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

汉语汉字
乃[1],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nǎi,象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2]“乃”字在上古主要写第二人称代词或副词;又由副词“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等。[3]
  • 中文名:乃
  • 拼音:nǎi
  • 繁体:廼
  • 部首:ㄋ
  • 五笔:86:etn;98:bnt
  • 仓颉:nhs
  • 郑码:ymv
  • 字级:一级字(编号0020)、常用字
  • 平水韵:十贿 上声
  • 笔画:2
  • 四角号码:1722₇
  •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4E43
  • 释义:乃 你,你的 余嘉乃勋。――《左传·僖公十二年》 几败乃公事。――《汉书·高帝纪上》 谁谓乃公勇者?――《史记·淮南衡山传》
  • 注音:ㄋㄞˇ
  • 统一码:基本区 U 4E43
  • 笔顺编号:53
  • 结 构:单一结构、独体字

字源演变

乃,象形字。所像不明。有说为奶头形者,《说文》解作“象气之出难”。“乃”字自殷商至战国晚期写法一贯,基本未变。只是籀文繁作三乃重加,六国古文折而又折。从秦代起,“乃”字收笔处向左横向渐长,而且略欲上翘,顶横左端形成一向下短斜笔,汉代把这一斜笔顺势拉长成撇,而右侧欲上翘的收笔渐成缓慢提勾,奠定了楷书形式。 

“乃”字在上古主要写第二人称代词或副词。西周克罍:“隹(唯)乃明乃心。”(你要让你的心地光明)句中两个“乃”都是人称代词,前者作主语,后者作定语。西周驹父?:“我乃至于淮。”(我就到达淮水)句中“乃”是副词。由副词“乃”虚化为连词、语气词。 

详细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nǎi

代词

你;你的。

your

《书·舜典》:“帝曰:‘格!汝舜。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孔传:“乃,汝。”

《左传·僖公十二年》:“往践乃职,无逆朕命。”

乃父;乃祖;乃公;乃兄

其,他的。

his

《后汉书·宋汉传》:“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红楼梦》第四回:“令其读书,较之乃兄,竟高十倍。”

茅盾《锻炼》三:“便是深知乃兄为人的仲平也觉得这样的‘好整以暇’未免过了点分。”

乃眷;乃尊;乃老;乃堂

如此;这样。

so

《庄子·大宗师》:“孟孙氏特觉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王先谦集解:“乃,犹言如此。”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谢车骑问谢公:‘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乃尔;乃若

副词

就是;原来是;才是。

《孟子·梁惠王上》:“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史记·孟尝君列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

却。

at the same time

《书·康诰》:“有厥罪小,乃不可不杀。”

《诗·郑风·山有扶苏》:“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十:“吾乡三十年前冬至节祀先贺岁,与除夕、元同,近乃不行,亦不知其所以然也。”

竟然;居然。

unexpectedly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晋·陶潜《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宋·张俞《骊仙记》:“安禄山夷狄贱物,受恩主上,蒙爱贵妃,乃敢悖慢如此!”

尚且。

《书·大诰》:“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汉·刘向《新序·杂事五》:“夫政不平也,乃斩伐四国,而说二人乎?”

岂;难道。

《左传·襄公三十年》:“或主彊直,难乃不生?”

王引之《经传释词》卷六:“乃,犹宁也……虽或主彊直之人,宁不生难乎?”

仅仅;只。

only then

《吕氏春秋·义赏》:“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高诱注:“乃犹裁也。”

《史记·项羽本纪》:“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才。

《书·盘庚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

《战国策·齐策四》:“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始;刚刚。

just now

《大戴礼记·保傅》:“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之礼,使士负之。”

《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是月也日夜分,雷乃发声。”

动词

是,就是。

be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乃是;真乃英雄

连词

表并列。而;又。

《庄子·养生主》:“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表进层。而且。

《战国策·韩策二》:“非独政之能,乃其姊者,亦列女也。”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玉杯》:“非直不予,乃少恶之。”

表选择。还是。

《汉书·文帝纪》:“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乃天道有不顺,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废不享与。”

表承接。于是。

《书·尧典》:“乃命羲和。”

《史记·陈涉世家》:“守丞死,乃入据陈。”

表转折。然而,可是。

but

《三国演义》第六六回:“今已得益州,则荆州自应见还,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

表假设。若;如果。

if

《书·盘庚中》:“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汉·王符《潜夫论·明忠》:“乃张重利以诱民,操大威以驱之,则举世之人,可令冒白刃而不恨,赴汤火而不难。”

助词

无义。

《书·大禹谟》:“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礼记·杂记下》:“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郑玄注:“夫曰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ăi

象声词

摇橹声;泛指歌声悠扬等。

唐·元结《欸乃曲》:“谁能听欸乃,欸乃感人情。”题注:“桌舡之声。”

宋·叶适《灵岩》诗:“亡王未亡时,绝色馆孤峻。歌声妙欸乃,俎品穷蛤蜃。”

欸乃

réng

通“仍”。

《国语·吴语》:“边遽乃至。”

汪远孙发正:“乃读为仍。《尔雅·释诂》:‘仍,乃也。’《说文》:‘仍从乃声。’二字古同声通用。”

《史记·匈奴列传》:“汉复遣大将军卫青将六将军,兵十余万骑,乃再出定襄数百里击匈奴。”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凡?之属皆从?。?,古文乃。?,籒文乃。奴亥切

注:臣铉等曰:今隶书作乃。

注:《正字通》《说文》乃本作?。《集韵》作?,盖沿篆文而譌。

说文解字注

乃,曳䛐之难也。玉篇䛐作离、非也。上当有者字。曳有矫拂之意。曳其言而转之。若而、若乃皆是也。乃则其曳之难者也。春秋宣八年。日中而克葬。定十五年。日下昃乃克葬。公羊传曰。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何注。言乃者内而湥。言而者外而浅。按乃然而汝若、一语之转。故乃又训汝也。象气之出难也。气出不能直遂。象形。奴亥切。一部。凡?之属皆从?。

?,古文乃。

?,籒文乃。三之以见其意。

康熙字典

古文:?、?、?、?。

《唐韵》奴亥切。《集韵》《韵会》《正韵》囊亥切。?柰上声。语辞。《庄子·逍遥游》:而後乃今培风。

又承上起下之辞。《尔雅·序疏》:若乃者,因上起下语。

又继事之辞。《书·尧典》:乃命羲和。

又辞之难也。《公羊传·宣八年》: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又辞之缓也。《周礼·秋官·小司?》:乃致事。注:乃,缓辞。

又语已辞。韩愈《鬭鸡聮句》: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注:用费誓砺乃锋刃语也。

又王禕诗:兹焉舍我去,契阔将无乃。

又尔汝之称。《书·大禹谟》:惟乃之休。注:乃,犹汝也。

又某也。《礼·杂记》:祝称卜葬虞子孙曰哀,夫曰乃。注:乃某卜葬其妻某氏。

又彼也。《庄子·大宗师》:孟孙氏人哭亦哭,是自其所以乃。

又《唐书·南蛮传》:昔有人见二羊?海岸,彊者则见,弱者入山,时人谓之来乃。来乃者,胜势也。

又地名。《元史·地理志》:新添葛蛮安抚司,都镇马乃等处。

又果名。《桂海虞衡志》:特乃子,状似榧,而圆长端正。

又《玉篇》:或作廼。《诗·大雅》: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前汉·项籍传》:必欲烹廼公。

又《正韵》依亥切。哀上声。《字汇》:款乃,棹船相应声。黄山谷曰:款乃,湖中节歌声。《正字通》:款乃,本作欸乃。今行船摇橹,戛轧声似之。柳宗元诗:欸乃一声山水绿。元结《湖南欸乃曲》读如矮霭是也。刘蜕《湖中歌》霭廼。刘言史《潇湘诗》暧廼皆欸乃之譌。◎按欸,亚改切,应也。後人因柳集注有云:一本作袄霭。遂直音欸为袄,乃为霭,不知彼注自谓别本作袄霭,非谓欸乃当音袄霭也。《正韵》上声解韵乃音霭,引柳诗:欸乃读如袄霭。而上声巧韵袄部不收款。去声泰韵,乃音爱,亦引柳诗:欸乃读如懊爱。而去声效韵奥部不收款。至若旱韵,收款音窾,绝不注明有袄懊二音,此可证款不音袄懊,而欸之譌作款明矣。

又乃有霭音,无爱音。《正韵》增音爱,非。

又《字汇》《正字通》旣明辨款不音袄,欸譌作款,而《字汇》欠部款音袄,棹船相应声。《正字通》橹声,自相矛盾,尤非。

字形书法

异体字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字形

韵书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上声

开口呼

次浊

奴亥切

nAi

集韵

上声

开口呼

次浊

曩亥切

nɒi

去声

开口呼

次浊

乃代切

nɒi

韵略

上声

曩亥切

增韵

上声

倚亥切

上声

曩亥切

去声

於代切

中原音韵

上声

皆来

全清

ai

上声

皆来

次浊

nai

中州音韵

上声

皆来

囊弓切

上声

皆来

叶哀上声

洪武正韵

上声

全清

依亥切

ʔai

上声

次浊

曩亥切

nai

去声

全清

於盖切

ʔai

上中古音

时代

声韵系统名称

韵部

声母

韵母

先秦

高本汉系统

n

əɡ

王力系统

n

ə

董同龢系统

n

ə̂ɡ

周法高系统

n

əɣ

李方桂系统

n

əgx

隋唐

拟音/高本汉系统

n

ɑ̆i

拟音/王力系统

n

ɒi

拟音/董同龢系统

n

Ai

拟音/周法高系统

n

əi

拟音/李方桂系统

n

ậi

拟音/陈新雄系统

n

əi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