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經絡

人體經絡

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
經絡學說是古老中國醫學的一部分,在中醫理論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該學說認為人體經絡分為經脈、絡脈,以及十二經别、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經絡又分為正經(十二條,稱為‘十二經脈’)和奇經(八條,稱為‘奇經八脈’)。絡脈又分為浮絡(體表部位的脈絡);别絡(較大,共十五條,其中‘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各一支别絡,再加上脾之大絡,共十五支,合稱‘十五别絡’);孫絡(絡脈最細小的分支)。
    中文名:人體經絡 外文名:Human meridian 别名: 學 科:中醫藥學、中醫基礎理論 最初記載:黃帝内經 主要内容: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五别絡

醫書記載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醫書中就有關于經絡系統的詳細記載,其中尤以《内經》為最。古代醫學一般把經絡看作運行血氣通道,維系體表之間、内髒之間以及體表與内髒之間的樞紐,人體内外溝通的渠道。但至于經絡究竟是人體的什麼結構,它的本質又是什麼等問題,千百年來,盡管曆代無數醫家對此窮究細考,卻始終沒有作出令人滿意的回答。

學者觀點

到了本世紀50年代由于經絡傳感現象被重新發現,尤其是中國醫務工作者根據經絡學說首創針刺麻醉術,從而震驚世界醫壇後,有關的經絡研究便日益活躍了起來,新學說、新觀點層出不窮。其中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有以下幾種:

觀點一

首先是日本學者大久保适齋在100多年前提出的經絡活動是植物神經活動、尤其是交感神經活動的觀點得到了複活。它被不少現代西方學者所承認。如美國生物學家史密斯和加拿大分子生物學家亨根。并且他們還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經絡的實際行徑與人體解剖學中的植物神經系統十分近似。所謂經絡傳感現象就是植物神經纖維上動作電位的傳導,而傳導所需的能量,是由生物能源-三磷酸腺苷釋放出來的。但遺憾的是,以上觀點還缺乏應有的實踐基礎

觀點二

其次是新西蘭大學學者托馬斯提出了經絡是人體内的一種新的網狀管道結構的學說。他把這種結構稱做“自身原位叢”。他認為‘自身原位叢’是人體進化過程中留下的殘迹。”這當然也還隻是一種假說。因為人體内是否真的存在“自身原位叢”,還有待考證。

觀點三

其三是我國學者孟昭威提出了第三平衡說。他認為經絡傳感速度介于神經和内分泌調節速度之間,是協調體表與内髒之間的未知系統,它與現代生理學中已知的神經系統和内分泌系統協作,共同完成全身平衡調節的功能。此說角度新穎,也有一定的生理根據,但缺乏形态研究的支持,因而很難得到公認。

觀點四

其四是我國的薛崇成和美國李宋甯等一些學者主張經絡系統并不是人體的特殊結構或系統,隻不過是大腦皮層中的循行性立體反射系統而已。

相關手冊

詳見主詞條:人體經絡使用手冊

人體十二經絡時辰運行

1-3時:肝經,大部分器官工作極慢,但肝在加緊排毒,應熟睡。

3-5時:肺經,腦部供血量最少,血壓降低,肺不好的人容易皮膚過敏百日咳、呼吸道脆弱,老年人應注意不能此時起床太急速。

5-7時:大腸經,此時起床精神飽滿,免疫力特别強;最佳排便時間;在未刷牙前喝一杯溫開水可幫助排便,因口腔中的厭氧菌,可鎖住大腸水份,同時大腸的消化酶可幫助大腸蠕動(以上對長期性和習慣性便秘者有清除腸内垃

圾作用)。

7-9時:胃經,此時胃經主消化,肝内毒素排空,心髒開足馬力;這時候一定得吃早餐,不能空腹以免造成胃病。

9-11時:脾經,專輸送營養,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工作學習效率高,養脾可吃些黃色食物。

11-13時:心經主供血,全身動員,但肝髒進入休息狀态,感到疲憊,午休時間,可吃紅色食物補心。

13-15時:小腸經主吸收,味覺和嗅覺比較敏感,聞香師大多在此時工作,一般早餐中午要吃好吃飽點。

15-17時:膀胱經主促藏,血液中糖份增加,一天中工作效率最高,這時可大量喝水,排毒。

17-19時:腎經主水排水作用,最佳排水排毒時候,血壓增高,情緒最不穩定,最好别煩你身邊的人。

19-21時:心包經,體重最重,反應迅速,記憶力強。可以晚間學習;此時不适做激烈運動。

21-23時:三焦經,淋巴系統排毒,體溫下降,準備進入休息,最容易肚子餓的時候,但不能吃東西,也不易喝水。

23-1時:膽經,全身肌肉放松,個别器官活動極慢,膽經主濃縮膽汁的作用,這時候人很大膽的時候。

另一般經脈主要是十二經脈,以及奇經八脈。其他的就相對次要一點,如還有十二經别、十五絡脈、十二經筋等等。n十二經脈:包括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n奇經八脈:包括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維脈、陽維脈、陰跷脈、陽跷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