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天

後天

美國2004年傑克·吉倫哈爾主演電影
《後天》(英語:The Day After Tomorrow)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資1.25億美元,由曾經執導《獨立日》、《愛國者》等片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執導,新生代偶像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艾米·羅森、莎拉·沃德等主演。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卷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整個紐約陷入冰河的包圍中。該片于2002年7月開機拍攝,2004年5月28日首映。[1]
    中文名:後天 外文名:The Day After Tomorrow 其他譯名: 類型:動作/科幻/驚悚/冒險/災難 出品公司:二十世紀福克斯影片公司 制片地區:美國 拍攝地點: 發行公司: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 編劇:羅蘭,傑夫利·納赫馬諾夫 制片人:馬克·戈登 ,羅蘭·艾默裡奇 主演: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伊安-霍姆,艾米-羅森 片長: 票房:$544,272,402美元 對白語言:英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 色彩: 電影分級: imdb編碼:tt0319262 主要獎項:第14屆MTV電影獎 MTV電影獎 最佳動作場面 在線播放平台: 其它譯名:末日浩劫/明日之後/明天過後/末日世界/ 制片成本:1.25億美元 類别:劇情 驚悚 影片片長:124分鐘 語言版本:英語、法語、日語、意大利語 畫面顔色:彩色 其他:影片用超眩的特效強力打造出有史以來電影中最驚心動魄的災難,最震撼人心的特效。

劇情梗概

《後天》描繪的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急劇降溫,進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氣候學家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在觀察史前氣候研究後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将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博士曾警告政府官員采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傑克·霍爾博士于是急告美國副總統宣布北緯30度以南全美民衆盡速向赤道方向撤離,該線以北民衆要盡量保暖。

而就在此時,霍爾博士得知兒子山姆(傑克·吉倫荷飾)正在紐約與自己心儀的女孩參加一個全國高中競賽,于是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這時候災難從紐約開始,曼哈頓摩天大樓遭到強烈旋風的襲擊,大部摧毀。突然間,巨大的海浪從海上撲入紐約城。大水吞噬了紐約,淹沒了美國,歐洲也在洪水之下不複存在。此後,冰層和白雪複蓋了整個地球表面,冰期時代開始了。

當鏡頭再次回到美國時,那些僥幸生還的美國人都逃往墨西哥,請求進入那裡的難民營。影片末尾處美國總統不得不歎息承認道,他所奉行的氣候政策是一次巨大的敗筆。

電影劇情

災難電影《後天》(又譯《末日浩劫》)講述了全球氣候異常對人類文明和社會生活造成的毀滅性影響。氣象學家傑克·霍爾(丹尼斯·奎德飾演)和他的搭檔經過多年研究,預測到溫室效應、冰川融化、海水鹽分稀釋和洋流改變可能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造成氣候系統的紊亂,并在一次科學研讨會上向各國政要做出了報告,提出了長期的建議,美國副總統卻以經濟發展為由忽視了他的警告。

然而,氣候的劇變卻已經拉開了序幕,同樣出席了這次研讨會的海洋氣象學家在會議結束後回到英國高緯度的監測站,發現喬治亞、格陵蘭島等海域的海洋監測器接二連三地發出了海水急劇降溫的警報,該監測站由于條件的限制無法對堆積如山的大量數據進行分析計算,他便向已經回到美國華盛頓的霍爾博士和他所在的氣象機構尋求幫助。

與此同時,世界多地都開始出現氣候反常的征兆,日本東京降下拳頭大小的冰雹,美國洛杉矶遭受嚴重的龍卷風襲擊,澳大利亞被罕見的台風所困擾,華盛頓也出現了連綿不斷的雷雨天氣。霍爾博士的兒子山姆與他心儀的姑娘乘飛機由華盛頓飛往紐約參加知識競賽,紐約卻也出現烏雲壓頂,大雨傾盆的糟糕天氣,鳥類大批遷徙,動物園的動物異常焦躁興奮。競賽結束後,天氣越來越糟,大雨讓紐約交通癱瘓,市區一片混亂,就在這滔天大雨中,如山的海浪突破海港、湧入城市,在街道上橫沖直撞,損失慘重,山姆一行人在危急時刻及時趕到了紐約的公共圖書館中暫避風險。

歐洲的情況也十分嚴重,一行前往救助英國王室成員的飛行隊因急劇下降的氣溫而死在途中,溫度之低讓他們在出艙的幾秒鐘内被迅速凍僵,同樣的情況正在西伯利亞和加拿大醞釀生成,經過霍爾團隊的努力工作,來自英國氣象站的數據最終得出令人恐慌的結果:新的冰川期即将來臨。山姆通過圖書館的固定電話與父親取得了聯系,了解到可能要面臨的巨大危險,不久後,紐約寒潮襲來,海水結冰,許多市民開始自發遷徙,離開城市,山姆曾千方百計阻止他們無謂的冒險,但收效甚微。霍爾博士經過幾番努力終于說服美國管理層,美國總統決定遵從他的建議,疏散南邊的群衆,北方的群衆則因為時間緊俏,已經來不及逃生,隻能自食其力、渡過難關,大量美國民衆舉家南遷,強行度過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尋求生路。

劇烈的降溫開始在紐約發生,留在圖書館的幾人依靠燃燒圖書而得以幸存,霍爾與他的團隊驅車、步行,一路北上,前來營救山姆等人,經過漫漫長路和慘痛的犧牲,終于在風雪過後那一片蒼茫肅殺的紐約城找到了幸存的群衆。不久後,政府的飛機前來增援,人類也從此迎來了劇變後的嶄新時期。

影片《後天》場面宏大,氣氛嚴肅而凝重,自始至終充滿了灰暗、陰沉的冰冷色調,它以史詩的手法誇張地展現了環境和氣候的改變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将地獄般的恐怖景象活生生地搬入東京、洛杉矶、紐約等人類文明高度發達的繁華都市,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以具體的家庭和個人為視角,細膩地講述了親情、友情以及愛情等各種複雜情感在面對災難時可能迸發的巨大能量,男主角霍爾博士既是一個關系着國家政府、科研機構的前沿、高層的代表和象征,又是一個具體家庭中負責的丈夫和信守承諾的父親,一個上有領導、下有團隊的鮮活的中年男人形象,電影以他為中心輻射開來,将災難的影響盡可能廣泛、全面地反映在社會的各個層面,并以此為警示,呼籲全人類停止對資源和環境的肆意揮霍和破壞,共同攜手,保護環境,珍愛地球。

2002年7月,福克斯公司打敗了派拉蒙、夢工場、環球和華納兄弟等強敵,終于搶得《後天》的電影拍攝權,并邀得艾默裡克(《獨立日》、《哥斯拉》)這位擅長科幻災難題材的導演,同時将1億美元的支票交到他手上。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但由于特技場面的制作難度太大,制作周期不得不延長,成為次年暑期的鳴鑼大片。奎德扮演名為霍爾的古氣候學教授,而他所要解決的難題比他以往面臨的問題要困難得多:解救冰凍的地球。

演職員表

演員表

山姆·霍爾|演員傑克·吉倫哈爾

是一名高中生,傑克的兒子。和同學一起前往紐約參加學術競賽,突發洪水被困在曼哈頓公共圖書館,随後嘗試由電話聯絡父親,要守在室内并盡量保暖,等待父親的營救。

傑克·霍爾|演員丹尼斯·奎德

氣候學家,觀察史前氣候研究時指出,溫室效應帶來的全球暖化将會引發地球空前災難。傑克曾警告政府官員采取預防行動,但警告顯然已經太晚。傑克得知兒子山姆身在紐約後,決定冒險前進紐約在冰天雪地中展開救援行動。

勞拉|演員埃米·羅森

山姆的同學,與山姆一同去紐約參加學術競賽,之後與山姆一行人在曼哈頓公共圖書館避難。

露西·霍爾|演員雪拉·渥德

傑克·霍爾的妻子,一名醫生,身處後方幫助傑克·霍爾去營救自己的兒子,與政府一起移至墨西哥。

J.D.|演員奧斯汀·尼可斯

山姆和勞拉在學術競賽上的對手,在海水進入紐約時,與山姆等人逃亡曼哈頓公共圖書館避難。

職員表

▪制作人:羅蘭·艾默裡奇;馬克·戈登

▪導演:羅蘭·艾默裡奇

▪副導演(助理):安娜·福斯特

▪編劇:羅蘭·艾默裡奇;傑弗利·納赫馬諾夫

▪攝影:UeliSteiger

▪配樂:哈洛德·克盧瑟;托馬斯·旺克

▪藝術指導:巴裡·朱塞德

▪美術設計:克勞德·帕雷

▪服裝設計:蕾妮·愛普勒

▪視覺特效:埃裡克·布雷維格

角色介紹

注:角色介紹參考來源

音樂原聲

這張電影原聲找來将近兩百人的唱片制作和樂手隊伍,從頭到尾以低音打擊樂器和管樂烘托恐懼壓抑的氣氛,跟那些“浩然正氣”的史詩片不一樣,“The Day After Tomorrow”讓整個空間都充滿了邪惡的空氣,“Superfreeze”是首陰沉郁悶的曲子。

幕後制作

1億2500萬美元巨制

2002年7月,福克斯公司打敗了派拉蒙、夢工場、環球和華納兄弟等強敵,終于搶得《後天》的電影拍攝權,并邀得艾默裡克(《獨立日》、《酷斯拉》)這位擅長科幻災難題材的導演,同時将1億美元的支票交到他手上。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制作成本高達1億2500萬美元,将近90%的預算都用來制作特技效果。而且由于某些特效場面的制作難度過大,福斯公司決定将部分片段重新制作,所以該片的公映日期推遲了一年。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最終确定于2004年5月28日全球首映。

嚴寒場景

特效為了拍出嚴寒冰封的效果,制作人員選擇了在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冬季拍攝。由于當時蒙特利爾的冬天是紀錄以來最冷的冬天之一,不論在錄影廠内外,溫度都冷得令人受不了,尤其是他們要拍攝遇到暴風雪的場景,演員雖穿着四五層厚厚的保護衣物,但面對着人工噴雪機,受着每小時八公裡的風速吹襲的時候,不論口鼻都蓋着厚厚的雪,即使戴着眼罩,也幾乎睜不開眼睛。

特技制作

除了實景的拍攝艱巨無比,本片還動用大量資源制作出更加動魄驚心的特技效果,堪稱為驚世駭俗的特技巨獻。洪水肆虐紐約市其中一場戲份講述傑克的兒子森姆被困于受洪水肆虐的紐約市,被逼滞留于圖書館内。為了拍出逼真的水災效果,錄影廠特别設有一個大型的水箱,将紐約市街頭以及曼克頓公共圖書館“搬入”水箱内,再注入25加侖的水,令紐約市被四呎深的水重重圍困着。

為了造成暴風雨的效果,在大型水箱的旁邊再設第二個較小的水箱,并注入15加侖的水。當一聲令下,連接兩個水箱的匣門打開,15加侖的水以每分鐘五千加侖的速度流入大型的水箱内,并加設強勁的吹風系統,吹起浪花高達二十呎,成功做出暴風雨的效果,場面澎湃驚心。

大風雪複蓋新德裡為了将蒙特利爾的錄影廠布置成印度新德裡的街市模樣,劇組人員特地從印度空運手工藝品、人力車、汽車等道具,并聘請了過千名印度裔僑民作為臨時演員。除了将整個場景鋪滿雪,還要動用人手營造雪花飄揚的效果。

冰雹侵襲東京要造成冰雹侵襲東京效果,制作人員大量購入冰粒,并将每個打磨成葡萄般大的冰雹,然後從高空灑滿地面,效果相當逼真。暴風雨襲夏威夷透過裝置大型吹風機、多部制造雨水的機器,再加上高超的特技效果,制造出破壞力相當強、能夠橫掃夏威夷所有民居的暴風雨。

影片評價

《後天》在9年前所制造出的視覺盛宴至今是災難片中的翹楚,這不單是話題和特效所成就的殊榮,結合影片在劇作、科學、表演、叙事、細節各方面所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實在出色,在遠離20世紀90年代的這些年,能夠摒棄浮躁拍攝出這麼認真,高水準,媲美《極度恐慌》《龍卷風》的災難片,令人由衷敬佩。

相比于之前看過的很多災難片中從開始一群人到最後一男一女拯救世界的固定模式,《後天》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一個突破,即在這部電影中,無論科學家Jack Hall還是他兒子Sam Hall抑或是其他的角色,他們都不是英雄,他們都沒有拯救世界,從頭到尾他們都隻是在拯救自己、拯救朋友、拯救親人,可正是這樣,才讓這部片子變得更加動人。畢竟我們誰能真正感受到全世界被拯救的成就感呢?但災難中人們的堅強、朋友愛人受傷時的挺身而出、兒子遇險時不顧一切的北上救援,看到這些誰能不為之動容呢?

作為一部災難片,影片中的特技效果令人震撼。電影中有個鏡頭令我印象深刻:幾股龍卷風肆意襲卷着洛杉矶城,一位大廈内的清潔工人對外面發生的事情似乎全然不知。等到他感覺有些異樣,再推開一間屋子的門,卻發現腳下已是深淵——原來龍卷風甚至将大廈的外層刮落!此時鏡頭外拉,整個洛杉矶城一片廢墟,滿眼荒涼。

在色彩和光的運用上,《後天》這部影片主要使用了藍、白、灰黑三種色彩。而其中藍色又按照劇情的發展分為深藍和天藍兩種。災難開始時,狂風暴雨、雷電交加、大水掩沒城市,此時整個地球都被籠罩在一種有些混沌的深藍色之中,加之象征着恐怖的黑色,連人們的着裝幾乎一概都是深色系,銀幕前光線一篇昏暗。這樣的色彩和光線的使用,很好地渲染了災難的可怕,給人以震撼。而當全世界都被冰凍,我們看見了被冰雪複蓋的自由女神像,此時的紐約隻有兩種色彩,天藍和雪白。光線在此時又變得光明起來。而這樣的藍與白正是地球本身應該有的色彩,這樣的色彩運用清楚明了地點名了本片的主題,即喚醒人們對于環境保護的關注。片中使用的暖色調色彩很少,而大多集中在一個東西上,那便是火。在那樣的環境之中,火便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希望,象征着人們之間的關愛,象征着我們人類的堅強。

《後天》這部影片直觀地體現了影視藝術的逼真性和假定性,一方面運用電腦特技營造出了一個似乎不可能發生的“後天”,但特技之後,我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到,隐隐地感覺到那個“後天”真的并不遙遠。

影片制作

創作背景

冰河世紀的威脅 嚴重的溫室效應

六千五百萬年前的冰河世紀,讓恐龍全面滅絕;如果新冰河世紀來臨,人類會在哪裡?電影《後天》為喚起世界對日益嚴重的溫室效應,及理論上可能引起的新冰河世紀威脅,針對全球著名地标設計了一系列相關冰凍圖像,顯示氣候對人類的威脅的急迫性與全面性。由于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淹沒後因 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非爾鐵塔、倫敦大本鐘都将被凍成冰柱 ,橫向的冰柱突顯地球的急速降溫與急凍。選擇自由女神“濕身”和自由女神“雪糕”兩款圖像做為官方海報!

注意到溫室效應所帶來的恐怖後果,《後天》導演羅蘭-艾默裡奇決心讓《後天》成為全球首部完全“碳中和”(carbon-neutral)的A級制作:“拍片時大量使用的燈光、發電機和燃料,都讓溫室效應更加嚴重,我們努力讓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碳被中和吸收掉來彌補地球Future Forests)合作,由未來森林計算拍攝這部電影将會制造的二氧化碳總量,然後在加州跟不丹種植森林!不僅如此,導演還出資購買省電燈泡到牙買加以及協助美國低收入戶家庭省電計劃!真正做到不惡化溫室效應,證實賣座電影也能愛護地球。

最近這幾年,不管你在世界的哪個角落,都可以清楚感覺到地球氣候異變。大陸冰雹,歐洲水災、印度熱浪、美國一天16次龍卷風,去年八月九日也創下百年最高溫38.7°C。這一切讓人不禁要問,地球究竟怎麼了?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溫室效應是地球氣候異變的元兇。氣候暖化使得兩極?融冰、海水增溫、洋流改變,世衛組織表示每年将有16萬人因溫室效應外圍影響喪生,2020年死亡人數更會加倍。海平面上升更造成2500萬人遠離家園,第三世界将因洪水、饑荒、幹旱和農作物歉收大舉移民,歐洲老年人将死于熱浪。

國内譯制

譯制導演:胡平智

翻譯:顧奇勇

錄音:成 櫻

剪輯:陳玉華

錄音工程:童 樂

混合錄音:成 櫻、魏魯建

配音演員:劉風、沈達威、曾丹、翟 巍、喬 榛、王肖兵、嚴崇德、丁建華、程玉珠、吳磊、陳兆雄、海 帆、桂 楠、劉 欽、任 偉、胡平智、黃 莺、錢 悅、狄菲菲、俞 紅、章海虹、餘冠廷、吳 剛、葉 露、張 欣、詹 佳、程 其

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出品

美國彩色寬銀幕立體聲故事片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引進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聯合發行

上海電影譯制廠譯制

上海電影譯制廠數碼聲制作

上海電影技術廠拷貝洗印加工

音效:DTS、SR.D

精彩看點

《後天》為20世紀福克斯公司的年度科幻巨片,投資1.25億美元,由曾經執導《獨立日》、《愛國者》等片的導演羅蘭·艾默裡奇執導,新生代偶像丹尼斯·奎德、傑克·吉倫哈爾、艾米·羅森、莎拉·沃德等主演。

影片講述溫室效應造成地球氣候異變,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紀的故事。全片彙集了大量頂尖特效,由于影片中氣候異變是先由海水因氣溫急速下降而驟然冰凍,因此包括自由女神、艾菲爾鐵塔、倫敦大本鐘都将被凍成冰柱,場面極為壯觀。當然除了鋪天蓋地的自然威脅之外,也将細密交織父子及男女之間刻骨銘心的動人情感。

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超逼真特效

一、空前自然災難的大集合

《後天》最大的看點就是那些精彩的自然災難畫面,它力圖展現和說明的是:如果溫後天電影截圖(20張)室效應和全球變暖的趨勢繼續發展下去,勢必會引發全球範圍内的重大災難,這無疑是一個有着十分現實危機感的大背景。

狡猾的羅蘭·艾默裡奇幾乎把所有關于水的災難片裡的元素都調動起來了,《天地大沖撞》中的洪水,在這次變成了冰川溶化後的滔天巨浪,狂湧入紐約市,《龍卷風》中的飓風,此次變得更加強大,掀起汽車和房屋已如家常便飯,它甚至把整個洛杉矶都撕裂殆盡。

二、精彩絕倫超逼真特效

“現在已經沒有人想看大樓被炸飛的的鏡頭了(他指的是《獨立日》中轟炸白宮的場面),但《後天》是一部非常不同的影片,有一點像《海神号曆險記》或者《火燒摩天樓》的味道。它更像一部經典的災難片,隻不過如果這些災難結束,世界已經改變。”導演艾默裡奇說。

在這部影片中,給人最震撼之感的就是極其驚人和逼真的特效。曆史上罕見或從未有過的驚心動魄的曠世災難這次真實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影片中,最經典的畫面就是紐約市"速凍"前後的畫面,沖天巨浪狂湧進紐約市,自由女神被淹沒,萬巷瞬息沉沒在汪洋之中,萬噸巨輪竟被沖進樓宇之間。而轉瞬間,氣溫驟降,浩瀚汪洋中的紐約城又變成冰封世界,茫茫冰原上,隻留下自由女神的頭像,象征着人類文明城市大半也永埋入冰雪中。人類和人類所創造的世界在大自然面前顯得如此渺小。20世紀福斯公司花足了心血,融合了《鳥》、《龍卷風》、《天地大沖撞》等災難的視覺奇觀。

《後天》雖隻拍攝了380個特效鏡頭,但它們卻是導演艾默裡奇職業生涯中最複雜的鏡頭,艾默裡奇談到在一個活動拖車裡虛拟出紐約城被冰凍起來的效果時說,“這是我首先想像出的一個場景,所有的道具都是為影片而特殊制作的,但他們看起來必須能夠以假亂真,無論是洶湧的洪水,還是呼嘯而來的暴風雪,所有的特效必須沒有任何破綻。所以我們在六個特殊制作的布景房間裡像變戲法一樣輪換着進行拍攝,海嘯、地震……這樣,看起來所有的災難就仿佛真真切切地發生在地球上一樣。”

負責本片制作的是馬克-戈登制作公司,這家公司最著名的作品是《拯救大兵瑞恩》和《紳士大聯盟》。

三、1.25億美元巨制 全球同步上映

2002年7月,二十世紀福斯公司制作成本高達1億2500萬美元,将近90%的預算都用來制作特技效果。而且由于某些特效場面的制作難度過大,福斯公司決定将部分片段重新制作,所以該片的公映日期推遲了一年。本片原定2003年夏天上映,最終成為2004年暑期的鳴鑼大片。奎德扮演名為霍爾的古氣候學教授,而他所要解決的難題比他以往面臨的問題要困難得多:解救冰凍的地球。

警世災難巨片《後天》最終确定于5月28日全球首映,影片用超眩的特效強力打造出有史劇照以來電影中最驚心動魄的災難,最震撼人心的特效。《後天》在全球熱映風暴的就如同影片中的飓風、洪水狂卷而來。這次最值得慶幸的是國内觀衆也能在第一時間與世界各地的觀衆一起感受《後天》所帶來無與倫比的震撼。

四、人類面臨未來災難的真實預警

從艾默裡奇導演過的影片來看,他十分喜歡災難片。“我最喜歡《海神号曆險記》。不過我喜歡災難片是因為它講述了普通人在非常情況下必須做出一些他們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拍攝《後天》卻不僅僅是喜歡這麼簡單,還包括對地球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憂慮。比起其他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能夠引起世界範圍恐慌的天災人禍來,全球氣候變化的威脅是唯一一個大得能夠迫使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停止戰争,聯合起來一起拯救星球的問題。

“它是一部跟《獨立日》和《世界末日》一樣的商業電影。”丹尼斯-奎德也同意他的觀點,“但影片講述的内容是會發生的--隻不過是時間的早晚而已。”

綜合各種氣候變化的趨勢,他們在影片的官方網站上,做了一個吓人的統計和預測:2003年,在歐洲有2萬多人因氣溫過高死亡;美國創下龍卷風最高紀錄,一個月中平均每天6次,而且據分析該數字還有可能被很快刷新;在過去30年裡,熱帶氣旋帶來的死亡半數與洪水有關……到2050年125萬種生物将會滅絕;美麗的自然景觀将由于氣溫變暖而消失;由于氣候變暖,各種疾病将在這個星球上大肆傳播……

因此在這部影片的制作過程中,意識到自己也正在制造二氧化碳的艾默裡奇和他的創作隊伍還發起了節約能源以及植樹造林活動,并希望能夠号召更多人為創造未來的森林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如他所說,“你必須讓這部電影盡可能有娛樂性,但我還是想要豎起一面警告的旗幟。”

《後天》的曆史原型--新仙女木冰期

美國大片《後天》中描繪了全球變暖帶來的一個可怕的場景:由于格陵蘭和北極的冰山融化,大量淡水進入北大西洋,降低了其鹽度,最終導緻墨西哥灣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的熱鹽環流完全終止,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因而停止向極地和高緯度地區輸送熱量,結果導緻這些地方溫度劇降,進入一個新的冰河時代。

這是否僅僅是科學幻想呢?确實,出于戲劇化的需要,這部電影中有大量誇張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整體而言,此片中的情節在科學上是講得通的,而地質學家指出,曆史上地球确實發生過在極短時間内溫度劇降的事件,其中最出名,對人類影響最大的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名字的由來是因為在歐洲的地層堆積中發現了仙女木,這種現在隻生長于北極地區的草本植物,證明以前歐洲氣候曾經比現在冷得多。之所以叫“新”仙女木事件,是因為在更早的地層中,也發現過仙女木,故而仙女木事件不止發生一次。但是除了新仙女木事件以外,以前的曆次仙女木事件和《後天》中描述的發生機制都不太相同。

新仙女木事件的獨特之處,并不僅僅是平均氣溫降低---------曆史上,地球的平均氣溫曾經降得更低,而在于她發生于冰川期結束,全球氣溫不斷上升這樣一個背景下。從18000年前的末次盛冰期,第四紀冰川期達到頂點開始,地球的氣溫就在不斷上升,冰川在不斷融化,但是在這個氣溫上升的過程中,卻突然發生了新仙女木這樣一個氣溫驟降的反複,是非常有意思的,對我們今天研究全球氣候變化也是很有意義的。

新仙女木事件的起因現在一般認為就是如同《後天》中所描述的那樣,冰川期結束時,全球氣溫升高,北美大陸的勞倫泰德冰架開始融化,在公元前1萬年左右的時候,冰川融解開始加速,大量淡水進入北大西洋,導緻全球海洋熱鹽環流終止,高緯度地區氣溫急劇下降,積聚了大量冰雪,潔白的冰雪對陽光反射率較高,造成地球吸收的太陽輻射減少,氣溫進一步降低,而更低的氣溫又導緻冰雪複蓋的面積進一步擴張,如此反複,使得地球在短時間内變得極其寒冷。

雖然新仙女木事件發生時氣溫下降速度并沒有《後天》中那麼誇張,但确實是極快的。對于冰芯最新的研究表明,當時北半球的平均氣溫可能在10年内下降了20度左右。

作為對比,北京和廣州的平均氣溫相差大約10度。

那麼,淡水進入北大西洋為何會破壞墨西哥灣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熱鹽環流呢?

墨西哥灣暖流發源于加勒比海,終結于挪威。因為北大西洋上盛行西風,故而墨西哥灣暖流的熱量主要是通過空氣輸送給了西北歐(對北美也有加熱作用,但小一些),造成西北歐的氣候比同緯度地區要溫暖、濕潤得多。

但是,墨西哥灣暖流雖然源源不斷地把溫度較高的海水從加勒比海帶到高緯度地區,加勒比海的海平面卻沒有下降,高緯度地區海洋的海平面也沒有上漲,這說明,除了墨西哥灣暖流之外,一定還另有洋流,把高緯度地區海洋多餘的水體帶走,并補充給加勒比海,使得墨西哥灣暖流不中斷。這就是全球海洋的熱鹽環流。

事實上,墨西哥灣暖流隻是全球海洋熱鹽環流的一部分,隻不過全球海洋熱鹽環流因為很多部分都是在海面下,所以不出名。

墨西哥灣暖流在向北流去的過程中,不斷與空氣進行熱交換,水溫降低;同時,因為墨西哥灣暖流在海洋表面進行,所以水分會不斷蒸發,鹽度升高。溫度降低和鹽度升高都會造成密度增加,當墨西哥灣暖流到達英國、挪威時,因為其密度已經非常高,就會沉入海底,再通過海底的洋流經過印度洋、太平洋,補充回大西洋(見附圖一,圖中紅色線條表示海洋表面的暖水流,藍色線條表面深海中的冷水流)。墨西哥灣暖流之所以能不中斷,就在于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海洋表面的海水因為下沉、流走,把加勒比海地區的溫水“拉”了過來;如果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的海水不下沉,就沒有給加勒比海的溫水的空間。而且,深海中的冷水流也會因為沒有來源而停止,低緯度地區的海洋得不到補充,整個熱鹽循環就會終止。

而北大西洋高緯度地區海洋表面的海水之所以下沉,是因為其溫度、鹽度造成其密度較大;如果其溫度高一些,或者鹽度淡一些,則其密度就要降低;如果其溫度足夠高或者鹽度足夠淡,其密度可能就不足以大到下沉所需的密度,從而終止墨西哥灣暖流乃至全球海洋熱鹽環流。

如果足夠多的淡水進入北大西洋,就可以把其高緯度地區的海水稀釋到不足以下沉的密度;這就是新仙女木冰期的發生機制,也是《後天》中所描述的。

一旦墨西哥灣暖流終止,西北歐地區氣溫就會降到同緯度其他地區--------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亞的水平,冰川會在挪威、瑞典、芬蘭和蘇格蘭等地開始發育,潔白的冰雪會把更多的太陽輻射反射回太空,減少地球所能獲得的熱量,進一步降低氣溫;氣溫降低又會促進冰川的發育,如此反複。雖然溫度下降的速度不會如《後天》中所描述的那麼急劇,但是現在看,地球平均氣溫在10年内下降20度左右是曾經發生過的,以後再發生類似速度的降溫也是可能的。

在新仙女木冰期,氣溫接近于末次盛冰期。中緯度地區即使在盛夏,最高氣溫也從不超過10度,而冬季中緯度地區的氣溫普遍在零下20度以下。從9月到次年5月,暴風雪幾乎從不間斷。站在直布羅陀海峽或者長江口,就能看到漂在海上的冰山。 當冰期來臨時,雪線和林線會下移和南移;大量淡水被鎖在高緯度地區的冰雪中,低緯度地區的降水會劇減,這都會極大幹擾人類的生活。新仙女木冰期對人類早期文明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一般認為,北美大陸的克羅維斯文化的消失就是新仙女木冰期造成的。

當然,人類也會适應。在新仙女木冰期,西南亞和我國長江三角洲地區誕生了農業(歐亞大陸上其餘地區的農業全部是由這兩個地方傳播擴散開來的),很有可能是寒冷幹燥的氣候造成的惡劣環境使得狩獵/采集不足以支持生存,逼迫人們轉向農業。至于農業的發明并沒有一般想象的那麼困難,很有可能早期的狩獵/采集者發現,如果把自己吃剩下的果實留下一些扔到地裡,第二年再來的時候同一個地方就會有豐富的食物;重複幾次,農業就誕生了。現代分子生物學表明,在強人工選擇的條件下,馴化農作物最短可能隻需要30代(30個種植季)就能夠獲得足夠好的品種。

新仙女木冰期大約持續了1000~1300年,約在公元前9500年結束。其結束的原因現在還不清楚,但她的結束和開始一樣突然,大概是在幾年内氣溫上升了7度。等到新仙女木冰期結束時候,人類進入了文明時代。

榮譽記錄

《末日浩劫》劇照西班牙戈雅獎(2014年第28屆)

提名

戈雅獎-最佳特效JuanManuelNogales

戈雅獎-最佳制作經理JosepAmorós

轶聞

美國上演真實版《後天》

2014年1月6日,美國氣象部門說,受北極寒流南下影響,美國中部、東部大面積地區本周遭遇近20年來最嚴寒天氣。美國超過30個州發布了寒流預警。極寒帶來的暴風雪讓美國密歇根州聖約瑟夫的燈塔被冰封,像極了災難電影《後天》中場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