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貢院

江南貢院

夫子廟地區建築群
江南貢院是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是中國最大的科舉考場。其鼎盛時期僅考試的号舍就擁有20644間,加上官房、膳房、庫房、雜役兵房等數百間,占地超過30萬平方米,其規模之大、占地之廣居全國各省貢院之冠,創造了古代科舉考場中國之最。貢院中的南京市江南貢院曆史陳列館是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座以反映中國科舉考試制度為内容的專業性博物館。目前中國科舉博物館正在建設中,建成後中國科舉博物館将是中國科舉制度中心、中國科舉文化中心和中國科舉文物收藏中心。[1]
  • 中文名:江南貢院
  • 外文名:
  • 别名:南京貢院

簡介

江南貢院,又稱南京貢院、建康貢院。位于江蘇南京城南秦淮河邊,毗鄰夫子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科舉考場。它東接桃葉渡,南抵秦淮河,西鄰狀元境,北對建康路,為古之“風水寶地”。

江南貢院曾經占地約三十萬平方米,東起姚家巷,西至貢院西街,南臨秦淮河,北抵建康路,為夫子廟地區主要建築群之一,秦淮河畔也因貢院、夫子廟的存在而一度繁榮起來。後隻剩一個四合院式結構的樓宇,隻作展示當時繁榮景象的博物館,内有一可感知貢院盛世時宏大的建築模型圖。江南貢院貢院四周建有兩重圍牆,上面布滿荊棘,以防夾帶作弊,故世人又稱其為“棘圍”。

明遠樓是江南貢院内樓宇之一,樓宇層出不窮,作四方形,飛檐出甍,四面皆窗。位于貢院中盡,原是用來監視應試士子隊貢院考試匠行動和院落内執役員工有無傳遞關節的設施。“明遠”是“慎終追遠,明德歸原”的意思。樓下南面曾懸楹聯,系清康熙年間名士李漁所撰并題:“矩令若霜嚴,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器盡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覽無餘。”從聯中也可看出明遠樓設置的目的和作用。大門上懸有橫額“明遠樓”三個金字,外牆嵌《金陵貢院遺迹碑》,記述了貢院的興衰曆史,碑文最後歎道:“今則婁百年文戰之場,一時盡歸商戰,君子與此,可以觀世變矣!”

在清一代,科考共舉行112科;其中在江南貢院鄉試中舉後經殿試考中狀元者,江蘇籍49名、安徽籍9名,共計58名,占全國狀元總數的51.78%。

江南貢院曆史

公元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知府史正志創建江南貢院,起初為縣府學考試場所。占地不大,應考人數亦不多。若遇考生增多時,則借用僧寺舉行考試。(《南窗紀談》載)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後,集鄉試、會試于南京的江南貢院舉行。

公元1421年(明成祖永樂十九年),朱棣遷都于北京,但南京仍為留都。因江南地區人文荟萃,參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場便越來越顯得狹小。永樂皇帝便沒收臣犯臣紀綱的府邸,又取懷來衛指揮陳彬家人陳通,忠勇伯家人侯清等人的房舍以及府尹黃公永元祠、秦桧之子貝喜祠等改建“江南貢院”。

明、清兩代,江南貢院不斷擴建,江南貢院已形成一座擁有考試号舍二萬零六百四十四間,另有主考、監臨、監試、巡察以及同考、提調執事等官員的官房千餘間,再加上膳食、倉庫、雜役、禁衛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園、橋梁、通道、崗樓的用地,規模之大,占地之廣,房舍之多為全國考場之冠。

清代初期,南京為江南省首府,故貢院一直沿用“江南貢院”之名。

清光緒年間,科舉制度廢止,江南貢院停止開科取士。

公元1919年,貢院被拆除,除留下貢院内的明遠樓、衡鑒堂和一部分号舍作為曆史文物外,餘下部分全部拆作,辟為市場。

現狀

如今的江南貢院,已遠沒有當初宏大的規模,隻保留了明遠樓,貢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複建有考試時考生所用号舍40間,古時考生所用文房四寶、油燈、食品,以及專門制作的電動模拟考生塑像。

現在的貢院陳列館大門,就是當初貢院的中心明遠樓,它是貢院裡的一座四層小塔樓,這個坐落在秦淮河畔的小樓,是為了監視考生而建設,并是為考生提供考卷外幫助的服務中心。樓内有明清時期的碑刻20餘處。樓後的至公堂,現在是貢院文化的主要展廳。

名士

唐伯虎、鄭闆橋、吳敬梓、袁枚、林則徐、施耐庵、方苞、鄧廷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曆史名人均為江南貢院的考生或考官。中國最後一個狀元張謇也出于此。

施耐庵

施耐庵(1296年~1371年),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江蘇興化人。名子安(一說名耳),又名肇瑞,字彥端,号耐庵。代表作是長篇古典小說《水浒傳》。施耐庵19歲中秀才,28歲中舉人,36歲與劉伯溫同榜中進士。

唐伯虎

唐伯虎(1470~1523),中國明代畫家,文學家。唐寅于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出世,故名唐寅,又因屬虎,故又名唐伯虎。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魯國唐生、南京解元等,号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二十九歲到南京江南貢院參加鄉試,又中第一名解元。正當他躊躇滿志,第二年赴京會試時,因牽涉科場舞弊案而交惡運,絕意仕途。

鄭闆橋

鄭闆橋(1693~1765),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之一。字克柔,号闆橋。江蘇興化人,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知縣,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赈,忤大吏,遂乞病歸。”作官前後,均居揚州,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

吳敬梓

吳敬梓(1701~1754),清代小說家,安徽全椒人。字敏軒,号粒民。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散文和史學研究著作,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不過,确立他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傑出地位的,是他創作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清代重臣,洋務運動倡導者,本名章桐,字漸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儀叟,别号省心,谥文忠。安徽合肥東鄉(今肥東縣)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清代名臣,字叔平、瓶生,号聲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蘇常熟人。大學士翁心存之子。鹹豐六年(1856年)一甲一名進士,曆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禦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領袖。光緒戊戌政變,罷官歸裡。卒後追谥文恭。翁同龢為光緒師傅,“得遇事進言”,光緒“每事必問同龢,眷倚尤重”。

張謇

張謇(1853~1926),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當時江蘇省海門直隸廳常樂鎮。他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我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是中國最後一名科舉狀元。毛澤東同志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

轶事

明初科舉冤案

明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會試發榜。榜上有名者共52人,均為江南考生,是為南榜(春榜)。北方舉子開始議論紛紛。三月殿試又取福建閩縣陳某為狀元,北方舉子大嘩,認為主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是南方人,因此袒護南方人。群情激奮的考生,将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後又到禮部示威。錦衣衛趕來鎮壓。街頭巷尾貼滿了指責主考官偏袒同鄉,必有隐情的傳單。把個南京城弄得一團糟。

朱元璋接到奏報,震怒異常,親自查問主考官劉三吾。劉三吾對朱元璋說:“元朝統治北方一百多年,使其文化遭受極大摧殘。近年來,北方遠不如南方,這已是衆所周知的事實,南優北劣也為正常。”朱元璋卻不聽他的,找來翰林院侍講張信,命他帶領侍講戴彜、右贊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等人,于落第試卷中每人再各閱十卷,增錄北方人入仕。但經複閱後上呈的北方試卷仍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語。張信向朱元璋如實禀告複查結果,認為南北考生成績相差确實懸殊,就連黃榜最末一名也比北方的優秀者高出許多。并且認為以文章定優劣,以成績排名次,是國家科考的慣例,不應有地域照顧。現在北方舉子成績僅能列後,因此不能更動。

這時,有人秘告說劉三吾、白信蹈暗囑張信等人故意以陋卷進呈。朱元璋大怒,随即安排刑部調查。刑部在嚴刑逼供下終于搞出了一個六百多人徇私舞弊、行賄受賄的名單及證詞。朱元璋竟然稱考官及先前負責調查之人與十幾年前的胡惟庸案、藍玉案有牽連,于是做出了決定:白信蹈、張信以及同科試官二十多人,全部淩遲處死。劉三吾因年事過高,發派充軍,以老戍邊。所選52名南方貢士全部罷黜,名列榜首的考生陳某以行賄罪問斬,至于受牽連者不下千人。

同年五月,朱元璋又親自圈點出六十一名貢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韓克忠,第二名是山東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貢士中竟無南方舉子一人,是稱北榜(夏榜)。為避免此類事件再次發生,于洪熙元年設立南北卷制,南卷取60%,北卷取40%。至此,南北榜案全部終結。

清科場蜚聞案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順治帝派方猶、錢開宗主持江南鄉試。丁酉年江南鄉試放榜後,落第士子們群集江南貢院門前抗議。江南書坊中還刻了一部傳奇小說《萬金記》。方字去點為萬,錢字去邊旁為金,萬、金二字,指的就是方猶、錢開宗二主考。書中極力描繪了科場中行賄受賄的情狀。順治得悉江南科場醜事後,當即下令:“方猶、錢開宗并同考試官,俱着革職,并速拿來京,嚴行詳審。”為鑒真假,順治帝決定親自在北京主持複試該科江南中舉的全部考生。參加複試者每人都身帶刑具,并且派遣大量軍士在現場看守每一位舉人,已經把他們全部當成罪犯了。考場氣氛極其緊張。當時已值冬天,考場的舉人們凍得渾身發抖,但也不敢吱聲。就是這次複試的結果使人覺得此案有冤情在内。複試結果,24人被罰停會試,但因成績勉強通過,被準做舉人;隻有14人未獲通過,革去舉人;共有74人準許參加會試。應該說成績差強人意,但順治一看結果,反而認定江南鄉試有假,于是下令将方、錢二人立即正法。另外8人也受到全家流放黑龍江甯古塔的處分。

江南名士吳兆骞看不慣上朝如此愚弄考生,特别是當他走進瀛台,看到考場像刑場的感覺後,将筆一扔,竟當場交了白卷。這下可激怒了順治皇帝,故也把他流放到甯古塔。現在,這一案件已被衆多史學家稱為“科場蜚聞案”,意思是這應該是一場冤案。88人參加複試,74人的通過率,應該算不錯了。并且落第的那14人中,不乏吳兆骞這樣的江南名士。

清科舉舞弊案

清朝康熙年間,江南貢院發生了一起震驚朝野的科場舞弊案。這件案子涉及面廣,把部省一級的官員都卷進來了,案情忽明忽暗,撲朔迷離,轟動一時。

原來,江南鄉試的主考官受賄出賣舉人功名,閱卷人通夥作弊,為此江南士子大嘩,出于義憤,把考場匾額上的“貢院”兩字塗寫成了“賣完”;還有的考生将财神泥像擡到夫子廟裡。此事傳到皇帝康熙耳裡,龍顔大怒,立即派大臣火速赴江南,定要查個水落石出。然而此案牽涉到封疆大吏和兩江總督,故一拖再拖,兩批飲差大臣都未能完成使命。最後還是康熙親審科場案,才判決兩江總督革職聽差,科場舞弊人員一律處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