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爾塔會議

雅爾塔會議

對戰後格局形成深遠影響的會議
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英、蘇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克裡米亞半島雅爾塔舉行的會議,又稱克裡米亞會議(Crimea Conference)。會議時間為1945年2月4~11日。雅爾塔會議對于緩和反法西斯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法西斯的作戰行動、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争勝利進程以及在二戰後懲處戰争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1]。
    中文名:雅爾塔會議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Yalta Conference 别 稱:克裡米亞會議 與會國:美國、英國、蘇聯 時 間: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 地 點:雅爾塔

背景

随着反法西斯德國軍事行動的發展,結束戰争和安排戰後世界而産生的一系列政治問題需要迅速解決,特别是應該制定盟軍在反希特勒德國戰争最後階段的協同一緻的軍事行動計劃,處置戰敗的德意志“帝國”的基本原則,對日作戰,實現戰後世界國際安全問題的基本原則,客觀上愈加迫切地需要三大盟國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

1944年7月19日,美國總統正式提出了舉行新的最高級會晤的建議。羅斯福緻斯大林的信中寫道:

“鑒于事情進展得如此迅速和順利,我認為應該盡快由您、首相和我舉行一次會晤”。丘吉爾同意這種想法并确定會晤日期在1944年9月第二個星期左右,以蘇格蘭北部作為會晤地點。斯大林在1944年8月2日給羅斯福的信中寫道,“遺憾的是……與我們前線戰事有關的情況使我不能指望有可能在最近舉行這種會晤”。9月11-16日魁北克會議之後,丘吉爾和羅斯福再次向斯大林建議舉行三方會晤。9月30日斯大林在給丘吉爾信中寫道:“從我們共同事業的利益出發,我對此極為重視。但是,就我來說,我不得小作一點保留。醫生勸我不要作長途旅行。在一定時期内,我不能不考慮到這一點”。

10月,丘吉爾啟程去莫斯科,羅斯福雖然“完全理解”丘吉爾同斯大林舉行會談的“願望”,但他表示關心在莫斯科可能讨論每一個問題。羅斯福在給斯大林的信中寫道,“我堅信,我們三人,而且隻有我們三人才能夠找到解決尚未解決的問題的辦法”。他把即将舉行的莫斯科會談看作是“三巨頭”會議的預備會議。斯大林在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寫道;“我希望這次莫斯科會談也有助于我們三人會晤時就我們共同關心的一切迫切問題作出具體的決定”。

莫斯科會談之後,美、英、蘇三國政府首腦在來往信函中就召開新的三國最高級會議問題交換意見,決定“三巨頭”會晤于1944年11月在蘇聯沿海岸舉行雅爾塔會議。由于羅斯福總統就職典禮,會議延期到1945年1月底至2月初在克裡米亞舉行。根據丘吉爾的提議,确定會議代号為“阿爾戈航海者”。羅斯福明白代号暗中的含義,對丘吉爾提出的“阿爾戈航海者”的名稱特表歡迎。該代号名稱,依據傳說一些古希臘的勇士曾到黑海沿岸去尋找金羊毛的故事。雅爾塔會晤就是美英兩國領導人到黑海沿岸來尋金羊毛的機會。蘇聯對當時在西戰場陷入困境的盟軍的援助,以及最終同意對日作戰就是金羊毛。

環境和氣氛

1944年12月,德軍在西戰場的阿登地區(比利時)對盟軍發動了強大的反攻,美英軍隊陷入了困境。1945年1月6日,丘吉爾不得不向蘇聯求援。1月12日,蘇軍從波羅的海到喀爾巴阡山的整個戰線上連續不斷地給德軍強有力的打擊,德軍被迫停止了在西線的進攻,緩和了阿登地區盟軍的處境。在1月戰役中,蘇軍朝柏林方向推進500公裡,2月1日已達奧得河的屈斯特倫地區,進入了德境,從而為繼續進攻取得了有利的戰略地位。從歐洲戰場的全局看,最後擊潰德國的日子已經在望。這時,英美兩國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集結了大量海空軍,但要進攻日本本土,其兵力明顯不足,這就激發了美國政府要抓住蘇聯“金羊毛”的企圖。正如羅斯福在三大國“巨頭”會晤“提要”中所述:“為了擊敗德國,我們應該有蘇聯的支持。在歐洲戰争結束後,為了同日本作戰,我們更是絕不可沒有蘇聯”。羅斯福“決心争取在雅爾塔得到”蘇聯關于參加遠東戰争的“書面保證”。

2月2日,美英兩國領導人前往克裡米亞的雅爾塔途中,在馬耳他島讨論了有關結束對德、日戰争的一些問題。丘吉爾強調不宜“讓俄國人占領的西歐地區超出必要”,對是否要執行早先通過的艾森豪威爾計劃上與美國代表發生了激烈的争論。由于丘吉爾的堅持,決定把原先準備調往其它地區的一些軍隊仍繼續留駐地中海。丘吉爾矢志不做“大英帝國的掘墓人”,他認為地中海也是英帝國的一部分。丘吉爾令其軍隊幹預希特勒的内戰,必要時可以在希臘首都“象在一個被征服的城市那樣”行動。羅斯福曾抗議英國在希臘的行動,但沒有防止它。美國的專家認為,當時正在出現的英蘇沖突有可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羅斯福決意要防止這種事情發生。斯大林對羅斯福表現得很尊敬,并在觥籌交錯之中加緊同丘吉爾鬥智。羅斯福充當不列颠和蘇聯之間的仲裁人,可是卻常常在一些完全合乎蘇聯心意的措施上實行退讓策略。

内容

1945年初,德國法西斯臨近滅亡,反法西斯戰争接近最後勝利,美、英、蘇之間的矛盾日益明顯暴露。為加強相互信賴,協調戰略計劃,盡快結束戰争,安排戰後國際事務,維護戰後和平,三國首腦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和約瑟夫·維薩裡昂諾維奇·斯大林于1945年2月4—11日在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的主要内容有:

德國問題

決定由美、英、法、蘇四國分區占領德國和德國必須交付戰争賠償以及徹底消滅德國軍國主義和納粹主義的一般原則。

波蘭問題

三國決定波蘭東部邊界大體上以寇松線為準,在若幹區域作出對波蘭有利的5—8公裡的逸出,同意波蘭在北部和西部應獲得新的領土,其最後定界留待和會解決;關于波蘭政府的組成經過激烈争論,同意以盧布林的波蘭臨時政府為基礎進行改組,容納國内外其他民主人士。

遠東問題

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争結束後2—3個月内參加對日作戰,其條件是:維持外蒙古的現狀,庫頁島南部及鄰近島嶼交還蘇聯,大連商港國際化,蘇聯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蘇、中共同經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千島群島交予蘇聯;

聯合國問題

同意蘇聯的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決定美、英、法、蘇、中五國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規定實質性問題常任理事國一緻同意的原則。此外,會議還讨論了希臘、南斯拉夫、意大利等歐洲國家的有關問題。會議簽署了《雅爾塔協定》 ,通過了《被解放的歐洲的宣言》和《克裡米亞宣言》等文件。此次會議鞏固和維護了三國戰時聯盟,對協調盟國對德、日作戰,加速反法西斯戰争的勝利進程和促進戰後和平穩定局面的形成起到重要積極作用,為聯合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會議的某些協議未經有關國家同意,具有明顯的大國強權政治和綏靖政策的傾向,嚴重損害了中國等國的主權、利益和領土行政完整。三大國在會議上作出的戰後世界秩序的安排被稱為雅爾塔體系,對戰後世界影響巨大。

雅爾塔會議是美國、英國和蘇聯三個大國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間在黑海北部的克裡木半島的雅爾塔皇宮内舉行的一次關于制定戰後世界新秩序和列強利益分配問題的一次關鍵性的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曆史的發展産生極其深遠的影響,決定了直到今天許多國家的命運與方向。參加這次會議的國家首腦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美國)、溫斯頓·丘吉爾(英國)和約瑟夫·維薩裡昂諾維奇·斯大林(蘇聯)。

這次會議是繼1943年的德黑蘭會議後的第二次同盟國首腦會議。這次會議的結論在1945年7至8月的波茨坦會議就有所争議。許多人批評此次會議使蘇聯以及各國共産黨得以控制中歐, 東歐以及亞洲許多國家,因為在會中美國總統羅斯福以及英國首相邱吉爾都沒有依照當時被占領的國家之期望,要求戰後被蘇聯"解放"的國家交由聯合國代管。此外為争取蘇聯對日宣戰,會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國權利甚大。會前其他國家并不知情,故其結論亦有"雅爾塔密約"之稱。

主要人物

三個巨頭: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約瑟夫·維薩裡昂諾維奇·斯大林

羅斯福(1882.1.30—1945.4.12)

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 )(1882.1.30—1945.4.12),一直被視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受民衆期望和受愛戴的總統,也是美國曆史上惟一連任4屆總統的人,從1933年3月起,直到1945年4月去世時為止,任職長達12年。曾赢得美國民衆長達7周的高支持率,創下曆史記錄。他是身殘志堅的代表人,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尊敬.

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出生于紐約。父親詹姆斯·羅斯福是一個百萬富翁。母親薩拉·德拉諾比父親小26歲。羅斯福曾就讀于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1910年任紐約州參議員。1913年任海軍部副部長。1921年因患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緻殘。1928年任紐約州長。1932年競選總統獲勝。執政後,以“新政”對付經濟危機,頗有成效,故獲得1936年、1940年、1944年大選連任。第二次世界大戰初,美國采取不介入政策,但對希特勒采取強硬手段,以“租借法”支持同盟國。1941年底,美國參戰。羅斯福代表美國兩次參加同盟國“三巨頭”會議。羅斯福政府提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并得到了實施。羅斯福提出了建立聯合國的構想,也得到了實施。63歲時由于腦溢血去世。

溫斯頓·丘吉爾 (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

1908年9月2日,丘吉爾與出生貴族卻家境貧寒的克萊門蒂娜·霍齊爾結婚,當時丘吉爾擔任海軍大臣,大約有1400人出席了婚禮,國王還向這對新人贈送了一根刻有馬爾巴羅家族族徽的手杖。丘吉爾一共育有5個孩子:戴安娜(後來成為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莎拉、瑪格麗特(夭折)和瑪麗。其中莎拉後來成了一名電影演員,倫道夫則踏入政壇,成為一名保守黨議員,但是卻不如他的父親那樣成功。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爵士(Sir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874年11月30日—1965年1月24日),政治家、演說家及作家以及記者,195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曾于1940-1945年及1951-1955年期間兩度任英國首相,被認為是20世紀最重要的政治領袖之一,帶領英國獲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被公認為世界上掌握單詞詞彙量最多的人。

丘吉爾是一名優秀的作家和曆史學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六卷本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還創作了《倫道夫·丘吉爾勳爵傳》 、《英語民族史》 等多部小說和回憶錄。195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此外他十分喜歡繪畫,年輕時曾有多幅作品在拍賣會上被買走。

約瑟夫·維薩裡昂諾維奇·斯大林(1879─1953)

斯大林 (Иосиф.В.Сталин),(1879─1953),原姓朱加什維利,原蘇聯共産黨和蘇聯政府的主要領導人,馬克思主義者,國際共産主義運動活動家,政治家,此外,斯大林還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的締造者之一。以及共産主義五大人物之一。(其他四位為馬克思,恩格斯,列甯以及毛澤東),其所創立的蘇聯社會主義發展模式對二十世紀的世界産生了影響。

斯大林先後出席了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同美、英領導人羅斯福、丘吉爾等人會談,為二戰以反法西斯力量的完全勝利作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成為了反法西斯同盟中最著名的領袖之一。1945年5月,蘇聯紅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被迫無條件投降。斯大林于勝利後被蘇聯最高蘇維埃授予蘇聯大元帥軍銜。

第二次大戰結束後,蘇聯勢力擴展到了大半個東歐,斯大林利用這個機會在整個占領區建立了共産黨政府,變成蘇聯的衛星國。從此鐵幕落下,美國和蘇聯開始四十餘年的冷戰。

1946年3月,斯大林擔任了部長會議主席。1952年10月,他又當選為蘇共中央主席團委員和書記處書記。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腦溢血逝世,享年73歲。他的遺體被保存在莫斯科紅場的列甯墓中。1961年10月,蘇共22次代表大會關于将斯大林的遺體搬出列甯墓的決議,被掩埋在紅牆旁邊。他的著作編為《斯大林全集》。

會議協議

所有被解放的歐洲國家内應該舉行民主選舉。

4月在舊金山進行就聯合國成立的會議。聯合國的組織方式基本被确定,聯合國安理會的主意被采納。美國和英國同意當時屬蘇聯的烏克蘭加盟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加盟共和國為獨立的聯合國成員。

德國被分裂,德軍被解散,德國不準再擁有軍隊。美英蘇認為這是“今後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條件”。德國應該被分裂為同盟國家的占領區。法國也應該有自己的占領區,應該成為同盟國對德國控制委員會的一員。

德國應該為“她對同盟國在戰争中造成的損失”負戰争賠款。戰争賠款可以以德國國家資源(機器、船隻、企業所有等)、一段時間内應該支付的償款或勞動力的方式賠償。美國和蘇聯達成協議償款總額為約220億美元。英國認為在當時償款總額還無法估計。

戰争罪問題被暫時擱置。

在波蘭,一個“廣泛的民主臨時政府”應該“盡快進行自由的和不受他國控制的、全民的和秘密的選舉”。

在南斯拉夫,一個保皇黨和共産黨的聯合政府應該被建立。

德國投降後三個月内蘇聯向日本宣戰。其報酬是蘇聯獲得庫頁島、千島群島以及其對大連、旅順及其鐵路連接的控制。

關于意大利—南斯拉夫、意大利—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羅馬尼亞、伊朗以及土耳其管理的黑海與地中海之間的海峽使用的問題被暫時擱置。

所有被俘的蘇聯公民被遣返蘇聯,不論他們願不願意。

在德國投降、歐洲戰争結束後二至三個月之内,蘇俄依據以下條件協助同盟國參加對日戰争: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對1904年由于日本背信攻擊(日俄戰争)所受侵害的帝俄舊有權利,應予恢複:(a)庫頁島南部及其鄰近的一切島嶼均須歸還蘇俄;(b)維護蘇俄在大連商港的優先權益,并使該港國際化;同時恢複旅順港口俄國海軍基地的租借權;(c)中蘇設立公司共同經營合辦中長鐵路、南滿鐵路,并保障蘇俄的優先利益。同時維護中華民國在滿洲完整的主權。

千島群島讓與蘇俄。

上述有關外蒙古及東北的港灣與鐵路等協議,須征求蔣中正之同意,羅斯福總統依斯大林之通知,采取取得其同意之措施。

會議意義

雅爾塔會議對蘇聯來說,是一次取得廣泛成果的會議。主要是:取得了分區占領德國的權力;确定了有利于蘇聯的蘇波邊界,保留了蘇聯支持的波蘭盧布林政府;“大國一緻”的原則确立了蘇聯在聯合國的牢固地位和作用;在遠東獲得了極大的權益。所以,就建立蘇聯在東歐的勢力範圍和确保蘇聯在戰後歐洲和世界格局中的有利地位而言,雅爾塔會議實際上是向蘇聯頒發了承認書和授權書。 

曆史影響

雅爾塔會議基本上解決了戰後和平與安排的問題。同年7~8月蘇美英三國首腦的波茨坦會議實際上是對雅爾塔會議的決議和規定作了進一步的補充和修繕。會議主要讨論了德國問題、波蘭問題、對意大利等戰敗國的基本政策和黑海海峽問題等。規定:必須使德國非軍國主義化、民主化和肅清納粹主義;蘇美英法四國總司令分别在各自的占領區内行使管理權;英美承認波蘭臨時政府并與流亡政府斷交;波蘭西部邊界問題由和會最後決定; 設立外長會議讨論對德國和意大利等戰敗國的和約問題;認為關于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訂;哥尼斯堡及其附近地區劃歸蘇聯。

雅爾塔會議對于緩和盟國之間的矛盾、加強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協調對德日的作戰行動、加速反法西斯戰争勝利進程以及戰後懲處戰争罪犯、消除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勢力影響等起了重要作用,對戰後世界格局的形成産生了深遠影響。會議背着中國政府作出的有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決定,是大國沙文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更是綏靖政策又一次發展到高潮的标志。 

曆史評價

雅爾塔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它協調了蘇聯與美英之間的關系,取得了相互諒解,加強了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團結,有利于動員盟國全部力量,最終打敗德日法西斯,對戰後一些重大國際問題進行了讨論,并作出了一定的安排。但是,在牽涉到其他國家特别是中國的主權利益問題上,違背了世界各國平等合作,尊重主權完整的原則,有大國主宰一切的強權政治表現。

相關資料

雅爾塔會議紀錄片欣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