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街口

東街口

福州的商業街區
東街口,福州最著名的商業街區之一。廣義的東街口包括八一七路、津泰路、東街、楊橋東路等。狹義的東街口即東街-八一七路口。東街口,在晉朝就已成為福州的商業區,有1700多年曆史了。東街口曾經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駐地,清朝時期的閩浙總督衙門就在東街口,位于今天省府路一号。東街口向東為東街,向西為楊橋東路,南北向為八一七路(其中向南的街段古稱南街)。東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三大百貨(東百、東方和大洋)均落足于此。
  • 中文名:東街口
  • 外文名:East Street
  • 地理位置:
  • 性質:街道
  • 位置:福州
  • 用途:商業街區
  • 曆史:1700多年

東街口

東街口向東為東街,向西為楊橋東路,南北向為八一七路(其中向南的街段古稱南街)。标志性建築有東街口天橋、電信大樓、東百等。東街口是福州最重要的商業中心,三大百貨(東百、東方和大洋)均落足于此。1985年福州市曾在此處修建福州第一座環形人行天橋——“東街口人行天橋”,2011年2月該天橋因修建地鐵1号線被拆除。

曆史

晉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建晉安郡城,城内是官府衙門、官員和鄉紳住宅,商店一般都設在城外。環城鑿護城壕,南門外的護城壕是一條大河,外地運來的貨物都在此登岸。當時,南門位于現在的虎節路口,東街口位于大河南岸,是全城最大的交通點。因此,東街口成為當時最大的集市。批發商、手工業作坊和零售商店都在這裡。唐末,王審知擴建福州城(後人稱羅城),南門發展到安泰橋;東街口成為全城的中心,名叫“十字街頭”。東邊叫左通衢(即今東街),大商店多設在此;西邊叫右通衢,西端有一座楊橋(今楊橋路就由此而得名),沿河兩岸種有很多護堤楊柳,客棧、茶樓、酒家多集中在右通衢。

1954年,東街口興建百貨大樓,挖基時曾挖出一列唐代大爐竈,證明遠在唐代這裡已有茶樓酒肆。到了宋代,福州碼頭移到澳橋和安泰橋,大宗貨物不再在東街口登岸。但由于城内人口增加,商店也多了,故以東街口為中心,南北拓展。東街以南大街兩旁溝河上均搭蓋店鋪;舊城虎節門以内的大街,不僅兩旁溝河被店鋪占滿,街東溝河外的大路上還搭蓋了一條長廊,作為臨時集市。宋代詩人龍昌期詩:“百貨随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畫出了那是東街口一帶的繁榮景象。

雖然明代以來,行戶(批發商)轉移到上、下杭街和三保,鴉片戰争後又轉到台江、大橋頭,但東街口始終是商業中心區。

東街口曾經是不少朝代的官府駐地,清朝時期的閩浙總督衙門就在東街口,位于今天省府路一号。這是一個坐北朝南的龐大的院落群,大門左右雄踞着兩尊威武的石獅,石獅之旁,各自高聳着一株古榕樹,枝茂葉繁,蔭蔽十丈。正南隔着道路,是一面大照壁,以前壁面上畫着麒麟等祥瑞神物。千年之前,這裡原為宋代的福建提刑司署址;元代,是肅政廉訪司衙門;明朝,為提刑按察司公署。到了清順治十八年(1661),閩浙總督駐節福州,這裡便成為總督衙門。1935~1969年為福建省政府所在地。現為福建“省府禮堂”。

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也在附近,是全國為數不多的“繁華都市裡的古迹群”。

規劃

2012年7月,福州市出台了《福州市城市商業網點規劃(2011—2020)》,明确了東街口商圈的核心區域北至鼓東路、鼓西路,南至烏山路、古田路,西至通湖路,東至仙塔街,面積1.7平方公裡,各類商業面積47.6萬平方米,主要載體有東百中心、大洋百貨、聚春園酒店、冠亞廣場、安泰中心等。

地鐵

福州地鐵1号線一期工程在全線初步勘察和東街口站、南門兜站詳細勘察後,7月份,一期工程全線詳勘工作将全面展開。其中,晉安區總征地584畝,拆遷建築面積20.3萬平方米;鼓樓區征地67畝,拆遷建築面積7.36萬平方米;台江區征地48畝,拆遷建築面積4.71萬平方米;倉山區征地325畝,拆遷建築面積15.99萬平方米。

公交線路

離東街口最近的幾個公交車站及停靠線路:

“東街口”站:K1、1、5、8、19、20、22、27、55、74、80、88、101、102、118、301、310、317路、317路支線、20路夜車、102路森林公園專線(其中19路隻停南側站點);

“南街”站:1、K1、2、8、11、20、101、117、121、201(夜班線)路(因南街改造,該站點自2013年4月1日起暫時廢棄,沒有線路停靠,待東街口改造完畢後恢複該站點);

“雙抛橋”站:1、5、27、55、118、301、317路、317路支線(均停靠南側站點,北側站點因地鐵施工,目前暫時廢棄);

“虎節路口”站:18、61、75、128、505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