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鹰计划》

《黑鹰计划》

雷德利·斯科特执导的战争类型影片
公元2004年3月31日,在美国发动美伊战争一年零12天之时,美国在伊拉克共死亡9人,其中在伊城市费卢杰遭遇了和11年前索马里几乎相同的一幕,4名美国平民遇袭身亡,当地伊拉克人一边高呼费卢杰是美国人的坟墓等反美口号,一边把被烧焦的尸体从车中拖出来,并用棍棒鞭打尸体,随后,他们又将尸体拖在汽车后面示众。他们还把尸体的残肢挂在桥上和高压电线上。这和11年前,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执行任务时遇袭,尸体被游街示众的一幕惊人的相似,11年前索马里美军的这个惨剧,最终导致了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从索马里撤军。为了让后人了解这段历史的真相,而不是整天毫无选择的看着CNN那繁琐的报道,由MarkBowden原著并充当编剧,RidleyScott导演,乔什哈奈特JoshHartnett和EwanMcGregor主演,哥伦比亚影业集团与2001年投资9500万美元拍摄的改编于战争真实故事巨著---BlackHawkDown黑鹰计划在2002年1月8日上映。[1]
    中文名: 外文名: 其他译名: 类型: 出品公司: 制片地区: 拍摄地点: 发行公司: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编剧:Mark Bowden,Ken Nolan 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雷德利·斯科特 主演:乔什·哈内特,伊万·麦奎格,詹森·艾萨克 片长: 票房: 对白语言: 色彩: 电影分级: imdb编码: 主要奖项: 在线播放平台: 类别:动作,历史,剧情,战争 电影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影片片长:144分钟 上映地区:美国 语言版本:英语/索马里语 画面颜色:彩色 其他:本片改编自真实的故事.

剧情简介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点是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秘密任务衍生成战争事件。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数量不到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5000名以上索马里军人的猛烈攻击,在人数和火力相差50倍的紧张情势下,一场无可避免的战役展开。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堆积如山的弹壳洒落在战场上。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美军增员前往救援,并坚持“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

演职员表

导演 Director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编剧 Writer

Mark Bowden ....(book)

Ken Nolan ....(screenplay)

演员 Actor

乔什·哈奈特 Josh Hartnett ....SSgt. Matt Eversmann

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Spec. John Grimes

詹森·艾萨克 Jason Isaacs ....Capt. Mike Steele

汤姆·塞兹摩尔 Tom Sizemore ....Lt. Col. Danny McKnight

威廉·菲德内尔 William Fichtner ....Sfc. Jeff Sanderson

艾瑞克·巴纳 Eric Bana ....Sfc. Norm 'Hoot' Hooten

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Maj. Gen. William F. Garrison

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Spec. Shawn Nelson

汤姆·哈迪 Tom Hardy ....Spec. Lance Twombly (as Thomas Hardy)

朗·埃达德 Ron Eldard ....CWO Michael Durant

休·丹西 Hugh Dancy ....Sfc. Kurt Schmid

汤姆·盖里 Tom Guiry ....SSgt. Ed Yurek (as Thomas Guiry)

布莱恩·范·霍尔特 Brian Van Holt ....SSgt. Jeff Struecker

齐杰洛·艾文克 Zeljko Ivanek ....Lt. Col. Gary Harrell

马修·马斯登 Matthew Marsden ....Spec. Dale Sizemore

尼可拉·科斯特-瓦尔道 Nikolaj Coster-Waldau ....MSgt. Gary Gordon

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Pfc. Todd Blackburn

金·寇兹 Kim Coates ....MSgt. Tim "Griz" Martin

杰里米·皮文 Jeremy Piven ....CWO Cliff 'Elvis' Wolcott

理查德·泰森 Richard Tyson ....SSgt. Daniel Busch

卡迈因·吉欧凡纳佐 Carmine Giovinazzo ....Sgt. Mike Goodale

泰·布利尔 Ty Burrell ....Tim 'Wilkie' Wilkinson

乔治·哈里斯 George Harris ....Osman Atto

艾恩·格拉法德 Ioan Gruffudd ....Lt. John Beales

克里·约翰逊 Corey Johnson ....U.S. Medic (uncredited)

Charlie Hofheimer ....Cpl. James 'Jamie' Smith

Steven Ford ....Lt. Col. Joe Cribbs

Gregory Sporleder ....Sgt. Scott Galentine

Johnny Strong ....Sfc. Randy Shughart

格伦·莫肖尔 Glenn Morshower ....Lt. Col. Tom Matthews

恩里克·穆西安诺 Enrique Murciano ....Sgt. Lorenzo Ruiz

Gabriel Casseus ....Spec. Mike Kurth

Danny Hoch ....Sgt. Dominick Pilla

Tac Fitzgerald ....Spec. John 'Brad' Thomas

Michael Roof ....Pvt. John Maddox

Kent Linville ....Pfc. Clay Othic

Ian Virgo ....Pvt. John Waddell

Chris Beetem ....Sgt. James 'Casey' Joyce

Razaaq Adoti ....Yousuf Dahir Mo'alim

Treva Etienne ....Abdullahi 'Firimbi' Hassan

Jason Hildebrandt ....CWO Dan Jollata

Brendan Sexton III ....Pfc. Richard 'Alphabet' Kowalewski

Boyd Kestner ....CWO Mike Goffena

Abdibashir Mohamed Hersi ....Abdi, Somali Spy

Pavel Voukan ....CWO Donovan 'Bull' Briley (as Pavel Vokoun)

Dan Woods ....TSgt. Scott Fales

Kofi Amankwah ....Somali Kid

Joshua Quarcoo ....Somali Kid

Johann Myers ....Somali Father

Lee Geohagen ....Somali Son with Gun

Giannina Facio ....Stephanie Shughart (uncredited)

Norman Campbell Rees ....Ranger (uncredited)

制作人 Produced by

杰瑞·布鲁克海默 Jerry Bruckheimer ....producer

哈利·哈姆弗瑞斯 Harry Humphries ....associate producer

雷德利·斯科特 Ridley Scott ....producer

西蒙·韦斯特 Simon West ....executive producer

兰科·拉斯蒂格 Branko Lustig ....executive producer

Terry Needham ....associate producer

查德·欧曼 Chad Oman ....executive producer

Pat Sandston ....associate producer

麦克·斯坦森 Mike Stenson ....executive producer

原创音乐 Original Music

汉斯·季默 Hans Zimmer

摄影 Cinematography

Slawomir Idziak ....(director of photography)

剪辑 Film Editing

Pietro Scalia

选角导演 Casting

Bonnie Timmermann

艺术指导 Production Designer

阿瑟·马克斯 Arthur Max

美术设计 Art Direction by

Pier Luigi Basile

Gianni Giovagnoni

Ivo Husnjak ....(as Ivica Husnjak)

Keith Pain

Cliff Robinson

Marco Trentini

布景师 Set Decoration by

Elli Griff

服装设计 Costume Design by

David Murphy

Sammy Sheldon ....(as Sammy Howarth-Sheldon)

视觉特效 Visual Effects Supervisor

Tim Burke

David Jones ....Asylum (as David M. V. Jones)

Nathan McGuinness ....Asylum

助理导演 Assistant Director

Ali Cherkaoui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orocco

William Dodds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Rachid Gaid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orocco

Basil Grillo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hmed Hatimi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Morocco (as Hatimi Ahmed)

Emma Horto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Zinedine Ibnou Jabal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Morocco (as Zine-Eddine Ibnou Jabal)

Terry Needham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Hannah Quinn ....second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Darin Rivetti ....key second assistant director (as Darin John Rivetti)

Adam Somner ....first assistant director: second unit

亚历山大·维特 Alexander Witt ....second unit director

Davide Sacchetti ....third assistant director (uncredited)

上映日期

国家/地区 上映/发行日期(细节)

台湾

Taiwan

2002年2月22日

香港

Hong Kong

2002年1月17日

美国

USA

2001年12月18日......(premiere)

美国

USA

2001年12月28日......(Los Angeles, California)

美国

USA

2001年12月28日......(New York City, New York)

新加坡

Singapore

2002年1月17日

英国

UK

2002年1月18日

加拿大

Canada

2002年1月18日

美国

USA

2002年1月18日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2年1月22日......(Manila)

菲律宾

Philippines

2002年1月30日......(Davao)

瑞典

Sweden

2002年2月1日......(Gothenburg Film Festival)

韩国

South Korea

2002年2月1日

葡萄牙

Portugal

2002年2月8日

意大利

Italy

2002年2月8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2月15日......(Italian speaking region)

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2002年2月20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2月20日......(French speaking region)

比利时

Belgium

2002年2月20日

法国

France

2002年2月20日

捷克

Czech Republic

2002年2月21日

澳大利亚

Australia

2002年2月21日

墨西哥

Mexico

2002年2月22日

西班牙

Spain

2002年2月22日

以色列

Israel

2002年2月28日

荷兰

Netherlands

2002年2月28日

秘鲁

Peru

2002年2月28日

土耳其

Turkey

2002年3月1日

哥伦比亚

Colombia

2002年3月1日

南非

South Africa

2002年3月1日

芬兰

Finland

2002年3月1日

希腊

Greece

2002年3月1日

巴西

Brazil

2002年3月8日

冰岛

Iceland

2002年3月8日

爱沙尼亚

Estonia

2002年3月8日

阿根廷

Argentina

2002年3月14日

匈牙利

Hungary

2002年3月14日

瑞典

Sweden

2002年3月15日

挪威

Norway

2002年3月22日

俄罗斯

Russia

2002年3月22日

波兰

Poland

2002年3月22日

丹麦

Denmark

2002年3月27日

埃及

Egypt

2002年3月27日

印度

India

2002年3月29日

日本

Japan

2002年3月30日

科威特

Kuwait

2002年7月16日

德国

Germany

2002年10月10日

瑞士

Switzerland

2002年10月31日......(German speaking region)

奥地利

Austria

2002年11月22日

制作发行

制作公司

革命电影工作室 [美国]

杰瑞·布鲁克海默电影公司 [美国]

Scott Free Productions [英国] (in association with)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美国] (2001-2002) (USA)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2002) (USA) (DVD)

Ascot Elite Entertainment Group [瑞士] (2002) (Switzerland) (theatrical)

Cascade Film [俄罗斯] (2002) (Russia)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 Distributors [英国] (2002) (UK)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法国] (2002) (France)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荷兰] (2002) (Netherlands)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Argentina [阿根廷] (2002) (Argentina)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Films de España S.A. [西班牙] (2002) (Spain)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Italia [意大利] (2002) (Italy) (theatrical)

Falcon [捷克] (2002) (Czech Republic) (theatrical)

Myndform [冰岛] (2002) (Iceland) (theatrical)

Senator Film [德国] (2002) (Germany) (theatrical)

Svensk Filmindustri (SF) AB [瑞典] (2002) (Sweden) (theatrical)

Universal Pictures Germany [德国] (2003) (Germany) (DVD)

索尼电影娱乐公司 [美国] (2001) (worldwide) (all media)

Columbia TriStar Home Entertainment (2002) (Netherlands) (DVD)

Columbia TriStar Home Video (2002) (Netherlands) (VHS)

哥伦比亚三星家庭视频公司 [美国] (2004) (USA) (DVD)

Constantin-Filmverleih [奥地利] (2002) (Austria) (theatrical)

FS Film Oy [芬兰] (2002) (Finland) (theatrical)

SF Film A/S [丹麦] (2002) (Denmark) (theatrical)

SF Norge A/S [挪威] (2002) (Norway)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2007) (Netherlands) (DVD) (Blu-ray)

Sony Pictures Home Entertainment [美国] (2006) (USA) (DVD)

Warner Bros. [波兰] (2002) (Poland) (theatrical)

Yorin (2005) (Netherlands) (TV)

特技制作公司

Asylum VFX [美国] (visual effects)

Mill Films Ltd. (I) [英国] (visual effects)

Special Effects UK Ltd. [英国]

Thousand Monkeys Ltd. (visual effects)

The VFX Co Ltd. [英国] (as The Mill) (motion control)

其他公司

Animotion Ltd. [英国] motion capture services

Central Casting [美国] extras casting

Flying Pictures aerial filming services provided by

Media Ventures [美国] score recording facility

Pivotal Post [美国] Avid editing equipment provided by

Scarlet Letters [美国] end titles

索尼影视电影厂 [美国] orchestra score recording facility

Sony Studios [美国] score recording facility

UMG Soundtracks [美国]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3rd Cinematografica services: Morocco

ARRI München [德国] camera systems: grip and electric equipment

Audiolink Ltd. walkie talkies

BHD Band additional score cues performed by

Buena Vista Negative Cutting [美国] negative cutting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cranes and dollies

Decca [英国] soundtrack published by

Dolby Laboratories [美国] sound post-production

Gearbox (Sound and Vision) Ltd. [英国] additional ProTools systems supplied by

Joe Dunton (Cameras) Ltd. (I) (II) [英国] video assist equipment

Rafael Catering catering and craft service

Societe Manzeh Diafa catering and craft service: Morocco

Soundelux [美国] post-production sound services

Technicolor [美国] color

Todd-AO Studios (West) [美国] re-recording stage services

幕后花絮

一句话评论

Leave No Man Behind

Based On A True Story

From The Director Of "Gladiator".

一部前所未有的战争片。——《今日美国》

影片足以让你目不转睛。——《费城询问者报》

人物空洞,缺乏情感投入。——《阿波罗导报》

幕后制作

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马克·波登感知到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事发后不久,亲入摩加迪沙采访了很多当事人,写成了内容详实、广受瞩目的纪实报道《黑鹰坠落:一个现代战争故事》。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部分美军是作为联合国维和部队为完成人道主义使命进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骑兵部队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干涉政策,希望通过捉拿索马里高级军事将领而削弱阿迪迪军政府的实力,并最终达到推翻阿迪迪的目的。这也是在美军遭到围困后,联合国无法及时派遣救援部队,最终导致对峙双方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

在当地执行任务的士兵曾回忆道:“我的指尖开始失去感觉,因为第一次感到莫大的痛苦和恐惧。我看见一个索马里男孩,看上去他不到5岁,拿着AK-47在屁股后面四处扫射,一阵阵火光不停在枪口闪烁。突然有人击中了男孩,一只小腿飞向空中,就好像不经意间跌了一跤,男孩栽倒在地面上。这一切就像电影中的慢放画面,或者一场梦。”

这次武力干涉的悲剧性结局促使很多美国人开始反思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好莱坞的关注。

因此,当《黑鹰坠落》即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被证实后,就有人预言这部电影将是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强有力的竞争者。除去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本片的台前幕后云集了诸多好莱坞精英,当红男星乔什·哈奈特、伊万·麦格雷戈,重量级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整体实力自然不可小觑。

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连同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分别到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为期两周的军训,除学习部队生活、武器操作和团队精神外,他们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以对所扮演角色加深了解。

由于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政府和美国国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影片能尽可能的完整再现当时的事件真相,连片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军服役并付有特殊使命的之外,都采用了真实姓名。

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历史频道以此片代替相关纪录片,因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准确、更详实。

这部耗资9000万美元的影片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重现历史,导演雷德利·斯科特清楚的指出,影片将毫不含糊的说明美国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孤立主义国家,将使那些只通过CNN的新闻报道了解这次事件的人们睁开双眼。

精彩对白

Atto: You shouldn't have come here. This is a civil war. This is our war, not yours.

艾托:你本不该来到这。这是一场内战。这是我们的战争,不是你们的。

General Garrison: 300,000 dead and counting. That's not a war Mr. Atto. That's genocide.

加里森将军:30万人丧生而且还在增加,这不是战争艾托先生,这是屠杀。

McKnight: You, get up there and drive!

麦克奈特:你,快起来开车!

Othic: But I'm shot Colonel!

奥迪克:可我中弹了上校!

McKnight: Everybody's shot! We need the prisoners, let's go!

麦克奈特:每个人都中弹了!我们需要战俘,快走!

穿帮镜头

·有个士兵戴着2000年款的太阳镜。

·在卫星图像中,一架贝尔UH-1休伊直升机盘旋在城市上空,而实拍画面中却是UH-60“黑鹰”。

·“小鸟”直升机上没有瞄准系统。

·在美军基地的镜头中,可以看到印有摩洛哥空军标志的C-130“大力神”运输机。

·直升机飞行员应该都在左侧。

获奖情况

电影节 年份 奖项 获奖情况 获奖人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导演 / Best Director 提名 里德利·斯科特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摄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 Slavomir Idziak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剪辑 / Best Film Editing 获奖 Pietro Scalia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获奖 Michael Minkler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获奖 Myron Nettinga

奥斯卡奖/Academy Awards, USA 2002 最佳音效 / Best Sound 获奖 Chris Munro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摄影 / Best Cinematography 提名 Slavomir Idziak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剪辑 / Best Editing 提名 皮特罗 斯卡利亚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音响 / Best Sound 提名 Chris Munro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音响 / Best Sound 提名 Per Hallberg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音响 / Best Sound 提名 Michael Minkler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音响 / Best Sound 提名 Myron Nettinga

英国学院奖/British Academy Awards 2002 最佳音响 / Best Sound 提名 Karen M. Baker

相关影评

谁的战争,谁在坠落

似乎美国每次的海外派兵都不是很成功。在后勤上性丑闻不断,在前线上又不断暴露射杀友军和虐待战俘的事;后方反战呼声随着死伤人数的上涨此起彼伏。

这就要反省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战争的目的。影片中的台词很能准确的表达发动战争的错误,“这不是你的战争,你不了解这里的历史。这是我们自己的内战……”。据研究机构调查发现,美国人是最不了解世界的人,世界的发展似乎与他们无关。美国人往往用自己的文化和制度来思考看待替代其它国家的文明发展,其实这是个很大很大的错误。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

本片改编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1993年10月3日,地点是在政局动荡的非洲国家索马里的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部队的120名特种精英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受命深入摩加迪沙完成双重使命:为当地群众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捉拿索马里军事政府的两名高级将领。

意外发生了,由于准备不足和情报错误,美军陷入了包围。更遭的是,两架运送美军的黑鹰直升机被索马里军队击落,一场原本计划1小时完成的秘密任务衍生成战争事件。其中一架黑鹰上的全部官兵当场死亡,另一架黑鹰的驾驶员陷入索马里军队控制区。被隔绝在摩加迪沙街头的美军一方面焦急地等待救援部队,一方面又要想办法解救黑鹰上的队友。

黑夜渐渐降临。在充满敌意的城市中,这一小队美军仿佛风雨飘摇中的孤舟,随时会遭遇灭顶之灾。数量不到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必须对抗5000名以上索马里军人的猛烈攻击,在人数和火力相差50倍的紧张情势下,一场无可避免的战役展开。他们与索马里军队发生了激战,结果美军有18人阵亡,73人受伤,索马里军队有上百人阵亡。堆积如山的弹壳洒落在战场上。

经验丰富的三角洲部队老兵和年轻的游骑兵部队官兵在并肩作战的过程中,弥补了彼此之间的隔阂,领悟到战友之间生死之交的兄弟情谊,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美军增员前往救援,并坚持“无论生死,所有弟兄都要回来,决不放弃任何一个同胞”。

影片真实的反映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但除了错误的战争,还能表现什么呢?导演只好告诉观众我们不能留下同胞,因为他们会被俘虏,会受到非人的待遇。多么可笑,美国人的生命是无价的,他们的命比什么都重要,可看看片尾的字幕,在摩加迪沙街头的战争中美军死亡18人,敌军游击队死亡1000多人,多具有讽刺意义。难道这些被称为暴民的人就应该送死吗、难道他们就没有亲人?美国受过军事训练的特种部队们射杀这些业余游击队时,难道就没有想过他们的生命。当然,战争是残酷的,你不杀他,自己就会死亡。影片中唯一表现游击队亲情的地方恰恰是最感人的。一个美国士兵落单躲在平民的住宅里,他已被包围。当他从后门出去时脚下打滑摔倒在地,正是摔倒躲过了小孩的子弹。子弹误伤了自己人。小孩扔掉步枪扑在男人的身上嚎啕大哭,死去的男人肯定是他最至亲的人。美国兵这时没有开枪射杀小孩,他看了看,不知该怎么办,呆呆的几秒钟才择路逃跑。

美国人拥有高科技,拥有先进的武器,拥有最精悍的特种兵,制定了机密的作战计划。派不到百人的精兵执行抓人任务,时间计划不到半小时,几个部队协同作战,空中有阿帕奇直升机支援。地面有线人,一切天衣无缝,应该是一次突袭。但从部队出发开始,行踪就被游击队所掌握。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在高地拿着砖头手机在通报消息,敌人很清晰的知道出动了多少架直升机,从开始就被动,最后还陷入了令美军头痛的巷战,怎叫行动不失败。

过分的相信电子情报,听命于后方指挥部的调遣,完全不了解地形,怎么可能赢得作战。捍马式战车在狭窄的街道中乱穿,完全听命于空中直升机的调度,而直升机的指令又来自后方的情报中心,估计后方的情报来自于卫星或别的。但指令中断时,就只有挨打的命了。这些士兵完全没有了生存的嗅觉和机敏的经验。不知他们的特种训练都炼些什么。

在熬过了不眠子夜后,终于在增援部队的求援下逃离了市区,回到了安全地带。真不知街道两边目的当地平民的欢呼在讽刺还是嘲笑他们,反正我是不觉得是在欢迎他们活着回来。

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士兵开始怀疑自己当初参军的目的,和怀疑战争的真实意义。他们只有活着回来,这才是他们要考虑的。

谁的战争,谁在坠落,不是直升机坠落,而是美国人的所谓民主和解救的理想在坠落。士兵的理想在坠落。“你们没有谈判的权力,只有作战的义务”这时游击队对美军俘虏所说的。

台词:“战争没有英雄,谁也不想当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

荡涤灵魂的触感,黯然神伤的感触

如果第一遍听它,无疑是在进行一次心灵上的洗礼,声音神秘而幽远,绵延而恍惚,远近交错,柔重重叠,整个旋律和配乐十分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似乎再造了天籁了一般。

Gortoz A Ran,是古老的布列塔尼亚语,非洲大陆某种语言,法语翻译为J'attends,英语翻译I'm waiting,汉语则可译为伺机而动。这首歌由Lisa Gerrard与Denez Prigent合唱,收录在后者的专辑《Irvi(忧怨民歌)》。

Denez Prigent出生在60年代的法国Finist e re北部,从小就在他祖母的影响下喜欢上了布里多尼音乐,对Gwerz风格更是情有独钟。这份对音乐的热忱甚至使他一度放弃高中课程。14岁时他搬到了布里多尼中部。功夫不负有心人,1987年他终于赢得首个Dan ha Diskan音乐大奖--布里多尼地区最重要的奖项,并在次年得到一个教授音乐的职位。这使他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生活中去。1986、1990年他再次两夺布里多尼音乐的奖项。为了再攀高峰,1992年他力争到了参与里昂的一场大型摇滚演唱会的机会。这次演出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很快他的声誉就传遍了整个欧洲。像他的前辈Alan Stivell一样,他也提倡不要过分拘泥于布里多尼音乐的旧传统。成名之后的他更广泛地与各地的乐手开展合作,进一步促进法国自己的音乐走向世界。

这首歌也被同年完成的电影《黑鹰坠落》选为片尾插曲。机舱门慢慢升起,18名阵亡的士兵静静躺在棺柩中准备回家,音乐就在此刻响起,看完MV更生一丝怜惜,更叹一声唏嘘。

整曲使用了教堂博大正气的管风琴作为伴奏,营造出一种忏悔的氛围,作《黑鹰坠落》的片尾曲可谓相得益彰,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人道的愿景便渗透出音乐外。在深夜,我听着这样的曲子多半是想像万千的……

背景资料

概述

历史上的美军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围攻,激战15小时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共有19名美军士兵在行动中丧生,而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

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是美国在越战以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1993年底,美国政府对索马里彻底失去信心,当时的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这次行动也使美军看到城市作战战术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进城市战术方法,为日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提供了经验教训。

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不仅仅是2002年拍摄的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的名字,同时在美国,这个词组也指代整个失败的索马里军事行动。

军事行动详细过程

联合国决定在索马里维和的1991—1992年,东非小国索马里的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项名为“重建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

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预表示不满,势力最大的“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把联合国看成其夺取政权的绊脚石,对巴基斯坦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24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搜查和抓捕这次暴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艾迪德。当时负责“重建希望行动”的联合国特使、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乔纳森·豪请求美国增派特种部队帮助抓捕艾迪德。

美国派精锐部队到摩加迪沙

由于此前驻索马里的美军也遭到两次伏击,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派“游骑兵”前往索马里。8月30日,“游骑兵”抵达摩加迪沙后,先后6次单独执行抓捕任务。

派往摩加迪沙的军人都是美军的精英:陆军的特种部队第七十五步兵团,也就是著名的“游骑兵”;海军的“海豹”部队第六队;还有号称“王牌中的王牌”的三角洲部队。“三角洲”部队成员都是从各特种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次任务的最高指挥官是“三角洲”部队的负责人盖瑞森将军。前线指挥所设在一架负责空中指挥的直升机上,由汤姆·马提斯中校指挥,地面部队由盖瑞哈瑞尔中校指挥。

这架直升机配备有各式无线电装置与地面部队和基地指挥官联络,还具备无线电中继能力,可让基地指挥官直接与前线部队取得联系。另外,3架拥有先进红外线与电视摄影机的0H—58D观测直升机将进展情况实时地传回指挥部。

1993年10月2日,“线人”报告,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财务总管欧马·沙朗和对外发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出现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10月3日,情报人员用无线电与“线人”反复核实后,美军开始行动。

10月3日下午3时32分,进攻开始。“小鸟”和“黑鹰”直升机迅速从海岸附近的一个临时机场起飞,地面护送车队也随即驶出兵营。先出发的两架“小鸟”直升机在目标大楼南侧狭窄的街道上着陆,第一批“三角洲”队员跳下直升机,向大楼所在的院子里扔了几颗烟幕弹,然后撞开一扇铁门冲进院子。

不等里面开会的艾迪德分子反应过来,“三角洲”队员从大楼后侧的楼梯冲进房间,控制了局面。接着,他们把抓获的24名索马里俘虏赶到一楼,并用手铐把他们的手腕铐在一起,准备撤离。

美军直升机遭火箭弹袭击

超级61坠落示意图战斗打响后,艾迪德的部队用扩音器向索马里人广播:“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吧!”成千上万的索马里人从四面八方拥来,子弹从美国大兵的耳边呼啸而过。

这时,由丹尼·麦克尼特中校指挥的护送车队已准时赶到目标大楼。由于一名叫布莱克伯恩的“游骑兵”从直升机上滑下时摔成重伤,麦克尼特决定,由史楚克中士指挥3辆“悍马”车,先将布莱克伯恩送回基地,再用其余的9辆“悍马”车和卡车把索马里俘虏连同“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一起送出城。

史楚克只有24岁,是一个参加过海湾战争和在巴拿马作过战的老兵。他曾多次执行联合国的人道运输补给任务,对摩加迪沙的街道很熟悉。他用“悍马”车护送布莱克伯恩回营,沿途遭到艾迪德派武装分子的层层围堵。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布莱克伯恩安全地送回营地,但他的机枪手皮拉中弹身亡。

当后续输送车队装载俘虏准备撤回时,一群又一群的索马里人向美军扑来,他们用AK—47步枪向美军扫射;火箭弹拖着烟尾在空中飞舞;在各个主要路口,索马里人燃烧轮胎,支起路障。担负支援作战的“黑鹰”直升机上的4名“三角洲”部队的狙击手,坐在弹药箱上专挑拿武器的索马里人射击。但一个索马里人倒下,旁边的人迅速捡起武器继续战斗。激战中,RPG—7火箭筒射手击中了代号为“超级61的”黑鹰直升机。

从3架0H—58D观测直升机传回的影像上,最高指挥官盖瑞森清楚地看到了“超级61”坠落的过程及人员挣扎的情形。他命令离坠机地点最近的“游骑兵”迅速前往救援。一架AH—6攻击直升机很快在街道上降落,驾驶员拿着手枪一边击退接近的民众,一边冲出来协助坠机的幸存者将伤员运上直升机。

没多久,美军惟一的一架搜救直升机“超级68”迅速飞向该地,搜救人员从绳索垂降下来。但没过多久,这架直升机被子弹击中,驾驶员勉强支撑着让绳索上的搜救人员全部落地,然后成功迫降到摩加迪沙机场。地面上,一辆5吨的卡车在等待装载部队的过程中,被一发又一发的火箭弹打成碎片。这一连串的意外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划。为了解救幸存的“超级61号”直升机乘员,车队必须先开到坠机地点搭载。他们在负责指挥的直升机的指引下行进。

“超级64”直升机驾驶员麦克·杜兰特接到盖瑞森的命令后,代替“超级61”在车队上空盘旋,以火力压制聚集成群的索马里民兵。当“超级64”在空中盘旋了四五圈时,杜兰特觉得直升机好像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巨墙——索马里人用火箭弹击中了这架直升机的尾翼。杜兰特只好将直升机迫降到地面。

枪手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

原本要撤回基地的车队接到命令,向“超级61”的坠机地点前进。这时,十几名索马里武装民兵沿着与车队平行的街道奔跑,赶在车队的前头寻觅隐蔽地点伏击车队,而没有武装的索马里暴民成群结队地跑向美军为索马里民兵当“挡箭牌”,索马里枪手则利用人群向美军射击。一名枪手甚至利用3名妇女作掩护,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

此时,对特种部队而言,整个摩加迪沙变成了人间地狱:街道上到处是路障,美军虽然有直升机引导,但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常常走错路,而索马里人则从街道两旁对着马路疯狂射击。

超级64坠毁地点照片“超级64”上有两名机员和两名机长。杜兰特用MP5自卫。高斐纳驾驶着“超级62”在其上空盘旋,大批的民兵和暴民向“超级64”的坠机地点涌来,民兵接到的命令是活捉杜兰特用于交换艾迪德的高级官员,其他的可以消灭。“超级62”的黑鹰直升机上的两名三角洲狙击手盖瑞戈登和蓝迪休亚特自愿前往“超级64”的坠机地点救助伤员,之后两名狙击手被蜂拥而至的民兵杀死,杜兰特被俘。

担负首批攻击任务的大约160名“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有的躲在车里遭到索马里人的四面围攻,有的被分割包围在从目标区到第一架直升机坠毁地点的各个狙击地点。

夕阳西下时,美军指挥官派“超级66”直升机为城中的部队送去弹药、饮水、血浆等必需品。“超级66”一降落,即遭到步枪和火箭筒的攻击,机身多处被击穿,但侥幸逃回了基地。

为援救身处危险中的特种队员,美军派出第十山地师一个满编连。150名士兵乘坐9辆卡车和12辆“悍马”车,在比尔·大卫中校的带领下,从城外绕道赶到特种部队的基地。

晚上9时30分,由大多数“游骑兵”、所有的“三角洲”队员和没有受伤的空军战斗人员以及第十山地师的部队组成了美军救援部队。深夜11时30分,救援车队向城里进发。由于处处有阻击和路障,车队像一个喷火的巨兽,一路攻击前进,横冲直撞,AH—6直升机在空中掩护。

救援车队与在城中坚守的部队会合。他们把伤员和尸体安置好,随后将两架毁坏的直升机炸掉。等救援部队都上车后,幸免于难的“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却挤不上车。于是,他们一边跑步一边射击,在枪林弹雨中跟着车队。

结局

当美军返回基地时,天已经快亮了。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被俘1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这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索马里人拖着美军尸体游街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

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克林顿最终认识到应该通过政治手段解决索马里问题,因为几个月的“围剿”不但没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马里更加得人心。

10月5日,克林顿从外地匆匆赶回华盛顿,召开关于索马里局势的紧急会议。10月7日,克林顿在电视讲话中,单方面规定了美国从索马里撤军的最后期限。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

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

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既未实现在索马里组建一个民主政府的目标,也未实现各部族的和解,却使100多名维和士兵和近万名索马里人丧生。

摩加迪沙之战使美国视地面战为畏途。无论是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还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均采取非接触作战方式———空袭战。这也许是美国人从此战中得出的教训。

作战行动失败原因

指挥系统混乱:由于第一线参加战斗的单位过多有160特种航空团,第75游骑兵团,三角洲部队,海豹第6队(这是一个高度机密的部队,除了其创始人马辛柯提及,没有任何媒体报道,目前所有关于海豹第6队的报道,更本来源都是从马辛柯自传而来,马辛柯被判刑,出版回忆录,为了防止把美国最高度机密的部队昭示天下。

美国撤销了海豹第6队)及其他人员(美国官方从不承认有三角洲部队这样一支部队的存在),几乎没有一个真正的一线指挥官,所以多次产生差点误伤的事件,甚至在赶去第一坠机点时,游骑兵与三角洲人员产生分歧,分开行动。

没有强大的空中火力压制:由于华盛顿方面怕误伤过多平民,所以并未派出AC130重型攻击机,仅派出装备7.62毫米岗尼机枪及2.5毫米火箭弹的AH-6小鸟以及装备航载机枪的UH60黑鹰直升机,这2种机型装甲都很薄弱,火力也不强(AC-130可装备 7.62榴弹,重磅炸弹及其他装备,对攻击武装车,火力据点,以及大型的民兵队伍有很大作用)。

支援不及时:由于语言不同及其他关系,用了2个小时,马来西亚与巴基斯坦才派出车队与第十山地师一起进行支援。

快速反应部队装甲薄弱:游骑兵为轻步兵快速反应部队,第十山地师为山地快速反应部队,而悍马车,卡车,不能有效的阻挡RPG的攻击(RPG足以将美国主战坦克M1A1打出一个直径25到40毫米的撕裂型伤口)导致作战时多辆悍马车被RPG打中,车内人员伤亡。

违反特种部队的作战习惯:特种部队并不是“终结者”,并不能以一敌百,他们只是枪打的更准,素质更加过硬,白天出动特种部队进行抓捕,就没有任何天气,地形,及其他因素给部队掩护,所以是给地面上的武装火力当作活靶子。

事件里美军阵亡名单

CW3 Donovan Briley

SSG Daniel Busch

CPL James Cavacco

SSG William Cleveland

SSG Thomas Field

SFC Earl Fillmore

CW4 Raymond Frank

MSG Gary Ivan Gordon

SGT Cornell Houston

SGT Casey Joyce

SPC Richard 'Alphabet' Kowalewski

PFC James Martin

MSG Timothy Martin

SGT Dominick Pilla

SFC Mathew Rierson

SGT Lorenzo Ruiz

SFC Randy David Shughart

CPL James 'Jamie' Smith

CW4 Clifton 'Elvis' Wolcott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