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話

潮州話

潮州方言
潮語,又作潮州話(Tiê-chiu-uē),亦稱作潮汕話,分布于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潮州市、揭陽市、汕頭市、豐順縣)及海外以東南亞為主的潮人聚集地。英文稱為Teochew或Chiuchow,是“潮州”兩字的音譯。[1]潮州府古時是移民城市,主要先民為中原人和福建閩南人等,時閩南語與古漢語在潮州府融合交彙,同時東南亞各國外來語在潮州府融合交彙,與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語系,往往一個相同的字,表現在地名、人名、字面上都有不同讀法。“潮州話”一詞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認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詞典、專着等學術性着作均以“潮州話”為準命名。潮州話具有八音(現代漢語官話方言為四音),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語八音以及各種研究的着述。
  • 中文名:潮州話
  • 外文名:
  • 别名:潮語

發展曆程

使用地區

潮州話為古代潮州府使用的母語方言,古代潮州府包括海陽(既潮安)、普甯、潮陽、揭陽、澄海、饒平、豐順、惠來等八個縣,史稱“潮州八邑”,現今稱為潮汕地區。今潮州話仍為潮汕地區及海内外潮人溝通交流的主要話語。

曆史

潮州話源自閩語莆田話,在唐朝中後期,北宋期間、南宋末期,元朝後期的亦思法杭兵亂,明朝時、清朝的嚴酷的沿海遷界時陸續有福建莆田人移民如今的潮州地區,移民原因是福建莆田人口過多和逃避因逃避外軍入侵導緻戰亂,南宋末期,因逃避外軍入侵導緻的戰亂,南宋末年那一次規模最大,十幾萬福建莆田人移民到如今的潮州地區,早中期莆田話屬于閩南語,現代莆仙話則已因受福州話影響而與閩南語有不同。事實上,莆田移民是非常著名的事件。

主要移民路線:莆田--潮汕。相比另外其它幾處移民祖籍地,莆田存在很明顯的不同,潮汕、海南、湛江、雷州、電白等地的族譜系統相當的完整,這些珍貴的族譜對“先祖遷自莆田”的記載非常的清晰,清楚的記明了從福建莆田入當地籍始祖的年代名字,他們多是地道的莆田人,祖上多在莆田居住過十幾代、數十代,居住莆田的時間最少的也有百馀年,大部分長達幾百年,乃至很大部分入籍始祖的姓氏、本身就是發祥在莆田的中國大名門望族,比如潮汕湛江海南等地的林氏多為發祥于莆田的大望族莆田九牧林、黃氏多為“莆陽黃”、鄭氏多為“莆田南湖鄭”、蔡姓多為莆陽蔡,李氏多為隴西李(福建南安梅山)等等。

曆史上莆田科甲鼎盛,文化發達,古代莆田合計2400多人進士,單宋代莆田就有進士1000多名。”宋祝穆《方輿勝覽》“興化軍”四六雲:“地不大于曹滕,俗已幾于鄒魯”;“瀕海而居,頗擅漁鹽之利”,自閩而論,素稱文物之鄉。明朝進士數更是居全國各府之首,史志中有記載的,明一代由進士出身的,正四品(知府)以上的興化籍官員就有近200人。正是在“多進士、多仕者”的先決條件下、大量的莆田籍先民外出入仕為官,相當多的先民繼而在當地入籍,在廣東海南地區這種現象尤為突出,例如高宗建炎間曾任廣東運使的鄭徽,潮州通判黃詹,在為官處落籍或是由為官處再遷第三地落籍。

避難外遷,莆田是南宋末抗蒙古軍隊最頑烈的地區和明時飽受“倭寇”肆虐的重災區、乃至莆田兩度被誅城。比如:莆田人陳文龍家族全家為保衛莆田全家殉城,滿門忠烈,他叔叔陳瓒和族人等保衛莆田。很多莆田先民,為了躲避戰亂,逃難、參與戰争而踏上移民之路。南宋末落籍江門、化州、吳川一帶的陳八宣、陳汝楫(抗蒙古軍隊的英雄陳文龍族人),揭東登崗涵濤方氏派系、其始祖為方真、于南宋理宗六年(1233),為避戰亂由福建莆田涵江來揭邑,蔔居于揭邑桃都溪圍涵濤(今登崗鎮涵濤村),潮汕厚嶼(洪陽一帶)的方氏等等先民皆是在宋末和明朝、因為戰亂、為了避難而遷居潮汕的。

比如唐朝從莆田遷入潮汕的洪氏,據潮汕《洪氏族譜》載,潮汕洪姓系福建莆田洪禹之裔孫,洪禹居于福建莆田縣舊基鎮前涵頭村,既如今莆田市涵江區。洪禹之孫洪普生子适,适生子圭(洪圭),字大丁,于唐寶曆二年(826)中進士,任工部尚書,賜朝請大夫,唐貞元七年貶任潮州刺史,見潮邑山水之勝,創寨潮陽龜山,後遷嘉定歧北而居,成為洪氏入潮之始祖,從莆入潮一千年,後裔遍潮州。黃仁勇,字智齋,潮州戶籍,清代武狀元,也是祖籍莆田。福建莆田唐代桂州刺史開國公黃岸三十世孫。清代嘉慶元年,嘉慶皇帝丙辰恩科武狀元。

潮州話主要來自于閩語莆田話,和漳州話有輕微區别,莆田話源自泉州話,因此潮州話又與泉州話很相似。由于潮州和漳州相鄰,所以有受到漳州話的影響。雖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移民廣東海南,但仍然有大量的莆田人留在了莆田,而留在莆田的莆田人的莆田話則繼續受福州話的影響,和潮州話有了一些差距。潮州長期遠離祖籍地閩南的莆田,不和福州相鄰,和漳州相鄰,容易受漳州話等其它方言的影響,但是潮州話是以閩語莆田話為基礎的受漳州話等影響的閩語。

由于福州是省城,莆田與省城交流多,而莆田不與漳州相鄰,所以莆田話受福州省城話影響程度大于泉州話受福州話影響程度,而且莆田距離漳州二百公裡,古代交通不便,莆田話難以受漳州話影響。莆田是閩南中最早最長時間出現人地矛盾的地方,在唐朝末期,莆田已經人口過多,成為人口輸出地,莆田開始有規模比較大的對外輸出人口。還有的莆田人是在移民泉州漳州幾百年後再次移民到其他地方,他們的莆田話已經同化成泉州話或漳州話。

由于莆田人移民泉州漳州很大部分的每年是幾百人到幾千人,很少有萬人以上的,相對于在泉州、漳州的人來說是少數,所以容易被泉州、漳州人同化,何況有的莆田人已經移民幾百年到幾千年,已被泉州、漳州人同化。從語言的存古現象來看,潮州話應為古興化(今莆田)地區的語言,這和如今的莆田話是一樣的,莆田話由于古音的大量存在,所以很多人感到興化方言“好說不好寫”,寫不出來。其實不然,興化方言大部分話都可寫成文字,且大部分句句字字有來曆,故潮州話又被認為可能是最古老的閩南話。

潮汕地區先民的主體,大部分是為逃避戰亂而陸續南遷的古中原人和莆田人。其遷徙規模比較大的,出現在西晉“八王之亂”,以及“五胡亂華”和“五代十國”的戰亂時期,後又有唐末動蕩、“宋室南遷”

潮汕先民遷徙的形式是“舉室南遷”,即以姓氏為代表的整個家族集體遷徙。至今粵東許多鄉村都是同一姓氏的鄉村,許多祠堂都是同一姓氏的祠堂,标明“陳氏宗祠”、“謝氏宗祠”、“颍川世家”、“太原舊居”等,以及衆多族譜的記載,都表明潮州先民的遷徙,主要是整個家族集體遷徙。

潮州先民舉室南遷,遷徙的主要路線,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莆田一帶,後下粵東。上述潮州八邑外,大埔縣也是潮州府較早設立的縣份,史稱“潮州九邑”,但因其清代中後期民俗被客家同化(客家話)與府城(潮州話)不能通。我們知道晉代政治制度是仕族門閥政治,家族觀念在當時很強,“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晉代王姓、謝姓都是大仕族。潮汕先民就是“舉室南遷”的中原仕族。

“舉室南遷”對于潮汕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成批的新移民,帶來的是相對于本地土著更先進的文化、生産技術,以及經濟、政治上的影響力,使新移民到達新居住地之後具有一定的強勢,這就可以繼續使用原來的語言,按照原來的生活習俗生活,所以,潮州話保留了古漢語的基本特征,潮汕民俗保留了大量的中原古風俗。

18至20世紀期間,潮汕居民是移居東南亞的主要華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話成為海外華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區以外的華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說潮州話。

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話的母語使用者逐漸減少,受到共同文化和傳媒影響。例如:很多原以潮州話為母語的新加坡華裔青少年,都轉而說英語、華語。華語也漸漸取代潮州話,成為年輕人的母語。盡管如此,潮州話仍然是很多新加坡華人的母語,而潮汕人也是新加坡華人第二大族群,僅次于閩南本土人。

源流

潮州話在廣東東部沿海的潮汕地區以及海外華人中廣泛使用,是一種知名度較高的古老方言,包含了很多的古漢語成分。屬于閩南語系,與泉州話差異不大。語法與閩台片相同,詞彙也有高度的對應,語音語調上同漳音差異明顯,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難度。

争議

潮州話一詞受海内外潮汕人普遍認同,因其沿用至今已一千多年,詞典、專着等學術着作均以“潮州話”為準,可新的潮汕詞彙也出現在新“潮汕話”中,例如“汕”(Suan³)指“汕頭”(Suan¹tao⁵)的新名稱。但大部分人反對以“潮汕話”命名,仍堅持使用“潮州話”命名。

然而有趣的是《潮州話拼音方案》是基于汕頭澄海口音的,而《潮汕大字典》卻是基于潮州府城音——潮安口音。但事實上,潮州話最标準的語調當屬潮州的潮安口音,因為潮安(古時候名為“海陽”)是潮州府時期的府城,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地,最重要的是其是潮州文化的發祥地。但因時至今日因潮安人口較少,緻潮安口音使用人數較少,以及因政治經濟的重心向汕頭轉移,潮州話語調“标準”便逐漸被汕頭市區口音所取代。

語言關系

普通話

因潮汕人對其自身文化的保留及傳承相當重視,所以在當地不論男女老少,除了在校念書、與外地朋友交流時才講普通話,其它時候普遍都講潮州話。而潮汕的小童,在上學念書前,潮州話也是主要的使用語言,進入校園之後才開始講普通話。

閩南語和其分支都跟中古漢語相同,不存在撮口呼(沒有前圓唇元音)、唇齒音及卷舌音。例如:閉前圓唇元音[y]誤讀成閉前不圓唇元音;将普通話的清唇齒擦音[f]讀成清喉擦音[h];将普通話聲母zh[tʂ]、ch[tʂʰ]、sh[ʂ]和r[ʐ]分别讀成[ts]、[tsʰ]、[s]和[z]。

客家話

由于潮安、饒平和揭陽接近北方的客家話地區,這些地區的一些人除了說潮州話,也說客家話。潮州人與客家人經常接觸,但有趣的是客家話對潮州話影響甚少。同樣地,大埔和豐順同為潮州話和客家話地區相交之處,也有一些人說潮州話,縱使客家話仍是最主要語言。

粵語

受到中國香港電視劇和廣州對廣東省的影響,很多年輕潮汕人即使不懂得說,也能夠聽明白粵語。

分布

潮州市(現轄湘橋區、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

汕頭市(現轄金平區、龍湖區、澄海區、濠江區、潮陽區、潮南區、南澳縣);

揭陽市(現轄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惠來縣、普甯市(代管縣級市);

豐順縣(留隍鎮、湯南鎮)

潮州話在各個地區的語調有所不同——潮安小片包括:湘橋區、楓溪區、潮安區、饒平縣、豐順縣、澄海區、金平區、龍湖區、南澳縣、榕城區、揭東區、揭西縣、普甯市東部及東北部

潮普小片包括:潮陽區、潮南區、濠江區、惠來縣、普甯市中東南部,該小片人口最多,幾乎占三市人口一半。

史料記載

據有關史料載,潮語初始于秦、漢時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才形成自己獨立的語言體系。主體是中原的古漢語,混雜問方言,音韻與現在的閩南話大體相同。現在的潮汕人與閩南人仍可用一些簡單的生活方言交流。

潮州話是全國八大方言區中閩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現今全國最古遠、最特殊的方言。對潮州人來說,潮州話是維系感情的紐帶,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異域他鄉。鄉音相同,勝似“家己人”(自己人)。

語言特點

潮語的特點概括起來就是語法特殊、詞彙豐富、音韻獨特、古語義多等。如現代漢語是四聲拼讀,但潮語仍保留着八音拼讀的語音系統,發音複雜,以前有十六音(實為十六聲母)之說,現在是八音,而且土話摻雜太多,外人不易學到;潮語中客人叫人客,母雞叫雞母,步行叫行路,鐵鍋叫鼎,瓶子叫樽等等;潮語中古漢語保留較完整,潮語一字多義,一個“食”字,幾乎包括了喝、吃、飲、吮、吸等所有的口腔飲食動作,如食(吸)煙、食(喝)酒、食(啃)蔗、食(飲)水等。

潮語古樸典雅,并且具備上述特點,早已引起海内外語言學家的關注,使得研究潮州話的人很多,有關潮州話的專着、字典、詞典也很多。潮語已經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現在,潮汕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音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着。潮語的一整套文讀系統,已逐步與現代漢語互相融合,互相滲透,使潮聲既保留自己特有的音韻,又不緻生澀難懂。

潮汕方言具有八音(現代漢語官話方言為四音),較古老的字典有《潮語十五音》,此後又有《潮汕字典》,近代又有潮語八音以及各種研究的着述。

活化石

據考古發現,潮州地區出土的文化在遠古人類文明中,更多接近于閩南,因此推斷潮州的先民是閩越,而史籍也記載唐代時潮州曾三度由福建管轄,在漳州未建置之前其管轄範圍還有至今閩南的漳浦縣。因此,潮州文化與泉、漳二州的文化有很多相同之處。關于潮州方言的形成,很難有絕對的斷代,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曆史上曾出現二種語言:一是正音,稱為官話,民間謂之“孫子正”,可能接近于中原的語音;一是土語,也是地方方言。前者多于社會上層或士大夫使用,而後者則主要在下層老百姓中使用。

由于潮州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雖然中原經曆幾次語言大變化(特别是北方少數民族語言的融化)但對其影響不大,故而潮州話至今仍保留不少古漢語。因曆史的變遷,這些古漢語有的以諧音或保留原音而成為地方方言,故被有關語言學者稱為“古漢語的活化石”。

與文言文

潮州話:在廣東稱為“學老話”,即很難學,因為他的文言詞彙和語法太多。

1、卵——蛋

“複巢之下,豈有完卵。”

2、肥——胖

“環肥燕瘦”

3、跤(ka)——腳

4、寒——冷

5、宰(tai)——殺

6、驚——怕

“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

7、目——眼

9、塗(tou)——泥土

許氏《說文》,原無塗字,至宋徐铉(鼎臣歸朝,故稱宋。)奉诏校正《說文》,始于土部新土付塗字。其文雲:泥也。從土,塗聲,同都切。

10、箬(hio)——葉子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11、脰——脖子,但“脖子”潮汕話多念為am,疑另有它字。

《資治通鑒》卷四篇“樂毅行武王之道”:遂經其頸于樹枝,自奮絕脰而死。

12、學堂——學校

1、汝——你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

2、伊——他/她/它

宋代柳永《蝶戀花》: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3、箸——筷子

《世說新語》: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

4、厝——房屋

起厝——蓋房子

5、鼎——鍋

6、彘——豬

《曾子殺彘》:

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還,顧反,為女殺彘(豬)。”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殺之。

7、炊——蒸

8、剁——砍

9、曝——曬

10、落雨——下雨

11、日——太陽,也稱“日頭”。

12、月——月亮,也有些潮汕人稱為“月姑”或“月姑娘”或“月娘”。

13、走——跑

《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即“扁鵲望見蔡桓公轉身就跑”的意思。

14、行——走

15、食——吃

16、拍——打

17、面——臉

18、烏——黑

19、索——繩子

20、翼——翅膀

21、裘——棉襖

22、合——喜歡

23、雅、水、生好——漂亮

24、姿娘——女人

小女孩叫姿娘仔,老年的叫老姿娘,美麗的女人叫雅姿娘。姿,姿色、姿态;娘,古代深閏裡的小姐。

25、新婦、新哺——兒媳婦

26、母——媽媽

27、連細——東西

疑為軟細,即細軟的倒裝,而文言文中細軟即是東西的意思。

28、勿——不要

29、戆——傻

30、散紙——零錢

31、冥——夜晚

32、物——東西,另外潮汕話“物”還可以用作動詞,實乃罕見!

《荀子·天論》:“思物而物之”,第二個“物”字就是動詞,和潮汕話的用法一樣。

33、曱甴——蟑螂

34、作四句——說奉承話

可能和古代文人常作詩恭維别人有關。潮汕風俗凡紅白喜事都有專門的“四句”,可惜我沒能記住。

35、衫——衣服

36、跍——蹲

37、徛、企——站

38、睇——看

39、孥囝——小孩子

40、呾——說

41、大家——婆婆

42、畔——旁邊

唐詩:“沉舟側畔千帆過”。

43、曳(手)——招(手)

44、翹楚——厲害、有本領、有種、有錢等

詩經·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楚,雜薪之中尤為翹翹者,我欲刈取之。”本指高出雜樹叢的荊樹,後來比喻傑出的人才。

45、底——用為疑問代詞,如“底個”、“底塊”等。

韓愈被貶到潮州,有一句詩:“潮州底處所,有罪乃竄流”。

46、者個——用為指示代詞

敦煌曲子詞:“我是曲江臨池柳,者人折來那人攀,恩愛一時間。”

47、東司——廁所

48、還有很多帶番的詞,意思即是番邦傳入的,正是古代漢人對外國的稱呼。

番薯——地瓜

番茄——西紅柿

——菠蘿

番堿、番枧——肥皂

番仔——外國人

方言趣談

“文革”期間,某潮劇團赴外演出,火車廂中一片潮音,驚動乘務員,急向列車長報告,車中有一批日本人。

客家人稱潮汕人為“福佬”,有人說是“河佬”,這是以潮人從河南或福建移民為依據;也有說是“學老”,意謂潮州話學到老也學不懂。

這是二則關于潮汕方言的趣談,在外地人眼裡,潮州話就像外國語言。

曆史淵源

據有關專家學者研究,潮汕方言在保留古漢語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語音。在潮汕方言中仍保留着半鼻音和粘唇音以及舌頭音、雙唇音等古漢語的語音,特别是鼻化元音和雙唇音,是與方言為正确字音有很大關系,如“山”如不鼻化就變成“沙”,“圓”不鼻化就成“移”;“襪”不用雙唇音就成“月”;“心”不用雙唇音就成“身”……等等。

二是語彙。據考證,在現今潮汕方言語彙中有不少是見之于秦漢或唐宋的古籍中,如“東司”、“翹楚”、“姿娘”、“腰佝”、“書冊”、“眠起”、“滂沛”、“起厝”……等等。

三是語法。在潮汕方言的日常用語中不少語助詞、形容詞,在古籍中也是常見,如“絕”(好絕、雅絕)、“正欲”(正欲食、正欲去)、“抑”(潮音同亞,欲抑勿,是抑唔是)、“勿”(勿睬、勿去、勿管)……等等。

此外,在潮州方言中也與古漢語一樣,有着一字多音、一字多義的特點。

正是潮語中的古漢語,因此用方言朗讀唐詩、宋詞,較之現代漢語更有韻味,琅琅上口,平仄分明。反之以方言朗誦現代詩文,則覺得不順暢,節奏、強弱變化不大。

在漢字間化上由于讀音不同,因此在方言中也出現笑話,如“食麥面”與“食面”,“無須”與“無須(胡須)”,“天後”與“天後”等。當然,作為全國統一語言,文字是重要的,普通話要推廣,但決不能因此而視方言為“土音”,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遠非現代漢語可比,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國語言文化的豐富以及其演變的曆程。因此,潮方言也是潮州文化古老性的重要體現。

與普通話

潮州話母語使用者認為普通話的輕聲最難掌握。另外,潮州話失去了齒龈鼻音[-n]的韻尾,故此潮州話使用者常常把普通話的該韻尾(聲母n)讀成軟腭鼻音[-鳚]。

詞彙

潮州話的詞彙與粵語有甚多相似之處,因為兩者交流頻繁。正如粵語,潮州話有很多單音節的詞語,隐約反映出其曆史之悠久,因為單音節在中古漢語十分普遍。然而,自現代标準漢語規範化以來,潮州話吸收了很多普通話詞彙,多數是多音節的。而且,由于很多潮州人移居東南亞,潮州話加入了不少來自馬來語的詞彙。

古老詞彙

潮州話保留不少古代漢語詞彙,許多用詞亦與其他閩南語方言(如中國台灣話)相同。例如“目”[mak](眼睛;中國台灣話:目/ba̍k)、“灱”[ta](幹;中國台灣話:焦/ta)、“囥”[kʰɤŋ](藏;中國台灣話:囥/khǹg)等。

外語詞彙

除了馬來語,海外地區的潮州話也借用了英語詞彙,這些詞彙中有部分随華僑回國交流而傳回潮汕地區,如今這些外語詞彙大多已不用。

馬來語:

馬打[mata]mata-mata:警察巴刹[pasar]pasar:市場咕哩[kuli]kuli:苦力(實為音意兼譯之源于英語cooley一字)嘛哪[mana]manawuchia鳚:哪兒有車?朱律[tsuluk],雪茄,馬來語cherut的借音詞。動角[dongkak],手杖,借自馬來語tongkat.五腳砌[ngokaki],馬來語叫kakilima,lima是數詞“5”,kaki(馬來語本意是“腳”)在這裡是指量詞“英尺”(英語:feet,本意也是“腳”的複數)。

新馬城鎮臨街騎樓下面的人行道,寬度為5英尺,故馬來語稱之為kakilima.近代潮汕城鎮出現西式街區,也和新馬一樣在臨街騎樓下設人行道,以方便行人遮陽避雨,并借用了馬來語的稱呼,lima義譯為“五”,kaki半音譯半義譯為“腳基”。多隆[tolong],借用馬來語tolong,有兩種意思,一是請求幫忙、照顧,一是請求寬恕、開恩。松芒[songmong],驕傲、忘乎所以,借自馬來語sombong,音稍變。

泰語:

角畢[kakbik],皮箱,借自泰語,角是皮革的意思,畢是箱的意思。康霜[k'angseng],冷凍。康是關禁的意思,借自泰語。潮汕人稱冰為霜。這個詞是泰國的潮人造出來的,又傳入潮汕本土。關進冷凍房裡冰過的魚肉,在潮汕話裡叫做康霜魚、康霜肉。

英語:

目頭[maktʰau]mark:商标基羅[kilo]kilogramme:公斤巴仙[pasieŋ]percent:百分比咯離{lo1li1}lorry:羅裡/卡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