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诗

咏诗

汉语词语
咏诗,汉语词汇,拼音是yǒng shī,意思是指吟诵。在古代,咏诗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人们通过对于日常生活的感受来抒发感情。可以说诗在古代是情感宣泄的工具。
    中文名:咏诗 拼音:yǒng shī 注音:ㄩㄥˇ ㄕ

解释

吟诗。

出处

《国语·鲁语下》:“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也。今诗以合室,歌以咏之,度於法矣。”

汉·张衡《思玄赋》:“双材悲于不纳兮,并咏诗而清歌。”

唐 杜甫《乐游园歌》:圣朝亦知贱士丑,一物自荷皇天慈。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唐 王建《寒食日看花》:酒污衣裳从客笑,醉饶言语觅花知。老来自喜身无事,仰面西园得咏诗。

宋 陆游 《晚泊松滋渡口》诗:“生涯落魄惟耽酒,客路苍茫自咏诗。”

种类

咏物诗

所谓“咏物诗”,是指那种以客观的“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划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志诗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咏志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

社会意义

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清明节不仅仅是寄托哀思的节日,在古时也是人们郊外踏青的好时节。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使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增长知识,更能让他们了解生命的可贵,怀有一颗孝顺、感恩之心。”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