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渎古鎮

木渎古鎮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下轄鎮
木渎鎮位于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古城西部,地處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風景名勝區,素有“吳中第一鎮”、“秀絕冠江南”之譽。木渎人才輩出,地靈人傑,古城鎮格局風貌富有特色,主要文物古迹9處,文物古迹建築面積3萬平方米。2005年9月木渎鎮入選第二批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單,是一個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園林古鎮。[1]老街古巷中深宅大院荟萃。這些古建築體量寬大,保存完好,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觀賞價值。木渎是漢族傳統手工藝品之鄉。曆史上有泥塑名家袁遇昌、銀器高手朱碧山、琢玉名家陸子岡、繡聖沈壽等名家高手,他們的作品都是國家級收藏的珍品。如今,木渎當地生産的絲綢、雙面繡、紅木雕件、澄泥硯、書畫、石雕等工藝品同樣馳譽天下,為海内外遊人所青睐。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别名:渎川、胥江、香溪
  • 行政區劃代碼:
  • 行政區類别:鎮
  •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 地理位置:江蘇省東南部,蘇州古城西
  • 面積:62平方公裡
  • 下轄地區:天平村、西跨塘村等
  • 政府駐地:江蘇省蘇州市木渎鎮金山路8号
  • 電話區号:國際:(+86)512;國内:0512
  • 郵政區碼:214194~215156
  • 氣候條件:
  • 人口數量:
  • 著名景點:天平山、靈岩山、太湖、嚴家花園等
  • 機場:蘇南碩放國際機場(WUX)
  • 火車站:蘇州站、蘇州北站、蘇州園區站
  • 車牌代碼:蘇E
  • 地區生産總值:
  • 中文名稱:木渎古鎮
  • 外文名稱:Mudu ancient town
  • 所在地區:中國江蘇蘇州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人口:7.2萬人
  • 方言:吳語-太湖片方言
  • 榮譽:國家4A級旅遊景區、曆史文化名鎮
  • 曆史文化名人:範仲淹、吳王夫差、西施、韓世忠

古鎮由來

木渎古鎮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木渎更是江南唯一的中國園林古鎮。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現已修複嚴家花園、虹飲山房、靈岩山館、古松園、榜眼府第、盤隐草堂等。

其中嚴家花園為江南名園,為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故居;虹飲山房是乾隆民間行宮,内有二十道清代聖旨,彌足珍貴。其深厚的文化蘊積,幽雅的園林環境,脍炙人口的曆史傳說,為現代都市人提供了一個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木渎古鎮境内風光秀麗,物産豐饒,又恰在天平山、靈岩山、獅山、七子山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争,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于吳王。

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岩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于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來。

地理建設

地理位置

木渎古鎮位于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東與蘇州市西南郊相鄰,南與橫泾、越溪兩鎮交界,西與胥口、藏書兩鎮相接,北與楓橋鎮和蘇州國家高新技術開發區相連。東距蘇州市12公裡,距吳縣市新區10.8公裡,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裡,西距光福機場8公裡,西北距無錫市50公裡,北至張家港碼頭70公裡。

緊靠滬甯高速公路、312國道和京杭大運河,為吳縣市西南部各鄉鎮和風景區之交通樞紐。地處長江三角洲,蘇、錫、常經濟開發區和上海經濟區大都市圈内。

自然條件

該鎮地處中亞熱帶北緣,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冬季溫和少雨,夏季高溫多雨,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曆年平均日照數為2189小時,曆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9%,曆年平均降水量為1096.9毫米,平均無霜日為243天,平均氣壓時1016.2毫米,全鎮曆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全年主導風向為東南風(夏季),其次為西北風(冬季),曆年平均風速為3.9米/秒。

地理環境

位于江蘇省蘇州城西南的靈岩山麓、濱臨太湖東側,地處北緯31°-31°15′,東經120°31′-120°36′,全鎮東西7公裡,南北8.9公裡,總面積62.28平方公裡,其南與橫泾、越溪交界,西與胥口、光福兩鎮相接,北靠蘇州虎丘區。

地形地貌

該鎮在蘇州西郊之丘陵盆地之中,盆地略呈東西走向。其東北部寬廣,西部較窄,鎮四周環山,鎮西北有馳名中外的靈岩山、穹隆山、天池山、玉峰山、天平山,鎮南有清明山、七子山、堯峰山、鳳凰山、花園山、和合山。

木渎鎮區内地勢平坦,整個地勢(除東南角和合山,西北角靈岩山、天平山外)由西向東呈緩傾斜之勢。區内除山上出露基岩外,廣泛分布為第四系洪積波積沖積相地層。地貌類型屬丘陵沖積平原。全鎮地形高一般為2—5米。

水文水系

全鎮地表水有源于太湖的胥江河東西橫貫鎮境内,由西向東流入蘇州市橫塘鎮,鎮中還有發源于光福銅坑的香溪河,彙流至胥江河,全鎮平原地河道縱橫交叉。

交通概括

該鎮交通配套得天獨厚,已經正式開通的蘇州地鐵1号線開辟區域交通新動脈,蘇州軌道交通6号線規劃沿花苑路橫穿木渎,始發站取在1号線木渎起始站附近,中環快速路将取道金楓路,自北向南貫穿木渎新區,和正在沿蘇福路修建的南環西延高架在木渎交彙。繼地鐵1号線開通之後,木渎高架建設全面啟動,這也意味着,繼“地鐵時代”後,木渎将步入“高架時代”。

建設重點

2011年10月底,期盼已久的蘇州市南環快速路西延二期項目吳中區段(即木渎段)正式動工,進入實質性施工階段,這一振奮人心的消息,再度升級新城西闆塊價值。

根據規劃,南環西延木渎段是蘇州市“井字加環”快速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工期超過兩年,工程将沿蘇福路建設,全長近4公裡,全部按照市區高架道路标準設計,雙向6車道,經測算,這段延伸段建好後,市民開車上南環高架到木渎的時間最快将節省近20分鐘。

南環快速路西延工程于2011年10月奠基,其中,橫塘段已于2012年5月先期開建,木渎段受沿線動遷進度影響,開工稍晚。項目規劃線路東起濱河路,西至繞城高速公路光福互通,本期段落從濱河路至金楓路西,路線總長5.305公裡,高新區段(橫塘段)長1.536公裡,吳中區段(木渎段)長3.769公裡,工程總投資34.3億元,建安費22.4億。

清末民初,木渎轄有3鄉6都87圖。

民國時期,吳縣在木渎設第二(木渎)區。民

國20年,第二(木渎)區下轄東街、西街、南街、胥口、焦山、善人橋、金山、楓橋、鐵鈴9鎮和七子、姑蘇、孫莊、張巷、湯巷、唐港、金庚、陸巷、河東、孫家橋、山裡、塘灣、一雲、楂山、勝巷、渡登、顧家、顧匠、橫山、唐巷、沈巷、西跨塘、長浜、靈岩、曉春、東婁、蔣巷、采香、雙橋、東西資圩等30個村。共457闾,2314鄰。面積390方裡。

民國23年,第二(木渎)區下轄木渎、胥口、金山、楓橋、善人橋、焦山、蠡墅7鎮和橫泾、龍橋、新郭、楊鳳、紅蓼、姑蘇、臯堯、藏書、玉遮、獅山、蘭舟、白塔、支硎13鄉。共192保,2021甲,22209戶。面積662方裡。

民國26年11月,僞吳縣第二(木渎)區改為第七(木渎)區,轄木渎、金山等5鎮11鄉。

民國36年2月,吳縣将第二(木渎)區、第三(光福)區合并為吳西區。

民國37年再次并編鄉鎮、吳西區下轄光福、西華、東渚、善橋、石湖、楓橋、金山、橫塘、木渎等9鎮和香山、胥口2鄉。

1949年解放後,建立木渎區人民政府,下轄木渎、楓橋、橫塘、金山、善橋、光福、東渚、西華8鎮及石湖、胥口、香山3鄉,共50保。

1950年,區鄉調整,木渎區下轄木渎、善橋2鎮及衛湖、胥口、姑蘇、西塘、天池、藏書、焦山、石城、清明、金山、新華、香山12鄉。

1950年底又調整為木渎、善橋2鎮及金山、焦山、藏書、香山、衛湖、清明、姑蘇、新華、石城、七子、胥口、天池12鄉。共111個行政村,864個行政組。木渎鎮設立4個街道小組,後改建為居民委員會。

1953年7月,木渎區下轄七子、石城、姑蘇、新華、金山等13個鄉,連木渎鎮共164個行政村。

1955年,金山、姑蘇、新華、石城、七子等鄉,共建有初級農業生産合作社129個。

1956年1月,金山、新華兩鄉及石城鄉的大部分并為金山鄉。姑蘇、七子兩鄉及木渎鎮的新東、新農兩村合并為姑蘇鄉。

1957年3月,金山、姑蘇兩鄉合并為金山鄉。

1977年,金山鄉的金星、姑蘇兩個大隊劃給木渎鎮。

1978年金山公社設有:謝村(新建)、孫莊(五星)、馬莊(東風)、興隆(新興)、白塔(新華)、南浜(和平)、謝巷(三星)、靈岩、堯峰、長浜、七子、鳳凰、明星、石城、新升、金山、天平、天靈、沈巷等19個大隊。

1985年,金山鄉與木渎鎮合并為木渎鎮,全鎮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22個行政村,239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委員會。

1993年4月,興隆、明星、石城、新升4個行政村劃給蘇州市新區。

1996年末,全鎮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18個行政村,198個村民小組,共13個居民委員會。

2003年末,行政村(居委會)合并,全鎮轄有1個街道辦事處,6個行政村、7個社區。

2006年9月,撤銷藏書鎮建置,原藏書鎮部分[藏東村(五峰村)、藏中村(善人橋村)、藏北村(天池村)、善人橋居委會(藏書居委會)]劃給木渎鎮,并設立木渎鎮藏書辦事處。

截止到2012年底,該鎮下轄1個辦事處(藏書辦事處)、9個行政村(天平村、靈岩村、西跨塘村、姑蘇村、金山村、堯峰村、五峰村、善人橋村、天池村)。8個社區居委會(香溪社區、同春居委會、翠坊社區、胥江社區、下塘社區、白塔社區、花苑社區、藏書社區)。

曆史沿革

木渎,春秋戰國時期,先後成為吳、越、楚三諸侯國轄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設吳縣,木渎隸吳縣。王莽新朝,木渎屬泰德縣。其後,木渎均為吳縣轄地。《元豐九域志》載:“北宋設木渎鎮,屬吳縣,鎮以渎名”。明、清時為吳縣六鎮之一。清雍正年間,木渎鎮屬吳縣長壽鄉。曆來是基層政權駐地。

1912年(民國元年),木渎、金山隸屬吳縣。民國5年建立木渎公益事務所。民國17年,改為行政局。民國18年,隸屬吳縣第二(木渎)區。民國28年3月,僞吳縣知事公署建立僞木渎鄉公所。

民國29年3月,僞吳縣政府恢複吳縣第二(木渎)區建置。民國30年7月,僞吳縣第二(木渎)區改為第七(木渎)區。民國34年8月15日,抗戰勝利,複改為吳縣第二(木渎)區,民國36年2月,第二(木渎)區與第三(光福)區合并為吳西區。

1949年4月27日起,為木渎區人民政府駐地。1952年為縣直屬鎮。1954年9月劃歸蘇州市郊區。1958年8月,複劃歸吳縣。

1985年金山鄉與木渎鎮合并。2001年2月,吳縣撤市建區,木渎鎮歸蘇州市吳中區管轄。

旅遊景點

木渎古鎮有豐富的曆史文化沉積,經國家批準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被列為太湖13個風景區之一,享有“秀絕冠江南”之譽。鎮西有風景名山靈岩山,山上建有“館娃宮”,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山頂皇家花園,給後人留下了諸多遺迹。雄距山頂的靈岩寺為梁代建築,氣宇軒昂。靈岩山以中國佛教和遊覽勝地着稱于世。

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與靈岩山遙遙相對的天平山位于鎮西北,更以“紅楓、清泉、怪石”三絕聞名江南,“天平觀楓”成為江南的一大奇觀。木渎鎮明清文化遺存豐富,清代《姑蘇繁華圖》描寫木渎景緻占一半。明清時代鎮上有私家園林30餘處,享有“園林之鎮”的美譽。

嚴家花園

位于木渎古鎮山塘街王家橋北,最初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沈德潛的寓所。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後人将此院落讓給木渎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取名端園,有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嚴國馨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

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的努力,前後曆時二百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蘊積,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和名園風範。被現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桢教授稱為“江南園林經典之作”。

虹飲山房

位于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岩,“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于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遊木渎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裡遊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舍,順着門前的山塘禦道,返回靈岩山行宮。

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古松園

古松園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漁所建。蔡少漁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貨生意,發達回鄉造屋置地,良田萬頃。蔡少漁與嚴國馨(嚴家淦祖父)、鄭齡九、徐鳳樓三家合稱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

其建築布局為前宅後園,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風格。宅内各處建築古樸雅緻,雕刻十分精細,有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園有一株明代羅漢松,蒼翠虬勁,姿态優美,古松園即因此松而名。

靈岩山

位于木渎古鎮西北,山高182米,方圓124公頃,山多奇石,尤以靈芝石為最,由此得名。又因遠望靈岩如巨象伏地,故别稱象山。因為西麓産硯石,故又稱硯山。向有“靈岩秀絕冠江南”、“靈岩奇絕勝天台”、“吳中第一峰”等美譽。

天平山

位于木渎鎮古西北,海拔201米,占地近百公頃。因其山頂平正而名天平山,又因範仲淹的高祖葬于山麓而名範墳山。蘇州天平山與北京香山、湖南嶽麓山和南京栖霞山并稱為中國四大賞紅勝地。

社會文化

基礎設施

多年來,木渎古鎮投入5億元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改建主幹道18條、40多公裡,對老鎮區街巷道路進行了全面改造,全部達到了剛性化和黑色化;投資1000多萬元,新建12座公園,基本達到每隔一公裡就有一座小公園。

該鎮強化環境衛生設施建設,投資1億多元建成日處理3萬噸級的污水處理廠;鋪設污水管網主幹道32.8公裡,支幹道10公裡;建成日處理180噸的垃圾壓縮中轉站。

為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該鎮投資3500萬元,6個行政村都建造了1到2個公園;配合拆遷,該鎮還投資2億多元建造集中居住的農民公寓――馨樂花園、靈岩東窯小區、天平小區等,共700戶、1400套、14萬平方米,既節約了土地,全鎮的環境衛生也得到了顯着改善。

科技事業

全鎮申報了國家重點高新技術産品3隻,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1隻,國家、省火炬計劃項目4隻,省星火計劃項目2隻,省高新技術産品6隻,省高新技術企業3家,省、市、區科技進步獎15隻,申報專利43隻,組織申報省、市名牌産品8隻。

教育事業

“教育強鎮”紮實推進。進行初、高中分設,設立了木渎第二高級中學、木渎實驗中學,實驗中學與中心小學易地擴容。開工建設了第二高級中學藝術樓、五小幼兒園,對實驗中學進行了改造,建造了二小塑膠跑道,增配了教師辦公電腦。各校教育教學質量名列全區前茅。

文化事業

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加快發展,公共文體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姑蘇十二娘、羊肉美食、石雕石刻、中華老字号等傳統文化和古鎮、古迹得到保護。姚建萍刺繡藝術館被列入國家文化産業示範基地,華夏藏書票名家(木渎)采風基地挂牌木渎文化中心。

全鎮群衆性文體活動蓬勃開展,木渎文化中心舉辦各類文化活動100多場次。全鎮組織拳、功、操等10個項目比賽,參賽人員達360多人次。參加了吳中區職工籃球比賽獲第2名。

曆史文化

該鎮有豐富的曆史文化沉積,吳文化底蘊深厚,經國家批準的文物保護單位有12處。1983年以來,木渎先後投資2億多元加快曆史文化的保護、挖掘和開發,打響了“乾隆六次到過的地方”、“姑蘇十二娘”旅遊文化品牌。木渎所處的太湖流域土地肥沃,物産豐盛,具有濃郁鄉土風味的果蔬湖鮮飲譽四方。

已開放的園林景點有清末政論家馮桂芬的故居榜眼府第,清末木渎“四大富翁”之一蔡少漁舊宅古松園,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沈德潛寓所、後來成為台灣政要嚴家淦故居的嚴家花園,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居、乾隆皇帝民間行宮虹飲山房,中國刺繡皇後沈壽故居,清代狀元畢沅的私家别業靈岩山館,後唐清泰三年的千年古刹明月寺等。

木渎以特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和諧統一,被譽為太湖風景區的一顆明珠,被評為“中國最好玩的地方”、“最喜愛的新景區”。

春秋古城遺址

木渎春秋古城遺址位于蘇州西南,面積大、等級高、遺存豐厚,證明了吳越文化地區大型城址的存在,為東南地區兩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個關鍵基點,為吳越史迹提供了地表空間載體。

因此,這一考古成功入選“201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木渎春秋古城遺址是蘇州不可再生、不可複制的曆史禀賦、稀有資源和寶貴财富。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社會各界對加強遺址文化資源保護利用的日益重視,如何在充分保護曆史文化遺存的同時,積極推動城鎮的發展已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為有效保護木渎春秋古城遺址,同時對遺址資源進行準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開發,吳中區文物局與蘇州市城市規劃編制中心将聯合編制木渎春秋古城遺址保護規劃。

規劃範圍東至木東路,西至穹窿山腳,北抵天平山腳,南至子胥路,總規劃面積約36平方公裡,包括1.8平方公裡的五峰遺址、0.74平方公裡的廖裡遺址、0.98平方公裡的合豐遺址、0.52平方公裡的新峰遺址。基本上包括了胥口鎮區全境、木渎鎮以及穹窿山風景區部分地區,考古發現的大量曆史遺迹遍布其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