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

錢學森

央視紀錄片
《錢學森》央視紀錄片,講述了1934年錢學森畢業于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并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
  • 中文名:錢學森
  • 外文名:
  • 别名:
  • 類型:人物紀錄片
  • 出品公司:
  • 發行公司:
  • 導演:陳真
  • 編劇:
  • 制片人:
  • 集數:6
  • 在線播放平台:

内容

1934年錢學森畢業于交通大學,1935年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翌年獲碩士學位,後入加州理工學院,1939年獲航空、數學博士學位後留校任教并從事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研究。1955年回國後,曆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所長,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七機部副部長,國防科委副主任,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1956年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意見書》,最先為中國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此後長期擔任我國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制的技術領導職務,并以他在總體、動力、制導、氣動力、結構、材料、計算機、質量控制和科技管理等領域的豐富知識,為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創建與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九大至十二大代表,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小羅克韋爾獎章和世界級科學與工程名人稱号,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号,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目錄

錢學森 第一集

錢學森 第二集

錢學森 第三集

錢學森 第四集

錢學森 第五集

錢學森 第六集

分集劇情

錢學森 第一集

1911年12月11日錢學森出生在上海。錢學森3歲來到北京,就讀于新思想活躍的小學,學習很認真。錢學森12歲就讀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少年時代的錢學森深刻感受到國家被侵略的慘痛。錢學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學,專修機械工程專業。錢學森在大學圖書館閱讀大量航天類書籍。錢學森因病休學一年,這一年裡他閱讀了很多有關共産主義思想的書籍。錢學森回校後加入銅樂隊,表現很出音樂天賦。日本攻打上海的戰争,讓錢學森看到隻有航天技術發達,國防才會強大。1935年錢學森赴美留學,就讀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航工工程,一年取得碩士學位,決定繼續留下學習航空理論。

錢學森 第二集

本期節目主要内容:錢學森是在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奮鬥,他成了當時世界一流的火箭專家。在“二戰”期間,他與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制開發工程,是美國屈指可數的傑出人才。他曾擔任過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節目中介紹了他從回國之前所經曆的艱險情境及他與夫人是如何度過難關的。

錢學森 第三集

從一離開美國開始,錢學森一直是世人關注的焦點,中外記者無不對這位火箭專家返回中國後的生活充滿好奇。1955年秋,錢學森并不知道自己的回國與中國的導彈發展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系,一路上參觀訪問,他感受到新中國對他的熱情歡迎,這也使五年來備受壓抑的心情豁然開朗。為了盡快熟悉國内的情況,錢學森前往當時工業最發達的東北地區進行考察,為積極推進國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儲備力量的陳赓大将受彭德懷之托,與錢學森進行接觸。錢學森的一番話已經使新中國的領導人把導彈研制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1956年春天,一場驚天動地的巨大工程正在醞釀當中,周恩來總理親自邀請他制定一個詳細的導彈研制計劃。1956年2月17日,一份關于建立我國航空工業的意見書,放在了周恩來總理的寫字台上,在這個報告中,錢學森對于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指出了長遠的規劃。

錢學森 第四集

中國要發展導彈、火箭,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從五院成立之時,錢學森就給剛剛分配來的156名大學生講授“導彈概論”。與此同時,哈軍工院長陳赓大将也将頂梁柱任新民、莊逢甘等人送來協助錢學森。1960年,上海老港鎮成功發射了一枚探空火箭。然而,就在中國航天事業蹒跚起步時,蘇聯卻停止對華援助。與此同時,嚴重的自然災害也來臨了。在這個時候,錢學森設計并主導了新中國導彈試制的全部工作。在他的背後,有一位信任并百般呵護他的元帥聶榮臻,聶榮臻盡可能為科技人員争取更多的物資供應。在随後的四年間,我國成功研制并發射了“東風一号”和“東風二号”地地導彈,中國導彈事業從仿制走向了獨立研制。

錢學森 第五集

1965年,中央出台“八年四彈”計劃。而此時錢學森的主要精力是解決“兩彈結合”試驗中的各種問題。這個時期,錢學森面臨的壓力是空前的,因中國條件所限,隻能将導彈打到自己的國土上,因此,核彈試驗必須萬無一失,稍有不慎,後果不堪設想。錢學森的另一個夢想是星際航行。在1965年初,錢學森就向聶榮臻提出發展人造衛星的建議書。但在這一建議付諸實施之初,“文革”就爆發了。正是在這些最困難的日子裡,中國成功試驗了導彈核武器,并将“東方紅一号”人造衛星送上了太空。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文革”,“八年四彈”計劃最終沒能完成。1991年錢學森退休,但他始終關注着中國科學技術事業和中國火箭發展的每一個進步。

錢學森 第六集

1991年,80歲的錢學森在家中迎接了闊别近半個世紀的加州理工學院校友弗蘭克馬伯。随馬伯一同出現的還有錢學森遺留在美國的一紙袋手稿。在紙袋上,人們發現了一串用鉛筆寫着的英文單詞nothingisfinal,意思是科學無止境。這句話貫穿了錢學森的一生。晚年的錢學森從國防一線領導的崗位上退下來後,依然關注着中國航天事業。然而早前錢學森的夫人蔣英始終不知道他的丈夫從事着偉大的工作。與此同時,他将研究投向了更廣泛的領域:草産業、沙産業、系統科學等等。如今,他被尊稱為中國“導彈之父”,見證了中國航天事業從起步到騰飛的每一個階段。回顧往昔,錢學森不無感歎,他少年時代生活的積貧積弱的中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強大而蓬勃的中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