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禾

鋤禾

五言詩
語出唐朝李紳的《古風》之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梁啟超《再駁某報之土地國有論》:“而惟彼鋤禾當午汗滴田土之農夫,常須納其所入五分之一。”
  • 作品名稱:鋤禾
  • 作者:李紳,一說聶夷中
  • 創作年代:唐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五言詩

原文

憫農

(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意

農民辛勤種田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作品鑒賞

這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首詩所抒寫的内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并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系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内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說和議論,而是采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作者在前兩句并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隻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最後,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也是這首小詩長期在人民中流傳的原因。

作者簡介

聶夷中

(837~?),唐代詩人。字坦之。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一說河南人。出身貧寒,備嘗艱辛。鹹通十二年(871)中進士。由于時局動亂,他在長安滞留很久,才補得華陰尉。到任時,除琴書外,身無餘物。聶夷中的詩作,風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麗的詩風中獨樹一幟。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諷刺貴族公子的驕奢淫逸,《田家》、《詠田家》譴責封建賦役對勞動人民的慘重剝削,《雜怨二首》表現連年戰亂造成人們家庭離散的痛苦,寫來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唐才子傳》謂其“傷俗闵時”、“警省之辭,裨補政治”。詩人喜歡采用短篇五言古詩和樂府的形式,以質直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将觸目驚心的社會現象暴露在人們眼前,冷峭有力。像“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詠田家》)這樣的詩句,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格言。

李紳

(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潤州無錫(今江蘇無錫市)人。公元806年(元和元年)舉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宰相,後出任淮南節度使。他和白居易、元稹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樂府”之前,就首創新樂府二十首,今失傳,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之一。現存《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

李紳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于詩歌,作有《樂府新題》20首,已經失傳。流傳至今的有《追昔遊詩》三卷、《雜詩》一卷,收錄于《全唐詩》。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李紳是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之一。元稹稱李紳說:“予友李公垂,贶予樂府新題二十首,雅有所謂,不虛為文,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