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禮濤

邱禮濤

中國香港男導演、攝影指導

邱禮濤,廣州潮汕人,1961年生于香港,1981年至1984年間在浸會學院傳理系修讀電影,從事電影工作,曾在《年青人周報》、《翡翠周刊》、《凸周刊》、《文化新潮》、《星島日報》和《TOP》等報章雜志發表過不少文章,并創辦《中國青年周報》,《大影畫雙周刊》和《影藝》半月刊,邱禮濤曾參與70多部電影的拍攝工作。執導的電影有《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中環英雄》、《的士判官》、《奪舍》、《伊波拉病毒》、《洪興仔之江湖大風暴》等。着有《醉傲千山》(香港影畫出版社)和《大搖大擺》等書。[1]

    中文名:邱禮濤 外文名: 别名: 民族: 籍貫: 畢業院校:香港浸會大學 職業:導演,編劇,攝影 主要成就:第七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提名,第九屆香港電影金紫荊獎最佳導演提名 英文名:Herman Yau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1年 出生地:香港 代表作品:陰陽路,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等候董建華發落,變節 出道地區:香港

早年經曆

邱禮濤是廣東潮州人,1961年生于香港。1981至1984年間在香港浸會學院(今天的浸會大學)傳理系修讀電影;曾經是獨立短片制作的活躍份子。1983年夏天,邱禮濤在亞洲電視當了三個月的助理編導。

離開校園後,大部份時間從事電影工作,曾在《年青人周報》、《翡翠周刊》、《凸周刊》、《文化新潮》、《星島日報》和《TOP》等報章雜志發表文章。創辦《中國青年周報》,《大影畫雙周刊》和《影藝》半月刊。

拍過常寬、解成強、黃秋生、張學友、許志安等歌手和國際知名爵士樂手EricMarienthal的MTV;也拍過廣告和香港電影金像獎的宣傳片。

成長故事

第一個短片

在十歲前後,邱禮濤的爸爸是香港九龍運輸業總商會的主席。商會每年都舉辦周年聚餐。已忘了正确的是哪一年,爸爸找人把聚餐的過程用八毫米攝影機拍下來;為了能在家觀看影片,他買了一部八毫米放影機。在家看着影片時,一家人都覺得這玩意很好玩。不久,爸爸買了一部八毫米攝影機回來,原因應該是想拍些東西吧。

可是印象中,攝影機買回來後,爸爸沒有拍過什麼,大概他當時很忙。之後的幾年,那部八毫米攝影機就一直放在爸媽房間裡的高處。在小孩時代,凡是爸媽放在高處的東西都有着“小孩勿動”的意味,所以他們六兄弟姊妹都不敢随便拿來玩。他們從沒有想過那是一件“危險”的東西,心裡隻想着它不但貴重,而且容易弄壞。漸漸地,大家都似乎忘了家中有一部電影攝影機。

十七歲那年,邱禮濤在明愛中心當義工,替失明的人搞“聽的圖書”。所謂“聽的圖書”,就是用廣播劇形式把一些兒童故事錄下來,然後送給盲人院。為了要招募更多義工,中心想搞一些有新意的宣傳。一天,偶然在家中發現那部已被遺忘的八毫米攝影機,忽發奇想地想拍一部宣傳片。回到中心,把想法告訴其它義工,大家都覺得提議不錯,而且很好玩。就是這樣,邱禮濤用爸爸當年買下的八毫米攝影機拍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短片,影片沖印出來,爸爸的放影機大派用場。

由于攝影機不能錄音,所以宣傳片基本上是一部默片。為了增加觀賞樂趣,邱禮濤為片子選了一段音樂,在放片時同時用錄音機播放。可是,在試放時,問題出現了,畫面和聲音的對位經常跟原意有出入,當時不太明白原因,推想應該是放影機和錄音機其中之一,或兩者的轉速不穩定所緻。于是,在播放影片時,必須坐在放影機旁,扭動轉速的微調掣來配合音樂。那個為招募義工而拍的短片已失傳了,那部攝影機和放影機亦于二十多年前先後因為壞了當成垃圾扔掉,但願這些記憶不會在我腦海中溜走。

實習生活

1983年夏天,邱禮濤在亞洲電視當了三個月的助理編導。當時,邱禮濤還是香港浸會學院(即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的學生,當助理編導其實是傳理系的一個實習課程。實習是計學分的,雖然不是必修科,但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在暑假期間到相關的機構實習。20世紀80年代的香港新浪潮導演中有不少來自香港電台電視部,或曾在香港電台電視部拍過不少出色的劇集,加上那時評論界對港台制作有很好的評價,所以大部分同學都希望到港台實習,邱禮濤正是大部分裡的一個。

由于名額有限,同學們都要先面試,然後等消息。面試就如見工一樣,制作部的部門主管問了他一些不太特别的問題後一星期,邱禮濤知道自己不被錄取,欣然接受校方安排,到了不需面試的亞洲電視當助理編導。

上班的第一天,他先向部門主管報到,談了一分鐘左右便被安排當一個編導的助理。當時該編導已有一個助理,雖然邱禮濤的名銜是助理編導,其實隻是助理的助理。

上班一天後回到家裡,收到一個亞洲電視打來的電話,告訴邱禮濤暫時不用上班。他不明所以然,緻電來的人也沒有解釋。翌日從校方處得知原來是電視台見邱禮濤行動不便,不宜當助理編導。這個說法使邱禮濤不開心了好幾天,心裡想着連實習三個月的能力也被人懷疑,他日畢業了,要進入電影圈将是天大的困難。

為消磨時間,邱禮濤在街上亂逛了兩天,又收到電視台的來電,說可以繼續上班,邱禮濤雖然又一次不明所以然,但很高興。後來才知道是幾位老師向電視台力薦,說他是同屆中在制作科目中最出色的學生,同學們的大小制作都有他的份兒,上課時在燈橋上“飛檐走壁”般弄着照明的都少不了他。

就是老師們過獎了的“好話”,電視台給了邱禮濤一次機會。邱禮濤力以赴,三星期後,因為制作部人手不夠,邱禮濤成為一位編導的惟一助理編導。

“迷”生涯

在成為一個影迷前,邱禮濤是一個樂迷。凡是和流行音樂,尤其是和搖擺音樂有關的東西他都不會放過。十五到二十歲時的邱禮濤,購買香港國際電影節的票,都是為了看一些和音樂有關的電影。例如看《最後的華爾茲》(TheLastWaltz),因為電影裡紀錄了TheBand的最後一次演唱會,而且還有BobDylan和NeilYoung客串,并不是因為導演馬丁?斯科塞斯(MartinScorsese)。到京都戲院看《烈火暴潮》(TheStrawberryStatement)的早場,不是因為它是戛納影展參賽電影,而是因為戲裡有CSN&Y(Crosby,Stills,NashandYoung)的歌。

就是因為喜歡音樂,所以看了一些在香港不算是主流的電影,但那些觀影經驗,卻不期然地使我看到更多。看過《最後華爾茲》後,知道有一個導演叫馬丁?科塞斯,便特别留意他的舊作有否重映,于是邱禮濤在一些電影會或青年刊物辦的特别場看了《的士司機》(TaxiDriver)、《橫街窄巷》(MeanStreet)和《紐約,紐約》(NewYork,NewYork)。《狂牛》(RagingBull)在香港上映的第一天,放學後便跑到戲院去。

看過《烈火暴潮》後,邱禮濤以為曾參加影展的電影都很好看,于是便特别留意一些所謂的“參展電影”。看了英格瑪.伯格曼(IngmarBergman)的《野草莓》(WildStrawberries)、黑澤明的《七武士》和《沒有季節的小墟》等等一大堆電影。說實話,有些“參展電影”并不是适合我胃口的一杯茶,但有些卻的的确确是一看難忘的。

職業感悟

如是者,一個樂迷漸漸地迷上電影,然後不知怎地,還拍起電影來。時不時,邱禮濤都會想拍一部音樂成分很重的電影,但這個類型的電影不容易開。說到底,都是因為對港産片來說,這類片子成本高,而且沒有太多人相信它有賣錢的可能。但這不影響邱禮濤是一個迷,樂迷,影迷!

“我不是一個演員,也沒有羅伯特?德尼羅的成就,但看完節目後,坐在書桌前,默默地回顧一下自己的電影生涯,發覺自己參與過的電影已有六十多部,也跟很多人合作過。有時我會覺得拍電影就是一個離離合合的過程,即使是一個長期有固定班底的導演,也甚少會有兩部電影的台前幕後工作人員完全相同。

初入行時,每當一部電影煞科時,總會有依依不舍的感覺。事隔二十年,人雖然沒有從前的多愁善感,但每當拍完一部電影時,還是有一點感歎人生的唏噓,尤其是當你到異地拍攝時。一部電影讓一班人走在一起埋頭苦幹,無論大家相處得很融洽還是很冷淡,總會有别離時。雖然大家還是會繼續拍戲,仍然很有可能随着導演的一聲“Cu”,彼此便不會再遇上。

作為一個電影人,我會覺得拍好一部電影是十分重要的事情,但人與人之間的一份情誼也是我們應該珍惜的。人生匆匆,有機會走在一起而又可以分開得無牽無挂的你我,都會有一部電影讓我們去緬懷。”

演藝經曆

邱禮濤1987年擔任電影《英雄好漢》的攝影。1987年執導電影《靓妹正傳》。1988年擔任電影《法内情》、《一樓一故事》、《法中情》的攝影。1989年擔任電影《我在黑社會的日子》、《三狼奇案》、《愛人同志》的攝影。1990年擔任電影《僵屍福星仔》、《魔畫情》的攝影。

1991年執導電影《中環英雄》。1991年擔任電影《太子爺出差》、《猛鬼入侵黑社會》、《神算》的攝影。《神算》當年曾收三千六百萬,創下1992年的票房紀錄。

1992年擔任電影《明月照尖東》、《女黑俠黃莺》的監制和攝影。1992年執導電影《飛虎精英之人間有情》。

1993年執導電影《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本片開啟了變态殺人犯的流行人物類型,改編自真人真事的奇案片,在血腥噱頭下卻注入大量黑色幽默,電影在東南亞帶來很大回響,南韓和日本曾有人根據電影情節而犯案。

黃秋生憑此片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鄭秀文和楊羚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人獎提名。

《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和《伊波拉病毒》被歐美影評人譽為同類電影的經典。1993年執導電影《太子傳說》并任攝影。

1994年執導電影《山雞變鳳凰》、《初生之犢》、《夢差人》。1994年擔任電影《晚九朝五》的攝影。1995年執導電影《真相》、《公仆》。1995年擔任電影《馬路英雄2之非法賽車》、《爆炸令》的攝影。

1994年12月17日,窦唯、張楚、何勇以及作為嘉賓演出的唐朝樂隊所參加的《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在香港紅磡體育館正式開演,邱禮濤擔任此次演唱會的導演,并将演唱會實況制作成DVD,親自剪輯。

1996年執導電影《伊波拉病毒》,該片有大量的恐怖、變态、血腥之鏡頭,可說是港産片中的典型Cult片。

1997年執導電影《奪舍》,影片以身體的交換而“代位思考”,并有意無意的觸及到了當時香港回歸的“移交”現實,獲1997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年度推薦電影。

1997年開始,他執導《陰陽路》系列的前六部,分别是1997年的《陰陽路》、《陰陽路2之我在你左右》,1998年的《陰陽路3之升棺發财》、《陰陽路3之與鬼同行》,1999年的《陰陽路5之一見發财》、《陰陽路6之兇周刊》。《陰陽路》系列成為香港長壽鬼片的代表作。

1997、1998年間參與香港電台電視部劇集《法門》和《拯救行動999》的拍攝。1997年創立了“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出版書借工作。

1998年執導電視劇《生死之間》,任導演《9413》的監制和攝影。《陰陽路3之升棺發财》獲1998年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年度推薦電影。

1999年執導電影《愛情夢幻号》、《四人幫之錢唔夠洗》和《夜叉》。

1999年應香港理工大學之邀參與“駐校藝術家計劃”成為該大學的第一位駐校藝術家。

2000年任電影《笨小孩》、《順流逆流》的攝影。

2001任電影《蜀山傳》的攝影,同年執導電影《老夫子2001》、《七号差館》、《殺科》并任編劇。《老夫子2001》花了十四個月才得以完成,是大中華首部由真人和三維計算機動畫合演的電影,全片特技均是香港制造

2001年,邱禮濤執導電影《等候董建華發落》,憑此片獲第七屆金紫荊獎最佳導演提名,李炜尚則憑同一影片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配角提名。此外《等候董建華發落》分别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推薦電影和香港影評人協會選為2001年十大華語片。

2002年執導電影《反收數特遣隊》,被香港電影評論學會選為年度推薦電影。

2002年自編自導電影《風流家族》。2003年自編自導電影《給他們一個機會》,獲第九屆金紫荊獎最佳導演提名。

2003年任電視劇《執法群英之敵對邊緣》、《執法群英之勇者無懼》的編劇。2003年任電影《低一點的天空》、《僵屍大時代》的攝影。

2004年任電影《散打》的攝影,電影《男上女下》、《驚心動魄》的導演和編劇,電影《這個阿爸真爆炸》的監制、導演和編劇,執導電影《失驚無神》、紀錄片《廉政行動制作特輯》、電視劇《廉政行動之獵戶天龍》。

2005年執導電影《喜馬拉亞星》,任電影《疑神疑鬼》的故事和導演,任電影《子夜冰封》的編劇和導演,任電影《非常青春期》的攝影和監制,任電影《七劍》的攝影。

2006年執導電影《半醉人間》,任電影《戀愛初歌》、《黑拳》的攝影和監制,任電影《終極忍者》、《黑白道》的編劇和導演。

2007年任電影《醒獅》的攝影,2007年任電影《性工作者十日談》的編劇和導演,任電影《降頭》的監制、編劇和導演,執導電影《人在江湖》、電視劇《廉政行動之過界》。

2008年任電影《奪帥》的攝影,執導電影《三不管》,任港台外判電視劇《我是香港人》的編劇和導演,透過來港新移民的故事,與港人回顧香港社會變遷,探讨誰是香港人。

2008年任電影《我不賣身我賣子宮》的編劇和導演。該部電影與《性工作者十日談》都是改編于影片編劇楊漪珊所寫的社會學論文,原作當中涉及到不少的性工作者,且幾乎每一個人物都有其鮮明的個性與特别的故事。

2009年任電影《魔方宅男》、《短暫的生命》、《永久居留》的攝影,任電影《頭七》、《同門》的編劇和導演,執導電影《Laughing Gor之變節》、《死神傻了》。

2010年執導電影《花田喜事2010》、《葉問前傳》。

2011年執導電影《變節:潛罪犯》、《競雄女俠秋瑾》。

2012年執導電影《青魇》。

2013年執導電影《葉問終極一戰》。

2014年執導電影《精武青春》。

2014年執導三級電影《雛妓》,主演任達華、蔡卓妍雙雙憑着電影《雛妓》奪得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最佳男女主角。

人物評價

邱禮濤向來快手多産,并不為市道左右,在港産片導演中有其獨特的代表性。除了是類型片多面手外,他還有另一條社會良知寫實言志的路線,通俗類型框框内寫人寫情亦不乏佳作。尤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工多藝熟,他從大量小本制作實戰經驗中磨練出一套“經濟美學”,乍看貌不驚人,卻極富香港電影人的高效率和“執生精神”。承襲前人的作品是邱禮濤作品的特點,他觀察事物角度刁鑽,理解精準,有悲天憫人的一面,而将前作的主題“去到盡”或者另辟蹊徑又是他另一種創意所在。

既能放得下身段保持低姿态,滿足惡趣味,一面又堅持甚至可以講是固執地維護港影之傳統與尖銳。黑幫、三級、恐怖、喜劇,他樣樣拿捏過,嘗試過,他秉承的是港九魚龍混雜的殖民地曆史所灌輸的特殊氣質,通俗與低俗并舉,卻絲毫未向其妥協,反而犀利不減當年,将Cult進行到底,足見個性執拗,思想“頑固”。(阿木9評)

邱禮濤的最大特點就是每部作品中通常都有一兩處的神來之筆,但整體看又常常會有些許缺憾。他本人似乎也是香港主流商業電影的邊緣人,即使他曾經掀起了好幾個類型風潮,如《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1993)開啟了變态殺人犯的流行人物類型,《陰陽路》(1997)成為長壽鬼片的代表作,但他從來都不是王晶。

在類型的承接及發展的過程中,邱禮濤隻把自己當作身處其中的一分子而已,一旦賺夠了錢就去開拍自己心目中的喜好作品,2001年的《等候董建華發落》就是一個例子。邱禮濤的高效率使他成為業内的快槍手,作品的成本及水平可以得到有限範圍内的保證,但又因為制作條的粗疏,很多作品都不是那麼耐看。邱本人對底層、黑色等極端風格十分偏愛,制造“恐怖”和具“血腥感”的淩厲影像更是他的拿手好戲。(新浪娛樂評)

邱禮濤堪稱是香港恐怖電影的鼻祖,曾掀起了香港電影好幾個類型風潮,開啟了變态殺人犯的流行人物類型。他行事特立獨行,别人喜歡拍大制作,他卻偏偏喜好導演低成本影片。别的導演總會想盡一切法子取悅觀衆,他卻毫不客氣地讓觀衆在強烈得令人作嘔的殘暴與血腥裡反思。他本人最欣賞的恐怖片是大師庫布裡克的《閃靈》,因此他也希望自己的影片中出現的不是簡單粗暴的驚恐,而是那種不經意間的“背脊一陣陣發涼”。事實證明,他做到了。(搜狐娛樂評)

邱禮濤被稱作是港産cult片的宗師,一部《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被公認為登頂“港産cult片的巅峰”,也成就了黃秋生的金像影帝;而邱禮濤又并非簡單意義上的cult導,《性工作者十日談》和《等待董建華發落》中大放異彩的現實意味讓人對他刮目相看;他在香港拍過無數小成本影片、鬼片、三級片。(谷逸評)

邱禮濤從1987年第一部電影《英雄好漢》開始,這二十多年正是香港本土電影從颠峰逐步走向低谷的過程,他是香港本土電影成長的見證者。從邱執筒的電影類型來看,屬于“題材雜家”,有限制級的,有偏文藝的,有偏商業的。從邱從影經曆來看,他屬于标準的工兵、救火隊,編、導、演、制等工種全能來。邱導形成了一種電影氣候:500-1500萬港币之間投資的影片,這是在電影理想與消費市場的“中庸之道”,這種折中也是香港本土電影的一個中間。(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獨立評論人王旭東評)

相關信息

電影拍攝

2011年10月31日,邱禮濤作為導演,開拍《laughing gor 2潛罪犯〉,将于2011年12月29日在香港上映。導演邱禮濤表示,很想把Laughing的題材做成一個系列,所以不會輕易讓主角死去。“Laughing的故事從監房重新開始。”主要演員:除謝天華、黃宗澤等電視劇版原班人馬,更有演技派吳鎮宇、杜汶澤以及有“翻版陳法拉”之稱的新任港姐朱晨麗加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