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奥号战列舰

陆奥号战列舰

日本建造的战列舰
陆奥号战列舰(英文:Mutsu Battleship[1]),是20世纪20年代初日本建造的战列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所属。该舰是日本海军“八八舰队案”正式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初装备16英寸主炮的超弩级战列舰,试航时速度达到26.7节,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前型/级:
  • 次型/级:
  • 研制单位:
  • 国家:日本
  • 名称:陆奥号战列舰
  • 级别:长门级战列舰
  • 事故时间: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

结构配置

陆奥号战列舰首采用了少见的勺形艏。在装甲防护上采用了重点防护的思想,没有在主装甲带上方安装舷侧装甲。为修正“英国流”战舰在日德兰海战中暴露出的水平防护缺陷,担任主要设计工作的造船中坚平贺让博士将“集中防御”思想发挥到极致:除舷侧水线部装甲和上部副炮装甲带外,其他部位舷侧装甲均削减厚度或予以撤除;水平防御甲板厚度增加到2.75英寸。

1930年前后,陆奥号修改了舰艏形状(从侧面看变成了锐角),延长了舰尾、加装了防雷突出部和三层舰底,增厚了水平装甲,增多了水密舱。更换了锅炉,但未更新蒸汽轮机,烟囱减为一座,增加了燃料装载量,续航力得到增加,但最大航速有所下降。

将舰桥与桅楼合为一体,形成了日本战列舰典型的舰桥模式。

武器性能

这艘倒霉的超级战舰正是日本的“陆奥”号重型战列舰。“陆奥”号战列舰是条约时代中日本仅有的两艘新造战列舰之一,属于长门级。它和长门号是当时世界上少见的装有410毫米巨炮的战舰,堪称是日本海军的骄傲:其每一发炮弹光是弹头就超过了1吨重!其弹药库内部拥有1000多发这样的巨弹。

改装中撤除的四号炮塔被用作江田岛海军兵学校的教具,海军兵学校改为海上自卫队学校之后,火炮与炮弹在一起展示。

历史沿革

1918年6月1日长门级二号舰陆奥号在横须贺海军工厂开工,1920年5月31日下水。

建造与改装

1921年11月,在华盛顿海军会议上,英国和美国主张将包括陆奥号在内的各国计划中和未完成之军舰全部废弃,但日本认为刚刚完成试航的陆奥是已完成的军舰,不在此限。

双方为此展开了长达3个星期的争论,日本提出陆奥号的建造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小学生的捐款,如果将其废弃则无法向国民交代。西方记者一度报道说陆奥号的舰名与明治天皇的名字睦仁读音相同,因此日本必然全力争取。

英美方面的调查由于日本的干扰,没能抓住陆奥号未交付使用的确证。最终日本被准许保留陆奥号,而美国得以继续建造3艘科罗拉多级战列舰,英国则继续建造2艘纳尔逊级战列舰。

1930年前后,陆奥号进行了大规模改装。

沉没与打捞

1942年6月5日,太平洋战争中,陆奥号参加了的中途岛海战,但对战局没有贡献。第一航空舰队覆灭后后回到吴。

1943年6月8日12点10分左右,停泊在广岛湾柱岛泊地的陆奥号三号炮塔附近突然发生爆炸,重达360吨的三号炮塔飞到与舰桥相同的高度上,舰体瞬间折为两截,前段向右舷翻转,几乎立即沉没;舰艉部竖立起来飘浮着。

大约在1943年6月9日2时,于主残骸南方几百呎处沉没。舰员和海军土浦航空队的113位学员、40位教官共1474人中只有353人生还,舰长三好辉彦大佐殉职。

陆奥号的沉没被掩盖起来,国民直到战争结束都不知晓这一事件。但第一舰队司令长官清水光美中将承担陆奥号沉没的责任,被编入预备役。调查委员会对爆炸原因进行了调查,但没能得出确定的结论。

对爆炸原因的推测有间谍破坏、三式弹自爆、驱逐舰掉落的深水炸弹爆炸等等。日本海上自卫队曾打算打捞陆奥号,但由于舰体损坏严重而放弃。

1944年7月,从陆奥号的燃料库中回收了约600吨重油

1970年,深田船只打捞株式会社重新开始打捞工程,将舰体的约70%打捞上来,一部分遗物在各地展示。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