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中通道

深中通道

中国广东省桥梁
深中通道(Shenzhen-Zhongshan Bridge),又称“深中大桥”,是中国广东省境内连接深圳市和中山市的建设中大桥,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全长24千米,其中有6.8千米长的沉管隧道;深中通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为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深圳—岑溪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2518)的组成部分。[1]深中通道有望在2024年建成通车,通车后由深圳到中山只需30分钟可直达,彻底改变粤西地区民众到深圳必经虎门大桥的历史,更加大大减轻虎门大桥长期拥堵的交通压力。深中两地同步进入‘半小时生活交通圈’,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人文,物流,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及交通的互联互通。
    中文名:深中通道 外文名:ShenZhen-ZhongShan Bridge 别名:深中大桥 始建日期:2016年12月28日 投用日期:未投用 所属区域:中国广东省 类 型:公路桥、特大桥 长 度:24 km 宽 度:46~70米 车道设置:双向八车道 起止位置:鹤洲立交、横门枢纽 所属路线:深圳—岑溪高速公路(国家高速G2518) 管理机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

基本简介

建设背景

中山市位于珠三角西岸中心位置,但由于缺少铁路、机场和深水港,而且与东岸连接不便,区位优势一直无法有效发挥。《纲要》提出建设包括深中通道等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有利于中山便捷享用周围五大机场(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和四大深水港(广州南沙、深圳盐田、香港葵涌、珠海高栏)。

深中跨江通道工程项目总长约24公里,是世界级的“桥、岛、隧、地下互通”集群工程,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的重要交通纽带,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该项目于2015年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许可”。

为了缩短粤东粤西之间的距离,缓解虎门大桥的拥堵,广东省规划了一条深中通道,就在虎门大桥和港珠澳大桥之间,全长24公里,将深圳与中山连通。

战略意义

深中通道是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具有全局意义、长远意义、战略意义的项目,当前正处于主体工程即将开工的关键阶段,各有关方面要高度重视,服从全局、服务全局,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落实责任,齐心协办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确保项目建设高效高质加快推进。

发展历程

主体工程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同意建设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深中通道起自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机场互通,接已建的广州至深圳沿江高速公路,向西跨珠江口,在中山马鞍岛登陆,接规划建设的中开高速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全长约24公里。

项目规划图上可以看到该桥的建设亮点颇多。其中,建一条长约7.1公里的海底隧道,桥梁长约16.9公里,隧道两端各设置1处人工岛。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

2016年12月29日在珠江口浩瀚的伶仃洋海域,9艘庞大的船舶聚集在一起,场面非常壮观。随着响亮的船笛鸣起,4艘蓄势待发的抓斗挖泥船和耙吸船开始作业,深中通道跨海工程西人工岛正式开建。深中通道跨海工程采用东隧西桥方案,线路全长24公里,总投资460亿元,是世界级跨海通道工程。此次在冬天启动施工,主要是利用广东今冬明春黄金枯水期,以及没有台风的有利条件,为沉管隧道首节管提前对接创造条件。

工程包括:两座人工岛,东侧岛长625米、宽100米;西侧岛长625米,宽175米;沉管特长隧道,长6720米,下穿大铲湾水道、机场支航道、矶石水;伶仃洋航道桥,主跨1620米、通航净空76米;横门西航道桥,主跨580米、通航净空53.5米。

西人工岛岛长为625米,呈风筝形,最宽处456米,陆域高程为4.9米,海域使用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其中人眼可见的岛体面积13.7万平方米,岛体面积相当于19个国际标准足球场。按照设计文件,西人工岛从今年12月开工,建设工期为70个月;第二阶段作为关键线路和控制性工程的岛隧工程将在2017年12月开工;第三阶段桥梁工程计划于2018年4月开工,深中通道项目计划于2024年建成通车。

海上风筝

为尽可能减小阻水效应,西人工岛岛形采用了分水效果较好的形,形似中国传统的风筝。从设计图上看,桥梁段构成了风筝线,枢纽立交轮廓就像线盘。“箭头”造型建筑内空,中央用作监控室,两翼作为设备用房。未来,人们无论在周边,或乘飞机或驱车到达该地区时,都能从不同角度看见通道桥梁和人工岛。

未来将在西人工岛设施隧道建设管理站、救援站、通信站等必要的运营管理设施,以及路政、交警和消防执勤点等。岛上建构筑物主要包括主体建筑、风塔、直升机停机坪等,并配套建设办公楼、宿舍等管理用房以及各类配套用房。岛上设环岛路,主要满足消防救援以及运营期巡视要求。西人工岛东北侧设救援码头一座,长度为65米,宽度为24米,可停靠200吨救援艇船。

在灯光的作用下,人工岛的形象会不断发生变化,成为千姿百态的大型海中雕塑,为珠江口航行船只指引航线。建成后,西人工岛不仅成为伶仃洋上一道优雅的风景线,还将成为珠三角、广东乃至中国的新坐标、新景点和新符号。

“深中通道”最早在2004年被提上议程。10多年有关深中通道的规划一直备受关注,争议不断。早期由于担心会与港珠澳大桥重合,为避免重复建设等原因,被暂缓推进。接着是有传闻深中通道将在虎门附近上岸,引发深圳民间抗议,多个热心人士在网上呼吁深中通道应在深圳落地。此后,国家发改委批复“深茂铁路跨江大桥”的公铁合建项目,被认为将与深中通道重合,再次引发深圳、中山两地市民对深中通道从此梦碎的担忧。这一切争议与疑虑,在2016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网上公示“深中通道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后尘埃落定,环评公示强调了深中通道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且推荐方案的起点就在深圳。

项目可行性的公示,进一步明确了深中通道的具体位置。位于深圳市和中山市,由东向西跨越珠江水域,直接连通深圳和中山两市。路线起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立交,深圳侧连接线对接,向西跨越珠江口,在中山市翠亨新区马鞍岛上岸,终于横门互通。推荐方案路线全长约24.005公里,跨海长度22.405公里,陆地段长度1.64公里。主线桥梁总长17198米,隧道总长6720米,海中设置两处人工岛。本项目拟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41米。推荐方案估算总金额334.4亿元。本项目预计2016年年底开工,2023年建成。

东隧西桥

西桥:2016年12月广东省交通厅发布的“深中通道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工程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显示,深中通道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东隧西桥”方案——先下海再上桥。

按照“东隧西桥”方案,跨海桥隧工程全长22.09公里,采用桥隧组合方案,共设两处通航孔,穿越深圳机场支航道与矾石水道处采用海底沉管隧道,隧道总长6.72公里,两侧分别设置一座625米×150米的人工岛,伶仃西水道采用桥梁跨越,推荐方案一采用主跨为1638米的悬索桥,方案二采用主跨1180米斜拉桥方案。横门东水道桥推荐采用双塔钢箱梁斜拉桥。其余段均为非通航孔桥,非通航孔桥总长约11公里。

东隧:2017年10月16日,广东省交通集团证实深中通道项目沉管隧道、水工工程及相关配套设施施工图设计顺利通过专家审查,沉管隧道主体工程即将实现实质开工,深中通道作为国内首次采用钢壳沉管隧道结构的项目,将建世界首例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

项目建设6.8公里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具有五大技术难点,分别是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极具技术挑战性,是为止世界技术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

“超宽”是指采用双向八车道技术标准,管节断面宽度46米,为世界首例,设计及施工难度大。

“变宽”指隧道为满足交通功能需求,设置615米的变宽段,由双向八车道加宽至双向十二车道,管节断面宽度由46米变宽至约70米,在隧道内多次分合流,国内缺乏规范标准,带来行车安全性问题突出。

“深埋”指沉管隧道埋置深度深,最深位置沉管底标高距水面接近40米,管节结构设计难度高。“回淤量大”指洪季回淤强度平均接近2厘米/天,台风期最大回淤强度超过5厘米/天,沉管沉放及沉降控制难度大。

“挖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指西岛斜坡段位于超大挖沙坑内,区域地层扰动严重,稳定性很差,对基槽开挖成槽及基础处理造成较大困难。

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创新的结构方案钢壳混凝土沉管,每个标准管节的尺寸为46×10.6×165米,是国内首创,国际上也是首次大规模应用,存在极大的技术挑战。

通道出口

深中通道自从规划出台开始,广受中山与深圳市民关注,尤其是出口。现在已经确定5个出口。中山共4个,深圳1个。

深圳市:深圳出入口确定设在宝安西乡。

深圳拟建海滨大道机场段(机场南立交-福洲大道)工程位于宝安区,位于深圳机场和沿江高速之间,南起于深中通道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北平行沿沿江高速线位布设。线路在沿江高速与机场三跑道中间,其中机场南端以隧道形式下穿机场三跑道,后以桥梁形式平行于机场三跑向北,最终接入海滨大道福洲立交。

道路规划等级为城市快速路,规划红线宽80m,横断面为主路双向八车道,辅路双向四车道。主路车道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辅路设计速度为40公里/小时。路线全长约10.15km,其中路基段460m,桥梁段7870m,隧道段1820m。建成后将联通沿江高速、深中通道!

中山市:

    翠亨快线黎村出口

深中通道翠亨快线东部基本是沿着环茂一路至三路连接沿江东路至马鞍岛接驳深中通道大桥,翠亨快线中部是连接博爱路向南转向南朗,直达翠亨新区。

黎村位于火炬开发区环茂二路南,是深中通道翠亨快线第1个出口,此出口离深中通道上岸的马鞍岛直线在3公里左右,实际道路距离超过6公里;距火炬开发区区中心太阳城购物中心3公里。

2.博爱路出口

深中通道第2个出口位于博爱路,其具体位置在于博爱路已通车的第1个“翠亨快线隧道”,出口直接接入通向城区的博爱路下沉隧道。

3.城轨中山站出口

中山将建一条中开高速直接深中通道马鞍岛,此条高速贯穿中山城区,与中山拟建的城轨2号线小榄至开发区马鞍岛规划线路(城区线路)基本一致。

深中通道的第3个出口位于已开通的轻轨中山站附近,与城轨中山站相通,此出口位于火炬开发区的西端,与中山东区管辖区域相连。

4.港口(深罗高速中山北高速出口)

深中通道在马鞍岛上线于港口新隆立交桥互通(具体位置在港口保利国际广场北面广澳高速G4中江高速立交桥)中江高速将建延长线在新隆立交向东直达火炬区马鞍岛,其出口就在中江高速(现更名为深罗高速)港口出口,也就是中山北高速出口。

项目进展

深中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顺利扎根珠江

2017年5月1日上午,举世瞩目的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西人工岛首个钢圆筒顺利振沉到位,这也标志着深中通道建设进入了实质性的实体工程施工阶段。

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放表示,钢圆筒是快速成岛的关键技术,整个西岛预计四个月内打下57个钢圆筒围成一个岛型,再进行回填沙形成人工岛为下一步隧道施工打下坚实的基础,预计年底基本成型。钢圆筒振沉到位创新技术主要表现在直径28米钢圆筒体型比较大成岛快效率高,大的钢圆筒更稳定、均匀性更好,设备更加先进,采用十二锤联动锤组技术是前所未有的,只有依靠创新的技术才能保证钢圆筒垂直度,打下去偏差不能超过150毫米。

2017年5月23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第十四个(编号X13)钢圆筒顺利振沉,标志着西人工岛钢圆筒振沉施工任务已完成四分之一。

2017年9月23日,深中通道西人工岛现场顺利完成最后一片副格振沉,标志着西人工岛主体结构完成封闭,工程将全面转入陆域形成阶段

2017年11月3日,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施工图设计已通过专家审查,并将上报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审批。标志着桥梁工程将实现在2017年年内实质开工,项目建设将全面转入实质施工阶段。

2017年12月21日,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东人工岛工程正式开工。

项目东人工岛位于深圳侧岸滩,即宝安机场南侧,紧邻机场福永码头,东连在建广深沿江高速深圳段侧接线工程,西接项目沉管隧道。

作为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东人工岛除了承载着项目沉管隧道与桥梁交通转换的功能外,它最重要功能是通过机场枢纽水下互通立交,实现深中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宝安机场、大铲湾港区、大空港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转换。未来经深中通道东人工岛水下互通立交,便可东往深圳、西往中山,北往广州、南往香港,真正实现快速便捷交通转换、各城市间互联互通。

2018年4月18日,广东省交通集团发布消息,深中通道桥梁工程施工承包合同已签订,将于4月底逐步开展临建设施施工,9月1日正式开始工程桩基施工。这也标志着深中通道项目桥梁工程进入实质开工阶段。

2018年4月27日下午,随着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邓小华按下开工电钮,黄埔文冲船厂龙穴厂区车间及广船国际制造部二跨切割车间巨大的机械设备开始运转,井然有序的作业声宣告着深中通道项目沉管隧道重要结构——钢壳正式开始试验制造。试验段施工从4月27日开始,于2018年8月完成,整个工期约4个月。深中通道钢壳制造工期预计为30个月,力争2018底明2019年初完成首节钢壳沉管制造。

2019年4月9日,中国自主研发、世界最大的自升平台式碎石铺设整平船“津平2”在上海振华重工南通制造基地顺利下水。3个月后,“津平2”将航行超过1750公里抵达粤港澳大湾区重要工程——深中通道沉管隧道的建设现场,开展沉管基槽碎石整平施工,为今年底深中通道首节沉管安放奠定基础,这标志着项目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

2020年12月9日凌晨,2000余公里外的伶仃洋上,深中通道顺利完成E6管节对接。

2021年4月21日15时50分,经过25个小时连续作业,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线最深管节——第9个管节E9——在深达37米的水下完成精准对接。至此,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已建成1443.5米。

社会效益

交通便利

中山可30分钟到达深圳宝安机场,一小时内通达周边四大机场和深水港。从此,中山有了个好邻居,深圳和香港的影响力可辐射至中山及周边地区,中山可承接深圳服务业的外移。通道建成后,为下一步吸引大项目进入提供了条件。

深中同城

中山的商品房价只是深圳的五分之一左右,写字楼租金、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价格只是深圳的八分之一左右,两地具有很大的梯度差异和互补空间,随着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深圳到中山的时间将由现2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左右,两地的人际交往半径和生活半径将不断增大,中山将成为深圳市民生产生活的后花园。

中山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山特色的均衡发展新路子,先后获得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地级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等荣誉。“中山推进城乡雨污分流工程,预计年内基本完成,提前2—3年完成国家与省部署的城市雨污分流建设工作。同时,开展“全民修身绿化月”活动,出台多项措施治理空气污染,上半年空气质量在74个城市中总评第七。

中山是深圳市民未来寻找美好宜居生活,寻求投资创业良机的好地方。深圳与中山‘半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深圳工作、中山居住’的前景离我们越来越近。

物流快捷

2023年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三乡、坦洲到深圳盐田港的物流运费将降低2,200元/吨,为中山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当前铁道部已在研究深中通道铁路建设项目,应在短期内有大的进展。而该项目省交通集团也非常积极,相信其建成后会是一个“黄金通道”。

200亿投资拟发债筹集,深中大桥早已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省级工可报告已完成。业内人士认为深中大桥在内地两市之间建设,深圳、中山认识早已统一,内部运作不会有太多复杂程序。如果不是一些其它因素影响,应该可以很快开工。

而对于人们关注的深中大桥造价及投资问题,相关人士称资本金完全可由深圳和中山自筹解决。

业内人士透露,深中大桥初步预算为200多亿,并认为,公铁结构的深中大桥效益肯定要比港珠澳大桥好,200多亿的投资可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来解决,估计投资的吸引力应该不错。

深中区位

根据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的公示,深中通道的起点和终点有变,全长由原来环评时的51公里缩短至约24公里。“没有大的实质变化,只是微调。”深中通道前期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推荐方案还是东隧西桥方案,伶仃航道桥梁+矶石水道隧道,作为主体,海中部分基本不变。变化的是陆上部分,原来规划在深中通道的一些道路,现划出去,使得深中通道的起点和终点都缩短了。

据了解,陆上部分划出去的,主要是中山港口的新隆互通到马鞍岛的横门互通,规划有中江高速延长线,线路长10多公里。虽然不再列入深中通道,但仍会配套建设。

收费标准

在深圳通道建设走上主体建设的同时,2016年8月22日,有网帖称,“在建的深中通道,小客车单程收费将达单程90元。”对此,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回应道:最终收费方案将在项目正式营运时依法依规由政府审批确定。

对于深中通道收费问题,由广东省公路建设有限公司代管的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回复道:“深中通道项目是省市合作,政府还贷的非经营性项目,以最大程度降低老百姓的出行费用,不以盈利为目的,按照现行《收费公路管理条例》规定的收费期15年内还清银行贷款(本金和利息)为标准论证收费方案。项目处在初步设计阶段,最终收费方案将在项目正式营运时依法依规由政府审批确定。”

建设成果

深中通道具有‘超宽、变宽、深埋、回淤量大、采砂坑区域地层稳定性差’五大技术难点,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前所未有。沉管标准管节长度165米、排水量约8万吨;32个管节平均每个用钢量约1万吨;单个管节由2500多个独立仓格构成,数量大、规格多,工艺参数控制及施工组织难度大等。

深中通道项目采用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结构,国内缺乏相应设计标准、建设技术及经验,尤其在岛隧结合部实现人工岛与沉管对接混凝土浇筑质量控制、钢壳沉管多次转场的结构质量控制以及管节长距离浮运安装的风险管控等都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针对众多难题,中交一航局充分吸取港珠澳大桥工程的成功经验,积极组织多次工艺研讨,深入推进联合设计,已初步完成对人工岛对接端现浇隧道及止水关键技术攻关、沉管对接二次止水、大体积混凝土控裂、高大模板及支架设计等难关。

价值意义

深中通道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和《珠三角规划纲要》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2016年12月29日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全线通车,届时珠江两岸可以半小时对接。(科普中国 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