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

漢語漢字
吐(拼音:tǔ,t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最早見于《說文解字》小篆,本義指使東西從嘴裡出來,引申指唾棄、抛棄、嘔吐等。
  • 中文名:吐
  • 拼音:tǔ
  • 部首:口
  • 字碼:U 5410
  • 五筆:KFG
  • 倉颉:RG
  • 鄭碼:JBVV
  • 筆順:251121
  • 字級:一級(編号0421)
  • 平水韻:上聲·七麌
  • 筆畫:6
  • 詞性:動詞
  • 結構:左右
  • 注音:ㄊㄨˇ、ㄊㄨˋ
  • 字形分析:左右結構
  • 四角:64010

字源演變

吐,形聲字。從口,土聲。“吐”,從口,說明與口的動作有關;“土”為泥土、沙土。“口”“土”為“吐”,可理解為口内有土,從嘴裡出來。《說文·口部》“吐,寫也。”“寫”即“瀉”,傾倒之意。“吐”的本義為東西從口中出來由口吐義亦可引申指發出(聲音)、說出(話語)義,進一步引申出吐露義,由吐露義引申出(花)開放義。《玉篇·口部》:“吐,口吐。”《詩·大雅·柔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由口吐義引申指唾棄、抛棄義。以上諸義讀為“tǔ”。“吐”讀tù時,義同“嘔”,即今日所說的嘔吐。

現代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動詞

東西從口腔中湧出

口說,陳說

顯露,呈現

發出;散發

長出

抒發;抒寫

由裡向外伸

使能夠迅速硬化的粘液從口中出來形成絲、網、繭——用于蜘蛛或蠶

武術用語。擺出,亮出

開放

名詞

動詞

嘔吐。嘔出胃内容物

不自主地從嘴裡湧出

退還非法的或不義的收益

參考資料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寫也。從口土聲。

說文解字注

寫也。從口。土聲。

他魯切。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诏,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又姓。《正字通》:隋将軍吐萬緒。

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音兔。《廣韻》歐也。

音韻彙集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清濁

反切

拟音

聲母

韻母

小韻

韻部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他魯切/湯故切

tʰu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湯故切/湯古切

tʰuo

集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統五切

tʰ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土故切

tʰo

韻略

上聲

他魯切

去聲

土故切

增韻

上聲

他魯切

去聲

土故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去聲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湯魯切

去聲

魚模

湯路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清

他魯切

t‘u

去聲

次清

土故切

t‘u

蒙古字韻

上聲

tʼu

去聲

tʼ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韻書集成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調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th

agx

兩漢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uo

拟音/王力系統

u

拟音/董同龢系統

uo

拟音/周法高系統

uo

拟音/李方桂系統

th

uo

拟音/陳新雄系統

u

中上古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