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中區

吳中區

江蘇省蘇州市轄區
吳中區地處蘇州市域地理中心和長江三角洲經濟圈腹地,北與蘇州古城、工業園區、高新區接壤,南臨吳江區,東接昆山,西銜太湖,與上海、杭州、南京均在2小時交通圈内。地理坐标為東經119°55′~120°54′,北緯30°56′~31°21′,全區擁有陸地面積745平方公裡,太湖水面1486平方公裡,占太湖面積的五分之三;下轄1個國家級太湖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農業園區、1個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以及7鎮7街道。[1]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吳中區常住人口為1388972人,占蘇州市的10.9%。[2]2019年,吳中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78.72億元,較上年增長6.1%(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684.12億元,增長8.1%(按可比價計算)。三次産業的比例為由上年的2.0:46.8:51.3調整為1.4:45.1:53.5,第三産業比重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81272元,較上年增加5004元。[3]
    中文名:吳中區 外文名:Wuzhong District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320506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地理位置:江蘇省蘇州市東南部,太湖東岸 面積:745 下轄地區:7個街道、7個鎮,另轄6個鄉級單位 政府駐地:蘇州市太湖東路288号 電話區号:0512 郵政區碼:215000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木渎古鎮,甪直、太湖景區、天平山、旺山風景區、寶帶橋等 機場: 火車站:蘇州站 車牌代碼:蘇E、蘇U 地區生産總值: 人口:1388972人(2020年11日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343.78 億元(2020年)

建制沿革

約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吳地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創造了當時很先進的“良渚文化”。

三千多年前泰伯在吳地建“勾吳”國,始有曆史紀錄。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實行郡縣制,建立吳縣。

晉武帝太康四年(283年),縣境北部析置海虞縣(今常熟市)。

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又将東部分置長洲縣。

後梁太祖開平三年(909年),吳越将南部地分置吳江縣。

清雍正二年(1724年),劃長洲縣東南部建立元和縣,與吳縣、長洲三縣合城而治。後又劃吳縣東山、西山建太湖、靖湖兩廳。

民國元年(1912年)複并三縣兩廳為吳縣。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市、縣分設,析城區和郊區置蘇州市,周圍鄉村為吳縣。另将東山、西山及太湖湖區劃建太湖行政辦事處。

1953年5月,将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改建震澤縣。

1959年,撤銷震澤縣,複并入吳縣。

1995年7月,撤銷吳縣,設立吳縣市(縣級)。

2001年2月28日,撤銷吳縣市,分設蘇州市吳中區、相城區。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秦時以25戶為裡,10裡為亭,10亭為鄉。

隋代以百戶為裡,5裡為鄉。

唐基本沿襲隋制,其時4家為鄰,5鄰為保,5保(百戶)為裡,5裡為鄉;在城區,500戶以上建坊;城郊則設村。時吳縣轄麗娃、橫山等30鄉及城内通波、三讓等30坊;長洲縣轄大雲、幹将等30鄉及城内遷善、旌孝、儒教等30坊,兩縣共轄60鄉60坊。

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年),縣下設立都保(即鄉都)、大保和保三級組織,鄉村民戶10家組成一保,5保為一大保,10大保為一都保,兩縣共39鄉都。其中吳縣轄吳門、利娃、永安等20鄉都;長洲縣下轄上元、樂安、鳳池等19鄉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吳縣下轄21鄉;長洲縣仍下轄19鄉,兩縣共轄40鄉。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年),吳縣轄24鄉,鄉區37都,城區27圖;長洲縣轄19鄉,鄉區29都,城區22圖。兩縣共42鄉,鄉區66都及城區49圖。

清代雍正年間(1722~1735年),吳縣轄24鄉37都527圖;長洲縣轄13鄉(其中10鄉與元和縣合)22都338圖;元和縣轄16鄉26都395圖;三縣共42鄉85都1260圖。光緒年間(1875~1908年),吳縣轄16鄉25都372圖;長洲縣轄13鄉22都337圖;元和縣轄16鄉26都397圖;太湖廳,遵禮鄉(守義裡)轄2都14圖;三縣二廳共轄40鄉85都1203圖。

民國元年(1912年)1月,依“江蘇暫行地方制”将清代蘇州府吳縣、長洲縣、元和縣合并為吳縣。7月,原太湖、靖湖二廳歸并給吳縣。11月,按“江蘇暫行市鄉制”,5萬人以上為市不足5萬人設鄉。吳縣劃分為7市21鄉,市鄉之下仍沿用清代的都、圖;民國十七年(1928年)11月,根據江蘇省政府訓令,縣市分治。12月,蘇州市政府成立。翌年8月,實施區、鄉鎮制,一般每區為10~50鄉鎮,每100~1000戶為一鄉鎮。吳縣所轄6市21鄉劃為19個自治區,共94鎮665鄉;鄉鎮下設闾,闾下設鄰,居民5戶為鄰,5鄰為闾。全縣共7444闾,37022鄰;民國十九年(1930年)5月16日,蘇州市仍并入吳縣;民國二十年(1931年)1月,原蘇州市7個市政區劃并為3個城廂區,城内2區,城外1區。吳縣轄22區855鄉鎮,共7444闾,37022鄰;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5月,東山和西山兩區并為洞庭區,區署設在東山;淞北和淞南兩區并為吳淞區,區署設在甪直。7月,區屬鄉鎮又作部分調整,但鄉鎮數仍為59個,共548保9640甲。全縣7個區中,蘇州和浒關兩區未設區署,由縣政府直接派員指導。

1949年4月27日,吳縣解放。5月1日,吳縣城區劃出建立蘇州市。同日,吳縣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駐浒墅關鎮,下轄8區48鄉鎮(27鎮21鄉),共427保6424甲。

1950年3月,增建楓橋、唯亭、光福、陸墓4區,并将淞南、淞北2區分别改名為甪直、車坊區,全縣共12區173鄉鎮(21鎮152鄉)。

1950年4月15日,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成立,下轄原屬吳縣的東山、西山兩區(包括太湖中所有島嶼)。同月,又劃入武進縣馬山區及吳縣橫泾區。年底,吳縣與太湖行政區共轄14個區185個鄉鎮(内有3個直屬行政村)。

1951年6月,太湖區行政辦事處撤銷,東山、西山、橫泾3個區仍劃歸吳縣。是時全縣共轄13個區179個鄉鎮(21鎮155鄉3直屬行政村),共1316個行政村10121個行政組。

1952年7月,重建縣級太湖行政區,改名為蘇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辦事處,劃吳縣東山、西山2區共20鄉鎮歸其管轄。10月,太湖辦事處增建5個水上區,東山、西山分别改為第一、第二區,三至七區為水上區。太湖辦事處共轄7區51鄉鎮。11月,浒墅關、木渎2鎮升為縣直屬鎮。

1953年5月1日,太湖行政區改建為震澤縣。7月,震澤縣第一、二區複名為東山、西山區,第四區改為湖西區,三、五兩個區合并為湖中區,六、七兩個區并為湖東區。兩縣共轄17區2直屬鎮189個區屬鄉鎮。

1954年11月,甪直、黃埭2鎮升為縣直屬鎮,兩縣共14區3縣屬鎮154鄉鎮(不包括蘇州市郊區42鄉鎮中原屬吳縣的1鎮29鄉),其中吳縣部分為8區3縣屬鎮、107區屬鄉鎮。共882個行政村23條街,震澤縣部分為6區47鄉鎮(馬山區已劃歸無錫市)。

1956年1月,蘇州市郊42個鄉鎮劃并為1鎮18鄉。同年3月,吳縣的8區2縣屬鎮108鄉鎮劃并為6區2縣屬鎮57鄉鎮(撤銷陸墓、甪直2區),震澤縣6區47鄉鎮劃并為21鄉鎮。

1957年3月,采用以集鎮為基點,以農業合作社為基礎,及整鄉整社合并的方式,撤區并鄉。原吳縣6區57個鄉鎮及2個直屬鎮劃并為23鄉2鎮。

1957年12月,蘇州市郊區所轄的1鎮19鄉并為1鎮9鄉。現屬吳縣部分的劃并情況是:木渎鎮未作變動,楓橋、津橋、馬澗3鄉并為楓橋鄉,蠡墅、龍橋兩鄉并為蠡墅鄉,金山、姑蘇兩鄉并為金山鄉,胥口、香山兩鄉并為胥口鄉,藏書、善橋兩鄉并為藏書鄉。

1958年2月,震澤縣所轄渡橋鄉并入東山鎮,堯峰鄉分别并入橫泾、浦莊、越溪3鄉。同年8~10月成立人民公社,改鄉為社。吳縣、震澤兩縣及蘇州市郊共建4鎮39個人民公社。原吳縣2鎮23鄉改建為2鎮23社,蘇州郊區1鎮9鄉改建為1鎮9社。震澤縣1鎮11鄉改建為1鎮7社,12月,通安公社并入望亭公社。

1959年1月,吳縣撤銷婁葑、虎丘、胥江3個公社編制(已劃入蘇州市)。3月,震澤縣撤銷。4月10日,原震澤縣全部并入吳縣,全縣共轄3鎮35社,共338個大隊,3136個生産小隊。同月,東山鎮并入洞庭公社。6月,通安與望亭仍分建兩社。8月,又撤銷蘇漁公社編制(劃入蘇州市)。

1960年2月,甪直鎮與淞南公社合并,稱甪直公社。9月,甪直公社又改名為淞南公社,甪直鎮仍為縣屬鎮。

1961年底,全縣共轄3鎮34公社,共673個生産大隊,6635個生産小隊。

1962年6月,金庭公社劃分為金庭、石公、建設3個公社。9月,黃埭、東山由公社屬鎮升為縣屬鎮。該年底,吳縣共轄5鎮36公社,共798個生産大隊。

1964年11月,唯亭鎮由唯亭公社劃出,升為縣屬鎮。是年全縣共轄6鎮37公社(跨塘公社從蘇州市劃歸吳縣),共834個生産大隊,8428個生産隊。

1966年11月,蠡墅公社劃進郭巷公社長橋、寶南、新江、寶尹、鋼鐵、龍西、東湖等7個大隊,并易名為長橋公社。

1969年年初,唯亭、黃埭、甪直和東山等4個縣屬鎮仍并入各鎮所在地公社。全縣共轄2鎮37公社,共818個生産大隊,8186個生産小隊。

1980年7月,淞南公社更名為甪直公社,洞庭公社改名為東山公社,建設公社易名為堂裡公社。全縣共轄2鎮37個公社,共832個生産大隊、7個居民委員會,8169個生産小隊。

1983年實施體制改革,政社分立,建立鄉、村、組。原政社合一的農村人民公社作為經濟實體予以保留,稱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同時建立鄉政府,鄉以下設立村民委員會及村民小組,取代生産大隊和生産小隊,全縣轄2鎮37鄉,共833個村委會,14個街道辦事處,42個居委會,9428個村民小組。

1985年實行以鎮管鄉的建制。9月,金山鄉和木渎鎮合并為木渎鎮,陸墓、光福、東山、唯亭、甪直、望亭6鄉改建為鎮。全縣轄8鎮30鄉。共833個村委會,5個街道辦事處,48個居民委員會,9446個村民小組。

1986年12月,長橋、楓橋兩鄉改建為鎮。同月,縣政府發文建立鄉鎮級的團結橋街道辦事處。

1987年1月,西山島上金庭、石公、堂裡3鄉合并為西山鎮。9月,保安鄉和浒墅關鎮合并為浒墅關鎮。年底,全縣共轄11鎮24鄉1個街道辦事處,共832個村委會、65個居民委員會,合計9443個村民小組。

區劃詳情

截至2019年,吳中區轄7個鎮、7個街道、84個村委會、103個居委會, 區政府駐地長橋街道。

長橋街道

越溪街道

郭巷街道

城南街道

太湖街道

甪直鎮

東山鎮

光福鎮

金庭鎮

橫泾街道

香山街道

臨湖鎮

木渎鎮

胥口鎮

街道詳情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吳中區位于蘇州的地理中心,北與蘇州古城、蘇州工業園區、蘇州高新區接壤,南臨蘇州吳江區,東接昆山市,西銜太湖,與無錫市、浙江省湖州市隔湖相望。地理坐标為東經119°55′~120°54′,北緯30°56′~31°21′。全境東西長92.95公裡,南北寬48.1公裡,全區總面積2231平方公裡,其中陸地面積745平方公裡,太湖水域面積1486平方公裡 [52]  ,約占太湖總面積的五分之三。

地形地貌

吳中區為太湖水網平原區的一部分,地勢低平,水網稠密,湖蕩衆多。低山丘陵成島狀,分布在區内西南太湖沿岸的平原上或太湖之中,以陽澄湖為主的湖群偏集于東部,整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微微傾斜。全區平均海拔約為5米,穹窿山主峰海拔341.7米,為全區最高點。

氣候

吳中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類型,加上太湖水體的調節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降水豐沛、日照充足和無霜期較長的氣候特點。

水文

吳中區屬長江下遊南岸太湖流域水系的平原水網區,河港縱橫,湖蕩密布,為著名的水鄉澤國。區域西銜太湖,東含陽澄與澄湖,北有望虞河連結長江,南有吳淞江溝通海域,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胥江、婁江橫穿東西。20多條骨幹河道彙合縣内20多個湖蕩形成西引太湖、東入長江的自然水系,遍布縣内的塘、浦、河、港又串通其間,起着調引、蓄納和吞吐的脈絡作用,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湖蕩河網系統。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面水

吳中區境内地面水含降水産生的徑流水和上遊過境水兩類。根據水資源調查确定,平水年為1959年,幹旱年為1976年,枯水年為1978年。

    河湖庫容

太湖水域有1600多平方公裡在吳中區境内,區内其它水域有350.53平方公裡,全區河湖水域面積有1950.53平方公裡。

    地下水

吳中區地下水的開采利用範圍不廣,數量不多,僅限于小城鎮一部分工廠和自來水廠取深井地下水作生産、生活之用。按地質資料分類,縣内地下水有基岩地下水和土層(第四系)地下水二類。基岩地下水分布于縣西部近山地區的浒墅關、光福、木渎及東、西山沿山地帶,現年開采總量有750.1萬立方米;土層地下水分布于縣境東部、北部水網平原區,年開采總量有1440萬立方米。1987年縣内地下水開采利用總量為2190.1萬立方米。

植物資源

吳中區境内植物種類較多,由于水域面積大,荒山荒地少,野生植物資源量以水生植物為主。太湖中浮遊植物資源量為2.3萬噸,沉水植物有8萬噸;茭草6.5萬畝,大部分在東太湖;蘆葦原有6萬畝,70年代圍墾後剩2萬畝,資源量7.6萬噸。資源量較大的還有荷、芡實、燈芯草、桔梗、香附、鵝兒不食草、半邊蓮等。

植物種類名稱如下:

蕨類植物門有:華水韭、水蕨、蘋、槐葉萍、滿江紅、蛇足石杉等;種子植物門中裸子植物亞門有:日本柏、日本花柏、綠幹柏、幹香柏、柏木、中山柏等,被子植物亞門中雙子葉植物有:蕺菜、三自草,豆瓣綠,金粟蘭,加拿大楊、小葉楊等,單子葉植物有:蒲草、寬葉香蒲、黑三棱、菹草、穿葉眼子菜、馬來眼子菜等;菌類植物門有:木耳、香菇、蘑菇、平菇、金針菇。

動物資源

吳中區境内動物種類較多,但中華鲟、虎等已絕迹、獐、鲻、鲮等可能絕迹。資源量較大的是水生動物,如螺蚬資源量原為11萬噸,現每年采捕10萬噸,存量為9.54萬噸。梅鲚魚捕獲量每年約6千噸,銀魚750~1000噸,蝦500~750噸。

動物種類名稱如下:

腔腸動物門有:水螅;線形動物門中輪蟲綱有:輪轉蟲、長足輪蟲、巨環旋輪蟲、玫瑰旋輪蟲、鈍角狹甲輪蟲、鈎狀狹甲輪蟲等;環節動物門中毛足綱有:沙蠶、杆吻蟲、蘇氏尾鰓蚓、中國急遊水虱、中華合胃蚓、日本杜拉蚓等,二蛭綱有:日本醫蛭、尖細金線蛭、寬體金線蛭、光潤金線蛭、甯靜澤蛭、扁蛭:軟體動物門中腹足綱有:褐帶環口螺、雙葉褶口螺、矮小褶口螺、拉氏雙邊口螺、中國圓田螺、中華圓田螺等,瓣鰓綱有:淡水殼菜、淡水蛏、圓頂珠蚌、扭蚌、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節肢動物門中甲殼綱有:中華絨螯蟹、凹背新尖額蟹、華溪蟹、鋸齒溪蟹、蜞、細足米蝦等,昆蟲綱有:龍虱、銅綠金龜、鰓金龜、眼斑芫青、綠芫青、中華蜜蜂等;脊索動物門内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有:鲥魚、短颔鲚、刀鲚、湖鲚、大銀魚、雷氏銀魚等,兩栖綱有:大蟾蜍、無斑雨蛙、日本林蛙、澤蛙、黑斑蛙、金線蛙,爬行綱有:平胸龜、黃喉水龜、烏龜、黃綠閉殼龜、鼋、鼈等,鳥綱有:小、鸬鹚、草鹭、蒼鹭、池鹭、綠鹭等,哺乳綱有:刺猬、大麝鼹、中菊頭蝠、馬鐵菊頭蝠、蹄蝠、鼠耳蝠等。

礦産資源

吳中區礦産資源較豐富,已發現的金屬礦産有鐵、銅、鉛、鋅、銀、铌、钽、錫,還伴生铋、镉、铟、镓、鍺;非金屬礦産有黃鐵礦、高嶺土、螢石、石灰岩、白雲石、明礬石、石膏、瓷石、陶瓷粘土、石英砂岩(玻璃原料)、花崗岩、硯台石、蘇黑大理岩,還有伴生于多金屬礦中的硒、碲等;燃料礦産有煤,液體礦産有礦泉水等,共30種。另有建築用砂岩、制磚粘土及泥炭等。全縣共有礦床礦點79個,其中大型礦床7個(内特大型1個),中型10個,小型10個。其中陽山高嶺土、金山花崗岩和胥口石英砂岩在國内外均享有盛名。

人口民族

截至2018年末,吳中區戶籍人口達682917人,比2017年末增加16266人,增長2.4%。其中:男性333935人,增長2.4%,女性348982人,增長2.5%,男女性别比(以女性為100)為95.7。出生7862人,出生率為11.7%;死亡4229人,比上年增加26人,死亡率為6.3%;自然增長3633人,自然增長率為5.4‰,比上年減少了2.1個千分點。

根據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吳中區常住人口為1388972人,占蘇州市的10.9%;常住人口中男性727821人,占52.4%,女性661151人,占47.6%,性别比為110.08(以女性為100);常住人口中0~14歲占13.01%,15~59歲占71.92%,60歲及以上占15.08% 。

政治

區委書記

陳嵘

區長候選人

顧曉東

政治領導

經濟

綜述

2018年,吳中區地區生産總值1124.73億元,較2017年增長6.7%(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三産業增加值576.69億元,增長9.4%(按可比價計算)。三次産業的比例為由上年的2.1:46.6:51.3調整為2.0:46.8:51.3,第三産業比重較上年持平。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66680元,較2017年增加5219元。

2018年,吳中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60.61億元,較2017年增長11.6%,稅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比重達92.0%。

2018年,吳中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41.74億元,較2017年增長21.3%,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5.30億元,較2017年增加15.2%。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明顯增加,分别比2017年增長11.1%、7.7%和32.8%。

2018年,吳中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86.49億元。其中民營經濟投資383.03億元,比上年增長9.9%;三資企業投資35.73億元,比上年下降27.7%。三次産業之比為0.2:13.1:86.7,第三産業比重較上年減少4.8個百分點。

2019年,吳中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278.72億元,較上年增長6.1%(按可比價計算),其中:第三産業完成增加值684.12億元,增長8.1%(按可比價計算)。三次産業的比例為由上年的2.0:46.8:51.3調整為1.4:45.1:53.5,第三産業比重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按戶籍人口計算的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81272元,較上年增加5004元 [51]  。

第一産業

2017年,吳中區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為46.13億元,其中:農業14.41億元、林業1.0億元、畜牧業0.6億元、漁業22.01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8.11億元。截至2018年,吳中區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14.85萬千瓦,大中型拖拉機73台,機動水稻插秧機68台。

第二産業

2018年,吳中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541.19億元,較2017年增長7.2%。其中,内資企業産值843.64億元,較2017年增長20.6%;外商及港澳台工業企業産值697.55億元,較2017年減少5.5%。

2018年,吳中區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工業總産值315.99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量達20.5%;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工業總産值185.49億元,占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的12.0%。

2018年,吳中區資質内建築施工企業建築業總産值202.04億元;簽訂合同額288.59億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970.81萬平方米;全區建築業勞動生産率為30.1萬元/人,較上年上升2.0%。建築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2.44億元,營業利潤8.18億元。

第三産業

2018年,吳中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24億元,較上年增長7.6%,其中批發和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04.70億元,較上年增長7.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36.53億元,較上年增長7.1%。

截至2018年末,吳中區金融機構本外币存、貸款餘額分别為2307.38億元和2594.76億元,其中人民币存、貸款餘額分别為2238.77億元和2582.53億元。

2018年,吳中區房地産開發投資307.3億元,較上年增長2.1%,占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比重63.2%。施工房屋面積1186.42萬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積96.81萬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減少5.8%、55.6%。商品房銷售面積267.95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422.06億元。

2018年,吳中區旅遊總收入358.98億元,累計接待中外遊客2437.12萬人次,分别較上年增長6.3%和1.4%。

2018年,吳中區新增内資企業12405戶,新增注冊資本641.48億元。其中,全區新增私營企業11741戶,全年新增私營企業注冊資本539.14億元。截至2018年,全區私營企業達69336戶,累計注冊資本達3195.43億元。

2018年,吳中區完成進出口總額88.34億美元,其中出口61.44億美元,進口26.89億美元。

2018年,吳中區新批外商投資項目67個,新增注冊外資7.19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73億美元。

交通運輸

2018年,吳中區交通系統客運量2508萬人次,較上年略有減少;旅客周轉量103844萬人公裡,較2017年減少4.0%。

截至2018年末,吳中區公路總裡程1182公裡,其中三級以上公路1154公裡,内河航道通航裡程353公裡。汽車保有量繼續增加。

截至2018年末,吳中區營業性車輛擁有量為13970輛,較2017年增加1035輛,其中客運汽車2794輛,貨運汽車11176輛。

吳中區地處中國經濟繁榮、城市群體密集的長江三角洲中心、江浙滬交彙處,接壤蘇州城區、工業園區和高新區。東臨上海70公裡,南距杭州120公裡,離南京200公裡,是長江三角洲重要的水利和交通樞紐。

吳中區累計投入資金近200億,先後建成了一批高架快速路和地面主幹道,高架快速路骨架網已初步形成,環太湖地區生态旅遊公路已全部貫通,全區公路總裡程已突破1300公裡(不含市政道路),公路密度為167公裡/百平方公裡,基本實現至周邊城市高速公路通達、至蘇州中心城區快速路通達、區到鄉鎮二級以上公路通達,大交通格局已基本形成。

全區境内河道縱橫交錯,航道總裡程達356.99公裡,其中有重要航道5條約110公裡,分别為京杭大運河、蘇申内港線、蘇申外港線、蘇西線、浒光運河。

全區公交線路共86條、公交車輛787輛,公交線路裡程1751公裡,公交場站77個(含臨時場站、場地),公交站點2200多個。

2017年,西環高架南延主線、環太湖公路(度假區段)、濱湖大道二期和西山島出入通道擴建工程順利建成通車,201縣道甪直段(甫澄路)改造工程北段1.2公裡已完工通車,吳淞江大道南延工程年内實現通車。方便沿線居民的出行,實現了區内180公裡沿湖公路的大貫通。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8年末,吳中區擁有各類學校(含民辦學校)81所,在校學生11.66萬人,畢業生1.87萬人,專任教師0.76萬人。其中,普通中學26所,普通中學在校學生3.02萬人,畢業生0.79萬人,高中畢業率100.0%。擁有幼兒園80所(含民辦),在園幼兒3.31萬人。

科學技術

2018年,吳中區專利申請量為16788件,專利授權量為9865件,專業技術人員達12.59萬人。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85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50家,省級民營科技型企業達978家,新增市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468個。新增省“雙創人才”3人、市“姑蘇領軍人才”14人,17人入選“海鷗計劃”,2人獲市傑出人才獎。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1.2件,5家企業獲評國家知識産權優勢企業,1家企業獲評專利獲中國專利優秀獎,2家企業獲評國家知識産權示範企業。

文化事業

截至2018年,吳中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标準化覆蓋率達70%,擁有文物保護單位125處,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19處。

體育事業

2018年,吳中區擁有四百米标準田徑場10個,舉辦運動會52次。 

醫療衛生

截至2018年,吳中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302個,其中醫院29個,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100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131個。吳中區衛生機構擁有床位5898張,其中醫院病床5092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6824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499人、注冊護士3057人,分别比上年增長9.8%和10.2%。

社會保障

建設中的中潤蘇州中心

截至2018年,吳中區參加城鎮養老保險人數43.17萬人,參加城鎮醫療保險人數45.39萬人,參加城鎮失業保險人數37.84萬人。13萬人次享受醫療救助金,住房公積金繳存人數淨增2萬人。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擁有社會福利院、敬老院11個,每千人養老床位數增至39個,完成121家日間照料中心和助餐點新改擴建。

曆史文化

吳中區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民間工藝發達,形成了刺繡、雕刻、缂絲、建築工藝、青銅鑄造、古琴制作、書畫裝裱等行業。

吳中區現有甪直、木渎、東山3個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明月灣、陸巷、楊灣、三山村、東村5個中國曆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12處,金庭、光福2個江蘇省曆史文化名鎮。

吳中區共有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125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處。吳中區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共有57項,其中世界級1項,國家級3項、省級18項、市級8項、區級27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共118人,其中國家級4名、省級8名、市區兩級106名。市級非遺保護示範基地4個,市第一批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2個。

地方特産

太湖白魚

太湖“一白”為太湖白魚,亦稱“鲦”,“頭尾俱向上”而得名。它細骨細鱗,銀光閃爍,是食肉性經濟魚類之一。目前尚未養殖,主要依靠天然捕撈。白魚肉質細嫩,鱗下脂肪多,酷似鲥魚,是太湖名貴魚類。《吳郡志》載:“白魚出太湖者勝,民得采之,隋時入貢洛陽”,可見當時白魚已作為貢品上貢皇庭。 

太湖白蝦

太湖“二白”為太湖白蝦。清《太湖備考》 上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的記載。白蝦殼薄、肉嫩,用白蝦做的“醉蝦”放在桌上,蝦還在蹦跳,吃在嘴裡,奇嫩異常,鮮美無比。白蝦剝蝦仁出肉率高,還可加工成蝦幹,去皮後便是“湖開”。蝦還可入藥,内服有解毒之功效,酒後喝一碗蝦米湯,頓覺腸胃舒适。

太湖銀魚

太湖“三白”為太湖銀魚,它長二寸餘,體長略圓,形如玉簪,似無骨無腸,細嫩透明,色澤似銀,故稱銀魚。春秋時期,太湖就盛産銀魚,阖闾船宴中的“殘脍魚”有說就專指太湖銀魚。宋代詩人有“春後銀魚霜下鲈”的名句,把銀魚與鲈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銀魚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無鱗、無骨、無刺、無腸、無鳔、無腥味,可烹制各種佳肴。

風景名勝

吳中區原名吳縣,擁有1個國家級旅遊度假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國家級農業園區和1個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太湖風光美,精華在吳中。太湖72峰,吳中獨攬58峰,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擁有184公裡的太湖岸線。現下轄1個國家級太湖旅遊度假區,擁有1個國家5A級景區、5個國家4A級景區、6個太湖國家風景名勝區。擁有4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鎮,5個國家級曆史文化名村。吳中區擁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130處,其中國家級7處、省級23處、市級100處;蘇州市控制保護古建築55處。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1項、國家級3項。

甪直古鎮

甪直,著名江南水鄉古鎮,現隸屬蘇州市吳中區,位于蘇州市東部,西距蘇州城區18公裡,東距上海58公裡,全鎮總面積72平方公裡,古鎮區總面積1.04平方公裡。甪直以水多,橋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稱,更因塑壁羅漢(天下羅漢兩堂半中的半堂羅漢)和水鄉婦女服飾而聞名。

甪直與蘇州古城同齡,2500多年的曆史積澱為江南所罕見,其萌動于春秋,綿延于兩漢,繁華于魏晉,勃發于明清。梁天監年間甪直時稱“甫裡”,宋、元時初具雛形,明代成為“郡東鄉鎮之首”,商賈雲集,居民近萬戶,清代改稱甪直,時有“昆山一個城,不及甪直半個鎮”之說。

甪直鎮内水系縱橫,素有“五湖之汀”(澄湖、萬千湖、金雞湖、獨墅湖、陽澄湖)、“六澤之沖”(吳凇江、清水江、南塘江、界浦江、東塘江、大直江)之稱,古鎮臨水而築。費孝通先生稱甪直為"神州水鄉第一鎮"。“長橋短橋楊柳,人看旗出酒市前浦後浦荷花,鷗送船歸釣家”,甪直聚水為鎮,流水與橋梁交相輝映,總長5.6公裡的河道上,鼎盛時有宋、元、明、清各式古橋“七十二座半”,現存41座。被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中國古代橋梁博物館”。古鎮内主要街道10條,有古街古巷69條,保存比較完整的明、清古宅建築衆多,其中,蕭宅、趙宅、沈宅等商賈豪門宅第,建築考究,雕刻精細。“甫裡繁華照市明,況多人物負才名。”甪直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輩出,晚唐詩人陸龜蒙曾長期隐居于此,明代詩人高啟、戲曲許自昌等名人雅士雲集,羅隐、柳貫、倪瓒、趙孟頫、文征明、沈周、歸有光、董其昌、葉聖陶、顧颉剛、郭沫若等名人都曾在甪直寓居、遊曆。 [22] 

木渎古鎮

木渎是江南著名古鎮,迄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相傳春秋末年,吳王夫差為取悅美女西施,在靈岩山頂建館娃宮,并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積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嚴家花園:由清乾隆大名士沈德潛之“嘯軒”、木渎詩人錢端溪之“端園”發展至光緒木渎首富嚴國馨之“羨園”(嚴家花園)。園内的四季小園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更有尚賢堂、友于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被現代著名建築學家劉敦桢教授稱為“江南園林經典之作”。

虹飲山房:是清初木渎文人徐士元的私家園林,乾隆六次幸臨之地,紀曉岚、和珅、劉墉等大臣也都曾數次下榻于此,被譽為乾隆的民間行宮。園中央是氣勢宏偉的古戲台“春晖樓”,西苑秀野園現為木渎聖旨珍藏館和科舉制度館。

古松園:乃清末木渎富商蔡少漁舊宅,因園中的一株500多年的明代羅漢松而得名,有古松堂、鳳凰樓、望山樓諸勝。現鳳凰樓為著名旅美畫家王立鵬美術館;後園望山樓為蘇繡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

榜眼府第:乃清代林則徐弟子馮桂芬故居,因馮桂芬科舉中得榜眼而名。園林以“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主要特色,有顯志堂、芙蓉樓、校邠廬諸勝。現芙蓉樓為“吳門畫派”一代宗師周士心美術館。

靈岩山景區:曆來被譽為"秀絕冠江南"著名的旅遊勝地。沿路有一徑穿亭、落紅夕照、醉僧待渡、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等景點。山頂2500年前的吳宮舊址仍保留着吳王井、玩月池、流花池、響屧廊、琴台等諸勝;而始建于南朝的靈岩山寺是我國著名的佛教淨土宗道場之一,寺院東側的多寶佛塔與整個寺院渾然一體,成為靈岩山的标志。 [23] 

陸巷古村

陸巷古村是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村内明清建築衆多,現在保存完整的還有近30處,其中修繕完成并對外開放的就有王鏊故居惠和堂、葉夢得故居寶儉堂、遂高堂、粹和堂、會老堂、懷古堂、懷德堂等。

惠和堂是一處明基清體大型群體廳堂建築,占地面積約為六千平方米,保存特别完整,共有廳、堂、樓、庫、房等一百多間,建築面積約三千多平方米。其軒廊制作精細,用料粗壯,大部分為楠木制成;瓦、磚、梁、柱也均有與主人宰相身份相對應的雕繪圖案。堂内三開間的二層書樓在蘇州古宅中甚為少見,樓前有一磨磚貼面照牆,高齊樓檐,瓦滴下抛方有“九獅圖”磚雕,兩端各有花鳥磚雕圖案,照牆中央嵌有圓形“丹鳳朝陽”,整個圖案栩栩如生,刻工精湛。

寶儉堂始建于宋代,初名夢園,明初改為寶儉堂,為葉夢得故居,世代為葉氏後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稱,保持了蘇州舊時官僚府第宅園相連的風貌。園以水池為中心,四周布置亭閣軒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橋,形成明淨開朗的園中主景。全園主次分明,富有變化,園内有景,園外有山。建築雖多而不見擁塞,山池雖小而不覺局促,是蘇州古典園林以小勝多的範例。村北的寒谷山、低而秀麗,每當夕陽西下,一輪紅日緩緩西沉,紅火閃耀,無比壯觀,是東山著名景觀“寒谷落日”所在地。 [24] 

雨花勝境

雨花勝境地處東山雨花塢,是東山曆史悠久,風光秀麗,面積最大的遊覽勝地。景區占地500畝,遊徑7500米,可直達東山最高峰莫厘峰頂。“雨花”名源于明代,時山塢中滿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飄落,似花雨從天而降,“雨花”之名由此而生。

景區内現存有一百多株樹齡均達百年以上的名貴古木,故又稱東山森林公園,是國家4A級景區。雨花勝境内還保存由二十多處唐宋元明清的名勝古迹,現已建成并對外開放的有觀景草坪、洞庭軒古宅、唐宋詩廊、明代雙泉、八駿奔馳、宋橋明叽、印心石屋、榮陽探幽、環清勝迹、雨花禅寺、醉墨樓等十餘處,是一處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迹、人文景觀于一體的遊覽勝地。 [25] 

胥王園

胥王園,又名胥王廟、伍公祠,位于胥江與太湖交界處,占地面積51畝,内有伍子胥墓、伍氏祠堂和孫武紀念館等,由陵區、祠區、園區及園外園四個部分組成,整個園林以紀念、祭祀、古吳文化等為核心内容。從2007年開始,每年端午在胥王園都會舉辦民俗文化節,已經成為成為胥口鎮每年的一項最重要的民俗文化盛會。

著名人物

阖闾(?—前496),又作阖廬,姓姬,名光,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春秋末期吳國國君,公元前514至前496年在位,為“春秋五霸”之一。

伍子胥(?—公元前484年),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

朱買臣(?—公元前115年),字翁子,西漢吳郡吳縣人。漢武帝大臣、辭賦家。

練埙,字聲伯,後更名則成,明初人。祖籍福建浦城,父練士章(字文達)曾任蘇州某海道萬戶府的總管,因之遷居郭巷鎮尹山,宅址在今尹山街8号一帶。練埙幼時即以氣節自負,與衆少合,

練綱(1402—1477)字從道,南直隸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郭巷鎮尹山街8号一帶)人。明宣德十年(1435)鄉試第二名舉人,入太學,以谙熟《春秋》著名。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子畏,号桃花庵主、六如居士等,吳縣人。明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

葉聖陶(1894年—1988年),名紹鈞,字秉臣,吳縣人。現代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會活動家。

王大珩(1915年─2011年),吳縣人,光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大珩是我國光學界公認的學術權威和組織領導者。

金聖歎(1608年—1661年),名采,字若采,明亡後改名人瑞,字聖歎。一說本姓張,名喟。吳縣人。清初文學家、文學批評家。

陸龜蒙(?—約881年),字魯望,号天随子,長洲縣人,居甫裡(今甪直),别号甫裡先生、江湖散人等,晚唐文學家、詩人。

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北宋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教育家。

範成大(1126年—1193年),氣字緻籠、号石湖居士,吳縣人。南宋政治家、文學家、詩人。

榮譽稱号

2017年12月,當選中國工業百強區。

2018年9月,《2018年中國百強區發展白皮書》在京發布,當選2018年中國百強區。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和2018年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

2018年10月,榮獲《中國中小城市綠皮書2018》2018年度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2月2日,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評為縣級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 全國投資潛力百強區、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區、全國新型城鎮化質量百強區。

2019年11月13日,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19年12月16日,被評為江蘇省首批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0年2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潮品消費百強榜排名72。

2020年5月,入選2019年全國縣域網絡零售TOP100。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縣域智慧城市百強榜排名12位。

2020年7月,入選2020中國秋季休閑百佳縣市;2020中國人際信用百佳縣市。

2020年 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62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

2021年8月17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2021年賽迪百強區”名單。

2021年9月8日,入選國家能源局綜合司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

2021年9月,入選“2021年度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