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子

小麥種子

禾本科小麥屬植物
小麥種子為半冬性,中早熟,成熟期比對照豫麥49号和新麥18早1~2天。幼苗直立,葉寬披,葉色深綠,分蘖力中等,春季起身拔節早,生長迅速,兩極分化快,抽穗早,成穗率一般。株高77厘米左右,株型緊湊,旗葉寬大、卷曲,穗層整齊,長相清秀。穗長方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飽滿度一般,黑胚率中等。平均畝穗數36.6萬穗,穗粒數37.6粒,千粒重39.5克。苗期長勢壯,抗寒力中等。對春季低溫幹旱敏感。莖稈彈性好,抗倒性較好。耐後期高溫,成熟早,熟相較好。[1]
    中文名:小麥種子 拉丁學名: 别名: 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幼苗:直立,葉寬披,葉色深綠 産量:平均畝産552.93公斤 栽培技術:每畝适宜基本苗16萬~20萬苗 适宜播期:0月上中旬 注意:防治葉鏽病、葉枯病

特征特性

接種抗病性鑒定:中抗稈鏽病,中感白粉病、紋枯病,中感至高感條鏽病,高感葉鏽病、赤黴病。

田間自然鑒定:葉枯病較重。2005年、2006年分别測定混合樣:容重783克/升、794克/升,蛋白質(幹基)含量13.99%、13.75%,濕面筋含量29.3%、30.3%,沉降值32.5毫升、27.2毫升,吸水率62%、60.4%,穩定時間3分鐘、3分鐘,最大抗延阻力180E.U.、141E.U.,拉伸面積39平方厘米、32平方厘米。

産量表現

2004~2005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産494.85公斤,比對照豫麥49号增産1.98%(不顯着);2005~2006年度續試,平均畝産552.93公斤,比對照1新麥18增産6.24%(極顯着),比對照2豫麥49号增産6.78%(極顯着)。2005~2006年度生産試驗,平均畝産503.5公斤,比對照豫麥49号增産6.44%。

審定意見

該品種符合國家小麥品種審定标準,通過審定。适宜在黃淮冬麥區南片的河南中北部、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陝西關中地區、山東菏澤地區的高中産水肥地早中茬種植。

種子結構

2013年目前看來還是一個豐收年,4月份的一次大面積降溫造成的凍害,部分地區還是影響很大的,根據農業相關專家預測,小麥種子價格将會延着2012年的價格繼續走,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處理技術

1.曬種在播前選晴天将小麥種子攤在席子上,厚度以5~7厘米為宜,連續暴曬2~3天,直到牙咬種子發響為止。曬種時要經常翻動,使種子吸熱均勻,改善種皮的通氣性,增強種子活力,提高種子發芽率。注意不要在水泥地、鐵闆、石闆和瀝青路面等上面曬種,以防高溫燙傷種子,降低發芽率。曬種後要注意測定發芽率,以便确定播種量。

2.肥料拌(浸)種

①磷酸二氫鉀拌(浸)種:用磷酸二氫鉀0.5千克,對水5千克,均勻地拌入5千克麥種中,堆悶6小時;或用濃度為0.5%磷酸二氫鉀溶液浸種6小時,撈出晾幹播種,可以改善小麥苗期磷、鉀營養,促進根系下紮,有利于苗全苗壯。

②硫酸鋅拌(浸)種:用硫酸鋅50克,溶于适量水中,噴拌在50千克麥種上,拌勻後堆悶4小時,晾幹播種;或者将選好的麥種放入0.05%硫酸鋅溶液中浸泡12~24小時,撈出晾幹播種,

③硼砂拌(浸)種:用10克硼砂溶于5千克水中,配成0.2%的溶液,噴拌在50千克麥種上;或者将選好的麥種放入0.01~0.05%的硼砂溶液中浸泡6~12小時。

④钼酸铵拌(浸)種:每千克種子用钼酸铵2~6克,先把钼酸铵用少量溫水溶解,然後稀釋到以淹沒種子為度,同種子一起在缸或桶中攪勻,撈出在陰涼的地方晾幹播種;或者将麥種放入0.05~0.1%钼酸铵溶液中,按種子與肥液1:1的比例,浸種12小時,撈出後晾幹播種。

⑤硫酸錳拌(浸)種:浸種可用0.1%硫酸錳溶液,每千克麥種用1千克肥液浸12~24小時;拌種每千克麥種可用4~8克硫酸錳,先用少量水溶解,再與種子拌勻。

⑥硫酸銅拌(浸)種:用硫酸銅按種子量的0.2~0.3%拌種,拌勻後堆悶12~17小時;或用0.01%的硫酸銅溶液,浸泡種子12~24小時。

3.藥劑拌種

①防治地下害蟲:對地下害蟲一般發生區,可采用藥劑拌種的方法進行防治。可選用50%辛硫磷乳油,按種子量的0.2%拌種,也可用48%毒死蜱乳油按種子重量的0.3%拌種,拌後堆悶4~6小時便可播種,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蟲。地下害蟲嚴重發生區可采用土壤處理和種子拌種相結合進行防治,土壤處理可每畝用3%辛硫磷顆粒劑2~2.5千克均勻撒施于地面,随後将其翻入土中。

②防治病害:散黑穗病、腥黑穗病、根腐病、紋枯病、全蝕病等發生區,可用40%五氯硝基苯按麥種重量的0.5%的藥量幹拌(每畝40克,拌小麥8千克左右)。防治小麥腥黑穗病,也可選擇6%戊唑醇(立克秀)懸浮劑1袋(10毫升),加水0.4~0.5千克,拌種25~35千克,或2.5%氟咯菌腈(适樂時)懸浮劑按推薦劑量進行小麥種子拌種,可兼治秋苗鏽病和白粉病。用15%粉鏽甯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2%拌種或20%三唑酮乳油0.5千克加水2.5千克,拌麥種250千克,可防治白粉病、葉鏽病。小麥全蝕病嚴重發生區,可選用12.5%矽噻菌胺(全蝕淨)懸浮劑進行種子處理,對小麥全蝕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一般用全蝕淨1袋(20毫升),先對水300~500毫升,可拌10~12.5千克種子,拌勻後悶種6~12小時,在陰涼處晾幹後播種。小麥黃矮病和叢矮病發生區,可畝用10%吡蟲啉30~50克兌水1千克處理種子,防治傳毒昆蟲,控制小麥黃矮病和叢矮病的發生危害。

③多種病害和害蟲混合發生區,要大力推廣應用殺菌劑和殺蟲劑複合的種衣劑或拌種劑進行包衣或種子處理。各地應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選擇适當配方的種衣劑或拌種劑,其用量一般是複配(混合)劑中單劑的有效成分與單獨使用時相同。

小麥拌種

小麥秋播藥劑拌種(包衣)是實現源頭治理、“春病冬防、春蟲冬治”行之有效的措施。小麥秋播藥劑拌種不僅可以有效保障全苗壯苗,預防控制苗期病蟲危害,還可明顯減輕來年春季防控壓力,具有一拌多防、一拌多效、事半功倍的作用。

小麥藥劑秋播拌種(包衣)要堅持“突出重點、兼顧一般,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西北麥區以防控小麥條鏽病為主,兼顧防控白粉病、散黑穗病、地下害蟲等;西南和漢水流域麥區以防控小麥條鏽病、地下害蟲為主,兼顧防控白粉病、蚜蟲等;長江中下遊和黃淮海麥區以防控紋枯病、地下害蟲為主,兼顧防控散黑穗病、白粉病、蚜蟲等。局部全蝕病、胞囊線蟲重發區,要突出做好播前土壤處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