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卧薪嘗膽

勾踐卧薪嘗膽

刻苦自勵的詞語
卧薪嘗膽原指越國國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複國的事迹,後演變為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1]春秋時, 越王勾踐戰敗,為吳所執,既放功率表還,欲報吳仇,苦身焦思,置膽于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會稽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漢趙晔《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卧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蘇轼《拟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
    中文名: 外文名: 拼音:wò xīn cháng dǎn 近義詞:奮發圖強 反義詞:胸無大志 名稱:卧薪嘗膽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釋義: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例句:宋·蘇轼《拟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

解釋

原指中國春秋時期的越王勾踐勵精圖治以圖複國的事迹,後演變成成語,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薪:柴草。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前都嘗一嘗苦膽。

出處

北宋·蘇轼《拟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歎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于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于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轼發揮想象,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勾踐滅吳

吳王阖闾打敗楚國,成了南方霸主。吳國跟附近的越國(都城在今浙江紹興)素來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勾踐即位。吳王趁越國剛剛遭到喪事,就發兵打越國。吳越兩國在槜李(今浙江嘉興西南,槜音zuì)地方,發生一場大戰。

吳王阖闾滿以為可以打赢,沒想到打了個敗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傷,再加上上了年紀,回到吳國,就咽了氣。

吳王阖闾死後,兒子夫差即位。阖闾臨死時對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

夫差記住這個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門,手下的人就扯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

夫差流着眼淚說:“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

另一個大臣伯嚭(音pǐ)操練兵馬,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吳王夫差親自率領大軍去打越國。越國有兩個很能幹的大夫,一個叫文種,一個叫範蠡(音lí)。範蠡對勾踐說:“吳國練兵快三年了。這回決心報仇,來勢兇猛。咱們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們作戰。”

勾踐不同意,也發大軍去跟吳國人拼個死活。兩國的軍隊在大湖一帶打上了。越軍果然大敗。

越王勾踐帶了五千個殘兵敗将逃到會稽,被吳軍圍困起來。

勾踐弄得一點辦法都沒有了。他跟範蠡說:“懊悔沒有聽你的話,弄到這步田地。現在該怎麼辦?”

範蠡說:“咱們趕快去求和吧。”

勾踐派文種到吳王營裡去求和。文種在夫差面前把勾踐願意投降的意思說了一遍。吳王

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堅決反對。

文種回去後,打聽到吳國的伯嚭是個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寶,私下送給伯嚭,請伯嚭在夫差面前講好話。

經過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勸說,吳王夫差不顧伍子胥的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但是要勾踐親自到吳國去。

文種回去向勾踐報告了。勾踐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文種,自己帶着夫人和範蠡到吳國去。

勾踐到了吳國,夫差讓他們夫婦倆住在阖闾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喂馬。範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這樣過了兩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就放勾踐回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挂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一嘗苦味,還自己問:“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這就是後來人傳誦的“卧薪嘗膽”。

勾踐決定要使越國富強起來,他親自參加耕種,叫他的夫人自己織布,來鼓勵生産。因為越國遭到亡國的災難,人口大大減少,他訂出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範蠡訓練人馬,自己虛心聽從别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勁,好叫這個受欺壓的國家改變成為強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