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说

儒家学说

孔子于春秋战国时期创立的学说
儒家学说是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创立,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很大,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时儒道两家学派有个明显的共同趋势就是道家往下层社会发展成民间道教;而儒家则在上层社会发展成了庙堂儒教。“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中文名:儒家学说 外文名: 别名: 创立者:孔子 主要理念:尊仁重礼 影响范围:东亚文化圈

基本简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汉武帝当政之前,只是各种学说中的一种,而且不为官方所看重。笔者不是胡说,请看史书所记:[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

初次试考

这段话的意思是:距今(2007年)2146年的时候,汉武帝通知,总理、总检察长、高级干部、省长、市长、以及上述官员的秘书长。推荐有学问、人品正直的人。推举的人送到京城后,进行了答辩。考核完后,总理向皇帝汇报说:“推荐的这些人,说得都是申不害、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主张。只会破坏国家的政局。一个也不能用”皇帝说。就这么办吧。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1,孔孟的弟子不为官方所看重;2,当时各种学说并存,甚至比孔孟学说更受人重视;3,各种学说都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又过去了六年,各级官员出缺,需要补充。[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在距今2140年的时候,皇帝通知:各市级以上的政府机关,推荐可以作官的人。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学习孔子学说的人有了出头的机会。

奠基地位

这次没有采用答辩的方式,而是要求每个人写论文,皇帝看了这些人的论文,发现董仲舒的文章写得挺好,连续要他又写了两篇论文。在第三篇论文中有一段话,正是这段话确定了儒家学说的官方地位。

[汉书.董仲舒传]《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奏可。

这段话是说:经过孔子删削过的《春秋》书中所说的统治国家的学说,是符合天地大道的经典。无论古代还是目前都适用。现今念书的人学各家学说,对同一个事情得出的结论却大相径庭。所以皇上无法统一思想,这才出现了法令制度经常变更,各级官员和老百姓不知道听谁的。我董仲舒认为,凡是不属于(孔子修改过的)诗经、尚书、仪礼、周易、古乐、春秋,以及不合于孔子学说的其它各种学派,要用政府的强力禁止传播。务必不准其它各派的学说与孔子学说有同等的地位。这样做了,那些偏斜不正的学说就会被消灭,全国的思想领域统一。按照统一的理论制定的法令才可以明白清楚。老百姓才可以知道应该怎样做。皇帝说:好!

于是出现了“默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出现了儒家学说的第一次辉煌。可惜,这次辉煌持续了八、九十年后,就遭遇了危机。结果不得不由汉宣帝宣布“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后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仍然各家学说并存。直到明朝,科考只考朱熹注解的四书内容,读书人要想当官只能学习“四书”。在这种考试指挥棒的作用下,孔孟学说又辉煌了四百多年。就是董仲舒本人因为运用《春秋》一书中的学说,非议朝廷,差一点丢了脑袋,“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弄得连他自己的学生吕步舒都“以为大愚”。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