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颠人

不列颠人

古代一種人種
不列颠人(Briton):6世紀以前居住在不列颠群島的克爾特民族。起源關于克爾特人最初移徙不列颠諸島的具體年代,亦存異議。一種看法主張,首批克爾特人約于公元前8—前5世紀之間由萊茵河下遊和塞納河流域分批遷入不列颠定居。而另一種觀點則将之前推至公元前二十世紀早中期,認為甚至鐘形杯文化時期就有操原始克爾特語的移民到來了。依照此說,克爾特語言、文化與民族播遷于不列颠諸島,迄今已逾三千多年。[1]
    中文名:不列颠人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英文名:Briton 民族:克爾特民族 語言:克爾特語 國家:英國

研究

不少學者相信,先期進入不列颠的克爾特人可能使用青銅器,屬戈伊迪利語集團;後來者則屬使用鐵器的操不列颠語的人群。結果,鐵器戰勝了青銅器,不列颠語集團擊敗了戈伊迪利語集團,後者被驅往大不列颠島偏遠的北部、西部及愛爾蘭島。但亦有人懷疑,克爾特語的戈伊迪利集團可能根本就未橫穿過不列颠島,而是從歐洲大陸循着一條古老航路,從南面繞過不列颠島而直接進入愛爾蘭,然後又從愛爾蘭移徙蘇格蘭高地和不列颠西部沿海的。

發展

其後,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末或前l世紀上半葉,第三批克爾特入侵者比利時人,從高盧北部渡海來到不列颠。其緣由大概是出于躲避日耳曼部落對高盧北部日益加緊的騷擾,嗣後恺撒對高盧的征服戰争可能又進一步推動了比利時人湧入不列颠的勢頭。他們大都集居于東南部沿海一帶,人數衆多,風俗習慣和農牧業經濟與海峽對岸的高盧相類。比利時人引入的重犁,得以墾辟不少過去無法開發的不列颠土地。他們已使用銅、金或鐵币,并引入陶輪制作技藝,同高盧北部祖居地仍保持着密切的貿易聯系和政治從屬關系。比利時人以其較為先進、強大的實力,日漸成為不列颠的統治勢力,壓迫土著部落。在不列颠東南部一帶建有維魯拉米烏姆(Verulamium,今聖奧爾本斯)、卡姆洛杜努姆(Camulodunon,今科爾切斯特)、卡利佛(Calleva,今錫爾切斯特)、萬塔·比爾格魯姆(Venta Belgarum,今溫切斯特)等聚居地。

克爾特人分批移入之後,顯然同島上先其自西班牙一帶移來的非印歐語系居民伊比利亞人發生了某種混合,逐漸形成了英國曆史上首個統一的民族集團不列颠人(Britons/Brythons)。這個集團至少成為公元前8—公元5世紀期間該島居民的主體,“不列颠島”亦由此獲名。

文化習俗

羅馬征服前後的不列颠居民,均以務農為主,種植谷物,飼養牛、羊、豬一類家畜,差不多都居住在簡陋的圓屋内,同操克爾特語,膜拜相近的神祇。他們在具有諸多文化共性的同時,各地區、部落間也還存有不少的差異:許多人仍生活于封閉狹小的鄉村之中,而在部分居民中間卻已出現了規模可觀的較大村落或城鎮;有些部落已經開始在交換活動中采用錢币,而且在錢币上镌刻有統治者的名字,但另一些則還根本不知錢币為何物;葬俗上也有明顯的區别,有的部落采行土葬,有的實行火葬,然後将屍骨灰燼埋入地下,也有許多地方的人們則似乎完全沒有埋葬死者的習慣,而聽任其屍體自然朽爛,僅在事後舉行一個煩瑣的喪禮,等等。

有關記載

按恺撒的記載,不列颠人之中,以沿海肯提姆(Cantium,今肯特)地區的居民為最開化者,頗受高盧影響。而内地居民則多無農業,僅以肉、乳為食,獸皮為衣,普遍好以天藍色的菘藍染身,蓄長發,并保留群婚遺風。斯特拉博指出,位處西陲愛爾蘭的克爾特居民,“比不列颠人更未開化”,甚至尚遺食人、雜婚等極原始的風習。公元前4世紀,馬賽利亞(今法國馬賽)的希臘探險家皮提亞斯可能更親身航抵過愛爾蘭島,他亦記述了當地居住着食人部落之事。由于地理上遠離大陸文明中心,其落後可想而知。

部落分布

總之,不列颠人應是一個龐雜的統稱,其諸部名目紛繁,交相雜處。而且,他們的部落名稱亦會伴随政治、經濟和宗教環境的改變而發生相應的變更,有的舊部落消失了,另有一些新部落出現了。因此,要完全厘清古代不列颠諸部在不同時期的具體數目及名稱,恐怕不易。但我們仍可通過各種途徑獲知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名稱與大體分布的位置。

分類

英格蘭地區

⑴卡圖維勞尼人(Catuvellauni/Catuuellauni/Catubellauni):勢力最盛,位居泰晤士河上遊以北今黑爾福德郡、貝德福德郡和劍橋郡南部,可能還包括今白金漢郡、牛津郡之一部;

⑵愛西尼人(Iceni):托勒密稱之為Simeni,在今諾福克郡、薩福克郡和劍橋郡部分地區;

⑶特裡諾文特人(Trinovantes/Trinobantes):在今倫敦東北科爾切斯特附近一帶;

⑷坎蒂人(Cantii/Cantiaci):該名意即“角地”,可能指其所處的今倫敦東南肯特地區的形狀,以坎特伯雷為主要居住地;

⑸布裡甘特人(Brigantes):布裡甘特人遠古時或曾定居于歐洲大陸今博登湖附近、以今奧地利西部布雷根茨和德國南部肯普滕為中心的地區,後來大概由此遠徙不列颠。迄羅馬征服時期,其在不列颠已形成一個由若幹小部落組成的較大部落聯盟,這些小部落包括今蘭開夏一帶的塞坦特人(Setanti)、泰恩河流域附近的羅波卡雷斯人(Lopocares)、科裡奧諾托泰人(Corionototae)和特克托弗迪人(Tectoverdi)等,其名可能意謂 “高地人”或“山居者”,緣于他們所居奔甯山脈一帶的地理環境,分布地域東起亨伯灣、西抵默西河,包括今約克郡大部分、克利夫蘭、達勒姆及蘭開夏等地,先以伊蘇利姆(Isurium)、後以伊博拉科姆(Eboracum)為中心;

⑹科利埃爾塔維人(Corieltavi/Corieltauvi/Coriletaui/Corioletaui/Coritani):亦即一個羅馬征服前組成不久的部落聯盟。以今萊斯特郡一帶為中心,與其相關部落的分布範圍還延伸至今林肯郡、諾丁漢郡、德比郡和北安普敦郡境内;

卡爾維蒂人(Carvetii):亦說其或為附屬于布裡甘特人部落聯盟下的一個較小部落集團,居于北部今坎布裡亞地區、達勒姆郡西南部、蘭開夏郡北部,以及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及鄧弗裡斯東南部一帶;

⑻塞坦提人(Setantii):位于今蘭開斯特與利物浦之間面朝愛爾蘭海的西部海岸;

⑼杜姆諾尼人(Dumnonii/Dumnunii):在西南部今康沃爾半島、泥盆郡和薩默塞特郡西部一帶,以今埃克塞特為中心;

⑽杜羅特裡吉人(Durotriges):在今威爾特郡南部、多塞特郡及薩默塞特郡西部,以多塞特為中心;

⑾多布尼人(Dobuni/Dobunni/Bodunni):居于今塞文河與阿文河彙流處今格洛斯特郡一帶、以西倫塞斯特為中心,其内部又分作南北兩大支系;

⑿科爾諾維人(Cornovii/Cornavii):其名或意即“半島居民”,居于今康沃爾半島及斯塔福德郡、希羅普郡和柴郡一帶。

威爾士地區

⑴金姆裡人(Cymri/Kymri/Kymry):威爾士人先祖;

⑵奧陶維斯人(Ordovices):在中西部今卡迪根灣附近;

⑶德梅泰人(Demetae):在西南部今彭布羅克郡和卡馬森郡一帶,以卡馬森為中心;

⑷得西安格利人(Deceangli/Deciangli/Decangli):居于北部今圭恩尼德與安格爾西島,(安格爾西島,古克爾特人稱芒島(Mon),希臘人則謂之為莫納島(Mona),皆源自克爾特海神馬南南(Manannan)一名。古時該島為克爾特人德魯伊德教的中心之一,也是後來抵抗羅馬入侵的重要據點。)、及英格蘭西部利物浦、柴郡的切斯特等地;

⑸志留人(Silures):居于東南部今格溫特、南波伊斯、格拉摩根郡等地;(羅馬作家普林尼、塔西佗、托勒密都曾在其著作中提及這個強勁有力的尚武族群。據塔西佗描述,其外貌為“面色黧黑,頭發大都卷曲”,由此推測其先祖可能是古代渡海來此的西班牙伊比利亞人。盡管在外貌特征上與西班牙一些居民存在某種相似性,但迄今仍未見有遺傳學方面的确鑿證據。)

⑹甘加尼人(Gangani,在西北部)。(等…)

恺撒在《高盧戰記》中提及的不列颠人諸部,還有塞貢蒂亞西人(Segontiaci/Segontii,大約在今威爾士卡那封地區,一說居于今英格蘭東南部一帶)、安卡利特人(Ancalites,在英格蘭泰晤士河上遊今牛津郡一帶)、卡西人(Cassi,在今哈福德郡一帶)、比布洛西人(Bibroci,似在今英格蘭東南部一帶)和森内馬尼人(Cenimagni)。根據今人研究,這裡的塞貢蒂亞西人,被認為是奧陶維斯人的一個分支;森内馬尼人則可能就是愛西尼人;卡西人或為後來名噪一時的卡圖維勞尼人的先輩;而安卡利特人與比布洛西人的具體詳情則不詳。

蘇格蘭地區

在大不列颠島北部蘇格蘭地區也分布着不少部落,主要包括:

⑴達姆諾尼人(Damnonii/Damnii/Dumnonii):居于今格拉斯哥附近及阿蓋爾、珀思、斯特林和敦巴頓郡一帶;

⑵塞爾戈瓦伊人(Selgovae):其名意為“獵人”,托勒密認為其分布在蘇格蘭高地南部,克萊德河與特威德河上遊一帶山區;

⑶沃塔迪尼人(Votadini/Otadini):分布于東南部的愛丁堡一帶,福思灣、切維奧特丘陵直至英格蘭北部諾森伯蘭間的廣大區域;

⑷維尼科内人(Venicones):在北海沿岸今泰河與迪河之間地區;

⑸泰紮裡人(Taezali/Taexali):在中東部格蘭扁山脈以北今阿伯丁郡一帶;

⑹瓦科馬吉人(Vacomagi):在莫裡灣以南蘇格蘭高地中部地區;

⑺維圖利翁人(Verturiones):在今伊恩與珀思附近的泰河之間地區;(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