襖裙

襖裙

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
襖裙是指上衣在裙子之外的女裝,音ǎo qún這裡說的“襖裙”是漢族傳統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朝鮮也依照明朝的襖裙發展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并演變成現代超新服常見的赤古裡裙樣式。襖裙的款式也影響了朝鮮宮樣以及中國其他民族。在日本留學生的影響下,年輕婦女穿用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不用簪钗、手镯、耳環、戒指等飾品,稱“文明新裝”。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征;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谷豐登”;八寶流蘇璎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 中文名:襖裙
  • 拼音:ǎo qún
  • 盛行時期:明朝
  • 特點:典型的上衣下裳制式、下裳為馬面裙等

釋義

可禦寒的棉裙。如:“中國大陸北方氣候寒冷,襖裙是婦女的必備衣物。”

探源

這裡說的“襖裙”是明代女裝的一種通稱,不是固定術語,襖是襖,裙是裙。

早期漢服上衣多稱為“襦”,魏晉以後多用“襖”、“衫”,唐以後“襦”字逐漸被“襖”、“衫”替代。漫長的演變,它們的具體意思和細節都會有差别,目前普遍認同的是“襖”為有襯裡或夾層的上衣,“衫”為單衣。

明制女襖、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多為收袖口的琵琶袖,袖口可有緣邊,領子加護領。下裙多配馬面褶裙和普通褶裙。女襖衫長度有長有短,有交領、豎領、方領、對襟等。此外,明代的女襖衫和男襖衫一樣,也有直袖和箭袖。

很多人認為衣掩裙的打扮隻在明代存在,其實這種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畫中就很常見。無論是衣在内還是衣在外,上衣下裙的兩截樣式,都是漢族女裝區别北方少數民族女裝的一大特點。

PS: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内的襖裙,因為至今沒有實物證據,明人所繪仕女圖為宋式,繪制前朝這是曆代仕女圖的一大特色,不可作為憑證

影響

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襖裙打扮,清朝漢女裝繼承了大體款式。襖裙的款式也影響了朝鮮宮樣以及中國其他民族。

到了明朝中期,長襖為立領、斜襟、窄袖;短襖為低領、寬袖,袖長齊肘,袖口肥大寬直。這時襖的裁制比較緊體,通常配穿馬面裙等長套裙,并喜作彩繡裝飾。

到了清代這種立領襖裙逐漸滿化,衣襟從斜襟變成廠字襟,更融入了滿族盤扣

在日本留學生的影響下,年輕婦女穿用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不施繡紋,不用簪钗、手镯、耳環、戒指等飾品,稱“文明新裝”。

文學描寫

“系一條,元青半白長裙子;穿一件,月白還新細布衫。”

“月藍素色珠邊襖,.....下系銀紅百裥裙。”

“頭戴飄搖巾,内穿荔枝色雲緞襖,外披白绫花鶴氅,腳下大紅綢履。”(男裝)

“原來日間楚卿穿的石青色襖,卻沒有荔枝色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