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公办教育机构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并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作为上海市属高校中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得到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央部委的重点共建。1983年,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钱伟长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为学校开创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新局面,推进学校事业日新月异。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先进;“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在这里弘扬光大、“求实、创新”的学风在这里生生不息。
    中文名:上海大学研究生院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Graduate schoo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成立时间:1958年

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922年10月23日成立的上海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学校克服种种困难,艰难办学,吸引四方热血青年影从云集,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汇聚、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赢得了“文有上大,武有黄埔”“北有五四时期的北大,南有五卅时期的上大”的美誉。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关心学校建设,或担任校董,或举贤任能,或指导工作。于右任、瞿秋白、邓中夏、邵力子、陈望道等领导学校发展,或延聘人才,或规划学科,或执掌教务。以瞿秋白、邓中夏、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施存统、萧楚女、沈雁冰、田汉、蒋光慈等为代表的“红色教授”则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上海大学成为革命青年向往的“东南革命最高学府”。

学校历史

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华东分院创立,由中科院上海分院与上海市“共建”的一所多科性重点大学(全国首批获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

1959年定名上海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书写校名, 时任校长是华东分院副院长--周仁,各系系主任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中科院在沪研究所所长或副所长兼任。 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上海第二科技学校创立。

·1960年,上海工业大学前身上海工学院创立。同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新校址落成,迁入嘉定南门城中路20号办学。

·1972年,上海工学院和中国机械部所属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合并。

·1979年,上海工学院从上海机械学院分离,改名为上海工业大学。

·1983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下设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美术学院、工学院和法学院。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四校优势互补,强强联手,合并成立了新上海大学。四校合并时,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为新上海大学题写校名。李鹏总理为新上海大学题词:“发扬光荣传统,培育跨世纪人才”。李岚清副总理也为学校题了词:“自强不息,砺志改革,发挥联合优势,提高教学质量,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996年12月,国家教委和上海市政府评审专家一致通过上海大学的"211工程"部门预审,次年通过上海大学"211工程"建设立项可行性论证。由此,标志着上海大学进入"211工程"全面建设阶段。

·2000年9月,作为上海教育事业,跨世纪标志性工程的上海大学新校区宣布基本建成。这个连续多年被列为上海市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投资十几亿元的新校区,被认为是目前上海最美观、最实用、最具规模也是最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学校区。新校区的建设,是根据全国政协副主席、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的教育思想和设计理念规划设计的,她代表着中国校园工程建设一流水准,与延长、嘉定两个校区形成整个上大的“一体两翼”之势。

·2002年3月,征得国家计委、教育部的同意,上海市人民政府组织专家对上海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项目验收。以中科院院士、原复旦大学校长、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为组长的专家组对上海大学"211工程""九五"期间的建设成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评价,次年进入"十五""211工程"建设阶段。

·2004年金秋,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成立。

· 2005年,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成立。法国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访问上海大学,并在伟长楼发表演讲。“中外校长论坛”在上海大学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

· 2006年,上海大学与法国等西欧国家合作开设中欧工程技术学院。

· 2007年,原理工基础强化班独立成为上海大学自强学院。同年,上海大学借鉴了一些世界一流大学

的做法,依托学生生活园区成立了社区学院,同年,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成立。

· 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高校。

·2009年,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

·2010年,被国家部委列入卓越工程师计划。 办学实力

作为一所拥有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学科门类以及美术、影视艺术、数码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拥有26个学院、2个直属系,有71个本科专业、42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76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9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15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MBA、MFA和法律硕士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专任教师、科研人员近2700人,其中教授近500人,副教授930余人,其中包括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18人,博士生导师400多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8人。现共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9个上海市重点学科,8个上海市教委(第五期)重点建设学科,20个上海市教委本科教育高地。

学校现有2个国家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学术研究基地,3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还有教育部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基地,3个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上海市社科创新研究基地,2个上海高校E- 研究院,6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数十个上海市重点研究基地或特色研究中心。

人才培养

上海大学已被国家部委列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成为首批与国家留学基金委签约的“211工程院校”之一,为紧密配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加速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培养一批若干年后国家建设所需各行各业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我校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将每年选,派出最优秀的学生前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一流大学,师从一流专业导师或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此外,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形成了多层次、多类型的研究生教育创新体系,设立了研究生短期出国访学及出席国际会议奖励基金,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基金,并定期承办由上海市学位办主办的“上海研究生学术论坛”或“研究生暑期学校”等。学校采取推荐优秀本科生直升研究生、优秀硕士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和硕博连读等改革举措,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校研究生近8000人,校友遍及国家和上海各领域,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各高校、科研机构、国家和上海市重点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专家,历届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并与清华,北大一起被国家教育部评为“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参考排名

目前,国家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各类高校有二千余所,其中中央部属高校就有110所,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有75所,而上海大学在2008年度《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为第43位,2009年度《中国大学评价》中国大学综合排名中上升至第41位,数年来一直位列上海地区各高校(包括中央部属高校10所)前六强,上海市属高校第一名;并被公认为近十年来中国进步最快的大学之一(被列入此排行的还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来源于凤凰教育和搜狐教育网等各大媒体)。

2010年,由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杂志和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共同评选的2010年度亚洲大学排名中,上海大学名列全亚洲第139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第17名,超过了许多老牌全国重点大学[1]。(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范围内被引用最多的大学排名。)

科研实力

上海大学科研实力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现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发区技术转移中心、还有各种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学校近五年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20位,2008年科研经费为6.5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近4000万,文科科研经费也突破千万(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位仅次于复旦,列上海第二位,在全国位列第十一位)。学术论文被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论文千余篇,近五年一直位于全国高校前30位,专利申请与授予数位于全国高校前20位,在多个领域创造出一大批国内,国际有影响的人文社科成果和重大科学技术成果,累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委科技进步奖百余项。

奋斗目标

背靠上海这个太平洋西岸的国际化大都市,与上海同名的上海大学依托着上海,辐射着全国,面向着世界,已逐步发展为上海的标志性大学。

在钱伟长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学校已制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划,提出了更高的奋斗目标,即发扬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精神,建成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文和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