酌酒與裴迪

酌酒與裴迪

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七言律詩
《酌酒與裴迪》是唐代詩人王維為勸慰友人裴迪而創作的一首拗體七律。此詩用憤慨之語對友人進行勸解,似道盡世間不平之意,表現了王維欲用世而未能的憤激之情。全詩風格清健,托比深婉,前後既錯綜成文,又一氣貫注,構思布局缜密精妙。
  • 作品名稱:酌酒與裴迪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王維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酌酒與裴迪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複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卧且加餐。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裴迪:唐代詩人。字、号均不詳,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好友。

⑵自寬:自我寬慰。《列子·天瑞》:“孔子曰:‘善乎,能自寬者也。’”

⑶人情:人心。《後漢書·皇甫規傳》:“而災異猶見,人情未安者,殆賢遇進退,威刑所加,有非其理也。”翻複:謂反複無常;變化不定。晉陸機《君子行》:“休咎相乘蹑,翻複若波瀾。”

⑷相知:互相知心的朋友。唐馬戴《下第再過崔邵池陽居》詩:“關内相知少,海邊來信稀。”按劍:以手撫劍,預示擊劍之勢,表示提防。《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闇投人于道路,人無不按劍相眄者,何則?無因而至前也。”

⑸朱門:紅漆大門。指貴族豪富之家。晉葛洪《抱樸子·嘉遁》:“背朝華于朱門,保恬寂乎蓬戶。”先達:有德行學問的前輩。《後漢書·朱晖傳》:“初,晖同縣張堪素有名稱,嘗于太學見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達,舉手未敢對。”彈冠:彈去帽子上的灰塵,準備做官。出典:《漢書·王吉傳》“王陽在位,貢公彈冠”。漢代王子陽作了高官,貢禹撣去帽上塵土,等着好友提拔,是“彈冠相慶”的意思。王子陽清正廉潔,為人頗有些迂腐。他舉薦朋友作了禦史。禦史專挑皇帝或同僚的毛病,因而好禦史往往幹不長,常有送命的。這兩位最後都被免了職,因為過于正直老實,不懂得昧着良心,巴結朋友。“

⑹經:一作“輕”。

⑺花枝:開有花的枝條。唐王維《晚春歸思》詩:“春蟲飛網戶,暮雀隐花枝。”

⑻世事:世務,世上的事。何足問:不值得一顧。何足,猶言哪裡值得。《史記·秦本紀》:“(百裡傒)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

⑼高卧:安卧;悠閑地躺着。指隐居不仕。《晉書·隐逸傳·陶潛》:“嘗言夏月虛閑,高卧北窗之下,清風飒至,自謂羲皇上人。”加餐:慰勸之辭。謂多進飲食,保重身體。《後漢書·桓榮傳》:“願君慎疾加餐,重愛玉體。”《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棄捐勿複道,努力加餐飯。”

白話譯文

斟酒給你請你自慰自寬,人情反複無常就像波瀾。

相交到老還要按劍提防,先貴者卻笑我突然彈冠。

野草新綠全經細雨滋潤,花枝欲展卻遇春風正寒。

世事浮雲過眼不值一提,不如高卧山林努力加餐。

創作背景

此詩作于王維隐居辋川時期,具體時間不詳,大約與《辋川集》寫于同時。王維一生沉浮宦海,安史之亂後,“在辋口,其水舟于舍下,别置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此詩為王維勸慰裴迪而作。

作品鑒賞

文學賞析

此詩是王維晚年詩作中十分值得玩味的一篇。首句“酌酒與君君自寬”,“君”字重複強調,這是障眼法;骨子裡其實是胸中郁積憤懑,需與摯友一起借酒澆化。所謂“寬”者,寬人也即寬己,正是因為無法排遣。故次句“人情翻複似波瀾”,一曰翻複,二曰波瀾,足見心中憤激之情。三四句緊承“人情翻複”,照應止水波瀾的外部刺激,強調矛盾兩端,鋪叙反目成仇,人心無常。白首相知尚且如此,其他的人就不用說了。相知成仇,先達不用,說盡了世态炎涼,當是實有所指。

前四句關鍵在“笑”字。彈冠”本為援手薦引乃同契之義,此處則反用其意,一“先達”即笑侮後來彈冠(出仕)者,輕薄排擠,乃至下井落石,此為淋漓之戟罵。金聖歎以為“自是千古至今絕妙地獄變相”,誠為得言。

從内容上說,五六兩句是即景即情,從戶内至室外,為酌酒時舉目所見,由世态炎涼,人情翻複展示天地無私,萬物親仁,豁然呈現一新境界。被王靜安先生譽為“攝春草之魂”的“細雨濕流光”,詩人用以描寫映窗草色;禅宗關于“心動”“物動”的著名偈語,詩人借以描繪照眼花枝,即使單純作“景語”看,也屬上乘。而其蘊涵則在“全經”,“欲動”,由彰顯至深密,從象外到象内,大千世界,無所不容;僅觀人間之蠅營狗苟,于義憤之外,恍然頓悟。

從章法上說,律詩中間兩聯要求虛實相生,三四句實寫,五六句則應當化實為虛,措辭表意不可複犯,方能體現“神韻”“氣象”之妙。從禅學上說,佛家主“虛靜”,尚“自然”,和光同塵;深一層探求,五六句似還參合“有無”“生滅”“變常”之理;即處“靜觀”“達觀”态度,與三四句世俗的“勢利”“涼薄”恰成對照。末兩句“世事浮雲”與“高卧加餐”由禅意而來。“何足問”有不屑一顧的鄙薄之意,所指實有其人其事,承三四句,“高卧”承五六句,超凡脫俗。前後既錯綜成文,又一氣貫注,構思布局缜密精妙。

亦顯亦隐、半儒半釋的人生經曆與處世态度,給王維造成巨大的心理矛盾,猶如碧潭止水,宜清心靜觀;但仰望高谷急湍,依舊凜然飛動,怵目驚心。王維全部詩作均可作如是觀,通過《酌酒與裴迪》一詩即可透視此種矛盾心态。

名家點評

《王孟詩評》:“草色”、“花枝”固是時景,然亦托喻小人冒寵、君子颠危耳。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郭雲:“風”“雨”托比深婉。

《唐詩廣選》:王元美曰:王維七言律,自《早朝》諸篇外,往往不拘常調,至此篇四聯皆用反法,亦初盛唐所無。

《唐詩選》:玉遮曰:此詩才是相知對酌口譚。

《唐詩歸》:鐘雲:直直命題,便藏感慨。鐘雲:好起(“酌酒與君”句下)。鐘雲:感慨矣,忽着此和細語。此詩去粗露一途亦近矣,此二語救之(“草色全經”二句下)。

《唐詩解》:五六賦時景為此。結在王不淺,今人學之便淺。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此詩洞徹世态,發語凄怆。中四句正說人情反複,托意宏深。結束處便有厭棄塵世之思。又曰:五六清健、氣格矯矯。

《唐賢三昧集箋注》:爐火純青,妙極矣。此又七律中高一着者也。極舒徐淡與之緻,立論故不見其輕薄。第七句“世事浮雲”,妙與“春風”、“細雨”相為映帶。“何所問”三字,将上所論人情世事一切消納。第八句乃為繳足,去路悠然。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四聯皆用拗體,另是一法。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外号“詩佛”。今存詩400餘首。王維精通佛學,佛教有一部《維摩诘經》,是維摩诘向弟子們講學的書,王維很欽佩維摩诘,所以自己名為維,字摩诘。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受禅宗影響很大。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禅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号。

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禅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有一篇《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禅師塔銘》,文中述及了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禅師的關系是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确實也佛家姻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

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铛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禅頌為事。”此時的王維俨然是一僧侶了。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派的代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