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

漢語漢字
塗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塗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簡體“塗”最早見于商朝文字。[3]簡體字“塗”有兩種讀音,讀作“tú”時,本義是塗水,引申為道路、泥巴、門路等;讀作“chú”時,通“除”,意思是掃除。繁體“塗”,讀作“tú”,最早見于《說文》,本義是泥,泥巴,引申為粉刷物品,亂寫亂畫。
  • 中文名:塗
  • 拼音:tú、chú
  • 繁體:塗
  • 部首:氵
  • 字碼:U 6D82
  • 五筆:IWTF(86版)
  • 倉颉:EOMD
  • 鄭碼:vomf
  • 字級:一級
  • 平水韻:平聲·七虞
  • 筆畫:10
  • 結構:左右結構
  • 五筆86:IWTF
  • 筆順編号:4413411234
  • 詞性:動詞
  • 造字法:形聲
  • 四角:38194

字源演變

漢字簡化前,塗和它的繁體原是兩個不同的字,它們的意義并不完全相同。

塗(簡體字),形聲字,左邊的“水”是形旁,表明這個字的本義和水有關,右邊的“餘”是聲旁,表明這個字的讀音。從現在的讀音來看,兩個字的讀音相差很遠,但從上古時期的讀音來看,它們的韻部是一樣的,都是“魚”部字。“塗”的本義是河流的名稱。“塗水”就是現在雲南省的牛欄江。源出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北流至威甯折向西北,至魯甸縣入金沙江。又指道路。後作“途”。《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塗。

”鄭玄注:“徑、畛、塗、道、路,皆所以通車徒于國都也.....容乘車一軌。”《漢書·禮樂志》:“大朱塗廣,夷石為堂。” 顔師古注:“塗,道路也。”《釋名·釋道》“塗,度也,人所由得通度也。”又指塗抹;粉飾。後作“塗”,今又簡化為“塗”。《說文·木部》:“朽,所以塗也。”段玉裁注:“塗者,飾牆也。”又指古月令名(或讀chú)。《爾雅.釋天》:“十二月為塗。”以上諸義讀tú,又音chú,通“除”,掃除。《荀子·禮論》:“蔔筮視日,齋戒修塗。

”梁啟雄注引王念孫日:“塗,讀為‘除’。《周官·典祀》:若以時祭祀,則帥其屬而修除。注:修除,芟埽之。...作塗者,借字耳。”又指古水名。即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之滁河。

塗(繁體字),形聲字,從“水”、“餘”、“土”。“餘”為多餘。三者相合表示在土中加上适量的水。土摻入水後具有粘合性。《廣雅》:“塗,泥也。”泥可用來飾抹牆體等,從而起到裝飾作用。《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塗,飾也。清·鄭珍《說文新附考》:“古塗、途字并止作塗”,“凡以物傅物皆日塗,俗以泥塗字加土作塗”。簡化字作“塗”,乃恢複其古字(參見“塗”字條)。“塗”的本義為泥、泥巴。《說文》:“塗,泥也。”《易睽》:“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引申為塗抹、敷擦等。又指道路,也作“途”。

現代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名詞

古水名。即今雲南省之牛欄江。發源于尋甸,北流至威甯折向西北,至魯甸縣注入金沙江

洞渦水支流。在山西省榆次縣境

道路。也作“途”

十二月。古月名

泥,泥巴

指途徑;門路

動詞

塗抹;粉刷物品

亂寫亂畫

使不清楚或模糊

chú

動詞

通“除”,掃除

名詞

古水名,今安徽省合肥市東北之滁河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一】【水部】同都切

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從水餘聲。

說文解字注

塗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繩。

繩各本訛作“渑”,今正。“牧”《前志》作“收”,《後志》作“牧”,《華陽國志》竟作“升”。李奇日:“靡音麻, 收靡即升麻。常璩曰:“升麻縣山出好升麻。”收、升、牧三字皆同紐,《隸釋.益州太守碑》牧靡字三見,《晉書》亦作“牧”矣。益州郡牧靡,二《志》同。《前志》曰: “南山臘,塗水所出,西北至越嵩入繩,過郡二,行千二十裡。”《水經注·若水篇》曰:“若水,又東,塗水注之。水出建甯郡之收靡縣南山,縣山并即草以立名。山在縣東烏句山南五百裡,山生收靡,可以解毒。塗水導源臘谷,西北流至越嵩入若水。”按,塗水出臘谷,故《漢志》謂之臘。塗水,《漢志》、《說文》皆雲入繩,而《水經注》雲入若水者,善長雲若水又徑越嵩大榨縣入繩,繩水出微外,南徑旄牛道,至大痄與若水合,自下亦通謂之繩水矣。諸書錄記群水,或言入若,又言注繩,正是異水沿注,通為一津,随納通稱也。《水道提綱》日:“金 沙江即古繩水,鴉龍江一名打沖河,即古若水。金沙江出番地,至雲南姚安府大姚縣境合鴉龍江,至四川叙州府治宜賓縣西南境入于江。金沙自犛石山發源,至雲南.麗江府境,已四千二百餘裡,自麗江至四川叙州府又二千五百餘裡,源遠流長。所受大水數十,小水無數,其為大江上源無疑也。”玉裁謂多以金少為大江正源,然非《禹貢》“婚山道江 '之旨。《禹貢》于河源、江源皆舉其近者,聖人不尚遠略之意。牧靡今何縣,塗水今何水,未審。

從水。餘聲。

同都切,五部。按,古道塗、塗塹字皆作“塗” 。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同都切,音徒。水名。《說文》:水出益州牧靡南山。西北入渑。

又水名。《水經注》:塗水,出陽邑東北大嵰山。

又溝塗也。《周禮·地官·遂人》:百夫有洫,洫上有塗。注:塗容乗車一軌。

又同塗。《周禮·夏官·司險》:設國之五溝五塗。注:五塗徑畛。塗,道路也。

又堂塗也。《爾雅·釋宮》:堂塗謂之陳。《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堂塗十有二分。注:謂階前。若今令甓祴也。疏:令甓。塼也。祴,塼道也。

又《玉篇》塗塗,露厚貌。

又《爾雅·釋天》:十二月為塗月。

又石名。《山海經》:箕尾之山多塗石。

又《廣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音除。水名。與滁同。《晉書·宣帝紀》:王淩詐言吳人塞塗水。塗水卽滁水。

又《集韻》《韻會》:?直加切,音秅。沮洳也。一曰飾也。

又《集韻》:餘遮切,音耶。涿塗,山名,見《史記·匈奴傳》。

又與餘同。塗吾,水名。《山海經注》:漢元狩二年,馬出塗吾水中。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聲類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廣韻

平聲

全濁

直魚切/直胡切

ȡʰjo

平聲

全濁

同都切/直魚切

dʰuo

集韻

平聲

全濁

陳如切

平聲

全濁

同都切

do

平聲

全濁

直加切

ȡa

平聲

次濁

餘遮切

0ia

韻略

平聲

除加切

增韻

平聲

同都切

平聲

除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五模

全濁

同都切

d‘u

平聲

十五麻

全濁

鋤加切

dz‘a

中原音韻

陽平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中州音韻

平聲

魚模

唐盧切

分韻撮要

陽平

?

第十二孤古故

蒙古字韻

平聲

du

韻書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d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d

李方桂系統

d

ag

o

o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uo

拟音/王力系統

d

u

拟音/董同龢系統

uo

拟音/周法高系統

d

uo

拟音/李方桂系統

d

uo

拟音/陳新雄系統

u

中上古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