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镇

沙田镇

广东省东莞市下辖镇
沙田位于东莞市西南部,东江南支流出海口与狮子洋交汇处,地处广州至东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发展轴带的中间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沙田原辖区面积约107平方公里,被虎门港征用28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现辖区面积约79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户籍人口近5万人,外来人口约10多万人。沙田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沙田龙舟历史辉煌,是全国首个“龙舟之乡”,沙田“同舟共济、团结拼搏、力争上游、奋勇争先”的龙舟精神,曾一度被喻为东莞精神;沙田疍家文化深厚,保留大量疍家风俗、民居,沙田咸水歌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沙田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是“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中国港口物流重镇”、“广东省港口物流业专业镇”、“广东省教育强镇”。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区划代码: 行政区类别:镇 所属地区:广东省东莞市 地理位置:东莞市西南部 面积:106平方千米 下辖地区:16个村和2个社区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0769 邮政区码:5230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 著名景点: 机场: 火车站: 车牌代码:粤S 地区生产总值: 中文名称:沙田镇 人口:17.2万人(2012年) 方言:粤语

建制沿革

清代以前,沙田镇所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有蛇仔山(阇西山)屹于大海中。

清雍正《周志》记载蛇仔山“在城西(即莞城西)四十五里的大海中”。清嘉庆《彭志》记载“斜海中屹若长城”。

至清初才开始出现白坦,至二百多年前,广州府中堂司(麻冲人)在立沙洲筑围造田。二百年前厚街军铺人在杨公洲筑围造田,厚街桥头人在西太隆、义沙等地筑围造田,虎门镇口人在稔洲等地筑围造田。

此后,逐步吸引一些水上人家(旦家)和番禺、中山、顺德等地农民到沙田定居立村。因筑围造田均由业主自行管理。所以沙田直至解放前是由虎门、厚街、麻冲等地多方管治的。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沙田镇在东莞市西南部,其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3°9′,北纬23°8′。地处广州至东莞、深圳、香港等大中城市发展轴带的中间和珠三角经济圈的几何中心位置。

地质地貌

沙田地势平坦,河涌交错,西北部地势较高,东南部地势较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属珠江三角洲平原的一部分。清代以前为江河流域,清代中叶逐渐冲积成洲。

其地势可分两个单元:一是河漫滩地貌,标高0.9-1.6米,低于普通水位,地势平坦、低洼,第四纪的冲积层分布于整个沙田地域;二是三级阶地地貌,标高25-50米,属剥蚀阶地,坡度较大,有基岩暴露,分布于阇西山和稔洲山二处。

气候

沙田濒临狮子洋,近珠江出海口处。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过渡地区。具有夏长无冬、阳光充足、日照长、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温差振幅小及季候风明显的特点,但也常受台风、暴雨、咸潮的侵袭。

由于沙田地区是濒临狮子洋的水网地带,是一个典型的海洋性气候。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多,春季经常出现雾天,一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9%,年平均气压为1010.6毫帕。处于亚热带地区,所以日照充足。每年日照量为2000小时左右。阳光猛烈充足、气候温暖。

简介

沙田镇位于东莞市西南部20千米,珠江狮子洋和东江南支流的出口交汇处。距广州和深圳均一小时车程,镇内高速公司主要有广深沿江高速和虎门港支线。是珠江三角洲的几何中心地带。全镇面积106平方千米,辖管16个村委会和一个居委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镇共有97829人,其中常住人口36342人,外来人口61487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53年1月将原来的九区,改为十一区(即万顷沙南沙等地)。同年7月划给新建的珠海县。

1954年6月30日,在东江口一带划定一个区域成立新的11区。

1955年9月将11区改称为沙田区。

1957年3月撤区并大乡,撤销了沙田区,将沙田划入虎门乡管辖,其中立沙划入彰澎乡管辖。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沙田属虎门人民公社管辖,其中立沙属麻涌公社管辖。

1960年4月至1961年6月将沙田片,新沙片,大洲片划到厚街公社。稔洲仍属虎门公社。立沙仍属麻涌公社。

1961年6月21日成立沙田人民公社。管辖沙田片,新沙片,大洲片和立沙片等。

1968年3月沙田镇成立沙田公社革命委员会。

1983年9月撤销人民公社建制,设立沙田区公所。辖下15个大队称为乡人民政府横流圩成立横流镇人民政府。(乡级)

1985年9月东莞撤县建市。

1987年4月撤销区建制设立镇建制,成立沙田镇人民政府,辖下15个乡改称为管理区,横流镇人民政府改称为横流居民管理区。

1988年1月7日东莞升格为地级市,沙田镇政府直属市领导。

1998年撤销属下管理区名称,改称为村(居)民委员会。

区划详情

截至2012年,沙田镇面积107平方公里,分为四个片区,下辖16个村和2个社区。

人口

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沙田人民公社人口为18109人。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沙田镇人口为26817人,其中男性13206人,女性13281人。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沙田镇总人口为39223人,其中男性13206人,女性13281人;本镇户籍人口31693人,流动人口7530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沙田镇总人口为97829人,其中男性55276人,女性42585人;本镇户籍人口36653人,流动人口60678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沙田镇总人口为17万多人。

2012年,沙田镇户籍总人口数为41789人,已婚育龄妇女9094人,流动人口总人数约10万人。

至2013年9月底,沙田镇户籍总人口数为42183人,流动人口总人数约10万人。

农业

1958年沙田人民大搞水利建设,开挖河涌,修建水闸,筑堤联围。改变沙田地区支离破碎的状况,使沙田由25个小围逐渐形成一个近5万亩的大围。

1958年至1963年间,全社总共建水闸5座,堵河35处,总长4234米,开河30千米,共完成273.847万个土石方,大大地改变沙田的自然面貌,提高了对台风和咸潮等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为沙田的工农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七八十年代以前沙田公社以农业为主,以水稻、甘蔗、香蕉三大作物为农业支柱。由于1977年至1979年连续三年农业大丰收、水稻亩产由原来六七百斤增至超千斤,1979年沙田公社被评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受到国务院嘉奖。

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沙田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00年工农业总值190226万元(当年价,下同),是1980年的1657.4万元的114.8倍,是1990年8041.7万元的23.6倍。

其中工业总产值为161606万元,是1980年117.5万元的1396倍,是1990年4215.7万元的38倍;农业生产总产值为28620万元,是1980年1540万元的18.6倍,是1990年3826万元的7.5倍。外资企业发展迅速,到2000年止全镇共有“三资”企业98家、“三来一补”企业62家,年产值141168万元。

共有5个工业园区和一个港口区。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至2000年有民营企业215家,是1990年的8.6倍,产值61883万元,是1990年66万元的937倍。沙田占有黄金海岸线28千米,具有天然建设良港条件,至2000年积极引进外资24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码头14座,其中3.5万吨级舶位一座;1万吨级舶位3座;5千吨级舶位10座。

1997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沙田货运港与太平客运港合并为虎门港,升格为一类口岸,直接对外国船舶开放。交通、邮电、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从1980年至2000年建成公路32.8千米,公路桥14座,合计长1145米;建成自来水厂3座,其中规模较大的沙田水厂2000年的年供水量为1144万立方米;建成110千伏变电站2座,年供电量31980万千瓦时,年总用电量30788万千瓦时;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000门,安装电话11300门。

随着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2000年农民人均收入5819元,是1980年408元的14.3倍,是1990年1391元的4.2倍。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镇政府加强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到2000年底,建成区绿化复盖面积101公顷,建成公园2个,占地面积51公顷,“三化”建设总投资474万元,通过对街道改造,使沙田镇貌焕然一新。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上半年沙田镇有幼儿园11所;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8所;高级中学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在园幼儿5240人;接受义务教育小学生9429人,初中生3840人;普通高中学生2811人;参加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学历进修达到732人次。

体育

1997年沙田镇成功地承办了第二届“炎黄怀”世界华侨华人龙舟系列赛东莞赛区的赛事,沙田龙舟队受国家委派参赛并夺得男女混合组总冠军和男子队单项冠军。

1998年沙田镇受男子龙舟队国家委派参加在马来西亚槟城举行的“第三届亚洲龙舟锦标赛”勇夺男子250米和500米两项冠军,同时囊括“槟城龙舟邀请赛”男子国际项目的两面金牌。同年六月代表国家参加“1998年香港国际龙舟赛”夺得冠军。

1999年9月沙田镇女子龙舟队受国家委托参加在英国诺西汉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龙舟锦标赛,一举囊括女子250米、500米、1000米等三项比赛的世界冠军。

2000年1月沙田镇被国家授予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称号。并在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水上民歌(咸水歌)艺术之乡、中国水上民歌(咸水歌)之乡。

基础设施

2012年沙田镇建设或升级了沙田大道、滨江路等一批路网工程,初步形成“三纵六横”的城市主干道路框架。建成11万千伏变电站2个、22万千伏变电站1个。建成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主干管网也已完成铺设,支次管网正在建设。

所获荣誉

沙田镇先后获得“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中国港口物流重镇”、“广东省港口物流业专业镇”、“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卫生镇”和“广东省园林城镇”等荣誉。

景点特色

沙田镇位于东莞市西南部20千米,面积107平方公里,下辖16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有37978人,外来人口约13万。沙田镇交通网络四通百达,距广州、深圳、珠海三地均在一个小时车程以内。

浓厚的龙舟文化历史沙田镇具有浓厚的龙舟文化历史,沙田龙舟队曾多次代表国家出征欧洲、亚洲、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力压群雄,成绩优异,并于2000年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了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的称号。

在每年的5月12日前后,在具有水乡特色的淡水湖上会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龙舟赛事,以此传承和发扬我镇的龙舟文化。

海鲜长堤:观山望海、诗情画意品海鲜

沙田地处珠江狮子洋和东江南支流的出口交汇处,河流纵横交错贯穿于整个沙田,因此,沙田的海鲜河鲜特别丰富,而且沙田具有28千米的海岸线,风景优美的“海鲜长堤”就位于沙田镇西南面的西大坦村的海岸线上,它是镇委镇政府打造“发展港口经济、建设滨海城市、构建和谐沙田”这一战略目标的一张特色牌。

五一长假,不下数万游客从各地专程开车辗转来到东莞沙田一个名不经传的靠海小村,在“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中体味这谜人的海景与诱人的海鲜,坐在建于海上的吊脚楼上用餐,凭海临风,涛声阵阵,大虎山和小虎山就正对着这些别致的海边大排档,著名的虎门大桥也遥遥雄踞南面。

晴天时,夕阳西下,落霞满天,归来的渔船和远航的货轮就从眼前缓缓驶过。雨天时,大虎山和小虎山在雨中约隐约现。此情此景,让人顿时觉得旅途的疲惫立消,这是任何豪华的星级酒店都无法比拟的。

有美景助阵,慕名而来的食客们自是胃口大开,海边大排档的海鲜更是新鲜生猛、又平又靓,有约一百多个品种,其中一些特价海鲜如麻虾、濑尿虾等500克只要20元,这里还有一些其他地方吃不到的沙田土菜如正宗焖南瓜咸蛋炒冬瓜等,这些都是地道的普通农家菜,但却是顾客们每次必选的心水选择。

如果你是一家老少从喧哗的城市来到这里,想过上一天农家的田园生活,你可以到菜地里自己挑选新鲜的疏菜或到渔塘边垂钓,亲身感受一下农家的田园生活。

正如一位食客所说,那么多人不辞偏远,慕名而来,最重要的还不是在这里吃到什么更便宜的海鲜,而是找到一种真正的舒适放松,在海边一边欣赏海景,一边吃海鲜的新鲜感和乐趣,沙田海面附近都是农田,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保留了大海的自然情致,这才是吸引食客的真正原因。

立沙岛:典型的滨海水乡

立沙岛位于沙田镇西北面,岛内设有4个村民委员会,总面积30978.6亩,户籍人口9500多人,岛内三面环水,其古朴的风貌和滨海水乡的特色让无数涉足过岛内的人们大为惊叹,称其可与苏杭的江南水乡媲美。

立沙岛内地势平坦,河道如织、石桥纵横,岛上大部分村民依水而居,房屋临河而筑,前街后河,处处绿波荡漾,家家临水映人,呈现典型的滨海水乡景致。在立沙岛内游览,眼里满是水的影子,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上游,自有一股悠然自得的情趣。在东莞这繁华的大城市中,这样古风犹存的滨海水乡小岛,实为难得。

先锋村:渔歌晚唱的风情画。先锋村位于沙田镇西北,西临东江南支流,与立沙岛对面而望,水陆交通便利,土地面积0.7平方公里,总人口2036人,村民以渔业为主,是个纯渔业村。

全村现拥有捕捞船只190艘,各种小船不计其数。捕鱼时节,在碧波荡漾的东江南支流上将呈现百柯争流的壮丽的景观;当夜幕降临之际,这里的岸边更是点点风帆、灯光闪烁、渔歌晚唱。随着渔船维修基地以及水产综合市场的逐步落成使用,这里将成为我镇继“十里海鲜长廊”又一个假日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亲临于此,你将忘记都市的烦嚣,既可寄情于渔船捕捞的另一番情趣,又可以赏阅东江渔歌晚唱的风情画,更可以随意在岸边海鲜大排档品尝到新鲜捕捞出来的各种海鲜。当中的风情意境和享乐情趣,也许在亲临其境中才能慢慢地感受到!

南环河景观带

环湖景观工程位于沙田镇中心区,总陆地面积为441503m2,分为两期工程建设。

对于整个河道的景观定位为:以水为纽带,融合生态与城市,体现自然与人文,以生态保护、观光游赏、水上娱乐、居住休闲、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的城市滨水景观带。整个景观带根据周边的用地分析及景观特点可分为三个区七景。

三区:动感活动区、湖滨休闲区、生态体验区。七景:南环集庆、沙田飞龙、滨水盈波、水岸晨曦、五色草塘、芦汀莲渚、莞塘花香。

一期工程总陆地面积为136817m2。包含两个景观区:动感活动区、湖滨休闲区,四景:南环集庆、沙田飞龙、滨水盈波、水岸晨曦。

其中动感活动区的景观绿地主要与规划的商业用地相连接,考虑到商业用地人流量大、活动密集等特性,因此在设计时,主要以“休闲、参与、欢乐”为主题。包含的景点有为游人提供观景休息,为附近商家提供表演的欢乐舞台;环境优美的滨水咖啡厅;渔人码头;滨水观景台阶等等。

湖滨休闲区则主要与住宅用地及文化中心用地相连接,因此在设计时,考虑此处成为丰富居住区的绿色空间的同时,形成可供人们亲水、戏水、玩耍、散步的场所,引入公共活动空间,结合市民广场,增添了城区的休闲氛围。在与文化中心相接处,将设置龙舟文化公园,主要通过雕塑小品、灯光等景观元素对龙舟文化进行全新的诠释,使人们对当地的文化有更深的体会及了解。

主要的景点有:体现当地龙舟文化的龙舟文化广场、为附近居民提供表演、健身、休闲场地的下沉式舞台、晨曦广场、亲子广场、休息平台等。

文化遗产

1、咸水歌。咸水歌是蛋家的歌曲,又称蛋歌、蜓歌、蛮歌、咸水叹、白话鱼歌、后船歌等。蛋民生活在海边咸水之中,所唱之歌,被人们称之为“咸水歌”。蛋家是秦朝后不断南移人民与南越本土居民交流而形成的汉族群体,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

东莞是岭南蛋民分布的主要县市,明代蕉利村的蛋民莫登庸,1527年在越南建立莫氏王朝,历时七世,66年。蛋家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南越本土文化为基础,吸收海外文化,逐渐形成的多元化文化。咸水歌是蛋家文化的代表与精华。

主要流行于珠江三角洲河网交错地带以及沿海(咸水)地区,是长年漂流水上的居民(其船如蛋)的一种歌谣,在蛋民生产、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龙舟文化

沙田境内河涌纵横交错,人与水和舟结下不解之缘。出门见水,举步登舟,就这样,久而久之发展成龙舟运动。对于龙舟赛,东莞人更有一种天生的爱好。因此每逢阴历五月,东莞境内几乎每天都有一至两场龙舟赛。

龙舟分类

一、传统龙舟。以优质杉木为龙首,船身长约28米,配桡手54人,舵手、指挥各1人,头尾锣,鼓居中,定员约60人。

二、国际标准龙。长18.4米,宽1.1米。配有舵手1人、打鼓指挥1人、桡手20人,定员22人。

龙舟竞渡

一是“游龙”,又名“趁景”或“巡游”。邀请一些龙舟进行“游龙”,增添气氛。“游龙”也有表演赛,这种比赛自己选择对象,邀请对方比赛,便作手势示意,对方同意则擂鼓响应,不同意,则静锣息鼓。

二是“斗龙舟”,即有组织、有计划的比赛。比赛形式有“拉力赛”、“精英赛”、“邀请赛”等。

“拉力赛”是以耐力取胜,是长途赛。在沙田淡水湖内由横流到西太隆,全长2500米,来往4次,全程2万米,是体力、速度、耐力的较量。

“精英赛”是实力强队比赛。分1500米赛,1000米赛不等,是技巧与速度的较量。

“邀请赛”是作为友谊赛的形式,不论强弱会聚一堂,每次都有十几艘到二十艘龙舟参加,数量不等,热闹非凡。

3、疍家文化

许多年前的沙田,没有田,也没有地,荒芜的滩涂上,只有一条条纵横交错,数不尽的河涌河道。就在这缓缓的流水间,无数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流浪者再此漂泊,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疍民”。“疍民”一般居住在珠江口岸的两边,通称为“大沙田”的地方。在1953-1963年,一度被成为"疍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