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

原始造字方法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來自于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産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随着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譯。後來經過法國人的譯解,才辯認這種文字。中國納西族所采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1]
    中文名:象形文字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Hieroglyphic 别 稱:意音文字 分類1: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 分類2: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 起 源:圖畫文字

簡介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是華夏民族智慧的結晶,是老祖宗們從原始的描摹事物的記錄方式的一種傳承,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最形象,演變至今保存最完好的一種漢字字體。它是純粹利用圖形來作文字使用,而這些文字又與所代表的東西,在形狀上很相像。

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産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線條或筆畫,把要表達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地勾畫出來。例如“月”字像一彎月亮的形狀,“龜”字像一隻龜的側面形狀,“馬”字就是一匹有馬鬣、有四腿的馬,“魚”是一尾有魚頭、魚身、魚尾的遊魚,“艹”(草的本字)是兩束草,“門”字就是左右兩扇門的形狀。而“日”字就像一個圓形,中間有一點,很像人們在直視太陽時,所看到的形态。

曆史

起源

象形字來自于圖畫文字,但是圖畫性質減弱,象征性質增強,它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因此,以象形字為基礎後,漢字發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書中的會意、指事、形聲。然而,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須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礎,拼合、減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現時世上最廣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聖書體。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一種圖形文字,稱為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因此大約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種寫得較快并且較易使用的字體。此外,現時中國西南部納西族所采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二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随着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諱早期的那種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為拿破侖大軍入侵埃及時,随軍的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的那次發現,極有可能至今考古學家們仍無法辯認這種文字。

距今約5000年,古埃及人創造了一種象形文字——聖書字。相比起來,聖書字還遠遠不及中國距今約6000年的西安半坡、臨潼寨、宜昌楊家灣等古文化遺址的陶文字來得成熟。但它的特别意義在于——原分布在中國伊犁河流域的閃族(賽種)因大月氏(中國古族)西進而被迫西遷到地中海沿岸,約于公元前15世紀,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這種象形文字創造了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個,隻有輔音,沒有元音,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較早傳入希臘,演變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為歐洲各種字母的共同來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亞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為亞洲許多文字的基礎,如阿拉伯、印加、猶太字母等。公元4世紀後,阿拉伯字母在亞洲廣為流傳。

人類在大約6000年前就已經有了象形文字,後來巴比倫和蘇美爾人又發明了楔形文字。這兩種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現。大約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現了腓尼基文字,現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語、希臘語、拉丁文、希伯來語、英語等,都可以說是直接或間接從腓尼基文字發展而來的。

發現

1799年,這些法國古文字學家們發掘出一塊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種文字寫成,分别是希臘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後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國古代語學者吉恩·保羅·商博良研究了這些文字,并設法釋讀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商博良釋諱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對石碑上的文字進行比較,先設法挑選出埃有最後一個法老王族托勒密王朝時期的象形字,随後再想方法辯認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詞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發現公諸于衆。 

羅塞塔石碑用3種文字記載了同樣的内容,因此成為釋讀古埃及象形文字的關鍵所在。法國名将拿破侖·波拿巴在埃及地行過一場重大的戰役。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侖派遣的曆史學家們又發掘了許多古代遺址。

值得一說的是,中國最初的文字就屬于象形文字。漢字雖然還保留象形文字的特征,但由于漢字除了象形以外,還有其他構成文字的方式;而漢字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已跟原來的形象相去甚遠,所以不屬于象形文字,而屬于表意文字。然而,甲骨文和金文亦算是象形文字。此外,瑪雅文字的“頭字體”和“幾何體”亦是。

發展

公元前5000~4000年左右,有了埃及文字,其象形文字也有取材于自然形态,與漢字一樣是用來表示物體的繪畫,及表達思想的記号,也是表現聲音的符号(其寫法能表現發音的方法),這種符号後來被視為聲音符号的起源。埃及象形文字較中國古老的象形文字,更來得具像。在紀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東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與埃及人有過交易,飽學的僧侶們于是把簡單的象形文字,改寫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對商業交易,幫助很大。

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遺存之一,因首先發現于山東省泰安縣大汶口遺址而得名,其分布範圍北瀕渤海、南抵蘇皖、西進河南,始自公元前4300年,到公元前2500左右發展成山東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的陶器特征明顯,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風俗,這是中國東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習俗的發源地。大汶口文化的社會經濟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已發現的許多刻劃符号被認為是古老的象形文字。當時的社會已産生嚴重的貧富分化,私有制逐漸形成,整個社會已接近階級社會的門檻了。

從後來出土的獸骨和陶器、石器上的圖案、文字,可以判定,萬年以前,中國就出現了半圖象、半文字的象形文字。根據語言學家研究:中國近代大量出土的曾在商代(公元前一千八百年至公元前一千二百年)廣泛、成熟使用的“甲骨文”,顯然已經過數萬年以上的不斷演進。期間中國的陶器制作、居室建造、壁畫藝術、金屬使用、絲織生産等,各種高級文化陸續發明、使用。

系列

楔形文字

約公元前3200年左右由蘇美爾人在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發展。在其約3000年的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統,字形結構逐漸簡化和抽象化,文字數目由青銅時代早期的約1000個,減至青銅時代後期約400個。已被發現的楔形文字多寫于泥闆上,少數寫于石頭、金屬或蠟闆上。書吏使用削尖的蘆葦杆或木棒在軟泥闆上刻寫,軟泥闆經過曬或烤後變得堅硬,不易變形。

楔形文字被許多古代文明用來書寫其語言,但這些語言之間并不一定屬于相同關聯的語系,例如赫梯人和波斯帝國同樣采用楔形文字,但這兩個語言是與蘇美語無關的印歐語系。另外阿卡德人雖然也采用楔形文字做為書寫工具,但阿卡德語和蘇美語差異相當多。由于多在泥闆上刻畫,所以線條筆直形同楔形,使用蘆葦杆或木棒來壓印在泥闆上來方便書寫,因此文字筆畫大都為具三角形的線條,而字形也随着文明演變,逐漸由多變的象形文字統一固定為音節符号。

瑪雅文字

瑪雅文字最早出現于西元前後,但出土的第一塊記載着日期的石碑卻是西元292年的産物,發現于提卡爾。從此以于,瑪雅文字隻流傳于以貝登和提卡爾為中心的小範圍地區。五世紀中葉,瑪雅文字才普及到整個瑪雅地區,當時的商業交易路線已經确立,瑪雅文字就是循着這條路線傳播到各地。是美洲惟一留下文字記錄的民族。在公元初期,他們創造了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五種文字之一。

瑪雅文字非常奇妙,它既有象形,也有會意,也有形聲,是一種兼有意形和意音功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和聲音的聯合體,瑪雅雕刻文字既代表一個整體概念,又有各自獨特的發音。

瑪雅文字的一個字符中大的部分叫做主字,小的部分叫做接字,字體有“幾何體”和“頭字體”兩種,另外還有将人,動物,神的圖案相結合組成的“全身體”,主要用于曆法。瑪雅文字的讀法為,從上至下,兩行一組,以“左→右→(下一段)左→右”的順序讀。瑪雅文字艱深晦澀,至今能譯解的不足三分之一。以統計學的方式來處理和分析,文字每個字都有四個音節。文字呈方塊圖形,類似于中國的印章。圖形上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屬“意音文字”。

東巴象形文字

東巴象形文是麗江地區納西族的文字,屬于象形表意文字類型,包括象形、會意、指事、形聲等字體。文字總數約1600個左右。

東巴文的表意方法主要是用一個字或幾個字代表一句話,字句從左至右,自上而下。這種文字大約産生于公元11世紀以前,是一種十分原始的圖畫象形文字,從文字形态發展的角度看,它比甲骨文還要原始,屬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最早是寫畫在木頭和石頭上的符号圖象,後來發明了紙,才把這些符号圖象寫在紙上,成為東巴文經典。由于東巴掌握這種文字,故稱東巴文。

随着納西族社會的發展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在明末清初,麗江的一些東巴,創造了格巴文。格巴是弟子的意思,格巴文的意思是東巴什羅後代弟子創造的文字,格巴文是對東巴文的改造和發展。納西族創造了兩種古文字,而且至今還使用着這兩種古文字,它不僅是解開人類文字産生之謎的寶貴史料,而且也是豐富、發展中國傳統書法和篆刻藝術的理想字體之一。東巴文被譽為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之一,是人類社會文字起源和發展的“活化石”。

水書

水族的古文字和納西族的東巴文,是世界上最後的象形文字。水書是一種類似甲骨文和金文的文字符号系統,是記載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法學等古老文化的典籍,可謂水族的“百科全書”。它主要靠手抄、口傳流傳至今,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據專家研究考證,目前在水書中發現的水族古文字約有800多個,加上異體字,水族古文字目前有2500個。

水族古文字的結構大緻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象形字,有的字類似甲骨文、金文;二是仿漢字,即漢字的反寫、倒寫或改變漢字形體的寫法,三是宗教文字,即表示水族原始宗教的各種密碼符号。書寫形式從右到左直行豎寫,無标點符号。目前見到的水族古文字的載體主要有:口傳、紙張手抄、刺繡、碑刻、木刻、陶瓷鍛造等。水書由于其結構多為象形,主要以花、鳥、蟲、魚等自然界中的事物以及一些圖騰物如龍等所撰寫和描繪,仍保留着遠古文明的信息,在水族地區仍被廣泛使用。

納西文

納西象形文字為一種圖畫象形文字,共1300多字,有1000餘年曆史,是世界上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有“文字活化石”之稱。

應用

2013年6月6日,83歲的湘鋼退休幹部老人衛順德衛老用中國圖畫象形文字創作的長151米、重25公斤的書法長卷《離騷》,在嶽陽國際龍舟節上進行專題展出。

屈原的《離騷》全文兩千五百多字,之所以被衛順德寫成了書法長篇巨制,是因為采用的文字大有講究。這是比甲骨文還要古老的原生态漢字圖畫象形文字。衛老創作的第一稿《離騷》書法,時間用了一年左右,長度曾達到213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