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建築

後現代主義建築

建築理論專業術語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占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内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中文名:後現代主義建築 外文名: 地理位置: 占地面積: 開放時間: 類别:建築風格 時間:20世紀60年代 國家:美國和西歐

概述

1966年,美國建築師文丘裡在《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一書中,提出了一套與現代主義建築針鋒相對的建築理論和主張,在建築界特别是年輕的建築師和建築系學生中,引起了震動和響應。到二十世紀70年代,建築界中反對和背離現代主義的傾向更加強烈。對于這種傾向,曾經有過不同的稱呼,如“反現代主義”、“現代主義之後”和“後現代主義”,以後者用得較廣。

特征

對于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征,人們并無一緻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征:采用裝飾;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裡,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文丘裡批評現代主義建築師熱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應是“保持傳統的專家”。文丘裡提出的保持傳統的做法是“利用傳統部件和适當引進新的部件組成獨特的總體”,“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合傳統部件”。他主張汲取民間建築的手法,特别贊賞美國商業街道上自發形成的建築環境。文丘裡概括說:“對藝術家來說,創新可能就意味着從舊的現存的東西中挑挑揀揀”。實際上,這就是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的基本創作方法。

相關人物

最早提出後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裡(Robert?Venturi)。他在大學時代就挑戰密斯·凡德勒的“少就是多”(“less?is?more”)的原則,提出“少則厭煩”(“less?is?a?bore”)的看法,主張用曆史建築因素和美國的通俗文化來賦予現代建築以審美性和娛樂性。他在早期的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中提出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原則。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from?Las?Vegas)進一步強調了後現代主義戲谑的成分,和對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态度。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斯特恩(Robert?Stern)從理論上把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想加以整理,完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

在他的《現代古典主義》(Modern?Classicism)一書中完整的歸納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依據,可能的發展方向和類型,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奠基理論著作。美國作家和建築家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繼續斯特恩的理論總結工作,在短短幾年中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現代建築運動》、《今日建築》、《後現代主義》等等,逐步總結了後現代主義建築思潮和理論系統,促進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

代表作品

西方建築雜志在二十世紀70年代大肆宣傳後現代主義的建築作品,但實際直到80年代中期,堪稱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無論在西歐還是在美國仍然為數寥寥。比較典型的有美國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美國電話電報大樓、美國費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國俄亥俄州建成的奧柏林學院愛倫美術館擴建部分與舊館相連,牆面的顔色、圖案與原有建築有所呼應。在一處轉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木制的、變了形的愛奧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個綽号叫“米老鼠愛奧尼”。這一處理體現着文丘裡提倡的手法:它是一個片段、一種裝飾、一個象征,也是“通過非傳統的方式組合傳統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國波特蘭市政大樓,是美國第一座後現代主義的大型官方建築。樓高15層,呈方塊體形。外部有大面積的抹灰牆面,開着許多小方窗。每個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裝飾物,排列整齊的小方窗之間又夾着異形的大玻璃牆面。屋頂上還有一些比例很不協調的小房子,有人贊美它是“以古典建築的隐喻去替代那種沒頭沒腦的玻璃盒子”。

美國電話電報大樓是1984年落成的,建築師為約翰遜,該建築坐落在紐約市曼哈頓區繁華的麥迪遜大道。約翰遜把這座高層大樓的外表做成石頭建築的模樣。樓的底部有高大的貼石柱廊;正中一個圓拱門高33米;樓的頂部做成有圓形凹口的山牆,有人形容這個屋頂從遠處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鐘。約翰遜解釋他是有意繼承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紐約老式摩天樓的樣式。

美國建築師史密斯被認為是美國後現代主義建築師中的佼佼者。他設計的塔斯坎和勞倫仙住宅包括兩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形式,即在門面上不對稱地貼附三根橘黃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雙年藝術節建築展覽會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世界性展覽。展覽會設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紀遺留下來的兵工廠内,從世界各國邀請20位建築師各自設計一座臨時性的建築門面,在廠房内形成一條70米長的街道。展覽會的主題是“曆史的呈現”。

被邀請的建築師有美國的文丘裡、巳穆爾,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爾托蓋西,西班牙的博菲爾等。這些後現代派或準後現代派的建築師,将曆史上的建築形式的片斷,各自按非傳統的方式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

人們對後現代主義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對現代主義建築的看法相關。部分人認為現代主義隻重視功能、技術和經濟的影響,忽視和切斷新建築和傳統建築的聯系,因而不能滿足一般群衆對建築的要求。他們特别指責與現代主義相聯系的國際式建築同各民族、各地區的原有建築文化不能協調,破壞了原有的建築環境。

此外,經過70年代的能源危機,許多人認為現代主義建築并不比傳統建築經濟實惠,需要改變對傳統建築的态度。也有人認為現代主義反映産業革命和工業化時期的要求,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越過那個時期,因而現代主義不再适合新的情況了。持上述觀點的人寄希望于後現代主義。

影響

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士則認為現代主義建築會随時代發展,不應否定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他們認為:現代主義把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同社會物質生産條件結合起來是正确的,主張建築師關心社會問題也是應該的。相反,後現代主義者所關心的主要是裝飾、象征、隐喻傳統、曆史,而忽視許多實際問題。

評價

在形式問題上,後現代主義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義和手法主義,是表面的東西。因此,反對後現代主義的人認為:現代主義是一次全面的建築思想革命,而後現代主義不過是建築中的一種流行款式,不可能長久,兩者的社會曆史意義不能相提并論。

也有的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指出現代主義的缺點是有道理的,但開出的藥方并不可取。認為後現代主義者迄今拿出的實際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認為後現代主義者并沒有提出什麼嚴肅認真的理論,但他們在建築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規,他們的作品有啟發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