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奇

卡拉奇

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首府
卡拉奇,卡拉奇是巴基斯坦信德省的首府,為該國最大城市和港口,亦是主要經濟及商業中心。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端,距河口約90公裡。面積1448平方公裡(市區591平方公裡),人口11,969,284(2006年估計)。舊譯“喀喇蚩”,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和最大港口。在印度河三角洲西面,南瀕阿拉伯海。面積1,450平方公裡。人口510.3萬(1981)。十九世紀中葉為一漁村小港,人口僅1.4萬。1941年人口增至44萬。1947-1959年曾為巴基斯坦首都。有造船、機械、機床、鋼鐵、水泥、黃麻加工、棉紡、絲紡、玻璃等輕重工業。輸出棉花、小麥、羊毛、皮革,輸入燃料、機器、化學品、鋼鐵等。阿富汗的部分進出口物資也在此轉口。港口優良。建于1845年,分東、西碼頭和駁船、油碼頭。年吞吐量500萬噸。卡拉奇機場為最大國際航空港之一。有原子能研究中心。還有真納陵墓。[1]
  • 中文名:卡拉奇
  • 外文名:
  • 别名:
  • 所屬地區:巴基斯坦

百科名片

多義項詞,分别包括巴基斯坦卡拉奇(烏爾都語: كراچى, 信德語:ڪراچي)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南瀕臨阿拉伯海﹔居萊裡河與瑪利爾河之間的平原上,面積3527平方公裡,其中城區面積1821平方公裡。還有俄羅斯卡拉奇,球員卡拉奇。

曆史

原系漁村,名迪布羅。1730年前後始有印度商人經營海上貿易,并以當地著名的淡水井卡拉奇命名。1842年英國侵占後,由于港口開發(1854)和鐵路興建(1861)而成為印度河流域的門戶。

至1914年,卡拉奇港已成為不列颠帝國中最大的小麥棉花輸出港。1925年興建機場後又成為次大陸通歐洲的主要國際航空樞紐。1936年首次成為信德省的行政中心,制造業和服務業随之發展。

1947~1959年曾為巴基斯坦首都,由于印、巴分治,導緻約60萬印度穆斯林移入,城市急劇擴展,工商業空前繁榮,1951年人口已達100.5萬,超過拉合爾為全國最大城市。

18世紀初,卡拉奇是一個小漁村。1842年英軍占領後由于港口開發(1854)和鐵路興建(1861)而成為印度河流域的門戶,印度内陸棉花、小麥等農作物由此輸往英國。1891——1941年,人口由9.8萬激增至36萬。1959年遷都至拉瓦爾品第。1967年再次遷至伊斯蘭堡,但仍有一批政府機構留駐卡拉奇,幾十年來其政治地位始終不降。

20世紀之後,都市日益繁榮,至1972年人口又增300多萬。人口的迅速膨脹,來源于因印巴分治,印度逃出的回教徒的大批湧入。卡拉奇地勢平坦,四周環繞許多沙洲、島嶼,市内有兩條季節河流過,擁有天然良港,年吞吐量達1000萬噸以上。它不僅是旁遮普所産農産品的主要輸出港,獨立後更因機械産品的輸入而盛極一時,也充當内陸鄰國阿富汗的貿易港。

卡拉奇有公路通往内地及伊朗等中東國家,也是全國鐵路、航空網的中心,聯系歐、亞、非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鐵路主要用于與内地之間的貨運,亦有客運和郊區鐵路;卡拉奇機場是重要國際航空中心之一,是歐洲與遠東之間重要的中轉站。工業和貿易是卡拉奇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工業主要有紡織品、鞋靴、金屬制品、機械(汽車組合、飛機修理)、電子、化學、食品、橡膠制品和石油産品。手工業産品有土布、花邊、挂毯、陶器、銅器和金銀刺繡。設有銀行、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所等衆多金融機構。

氣候

卡拉奇港位于市區西南,港區外橫亘着馬納拉地峽和奧伊斯特岩島,為阻擋海流泥沙回淤和防避風浪襲擊的良好屏障。1、2月平均最低氣溫13℃,5、6月平均最高氣溫34℃,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僅200毫米,且絕大部分降于夏季的9~10天内。以原聯邦首都區構成的大卡拉奇,除市區和近郊外,目前多數仍是農田和荒地,略呈半荒漠景觀。

位于海岸和有一相對地溫和氣候.降雨雪的水平是低大多數年。然而,由于城市的接近度向海,濕氣水平整年通常依然是高。城市享受溫和的冬天和溫暖的夏天。卡拉奇也接受末尾的季風雨。從夏天溫度(底4月通過底8月)是大約30到35攝氏度,幾個月的冬天(11月通過3月)是最佳的時候參觀卡拉奇。月一般觀察年鑒季風降雨量。12月,是最普遍的月為社交活動例如婚禮、募捐人和慈善球,頻繁地是時候,當多數訪客,遊人并且移居國外來到卡拉奇。

自然地理

城市處于科希斯坦高原南麓至沿海平原地帶,地勢自東北向西南傾斜,一般海拔1.5~40米。沿海多沼澤,市區東部和北部有低山和孤丘,其中門戈皮爾山為城市最高點195米)。有高原南流的默利爾河和勒亞裡河分别流經市區東部和西部,為季節性溪流,河床寬廣,平時呈沙灘景象。

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南部,瀕臨阿拉伯海,城市面積3530平方公裡,絕大部分是平坦起伏的平原。二條河流瑪裡爾河(Malir)和尼亞裡河(Lyari)穿城而過。卡拉奇港位于城西南,剛好被沙嘴沙灘、曼羅拉島、牡蛎岩礁石圍擋避海上風浪,成天然良港。卡拉奇城西南有夢熱(Monze)海角,突出海涯、沙石伸入海中,美麗沙灘分布周圍。

經濟

工業和貿易是卡拉奇經濟繁榮的兩大支柱,從業人員占全市職工總數45.2%。全市工廠數和職工人數分别占全國總數的26%和22%,工業産值約占全國50%。主要工業部門有紡織、制鞋、糧食加工、木材加工、飲料、金屬制品、電氣制品、機械、化工、石油和造船等。其中煉油廠、鋼鐵廠和馬納拉地峽上的原子能發電站都是全國著名的大型企業。手工業和家庭手工業有一定地位,以生産花邊、地毯、黃銅制品、金銀手飾為主。全國金融業和保險業中心,各大銀行總行均設于此,市内大小銀行和保險公司達50餘家。

交通

全國鐵路和幹道公路的起終點,國際交通樞紐。西與伊朗有公路相連,東經海得拉巴有鐵路與印度相通。城東北15公裡的卡拉奇機場,為次大陸重要的國際航空港。卡拉奇港位于勒亞裡河口,分東、西兩碼頭區,計22個泊位和1座石油碼頭。水深達10~12米,能停泊2~3萬噸級巨輪。除經營全國海上對外貿易外,還轉運阿富汗一部分進出口物資。常年吞吐量近1000萬噸。輸出稻米、羊毛、鉻礦砂、皮革等;輸入以金屬、石油、機械、車輛和煤炭為主。為滿足卡拉奇鋼鐵聯合企業對礦石的需要,新近已在比蒂小港灣興建新港。

市内設施

卡拉奇是信德省省會,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和軍港,全國工商業、貿易和金融中心,也是往來東南亞和中東、非洲、歐洲的國際航空站。1947-1959年曾為巴基斯坦首都。面積1448平方千米(市區591平方千米),市區人口930萬(1998年人口普查數字)。位于印度河三角洲西北側,南瀕阿拉伯海。一年大部分時間氣候宜人,冬季(1、2月)平均最低氣溫13℃,夏季(5、6月)平均最高氣溫34℃。雨量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僅200毫米。

市區由新、老城組成,自西南向東北延伸達20餘公裡。老城位于港區附近,為港區庫場和批發商業中心,街道狹窄,建築密集,具有近東和中世紀歐洲的風貌。市中心區位于老城以東,是金融機構和省、市政府機關所在地。本德爾路自老城至東北部橫貫市區,為全市主幹道,沿街商店、旅館、影劇院鱗次栉比,并有廣播電台、電視台、博物館、圖書館和清真寺等。市中心住宅區多呈矩形,除沿街有多層現代化建築外,都是帶有涼台的平房和一、二層樓的花園式邸宅。

郊區是以棚戶和公寓式平房為主的工人住宅區。傳統工業主要集中在東北郊,有紡織、煙草、榨油、木材加工等企業。南郊為新興的重工業區,有煉油、冶金等企業。近來又在西郊開辟新工業區,并為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出口,正建立加工出口區。市内有卡拉奇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和根希安藝術中心,以及甘地花園和真納陵園等。城南的克利夫頓海灘是遊覽勝地。

景點

“巴基斯坦國立博物館”旅遊景區,“裘寬迪”旅遊景區,“真納墓”旅遊景區,“哈埋矶湖”旅遊景區。國父墓(QUAID-E-AZAMS MAUSOLEUM)又稱“真納墓”,是巴基斯坦國父穆罕默德.阿裡.真納(Muhammad Ali Jinnah)的陵墓,位于卡拉奇市中心,建于1970年。墓頂冠以巨大的半圓形曲面,四周是白色的圍牆,大理石砌成的台基呈四方形,伊斯蘭風格的方形白大理石陵墓主體屹立于棕榈樹和各色鮮花之間。整個環境清新幽靜,給人以莊嚴、聖潔之感。

巴圖大清真寺(MASJID-E-TOOBA)卡拉奇最大的清真寺,位于卡拉奇國防區,中國人稱之為“海軍教堂”,占地面積35312平方英尺,建築面積5570平方英尺,1969年11月建成。清真寺的主體建築—禱告大廳呈半球型,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通體潔白,在陽光照耀下顯得格外聖潔肅穆。大廳可容納5000人同時禱告,若包括外面的平台、走廊和草坪,最多可容納30000萬人。

卡拉奇作為巴基斯坦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現代和古代文化在這裡完美結合。既有狹窄的小巷、破舊的古城、碎石子小路,也有高雅的現代建築。城中有不少巧手的工匠運用傳承的古老技藝制作精美的手工藝品。這裡有寬廣且陽光充足的海灘、深海垂釣、遊艇、高爾夫還有騎馬。飯店提供巴基斯坦和西方的飲食,足以滿足您的需求。您還可以在卡拉奇的市場購買到手工藝品,以及獨特設計的漂亮地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