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政策

三不政策

20世紀80年代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之一
三不政策,一個是:20世紀80年代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之一。1979年,美利堅合衆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後,蔣經國主政的台灣當局對中國大陸采取“三不政策”。第二個是:馬英九提出的“不統、不獨、不武”。對此蔣經國“總統”曾在聲明中提及:“中華民國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與中共政權交涉,并且絕對不放棄光複大陸解救同胞的神聖任務,這個立場絕不會變更。1986年5月3日,一名台灣中華航空公司飛行員在空中制服了其他機組人員,将一架貨運飛機劫持至中國大陸的廣州機場,迫使蔣經國派出代表赴香港與大陸代表談判遣返飛行員與貨機事宜。
  • 中文名:三不政策
  • 外文名:
  • 别名:
  • 三不政策:台對大陸不統、不獨、不武
  • 年代:20世紀80年代
  • 釋義:台灣當局的大陸政策之一

三不政策的形成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拟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來取代原有“解放台灣”的口号,積極對台灣展開“和平統一”的攻勢。對此蔣經國“總統”曾在聲明中提及:“中華民國不論在任何情況下絕對不與中共政權交涉,并且絕對不放棄光複大陸解救同胞的神聖任務,這個立場絕不會變更。”而在4月4日中國國民黨中常會中,前述蔣經國的談話更進一步成為所謂“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的内涵。

三不政策的瓦解

1986年5月3日,一名台灣中華航空公司飛行員在空中制服了其他機組人員,将一架貨運飛機劫持至中國大陸的廣州機場,迫使蔣經國派出代表赴香港與大陸代表談判遣返飛行員與貨機事宜。這是國共内戰以後雙方官員首次接觸。

民進黨一再制造事端,企圖吸引國際媒體注意,打斷兩岸關系的連續性,也回應美國方面的質疑。但其行為,隻暴露出其兩岸政策對“九二共識”不承認、對兩岸經貿政策不認可、對兩岸發展前景不負責的“三不”特性,必然遭遇失敗。最終于1987年,蔣經國授權“中華民國紅十字會”代表台灣當局與大陸的中國紅十字會接觸,作為兩岸溝通的窗口。經兩岸紅十字會協商後,蔣經國開放台灣居民赴大陸探親。至此,三不政策事實上已經被放棄。

中宣部在1982年6月15日發出通知,宣布對人體科學和氣功研究的“三不政策”,即不争論、不宣傳、不批評。把科學問題交給科學家去解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