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護林

三北防護林

中國人工林業生态工程
三北防護林即“三北”防護林工程。三北工程涵蓋了我國95%以上的風沙危害區和40%的水土流失區。“三北”防護林工程是指在中國三北地區(西北、華北和東北)建設的大型人工林業生态工程。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态工程,工程區跨越東北、華北、西北13個省(區、市)551個縣(市、區),建設期長達73年。[1]
    中文名:三北防護林 外文名: 别名: 類型:中國林業 管理單位:國務院 地理位置:西北、華北、東北 批準時間:1978年

概述

三北防護林,是一項在中國北方實施的生态建設工程,是中國林業發展史上的一大壯舉,開創了中國林業生态工程建設的先河。工程地跨東北西部、華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北方13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559個縣(旗、市、區),建設範圍東起黑龍江省的賓縣,西至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孜别裡山口,東西長4480公裡,南北寬560—1460公裡,總面積406.9萬平方公裡,占中國國土面積的42.4%。三北防護林工程為我國北方豎起了一道堅實的綠色屏障,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綠色萬裡長城,2003年,三北工程被吉尼斯總部确認為“全球最大的植樹造林工程”。

根據《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40年綜合評價報告》顯示,三北工程建設40年來,工程區林草資源顯著增加,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環境明顯改善,發揮出了巨大的生态、經濟和社會效益。

工程規劃

按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從1978年開始到2050年結束,分三個階段,八期工程,建設期限73年,共需造林5.34億畝。在保護現有森林植被的基礎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飛機播種造林等措施,實行喬、灌、草結合,帶、片網結合,多樹種、多林種結合,建設一個功能完備、結構合理、系統穩定的大型防護林體系,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由5.05%提高到14.9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環境和人民群衆的生産生活條件從根本上得到改善。

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已走過30多年的曆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超額完成了三北防護林體系一期(1978—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規劃任務,正進行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設,到1998年底,累計造林3億多畝。這些樹木成林後,三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将從5.05%提高到9%以上。重點治理區的環境質量有了較大改善,生态、經濟、社會效益明顯,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設曆程

三北工程建設之初為了從根本上改變三北地區生态面貌,改善人們的生存條件,促進農牧業穩産高産,維護糧食安全,把農田防護林作為工程建設的首要任務,集中力量建設以平原農區的防護林體系。

二期工程,随着經濟體制的改革與深化,為進一步調動群衆投身工程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工程建設提出了建設生态經濟型防護林體系的指導思想,使生态治理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生态建設與群衆脫貧緻富相統一,改變單一生态型防護林建設模式,做到農林牧、土水林、帶片網、喬灌草、多林種、多樹種、林工商七個結合,使防護林體系達到結構穩定、功能完善,生态、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結合。

三期工程,從三北地區的實際出發,按照先易後難,先急後緩,由近及遠,突出重點的方針,在三北農牧業生産迫切需要、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選定一批黨政領導重視、基礎工作紮實的縣旗,進行重點扶持,有計劃、有步驟地建成一批區域性防護林體系。提出到2000年,在東北西部和内蒙古東部、京津和河北北部、黃土高原、毛烏素沙地、新疆綠洲等地建成一批規模不等的區域性防護林體系。

四期工程,根據日益嚴峻的防沙治沙形勢,提出了以防沙治沙為主攻方向。根據中央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戰略部署,在工程建設中提出了“建設一個亮點、統籌三大區域”的工程建設思路,開展了新農村建設試點、農防林更新改造和重點農區、重點沙區和水土流失區的高标準防護林建設。

 建設成就

風沙治理

從新疆到黑龍江的風沙危害區營造防風固沙林1億多畝,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擴展速度由20世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裡下降到1700平方公裡。遼甯、吉林、黑龍江、北京、天津、山西、甯夏等七省(自治區、直轄市)結束了沙進人退的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1平方公裡,拓寬了沙區廣大人民的生存地區。

重點治理的科爾沁、毛烏素兩大沙地森林覆蓋率分别達到20.4%和29.1%,不僅實現了土地沙漠化逆轉,而且進入綜合治理、綜合開發的新階段。赤峰市治理開發沙地2100萬畝,占沙化土地的58%;榆林沙區森林覆蓋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達68.4%。

水土流失治理

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山地等重點水土流失區,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按山系、分流域綜合治理,營造水保林和水源涵養林723萬公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由工程建設前的5.4萬平方千米增加到現在的38.6萬平方千米,局部地區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重點治理的黃土高原造林779.1萬公頃,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平方千米,使黃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達到23萬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積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積減少2萬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蝕模數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黃泥沙量減少3億多噸。

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蝕模數已由7175噸下降到3226噸。張家口市土壤侵蝕模數已由過去的5900噸下降到1540噸,官廳水庫泥沙入庫量由899噸減少到235噸,潘家口和密雲兩大水庫泥沙入庫量分别減少20%和60%。遼甯省在遼西低山丘陵區營造水土保持林450多萬畝,土壤侵蝕模數已由4500—5000噸下降到1500—2191噸。

農區防護

農田防護林作為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的一項基礎設施,始終放在三北防護林體系優先發展的地位,共營造農田防護林3600多萬畝,有3.23億畝農田實現的林網化,占三北地區農田總面積的65%。平原農區實現了農田林網化,一些低産低質農田變成了穩産高産田。三北地區的糧食單産由1977年的118公斤/畝,提高到2007年的311公斤/畝,總産由0.6億噸提高到1.53億噸。

森林資源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使三北地區的森林資源快速增長,木材及林産品産量不斷增加,改變以過去缺林少木的狀況。截至到2012年,三北地區活立木蓄積量達10.4億立方米,年産木材655.6萬立方米,不僅使民用材自給有餘,而且由于木材産量的增加也帶動了木材加工業和鄉鎮企業、多種經濟的發展。“四料”俱缺的狀況已有很大改變,特别是已建成了1870萬畝薪炭林,加上林木撫育修枝,解決了600萬戶農民的燃料問題。

營造的牧防林保護了大面積草場,營造的7500萬畝灌木林和上億畝楊、柳、榆、槐樹的枝葉為畜牧業提供了豐富的飼料資源,三北地區牲畜存欄數和畜牧業産值成倍增長。 據全國野生動植物調查結果表明,三北地區穩中有升的陸生野生動物占55.7%,189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71%達到野外種群穩定标準。

經濟發展

林業的發展不僅改善了生态環境,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三北地區将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已發展經濟林5670萬畝,建設了一批名、特、優、新果品基地,年産幹鮮果品1228萬噸,比1978年前增長了10倍,總産值達200多億元。甘肅省林果業已發展成為全省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農民人均林果業收入達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個縣的林果特産稅收入超過100萬元。河北省張家口市大力發展經濟林,林業産值由9000萬元增加到3億元,有240個村、15萬戶農民靠林果業實現了脫貧緻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