”,可以不恨矣。

和靖除爱梅外,还特别善养鹤。每当外出游湖时,客人来了,家僮开笼放鹤,他望见鹤飞来,知道有客,就返棹回家。他与客人饮酒吟诗时,鹤起舞助兴。由于林和靖爱梅若妻,视鹤如子,“梅妻鹤子”遂广泛流传,成为佳话。传说林和靖死后,他养的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30余年,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

米芾爱石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米芾曾为书画学博士,后来升迁至礼部外郎。他多次被人向主管打小报告,说他行为放浪,因而被罢了官。米芾喜欢石头,他放着好地方的官不做,主动要求去涟水当小官,因这地方靠近安徽灵璧。他收藏了不少灵壁石,每块都题其名目,经常把玩,终日不出。杨次公按察使,管一路司法和官吏考核,视察到涟水时,对米芾严肃地说:“朝廷将千里郡的地方交给你,你怎么能终日玩弄石头?”米芾从左袖中取出一灵壁石,嵌空玲珑,峰峦洞穴俱全,色极清润,在手中翻转抛接给杨察使看:“这石头怎么样?”杨不看。米芾将石纳入袖中,又取出一块石头,叠峰层峦,奇巧得很,杨仍不看。米芾又纳入袖中,最后取出一石,极尽天划神镂之巧,看着杨说:“这种奇石,怎么能不爱?”杨忽然开口道:“并非只有你爱,我也很喜欢它。”他即从米芾手中抢过此奇石,径直登车离去,米芾逃过考核一劫。

苏东坡爱砚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十分爱砚,藏砚也多。他用过的“壁水砚”是以端溪下岩砚石刻制的,因下岩砚石开采十分困难,他对采石工的艰苦劳动很有感慨,又觉得这块端砚坚实而细润,透水性极弱,质地优良,为砚中珍品,便在砚背题了砚铭:“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一嘘而液,岁久愈新:谁其似之,我怀斯人。”另一方砚铭为;“其色温润,其制古朴,何以致之,石渠秘阁,永宜宝之,书香是托。”对此端砚备加赞扬。

苏东坡的第一方石砚为12岁时所得。那年他在家中闲地上掘土洞玩耍,发现一块淡绿石头煞是可爱,有闪闪银“星”,温润凝莹,试以研墨,极好。其父苏洵也觉好奇,认为此石“是天砚也”,于是凿磨了砚池,交代儿子好好爱护。此后,苏东坡收藏许多砚台,但始终对此砚关爱有加。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墓主郢靖王朱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册封为郢王,永乐六年(1408年)就藩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卒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享年二十七岁,谥号曰“靖”,永乐十三年(1415年)葬于城东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

他的王妃郭氏,为明朝开国元勋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自尽,与夫君合葬。《兴都志》卷载:“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容,付谨密宫人掌之。云:候诸女长成识母之遗容也,遂自尽。

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这件梅瓶出土时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可谓是这位王妃为夫殉情之凄婉故事的“见证者”。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