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亦有道

盗亦有道

汉语成语
盗亦有道(拼音:dào yì yǒu dào)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周《庄子·胠箧》。[1]盗亦有道指盗贼也有其为盗的准则。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分句。[2]
  • 中文名:盗亦有道
  • 拼音:dào yì yǒu dào
  • 用法:褒义,谓语
  • 结构:联合式

成语出处

战国·庄周《庄子·胠箧》:“故盗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盗亦有道”。  

成语故事

《庄子·胠箧》里讲,有一次,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则吗?”盗跖回答说:“什么地方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做盗则自然也有盗贼的规则。不进门就能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想成为大盗,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即使是最为人所不齿的盗贼,也有他们的行为规范。  

盗跖原名展雄,姬姓,展氏,又名柳下跖、柳展雄。相传是当时贤臣柳下惠的弟弟,为鲁孝公的儿子公子展的后裔,因以展为姓;是春秋战国之际奴隶起义的领袖。在先秦古籍中被诬为“盗跖”和“桀跖”。据《庄子》记载,柳下跖领导的奴隶起义声势浩大,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发展到近万人,史称柳下跖起义。他追求“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的平等社会。他率领起义军转战黄河流域,惩恶扬善,杀贵族,救奴隶,攻城池,没收奴隶主的财物,所到之处,“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各诸侯国望风披靡。活动范围由泰山以南的鲁国,到达晋国、齐国的局部地区,沉重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推动了中国历史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  

成语寓意

天下人皆视盗贼为仇寇,庄子却说他们也具备自己的“道”。任何行业,一定要有自己的行业规则。为盗尚且如此,更何况其他。任何人,都要遵守相应的行为准则,当官就要为百姓做主;在商言商,则要遵守诚信的原则,童叟无欺;做学生,学习是本分,天天想着恋爱发财,则失了为学之道。如果各行各业各人都按照自己的规范行事,那么天下就太平了。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盗亦有道”指盗贼也有其为盗的准则。   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分句。  

运用示例

北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王世充传赞》:“其间亦假仁义,礼贤才,因之擅王僭帝,所谓盗亦有道者。”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英雄从古轻一掷,盗亦有道真堪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九卷:“尝举以告姚安公,谓盗亦有道也。”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